《脈訣乳海》~ 序 (3)
序 (3)
1. 序
內而臟腑。外而經脈。並脈管交相逆順而行。外行於經脈者。有陰陽之別。一支沉於分肉之間。一支浮於肌腠之上。即陽絡行於皮表。陰絡行於皮里。而皆與脈管偕行。亦即營行脈中。衛行脈外之義。此其三也。回血管內外行遍。入總回管至心。遞入於肺。呼出悍氣。吸入生氣。
紫者復化為赤。經云。陰陽相貫。如環無端者。此之謂也。診脈察病。當考諸運血脈管之營衛。外邪襲入。當考諸微絲血管。纏布周身之營衛。夫太陽主表。太陰亦主表者。蓋肺為天。天包地之外。而處於上。膀胱為水。水環地之極。而處於下。膀胱主水。水陰也。肺主氣。
氣陽也。故寒傷營。當責諸太陽。熱傷衛。當責諸太陰。識此寒熱之治。知所適從矣。若口鼻吸受之伏氣。當考諸回血管。陽絡浮於脈外者。可刺之以泄其氣。陰絡沉於脈內者。宜急攻之以殺其毒。觀近世沙毒必刺委中諸穴。其血色微紫病輕。深紫或黑病重。故當急刺以出其血。
否則毒由總回管入心。不可施救。此其證也。雖然。其道有三。而氣血則一。斯乃陰陽至理。三才指歸。乾坤三索。化生萬類。不外乎此。然衛氣篇曰。亭亭淳淳乎孰能窮之。足徵陰陽之變。雖聖賢亦莫測其機。即其不變者觀之。又豈可緣木以求魚。故謂畫圖拘例者泥矣。如浮為表脈。
而裡虛者無不兼浮。沉為里脈。而表寒重者。陽氣不能外達。每多沉緊。遲為陰寒。若熱邪壅結。隧道不利。脈反呈遲。數為陽熱。若脈來浮數。大而無力。按之豁然而空。此陰盛於下。逼陽於上。虛陽浮露之戴陽證也。脈數盛大。按之澀。而外有熱證者。此名中寒。乃寒凝血脈。
外證熱而脈即數也。是表可主裡。里可主表。寒可察熱。熱可察寒。陰陽變化之機。活法存乎一心。似可不拘拘於成見矣。然不以規矩。不能使人巧。若舍繩墨。又從何處化裁運用乎。則脈訣一書。尤當深思而索玩者也。故樂為之序。
光緒辛卯初秋。石林舊隱。葉霖子雨氏。書於研醫讀易之齋。
白話文:
身體內部是臟腑,外部是經脈,它們的脈管互相交錯,循著不同的方向運行。經脈的氣血運行在外層時,分為陰陽兩種性質。一部分沉潛在肌肉之間,一部分浮現在皮膚表面。也就是說,陽絡在皮膚表面運行,陰絡在皮膚深層運行,它們都與脈管一起運行。這也正是營氣在脈管中運行,衛氣在脈管外運行的意思。這是第一方面。血液在血管內外循環運行,最終匯入總的回流管到達心臟,然後進入肺臟。在肺臟,呼出濁氣,吸入清氣。
紫色的血液又變回紅色,正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說:「陰陽互相貫通,像環一樣沒有終點。」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診察脈象、判斷疾病時,應該仔細考察血液在脈管中的營衛運行情況。外邪侵入時,則要觀察遍布全身的微細血管的營衛情況。太陽經主體表,太陰經也主體表的原因是,肺如同天,覆蓋著大地之外,位於人體上方;膀胱如同水,環繞著大地的盡頭,位於人體下方。膀胱主水液,水屬陰;肺主氣,氣屬陽。因此,寒邪傷及營氣,要歸咎於太陽經;熱邪傷及衛氣,要歸咎於太陰經。了解了寒熱的病因,就能夠知道治療的方向了。如果邪氣是從口鼻吸入體內潛伏的,就要觀察回血管的情況。陽絡浮在脈管之外,可以用針刺的方法來宣洩它的氣;陰絡沉在脈管之內,應該迅速攻伐以清除它的毒素。觀察現代的沙毒病,一定要刺委中等穴位,如果血色微紫,病情較輕;如果血色深紫或發黑,病情就嚴重。所以要趕緊刺破放血,否則毒素會通過總回管進入心臟,就無法救治了。這就是具體的病症表現。雖然治療的途徑有三方面,但氣血卻只有一種。這就是陰陽變化的至理,是天地人三才的根本,也是乾坤陰陽的變化,化生出萬物的道理,都在這裡面。然而,《衛氣篇》說:「衛氣運行的規律深奧無比,誰能窮盡呢?」足以說明陰陽的變化,即使是聖賢也無法測度其奧秘。所以要從它不變的規律來觀察,怎麼能像緣木求魚一樣死守教條呢?所以那些按照圖畫和例子拘泥不化的人,是執迷不悟的。比如,浮脈通常表示病在體表,但是體內虛弱的人也會出現浮脈;沉脈通常表示病在體內,但是體表寒邪嚴重的人,因為陽氣不能外達,常常會出現沉緊的脈象;遲脈通常表示陰寒,但是如果熱邪壅塞,經脈不通暢,脈象反而會呈現遲緩;數脈通常表示陽熱,但是如果脈象來得浮數,卻大而無力,按下去空空的,這就是陰氣過盛在下,把陽氣逼到上面,導致虛陽外浮的戴陽證。脈象數而且盛大,按下去卻澀滯,並且體表有熱證,這就叫做中寒,是由於寒邪凝結了血脈。體外有熱的表現,而脈象卻呈數脈,這說明表證和裡證、寒證和熱證是可以相互轉化的。陰陽變化的奧妙,診察的活法全在於醫者一心,似乎不必拘泥於成見。然而,不遵守規矩,就無法使人變得靈巧,如果拋棄了標準,又從何處變化運用呢?所以《脈訣》這本書,更應該深入思考和玩味。因此,我樂意為它寫序。
光緒辛卯初秋,石林舊隱,葉霖子雨氏,書於研醫讀易之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