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邦博

《脈訣乳海》~ 卷一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2)

1. 診脈入式歌

左心小腸肝膽腎。

左者。左手也。此言左手寸關尺之三部也。左寸心與小腸。動脈所出。左關肝與膽。動脈所出。左尺腎與膀胱。動脈所出。歌內不言膀胱者。蓋由字多包括不盡也。

白話文:

左:指左手。這裡所說的是左手寸關尺的脈搏部位。左寸連繫著心和小腸,是動脈輸出血氣的地方;左關連繫著肝和膽,是動脈輸出血氣的地方;左尺連繫著腎和膀胱,是動脈輸出血氣的地方。歌訣中沒有提到膀胱,這是由於字數太多,無法全部囊括。

右肺大腸脾胃命。

右者。右手也。此言右手寸關尺之三部也。右寸肺與大腸。動脈所出。右關脾與胃。動脈所出。右尺命門三焦。動脈所出。歌內不言三焦者。亦因包括不盡也。三十六難曰。藏各有一耳。腎獨有兩者何也。然腎兩者。非皆腎也。其左者為腎。右者為命門。命門者。諸精神之所含。

白話文:

右手。這是在說右手寸關尺三個部位。右寸是肺和大腸。動脈從這裡發出。右關是脾和胃。動脈也從這裡發出。右尺是命門和三焦。動脈也從這裡發出。歌訣中沒有提到三焦,那是因為包括不盡。在《三十六難》中說:各個臟器都有一耳。為什麼只有腎有兩個耳呢?但是腎的兩個耳,並不是都是腎。左邊的是腎,右邊的是命門。命門是諸多精神所蘊藏的地方。

元氣之所繫也。故男子以藏精。女子以系胞。此扁鵲之言也。戴起宗既知扁鵲之論。何必反改腎字為命字也。當與後右手命門歌內參看。

白話文:

元氣的歸根處在於腎臟。因此,男子的元氣以貯藏精子為主,而女子的元氣則以連續胞衣為主。這是扁鵲的說法。戴起宗既然知道扁鵲的理論,為什麼一定要反過來將「腎」字改為「命」字呢?請參考《後右手命門歌》。

按脈經第七脈法贊云。肝心出左。脾肺出右。腎與命門。俱出尺部。魂魄穀神。皆現寸口。左主司官。右主司府。左大順男。右大順女。關前一分。人命之主。左為人迎。右為氣口。神門訣斷。兩在關後。人無二脈。病死不愈。諸經損減。各隨其部。察按陰陽。誰與先後。陰病治官。

白話文:

脈經第七脈法贊說:肝經和心經的脈在左手,脾經和肺經的脈在右手,腎經和命門的脈都在尺脈部分。魂魄穀神,都顯現在寸口。左脈主管官員,右脈主管平民。左脈大則利於男性,右脈大則利於女性。關脈之前一分,是人命的關鍵。左邊的脈叫人迎,右邊的脈叫氣口。神門脈斷的地方,都在關脈之後。人沒有兩條脈,旦如有兩條,則會病死不愈。各經脈有損傷,各隨其脈部。察看陰陽,看誰是先後。陰證治官。

陽病治府。奇邪所舍。如何捕取。審而知之。針入病愈。心部在左手關前寸口是也。即手少陰經也。與手太陽為表裡。以小腸合為府。合於上焦名曰神庭。在龜尾。(鳩尾下五分。)肝部在左。手關上是也。足厥陰經也。與足少陽為表裡。以膽合為府。合於中焦。名曰胞門。

白話文:

陽病治療六腑。奇邪寄居的部位。如何捕捉和取出。仔細審察而知道。針刺進入病癒。心部在左手腕寸關脈之前。也就是手少陰經。與手太陽經為表裡。以小腸相合為府。合於上焦,稱為神庭。在鳩尾下五分。肝部在左手。手關脈的上方。也就是足厥陰經。與足少陽經為表裡。以膽相合為府。合於中焦,稱為胞門。

在太倉左右三寸。腎部在左手。關後尺中是也。足少陰經也。與足太陽為表裡。以膀胱合為府。合於下焦。在關元左。肺部在右手關前寸口是也。手太陰經也。與手陽明為表裡。以大腸合為府。合於上焦。為呼吸之府。在雲門。脾部在右手關上是也。足太陰經也。與足陽明為表裡。

白話文:

太倉穴位於左右三寸的地方。腎部位於左手。在關後尺中。是足少陰經。與足太陽經為表裡。與膀胱合為府。合於下焦。在關元穴的左側。肺部位於右手關前寸口。是手太陰經。與手陽明經為表裡。與大腸合為府。合於上焦。是呼吸之府。在雲門穴。脾部位於右手關上。是足太陰經。與足陽明經為表裡。

以胃合為府。合於中焦脾胃之間。名曰帝門。在季脅下前一寸半。腎部在右手關後尺中是也。足少陰經也。與足太陽為表裡。以膀胱合為府。合於下焦。在關元右。左屬腎。右為子戶。名曰三焦。女人反此背看之。尺脈第三同斷病。

白話文:

  • 胃的合穴是府,位於中焦脾胃之間,被稱為帝門穴,位於季脅下方一寸半處,即腎臟在右手腕後寸中部位。它屬於足少陰經,與足太陽經表裡相合。

  • 膀胱的合穴是府,位於下焦,在關元穴的右側,左側屬於腎,右側是子戶穴,被稱為三焦,女性則相反。尺脈第三個脈搏與其他脈搏同樣可以診斷疾病。

此言男子之脈。兩尺常弱。女人反此背看者。謂惟兩尺。當常盛也。至於心肝脾肺腎。亦如男子之分。列部位。初無異也。

白話文:

這是在說男性的脈搏。兩尺的脈搏通常較弱。女性則相反,需要反著看。也就是說,只有兩尺的脈搏,通常是較強勁的。至於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的脈搏,也和男性的分佈一樣,排列次序並無不同。

按經云。天地者。萬物之父母也。陰陽者。氣血之男女也男子負陰而抱陽。女子負陽而抱陰。南方陽也。北方陰也。男子面南而生。則兩寸在南而得其陽。故寸脈洪大。而尺脈微弱也。女子面北而生。則兩寸在北。而得其陰。故寸脈微弱。尺脈洪大也。男得女脈為不足。女得男脈為太過。脈訣云。女人反此背看之。尺脈第三同斷病。正謂此也。

白話文:

根據經典記載,天地是萬物的父母、陰陽是氣血的男女、男人承擔陰氣而擁抱陽氣、女人承擔陽氣而擁抱陰氣、南方是陽、北方是陰、男人面向南而生,那麼兩寸在南方而得到其陽,所以寸脈洪大而尺脈微弱、女人面向北而生,那麼兩寸在北方而得到其陰,所以寸脈微弱而尺脈洪大、男人得到女人的脈象為不足,女人得到男人的脈象為太過、脈訣雲,女人反過這個道理背向看,尺脈第三同斷病,正好說的是這個。

心與小腸居左寸。肝膽同歸左關定。腎居尺脈亦如之。用意調和審安靜。肺與大腸居右寸。脾胃脈從關裡認。命門還與腎脈同。用心仔細須尋趁。其說已見上文。

白話文:

心臟和小腸位於左寸脈。肝膽同歸於左關脈,腎臟則位於尺脈,這三者皆是如此。運用心思使其調和,審視安靜的脈象。肺和大腸位於右寸脈。脾胃的脈搏從關脈中察知。命門穴道歸屬於腎脈。需用心仔細地尋求和追蹤。以上的說法已在前面的文章中出現過。

若診他脈覆手取。

凡診他人之脈。醫人必自覆其手。以食指候病人之寸。中指候病人之關。無名指候病人之尺。此其常也。故曰。覆手取。戴起宗誤以為病人之手。而改為診脈皆須仰手看。不通甚焉。

白話文:

每當診視別人的脈搏時,醫生必定要先覆蓋住自己的手。用食指感受病人的寸脈,中指感受病人的關脈,無名指感受病人的尺脈。這是通常的做法。所以說,覆手取脈。戴起宗錯把病人的手,誤以為是醫生的手。而改為診脈時,診脈的手都要仰起來看。不通甚焉。

按薛立齋云脈訣之言。謂診他。則覆手。自診則仰手。取手便而已。刊誤蓋誤認歌意。以醫之覆手診人。為覆病人之手也。自此以後。有似此者則去之而不辨。

白話文:

根據薛立齋所說的脈訣,診治別人的脈象時,就要覆蓋病人的手;診治自己的脈象時,就要仰起自己的手,取手脈就可以了。刊誤中錯誤的將歌訣的意思理解為醫生覆蓋病人的手,來診治病人的脈象。從此以後,有類似這種錯誤的,就直接刪除,不加以辯解。

要自看時仰手認。!若診自己之脈。亦必以食指候寸。中指候關。無名指候尺。若亦覆手以診。則指法顛倒矣。凡欲診自己左手之脈。必以右手從左手背後。仰操向上曲指取之。若診右手之脈。以左手從右手背後仰操向上曲指取之。則指法亦如診他人之脈矣。

白話文:

要診斷自己的脈象,必須仰起手來識別,如果診斷自己的脈搏,也必須用食指按寸口,中指按關脈,無名指按尺脈。如果還是將手覆蓋著診脈,那麼指法就顛倒了。凡是想診斷自己左手上的脈搏,必須用右手從左手背後,仰頭向上屈曲手指來診斷。如果診斷右手上的脈搏,用左手從右手背後仰頭向上屈曲手指來診斷。那麼指法也和診斷他人脈象一樣了。

三部須教指下明。九候瞭然心裡印。

其說已見脈賦。

大腸共肺為傳送。

張世賢云。大腸者。肺之府。乃傳道之官。傳送不潔之物。而變化出焉。其傳道也。必待氣往下行。肺主氣。故共為傳送也。經曰。陽明之上。燥氣治之。中見太陰。

白話文:

張世賢說,大腸是肺的府臟,是輸送排泄物並將其轉化成新的物質的器官。這種輸送必須依靠氣向下運行肺主氣,肺和小腸一起執行輸送排泄物的功用。經典上說,遇到陽明經病症,用燥熱的氣來治療,在中間看到了太陰經的病,也是用燥熱的氣來治療。

按經云。肺者。相傅之官。治節出焉。大腸者。傳道之官。變化出焉。心與小腸為受盛。

張世賢云。心者。火之屬也。火主時令。則萬物皆盛小腸者。心之府。乃受盛之官。承奉胃司而受盛糟粕。心屬火。火能化物。糟粕受已。復化傳入大腸。故云心與小腸為受盛經曰。少陰之上火氣治之。中見太陽。

白話文:

張世賢說:心,是火行五行屬性。火掌管季節變化,因此萬物皆在火候適當的季節生長繁盛。小腸是心的府邸,是負責消化吸收的器官,接受胃消化後的食糜,再將其中的糟粕傳輸到大腸。心屬火,火能化生萬物。糟粕傳到小腸後,又在小腸中被化生,再傳輸到大腸。所以說心和小腸是吸收和消化的經脈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少陰經的病,用火氣治癒。在中間看到太陽經病的症狀。

按經云。心者君主之官。神明出焉。小腸者。受盛之官。化物出焉。

脾胃相通五穀消。

經云。脾胃者。倉廩之官。五味出焉。蓋胃主納穀。脾主化谷。潔古曰。脾胃之氣常通和。故曰脾胃相通五穀消也。膀胱腎合為津慶。

白話文:

經典上說,脾胃是人體的倉庫,五穀運化都會經過脾胃。胃主受納五穀,脾主運化五穀。古書上說,脾胃之氣經常通暢調和,所以說,脾胃相通就能消化五穀。膀胱和腎協調作用,轉化為津液和精氣。

經云。腎者。作強之官。伎巧出焉。膀胱者。州都之官。津液藏焉。五臟雖各有其液。而所主者為腎。故曰膀胱腎合為津慶也。戴起宗謂非腎與膀胱所專主。則謬矣。

白話文:

經書上說:腎臟,是主管強壯的器官,人的技巧和才能都由此產生。膀胱,是人體的貯藏器官,體內的津液都沉積在這裡。雖然五臟都有各自的體液,但交由腎臟掌管。所以說膀胱和腎臟合起來保管著津液。戴起宗認為如果不由腎臟和膀胱來主管,那就錯了。

三焦無狀空為名。寄在胸中膈相應。

所謂無狀空有名者。此即內經所云。上焦如霧。中焦如漚。下焦如瀆者是也。又難經云。上焦者。在心下。下膈在胃上口。主內而不出。其治在膻中。玉堂下一寸六分。直兩乳間陷者。是中焦者。在胃中脘。不上不下。主腐。熟水穀。其治在臍傍。下焦者。在臍下。當膀胱上口。

白話文:

所謂沒有任何症狀,只是有名無實的。這就是《內經》中所說的:上焦像霧氣,中焦像泡沫,下焦像大河。而且《難經》中也說:上焦位於心臟的下方,膈膜的上方,它主導內部而不出現症狀,治療它在膻中穴,玉堂穴下一寸六分,位於兩乳之間的凹陷部位。中焦位於胃的中脘,不上不下,主導腐熟水穀,治療它在肚臍旁邊。下焦位於肚臍下方,膀胱上口的位置。

主分別清濁。主出而不內。以傳道也。其治在臍下一寸。故名曰三焦。此焦字當讀作平聲。無有月旁。故曰無狀。空有名也。至於下文腎臟歌內所云。兩耳通為竅。三膲附在斯之三膲。准經脈篇為手厥陰之府。配十二經絡。乃有形有名。有經絡者。其字讀作去聲。並有月旁。

白話文:

(三焦)主導分別清濁。主導輸出而不內導。用以傳輸水穀。其部位在臍下一寸。所以稱為三焦。這個「焦」字應當讀作平聲,它沒有月旁。所以說它無形。只有一個虛名而已。至於下文中腎臟歌內所說的:兩耳通為竅,三膲附在斯的三膲,依照經脈篇的說法,是手厥陰之府。與十二經絡相配屬。這才既有形狀又有名稱。有經絡的,這個「焦」字就讀去聲,並且有月旁。

不可以無狀有名之三焦。混作有狀有名有經絡之三膲也。

肝膽同為津液府。能通眼目為清淨。

經云。肝者將軍之官。謀慮出焉。膽者中正之官。決斷出焉。又膽為清淨之府。肝開竅於目。故能通眼目為清浮也。

白話文:

中醫書籍上說,肝臟是將軍的職位,謀略思慮都出自於此。膽囊是中正的職位,決斷的處事都出自於此。膽囊就像是一個清淨的府庫,肝臟通過眼來查看和反應,因此肝臟可以讓我們的眼睛更加清晰。

智者能調五臟和。自然察認諸家病。

醫者。五臟安和。則出入息勻。然後能診他人之脈。不至差忒也。

掌後高骨號為關。骨下關脈形宛然。

言醫者。以中指對病人之掌後高骨。轉而向前。則為關脈矣。

以此推排名尺澤。三部還須仔細看。

上文既以中指定其關脈。則關前為寸。關後為尺。不言而喻矣。

關前為陽名寸口。關後為陰直下取。

中部而名之曰關者。正以關前為陽。關後為陰。而為陰陽之關隘。此又非所論於寸關尺之三部而言之也。

按脈經云。關前為陽。關後為陰。陽數則吐血。陰微則下利。陽弦則頭痛。陰弦則腹痛。陽微則發汗。陰微則自下。陽數口生瘡。陰數如徵必惡寒。而煩擾不得眠也。陰附陽則狂。陽附陰則癲。得陽屬腑。得陰屬臟。無陽則厥。無陰則嘔。陽微則不能呼。陰微則不能吸。呼吸不足。胸中短氣。依此陰陽以察病也。

白話文:

《脈經》上說:關脈之前是陽,關脈之後是陰。陽脈過數,會吐血;陰脈虛弱,會腹瀉。陽脈緊,會頭痛;陰脈緊,會腹痛。陽脈虛弱,會出汗;陰脈虛弱,會自利。陽脈過數,口裡會生瘡;陰脈過數,就會怕冷並且煩躁不安,難以入眠。陰脈附著在陽脈上,就會發狂;陽脈附著在陰脈上,就會癲癇。陽脈屬腑,陰脈屬臟。沒有陽脈,就會昏厥;沒有陰脈,就會嘔吐。陽脈虛弱,就會不能呼氣;陰脈虛弱,就會不能吸氣。呼吸不足,胸中氣短。根據這些陰陽脈象就可以觀察到患者的病情。

陽弦頭痛定無疑。陰弦腹痛何方走。

弦為少陽。主半表半裡。然從陽化則熱。從陰化則寒。今弦脈見於陽部。為少陽有火。而作頭痛。此從陽化則熱也。陰部見弦。則為少腹有寒痛。此從陰化則寒也。弦為氣血收斂之脈。而見於關前。則為風寒外來。見於關後。則為陰寒內生。

白話文:

弦脈屬於少陽脈,介於表裡之間。但從陽而化,則變為熱;從陰而化,則變為寒。弦脈現在出現在陽部,說明少陽有火,所以導致頭痛。這是從陽而化,變為熱了。弦脈出現在陰部,則表明少腹有寒痛。這是從陰而化,變為寒了。弦脈是氣血收斂的脈象,而現在出現在關脈之前,則說明有風寒從外部而來。弦脈如果出現在關脈之後,則說明有陰寒從內部產生。

陽數即吐兼頭痛。陰微即瀉臍中吼。

要知吐兼頭痛。足少陽陽明。皆有此證。倘診得關前之脈。數而帶弦。則為足少陽膽經之火。上攻於頭。故吐而頭痛也。若診得關前之脈。數而帶洪。則為足陽明胃經之火。上攻於頭。故亦吐而頭痛也。陰脈見微。則下焦之真火衰。衰則脾失其溫養之源。故脾虛而作瀉矣。然臍者。脾之關也。吼有聲也。

白話文:

要知道嘔吐兼頭痛的病症,足少陽膽經和足陽明胃經都有這種證候。如果診斷出關前的脈象,脈數而帶弦,那麼就是足少陽膽經之火,上攻於頭,所以嘔吐而頭痛。如果診斷出關前的脈象,脈數而帶洪,那麼就是足陽明胃經之火,上攻於頭,所以也嘔吐而頭痛。陰脈見微,那麼下焦的真火衰弱。衰弱則脾失去了溫養的來源,所以脾虛而瀉泄。臍是脾的關口,而有吼聲。

陽實應知面赤風。

關前。陽部也。面。諸陽之會也。實脈。陽火也。今陽部而見實脈。則熱極生風。故面赤而為風熱也。或曰。數為熱。實亦為熱。同一熱。何以證脈之不同也。答曰。數脈者。火之從下而衝上也。或有虛實之分。實脈者。火之從內而達外也。但實而無虛。

白話文:

關前,就是陽部。臉,是所有陽經的交會處。實脈,就是陽熱。現在的陽部,出現實脈,那麼就有熱極生風的現象。因此是臉紅,形成風熱。有人說,數脈就是熱。實脈也是熱。都是熱,為什麼診脈的結果不同呢?回答說,數脈,是火熱從下向上衝的結果。或許有虛實的分別。實脈,是火熱從內向外發作的結果。只有實證,沒有虛證。

陰微盜汗勞兼有。

汗者。血所化也。凡人寤則陽用事。寐則陰用事。盜汗者。人當寐時。則陽不用事。陽不用事。而營氣外泄。盜其不知而出也。上文既云陰微即瀉。而此復云陰微盜汗。何一脈而兩病也。蓋以其人兼有勞證。復得陰部脈微。則為陰虛盜汗之證矣。

白話文:

汗液是血液轉化而來的。一般人在清醒時,陽氣起作用;睡覺時,陰氣起作用。盜汗是人在睡覺的時候,陽氣不起作用,營氣向外洩漏,偷偷地流汗,而本人卻不知道。上文中說,陰氣微弱則會導致腹瀉,而這裡又說,陰氣微弱會導致盜汗,為什麼同一個人會有兩種疾病呢?這是因為這個人既有勞累的證狀,又兼有陰部脈搏微弱的證狀,所以就形成了陰虛盜汗的證狀。

陽實大滑應舌強。

大則為火。實則為火有餘。滑則為痰。火有餘則熱。熱則生風。風火相煽。則痰隨火上關前陽部也。心居膈上。亦陽位。舌為心之外應。陽部而見實大且滑之脈。則風火生痰。窒塞心竅。故舌因之而強也。

白話文:

大而滑的脈象是火的表現,實大且滑的脈象則表示火太多。滑表示痰,火太多就會上火,上火則生風,風火互相激勵,那麼會使痰隨火向上走阻礙前陽部。心居隔得上,也屬於陽位。舌頭是心的外在應驗,陽位又看到實大且滑的脈象,那麼風火生痰使痰塞住心竅,所以舌頭因此而僵硬。

陰數脾熱並口臭。

脾主中州。與胃為表裡。雖賴下焦之相火熏蒸。得以腐熟水穀。行其津液。然亦不可過旺。關後為陰。陰數則相火反乘脾土。脾熱則傳於胃。胃為陽明。陽明開竅於口。故濁氣上升。而口為之具矣。陽微浮弱定心寒。

白話文:

脾臟位於人體的中部,與胃是表裡關係。脾臟雖然依靠下焦的相火燻蒸,才能腐熟水穀,運行津液。但也決不可過於旺盛。關後為陰,陰數則相火反乘脾土。脾熱則傳於胃。胃為陽明,陽明開竅於口。所以濁氣上升,而口為之具矣。陽微浮弱定心寒。

關前為陽。微浮弱為陽氣衰。心主火。居於膈上。今陽部而見微浮弱脈。則為陽氣衰微。心火不足。故曰定心寒也。

白話文:

關前屬陽。脈微弱浮動是陽氣衰弱的象徵。心主火,位於橫膈膜之上。現在陽脈部位出現微弱浮動的脈象時,那一定是陽氣因衰弱而虛微,心火不足造成的。所以說這種情況稱為「定心寒」。

陰滑食注脾家咎。

食注者。完穀不化也。滑主壅多陰。脈見滑。是脾胃失其運化之機。不能腐熟水穀。故作食注而下矣。

關前關後辨陰陽。察病根源應不朽。

夫九老。陽之數也。十老。陰之數也。欲辨關前關後陰陽之數。准難經所云。陰得尺中一寸。陽得寸內九分。

一息四至號平和。更加一至大無疴。

考平人氣象論中岐伯曰。人一呼脈再動。一吸脈亦再動。呼吸定息。脈五動。閏以大息。命曰平人。平人者。不病也。王冰釋云。經脈一周於身。凡長十六丈二尺。呼吸脈各再動。定息脈又一動。則五動也。計二百七十定息。氣可環周。然盡五十營。以一萬三千五百定息。則氣都行八百一十丈。如是則應天。常度脈氣。無不及太過。氣象平調。故曰平人也。

白話文:

黃帝問中岐伯道:一般人的氣象如何?中岐伯回答說:吸氣一次,脈搏動兩次;吐氣一次,脈搏動兩次;呼吸之間,再加一次脈搏動。一共動五次,另外再加上一次較長的呼吸,這就是一般人的脈象。一般人就是沒有生病的人。王冰註解說,人體的經脈總長度約十六丈二尺,呼吸時脈搏各動兩次,在呼吸停止時脈搏動一次,一共五次。若計算二百七十次呼吸,氣就在體內循環一週。然而計算五十次呼吸,就是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,那麼氣就在體內循環八百一十丈。這樣就能順應天體的運行規律,脈搏和氣候的變化都能正常運行,不會過度或不足,氣象平和,所以才稱之為一般人。

三遲二敗冷危困。凡人身之經脈。周身共計一十六丈二尺。一呼脈行三寸。一吸脈行三寸。呼吸定息。共行六寸若至二百七十息。得一千三百五十動。脈行一十六丈二尺。始一周於身。一日一夜。如是五十周於身。共計一萬三千五百息。脈行八百一十丈。而足大衍之數也。今脈見遲息。

白話文:

三種延遲和兩種衰弱是寒冷和危險的緊迫情況。人體的經脈,全身共有十六丈二尺。呼氣時脈搏行進三寸,吸氣時脈搏行進三寸。呼吸和調息總共行進六寸,如果到達二百七十次呼吸,則獲得一千三百五十次脈搏跳動。脈搏行進十六丈二尺,才開始循環一週。一天一夜,有五十週,總共有著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。脈搏行進八百一十丈,而這已經是極限了。現在脈搏跳動遲緩,呼吸也微弱。

則猶是其脈之行也。減平人之二。是二百七十息中。脈行止得九丈七尺二寸。較平人一十六丈二尺之數。尚餘六丈四尺八寸。不能一周於身。而以一晝夜五十營共計之。則一萬三千五百息。而脈僅行四百八十丈。是不能滿足五十營之數矣。故曰遲也。二敗者。校之遲脈。則又損一至。

白話文:

又跌損了一至。就是說在二百七十個呼吸中,脈搏停止運行,走六丈四尺八寸。按照一般人脈搏,尚且還有九丈七尺二寸。不能迴圈一週。以一晝夜五十營計算,總共僅行六百零五丈。只有平常人的一半,所以會敗落衰亡。三遲是寒冷。跌損二至,則會更加遲緩。所以稱作寒冷,並且危困。

又損一至。則是二百七十息中。脈止行得六丈四尺八寸。准之平人脈。尚餘九丈七尺二寸。不能一周於身。以一晝夜。五十營共計之止得六百零五丈矣。僅平人之一半。故為敗也。三遲為冷。損二至則遲而又遲矣。故曰冷。危困也。

六數七極熱生多。八脫九死十歸墓十一十二絕魂瘥。

六數者。較平人一息五至。而加一至也。平人脈呼吸定息。共六寸。二百七十息。共一千三百五十動。脈行一十六丈二尺為一周於身。今診得脈數。是於平人脈一息五動之中。加一至也。既加一至。則二百七十息中。加二百七十動。是於一周身外。又過行三丈二尺四寸。若以一晝夜五十營共計之。

白話文:

六數指脈搏比一般人每呼吸五次多一次。一般人的脈搏呼吸,固定每息六寸,二百七十息,共一千三百五十次。脈搏行進十六丈二尺為一周天。現在診得脈搏數,是在一般人每呼吸五次的脈搏中,再增加一次。既然增加一次脈搏,那麼在二百七十息中,就增加了二百七十次脈動。也就是在全身一週之外,脈搏又多走了三丈二尺四寸。如果以一天五十營總計,那麼脈搏多走了三丈二尺四寸乘以五十,等於一百六十丈二尺。

是於八百一十丈外。又過行一百六十二丈矣。故曰。數也。七極者。較平人一息五至。而加二至也。既加二至。則二百七十息中。加五百四十動。是於一周身外。又過行六丈四尺八寸。若以一晝夜五十營。共計之是於八百一十丈外。又過行三百二十四丈矣。故曰極也。數則為數。

白話文:

一息之間,氣行八百一十丈。再行一百六十二丈。所以說,這是規律。七極,是說比平常人每息呼吸五次,多呼吸兩次。既然多呼吸兩次,那麼在二百七十息之間,就要多出五百四十次運動。因此,氣在全身之外,又行走了六丈四尺八寸。如果以每晝夜五十圈計算,總計氣在全身之外,又行走了三百二十四丈。所以說,這是極致。規律就是規律。

六至七至。豈非熱生多乎。八脫者。較平人一息五至。而加三至也。既加三至。則二百七十息中。加八百一十動。是於一周身外。又過行九丈七尺二寸。若以一晝夜五十營共計之。是於八百一十丈外。又過行四百八十六丈矣。故曰脫也。九死者。較平人一息五至。而加四至也。

白話文:

呼吸六次到七次,難道不是因為熱的緣故嗎?呼吸八次的人,比一般人多呼吸三次。既然多呼吸三次,那麼在二百七十次呼吸中,便增加了八百一十次運動。這相當於在身體外多走了九丈七尺二寸。如果以一天五十次呼吸來計算,那麼在八百一十丈之外,又多走了四百八十六丈。所以叫做「脫」。呼吸九次的人,比一般人多呼吸四次。

既加四至。則二百七十息中。加一千零八十動是於一周身外。又過行十二丈九尺六寸。若以一晝夜五十營共計之。是於八百一十丈外。又過行六百四十八丈矣。故曰死也。十歸墓者。較平人一息五至而倍加之也。息則猶是。而動數倍加。動數既倍加。則丈尺亦倍加。豈非二百七十息中。

白話文:

當加上四肢的動作,則在二百七十次呼吸中。加入一千零八十次動作,是在全身之外。再走過十二丈九尺六寸。如果以一天五十營計算,則在八百一十丈之外。再走過六百四十八丈了。所以說這是死亡。十歸於墳墓的人,比較正常人呼吸五次而倍加之。呼吸還是那些呼吸,而動作的次數加倍。動作的次數既加倍,則丈尺也加倍。豈不是在二百七十次呼吸中。

已兩周於身。而於一晝夜間。已一百周於身矣。故曰歸墓也。十一者。較平人一息五至。加一倍又多一動也。既加一倍有餘。是於二百七十息中。即行三十五丈六尺四寸。於周身外。又多行三丈二尺四寸。若以一萬三千五百息計之。則一晝夜一百營於身。又加一百六十二丈矣。

白話文:

已經經過了十四天。而在一個晝夜之間,已經繞著自己的身體走了100圈了。所以說它是「歸墓」。第十一條,周身之氣在身體內運行是比較緩慢的,所以一個人一呼一吸是5次。但是周身之氣在穴位之間行進速度較快,所以它行走5次,但等同平時10次,這比平時又多1次動。既然比平時多1倍有餘,那麼在270次呼吸中,周身之氣就已經行走35丈6尺4寸。在全身之外,又多走了3丈2尺4寸。如果以13500次呼吸計算,那麼一個晝夜應該在自身運行了100圈,又再增加了162丈。

十二者。設平人一息五至加一倍。又多二動也。既加一倍。又多二動。是於二百七十息中。已行三十八丈八尺八寸。是一晝夜得一百營於身。而又過行三百二十四丈矣。此至之極也。此脈至之極。故曰絕魂也。譬諸一騎。日行百里以為常。若加一二十里。或可強而行之。若加之八九十里。

白話文:

十二種脈象。假如一個健康的人一息是五次脈搏,那麼生病後脈象增加一倍,加上肌肉運動,總共增加兩倍。在二百七十次呼吸中,經脈已運行三十八丈八尺八寸。一日一夜裡,氣血在身上運行一百圈,超過了三百二十四丈。這是脈搏的極限。所以說這種脈象叫「絕魂」。譬如騎馬,每天走百里路是常事。如果多走一二十里,或許還可以勉強做到。如果多走八九十里,

乃至一倍之外。則必倒斃而死矣。三至為遲一二敗。兩息一至死非怪。

此足上文從遲而益減為損之極也。若曰三遲二敗。上文已詳言矣。若損之又損。至兩息一至。則平人兩息。而病人脈始一至也。是一晝夜間。脈止行得六千七百五十動。以五十營計之。止一周身而尚不足。則死也宜矣。譬之一騎。日行百里以為常。今筋力漸衰。日行六七十里。

白話文:

這足部脈象上面所記載從緩慢而漸漸減少,達到減少的極點,就是損的極點了。就像俗話所說的「三遲兩敗」,詳細的內容在上面已經詳細的說明過了。如果繼續減損到兩息一至的情況,那麼健康人的脈搏是兩息之間跳動一次,而病人的脈搏卻是兩息之間跳動一次,這樣一來,一天一夜之間,脈搏的跳動只有六千七百五十次,用五十營來計算,只有周身巡行一週還不足夠。這樣死亡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。這就好比一個騎兵,每天行進一百里是常態,現在筋力逐漸衰竭,每天只行進六七十里。

或可望其復壯。及日行一二十里。而尚不能。其憊也甚矣。安得望其復生哉。遲冷數熱古今傳。難經越度分明載。

白話文:

或者可以希望他恢復健康,並且每天能走二三十里。但是現在仍舊不行,他的疲憊真是很厲害。怎能希望他能恢復生機呢?遲冷數熱,是古今皆知的事。難經上有明確記載。

此總結上文遲數損至之脈。謂遲則為冷。數則為熱。其人之呼吸。脈之尺寸。經之度數。具載於秦越人之難經中也。

白話文:

這是對上文所述「遲、數、損、至」四種脈象的總結。其中,「遲」代表「冷」,「數」代表「熱」。一個人的呼吸、脈象的寸、關、尺,以及經絡的度數,都記載在秦越人的《難經》中。

熱即生風冷生氣。用心指下叮嚀記。

肝主風熱。則火盛金衰。不能制木。則木自旺而生風。肺主氣冷。則水盛火衰。不暇制金。則金自旺而生氣也。

春弦夏洪秋似毛。冬石依經分節氣。

春弦者。即玉機真藏論。岐伯曰。春脈者肝也。東方木也。萬物之所以始生也。故其氣來耎弱輕虛而滑。端直以長。故曰弦。反此者病。帝曰。何如而反。岐伯曰。其氣來實而強。此謂太過病在外。其氣來不實而微。此謂不及病在中。帝曰。春脈太過與不及。其病皆何如。岐伯曰。

白話文:

中醫古文:

春弦者,即玉機真藏論。岐伯曰,春脈者肝也,東方木也,萬物之所以始生也。故其氣來耎弱輕虛而滑,端直以長,故曰弦。反此者病。帝曰,何如而反。岐伯曰,其氣來實而強,此謂太過病在外。其氣來不實而微,此謂不及病在中。帝曰,春脈太過與不及,其病皆何如。岐伯曰。

春弦脈,就是玉機真藏論。岐伯說,春脈是肝脈,東方屬木,是萬物開始生長的原因。所以春脈的氣息來的時候緩慢微弱,輕虛滑利,端正而綿長,所以稱之為弦脈。反之就是病態。黃帝說,怎麼會反過來呢?岐伯說,春脈的氣息來的時候實大而強盛,這就是太過之證,病在外。春脈的氣息來的時候不實而微弱,這就是不及之證,病在中。黃帝說,春脈太過與不及的病證,是怎麼樣的?岐伯說。

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顛疾。其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。下則兩脅脹滿。夏洪者。即玉機真藏論。岐伯曰。夏脈者。心也。南方火也。萬物之所以盛長也。故其氣來盛去衰。故曰鉤。反此者病。帝曰。何如而反。岐伯曰。其氣來盛去亦盛。此謂太過。病在外。其氣來不盛。

白話文:

太過的話,會讓人善忘、健忘、眩暈、頭暈目眩,甚至癲癇。不及的話,就會導致胸痛,向上蔓延到背部。向下,兩脅脹滿。夏洪說:就是玉機真藏論。岐伯說:夏季的脈象,是指心。南方屬火,是萬物生長旺盛的季節。因此,夏季的脈象來得盛,去得衰。所以稱之為「鉤」。相反的就是疾病。黃帝說:怎麼樣纔算相反?岐伯說:脈象來得盛,去得也盛,這就是太過。疾病在外。脈象來得不夠盛。

去反盛。此謂不及。病在中。帝曰。夏脈太過與不及。其病皆何如。岐伯曰。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。為浸淫。其不及。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。下為氣泄。秋毛者。即玉機真藏論。岐伯曰。秋毛者。肺也。西方金也。萬物之所以收成也。故其氣來輕虛以浮。來急去散。故曰浮。

白話文:

病症會越演越烈,這叫做不及。病因在於中央。黃帝說:夏脈太過與不及,其病症分別如何?岐伯說:太過則令人身發熱而皮膚疼痛,變成浸淫之症。不及,則令人煩躁,心肺以上見咳唾,以下則氣泄。秋毛,是指《玉機真藏論》。岐伯說:秋毛,是指肺。西方屬金,萬物因此得以收成。所以其氣來得輕虛而浮,來得急促散亂,所以說它浮。

反此者病。帝曰。何如而反。岐伯曰。其氣來毛而中央堅。兩旁虛。此謂太過。病在外。其氣來毛而微。此謂不及病在中。帝曰。秋脈太過與不及。其病皆何如。岐伯曰。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慍慍然。其不及。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。冬石者。即玉機真藏論。

白話文:

如果逆反這些脈象就會生病。黃帝說:什麼樣的脈象是逆反呢?岐伯說:脈氣浮到體表,而中央脈位卻很實,兩旁脈位卻很虛,這就是脈象太過,病邪在體表。脈氣浮到體表,但脈勢微弱,這就是脈象不及,病邪在身體內部。黃帝說:秋脈太過和不及,其病症如何?岐伯說:脈象太過,會使人出現逆氣上衝,背部疼痛,煩躁不安的症狀。脈象不及,會使人出現喘息,呼吸困難,咳嗽,吐血,下部有病音的症狀。冬石是指《玉機真藏論》。

岐伯曰。冬石者。腎也北方水也。萬物之所以合藏也。故其氣來沉以搏。故曰營。反此者病。帝曰。何如而反。岐伯曰。其氣來如彈石者。此謂太過。病在外。其來如數者。此謂不及病在中。帝曰。冬脈太過與不及。其病皆何如。岐伯曰。太過則令人解㑊。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。

白話文:

岐伯說:冬石,就是腎臟,位於北方的水位。萬物都在冬季收藏,所以它的氣色沉穩而有節律。因此,把它稱作營氣。如果出現反常的情況,就會生病。帝曰:會出現哪些反常的情況呢?岐伯說:如果氣色像彈射的石頭一樣,叫做太過,病在外。如果氣色像散落的石塊一樣,叫做不及,病在中。帝曰:冬脈太過和不及,各有什麼樣的病症呢?岐伯說:太過,會讓人感覺身體鬆散,脊柱疼痛,呼吸短促,不想說話。

其不及則令人心懸。如病飢䏚中清。脊中痛。少腹滿。小便變。

阿阿緩弱春楊柳。此是脾家居四季。

按玉機真藏論。岐伯曰。脾脈者。土也。孤藏以灌四傍者也。帝曰。然則脾善惡可得見之乎。岐伯曰。善者不可得見。惡者可見。帝曰。惡者如何得見。岐伯曰。其來如水之流者。此謂太過病在外。如鳥之啄者。此謂不及病在中。帝曰。夫子言脾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。其太過與不及。

白話文:

根據《玉機真藏論》記載,岐伯說,脾臟是土,它孤立地存在著,負責灌溉身體的四個方向。黃帝說,那麼脾臟的好壞能看出來嗎?岐伯說,好的看不出來,壞的看得到。黃帝說,壞的怎麼看出來?岐伯說,它像水流一樣流動,這是太過的病,在外面。像鳥啄一樣,這是不及的病,在中央。黃帝說,你說脾臟是孤獨的中央之土,灌溉四個方向。它的太過與不及,能說明什麼呢?

其病皆何如。岐伯曰。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。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。

在意專心察細微。靈機應變通元記。

張世賢曰。在意。專心不他雜也。他事不雜於胸中。精察脈理之微細。則靈機自然曉悟。元微之理貫通而不忘也。靈機。脈理也。脈理活動而不執滯。故曰靈機。

白話文:

張世賢說:在意就是專心,不被其他雜事所幹擾。當思慮不雜於胸中時,才能精細地觀察脈象的細微變化。這樣,靈活的機智自然就會領悟到脈象的奧妙,微妙的道理貫通而不會忘記。靈機就是脈象的道理。脈象的活動變化而不固執滯留,所以稱之為靈機。

浮芤滑實弦緊洪。七表還應是本宗。

浮芤滑實弦緊洪七脈。皆輕手取之而即得者。浮以候表。故曰七表。

微沉緩澀遲並伏。濡弱相兼八里同。

微沉緩澀遲伏濡弱八脈。輕取之不得。重手方得。沉以候里。故曰八里。血營氣衛定息數。一萬三千五百通。

人受氣於谷。谷入於胃。乃傳之於五臟六腑。皆受於氣。其清者為營。濁者為衛。營行脈中。衛行脈外。營衛周流不息。五十周而復大會。陰陽相貫。如環之無端。故血為榮氣為衛。凡人所以得全其性命。氣與血也。氣為陽。陽為衛。血為陰陰為榮。二氣常流。所以無病也。

白話文:

人體內的生命之氣,是由飲食穀物產生的。食物進入胃中,然後傳輸到五臟六腑。五臟六腑都受到氣的滋養。其中,清澈之氣為營,而渾濁之氣為衛。營氣運行在脈絡之中,衛氣運行在脈絡之外。營氣和衛氣不斷循環流動,五十週之後,又重新聚集在一起。陰陽之氣相互貫通,如同環形物沒有端點一樣。因此,血液是榮,氣是衛。人之所以能夠維持生命,就是因為氣和血的作用。氣為陽,陽為衛;血為陰,陰為榮。這兩種氣不斷運行,所以人體就沒有疾病。

經曰。人一呼脈行三寸。一吸亦行三寸。呼吸定息。總行六寸。人一日一夜。凡一萬三千五百息。脈行五十度。周身漏水下百刻。營衛外行陽二十五度。內行陰亦二十五度。為一周也。故五十度復會於手太陰寸口者。五臟六腑之所終始也。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上說,一個人一呼,脈搏行經三寸,一吸,脈搏也行經三寸,一呼一吸,就是六寸。一個人一晝夜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次,脈搏運行五十週。全身的津液一晝夜漏下百刻。營衛之氣在體外運行二十五週,在體內運行也二十五週,為一週。所以脈搏運行五十週,再次會合於手太陰肺經的寸口,這是五臟六腑的終結和開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