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脈訣乳海》~ 卷一 (2)
卷一 (2)
1. 脈訣辨惑論
余曰:「然。據子所言,脈必本諸內經,其診法當以《脈要精微論》為準。是凡在上者,必候於寸;凡在下者,必候於尺矣。獨不觀《脈要精微論》中又曰:『診得心脈而急,此為何病?病形何如?』岐伯曰:『病名心疝,少腹當有形也。』帝曰:『何以言之?』岐伯曰:『心為牝藏,小腸為之使。』由此觀之,即一篇之中,
尚不拘於上下之區字。況《平人氣象論》有曰:「寸口脈中手長者,足脛痛。」又曰:「寸口脈沉而弱者,疝瘕小腹痛。」其《靈樞‧始終篇》,以人迎一盛、二盛、三盛,候手足六陽;以脈口一盛、二盛、三盛,候手足六陰。然亦未嘗拘於上下左右也。若必執一而論,則軒岐之書,豈自相背謬乎哉?然子之為是言者,
乃惑於戴起宗之邪說,而吠影吠聲之徒,相率而倡和之,以為脈訣不足法,實叔和之罪人也。如果不足以為法,則從上諸大名醫,每著書立說,多引其訣以為證。故王海藏著《此事難知》,其首即曰:「醫之可法者有十,而脈訣居其一焉。」夫海藏豈無所見而云然哉?大抵學醫而不熟玩王氏《脈訣》,
縱博採諸書,終非正統。故先大人諄諄告戒,命之曰「乳海」。夫乳者,言其開食必先;海者,言其含蘊無盡也。余故不惜管窺,逐節疏釋,俾古聖先賢之學昭著詳明,而後之君子勿蔽邪說,仍命其書曰《乳海》云。
白話文:
我說:是的。照你所說,診脈的原理必定是來自《內經》。其診斷方法應以《脈要精微論》為標準。意思是說,凡是屬於上部的疾病,就應該在寸部診察;凡是屬於下部的疾病,就應該在尺部診察。但是,難道你沒看到《脈要精微論》中又說:「診到心脈呈現急促的現象,這是什麼病?病狀如何?」岐伯回答說:「病名叫心疝,少腹應該會有腫塊。」皇帝問:「為什麼這樣說?」岐伯回答說:「心是陰性臟器,小腸是它的使者。」由此可見,同一篇文章中,尚且不拘泥於上下部位的區分。更何況《平人氣象論》中說:「寸口脈在手中顯得較長的人,會腳脛疼痛。」又說:「寸口脈沉而無力的人,會有疝氣腫塊及小腹疼痛。」《靈樞·始終篇》以人迎脈的一盛、二盛、三盛來診察手足六陽經脈的狀況;以脈口的一盛、二盛、三盛來診察手足六陰經脈的狀況。但也都沒有拘泥於上下左右的部位。如果一定要固執己見,只從一個角度來看,那麼岐黃之書豈不是自相矛盾嗎?
你之所以會這樣說,是因為被戴起宗的邪說所迷惑。而那些人云亦云,盲目附和的人,也跟著大肆宣揚,認為脈訣不足以作為準則。這實在是王叔和的罪過啊!如果真的不足以作為準則,那麼從以前到現在的許多大醫家,每每著書立說,都引用脈訣來作為佐證。所以王海藏在《此事難知》的開頭就說:「醫學中可以作為準則的有十種,而脈訣就佔其中一種。」難道王海藏會沒有見解就這麼說嗎?大抵來說,學醫而不仔細鑽研王氏脈訣,即使廣泛地閱讀各種書籍,終究無法成為正統。所以我先父才會諄諄告誡,將脈訣稱為「乳海」。所謂「乳」,是說就像嬰兒出生後一定要先喝母乳一樣;所謂「海」,是說脈訣包含的內容無窮無盡。所以我才會不惜淺薄之見,逐條地解釋脈訣,希望讓古代聖賢的學問更加清楚明白,使後代的君子不要被邪說蒙蔽。因此,我仍然將這本書命名為《乳海》。
2. 脈賦
欲測疾兮死生,須詳脈兮有靈。今之為醫者,每斷人之死,而亦未嘗死;斷人之生,而亦亦未嘗生者,何也?特未於其脈細心詳究之耳。如果細心詳究,則死生之期,尚可斷之以年月日時,脈又何嘗無靈哉!
左辨心肝之理,右察脾肺之情。此為寸關所主。
謂候心脈,當於左寸;候肝脈,當於左關;候肺脈,當於右寸;候脾脈,當於右關也。
腎即兩尺分並。
五臟俱一,而腎獨有二,為牝藏也;居於下焦,故分候兩尺。雖有水火之別,然總之皆腎,雖分而實並也。
三部五臟易識,七診九候難明。
此承上文左右手寸關尺三部之中,而候心肝脾肺腎之五臟,此人所易曉也。至於七診九候,欲求其明之者,則亦難矣。試以三部五臟、七診九候言之。古之所謂三部五臟、七診九候,非今之所謂三部五臟、七診九候也。
按《內經.三部九候篇》云:「天地之至數,始於一,終於九焉。一者天;二者地;三者人。三而三之,三三者九,以應九野。故人有三部,部有三候,以決死生,以處百病,以調虛實,而除邪疾。帝曰:『何為三部?』岐伯曰:『有下部,有中部,有上部,各有三候。三候者,有天、有地、有人也。必指而導之,乃以為真。』上部天,兩額之動脈;上部地,兩頰之動脈;上部人,耳前之動脈。中部天,手太陰也;中部地,手陽明也;中部人,手少陰也。下部天,足厥陰也;下部地,足少陰也;下部人,足太陰也。故下部之天以候肝;地以候腎;人以候脾胃之氣。帝曰:『中部之候奈何?』岐伯曰:『亦有天,亦有地,亦有人。天以候肺;地以候胸中之氣;人以候心。』帝曰:『上部以何候之?』岐伯曰:『亦有天,亦有地,亦有人。天以候頭角之氣;地以候口齒之氣;人以候耳目之氣。』三部者,各有天、各有地、各有人;三而成天,三而成地,三而成人;三而三之,合則為九。九分為九野;九野為九藏。故神藏五,形藏四,合為九藏。五臟已敗,其色必夭;夭必死矣。帝又曰:『何以知病之所在?』岐伯曰:『察九候,獨小者病;獨大者病;獨疾者病;獨遲者病;獨熱者病;獨寒者病;獨陷下者病。』岐伯又曰:『形肉已脫,九候雖調猶死。』『七診雖見,九候皆從者不死。所言不死者,風氣之病及經月之病,似七診之病而非也,故言不死。若有七診之病,其脈候亦敗者死矣。必發噦噫。』」經言如此。
今之所謂三部,非古之頭手足之三部,乃寸關尺之三部也。今之所謂七診,非古之所謂獨大、獨小、獨疾、獨遲、獨熱、獨寒、獨陷下之七診也,乃:一、定其心,存其神;二、忌外意,無思慮;三、均呼吸,定其氣;四、輕指於皮膚之間,探其腑脈;五、微重於肌肉之間,取其胃氣;六、沉指於骨上,取其臟脈;七、察病人脈之息數往來,是為七診之法也。今之所謂九候,非古之所謂頭候天地人、手候天地人、足候天地人之九候也,乃寸取浮中沉、關取浮中沉、尺取浮中沉之九候也。
白話文:
脈賦
想要判斷疾病的生死,必須仔細診察脈象,脈象是有靈性的。現在的醫生,常常判斷病人將死,自己卻從未死過;判斷病人將活,自己卻從未活過,這是為什麼呢?只因為他們沒有仔細研究脈象而已。如果仔細研究,就能夠預測死生的時間,精確到年月日時,脈象怎麼能說沒有靈性呢?
左手診察心肝的狀況,右手診察脾肺的情況,這是寸關尺三部脈象所負責的範圍。診察心脈應在左手寸口,診察肝脈應在左手關口,診察肺脈應在右手寸口,診察脾脈應在右手關口。
腎脈則分佈在左右尺部。
五臟之中,其他四臟各有一脈,唯獨腎臟有兩脈,因為腎是陰器,位於下焦,所以分佈在左右尺部兩處。雖然有陰陽之分,但總歸都是腎,雖然分開但實際上是連在一起的。
三部五臟容易理解,七診九候卻很難明瞭。
這段文字承接上文,說明左右手寸關尺三部脈象可以診察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五臟,這部分人很容易理解。但至於七診九候,想要徹底明白,卻很困難。我們來分別說明三部五臟和七診九候。古代所說的「三部五臟」、「七診九候」與現代所說的並非同一概念。《內經》三部九候篇中記載:天地之至數,始於一,終於九。一者天,二者地,三者人。三而三之,三三者九,以應九野。所以人有三部,每部有三候,用以判斷生死,治療百病,調理虛實,去除邪疾。皇帝問道:什麼是三部?岐伯回答:有下部、中部、上部,各有三候,三候分別是天、地、人。必須指引著診察,才能診斷正確。上部之天,是兩額的動脈;上部之地,是兩頰的動脈;上部之人,是耳前的動脈;中部之天,是手太陰脈;中部之地,是手陽明脈;中部之人,是手少陰脈;下部之天,是足厥陰脈;下部之地,是足少陰脈;下部之人,是足太陰脈。所以下部之天用來診察肝,地用來診察腎,人用來診察脾胃之氣。皇帝又問:中部如何診察?岐伯回答:也有天、地、人。天用來診察肺,地用來診察胸中之氣,人用來診察心。皇帝又問:上部如何診察?岐伯回答:也有天、地、人。天用來診察頭角之氣,地用來診察口齒之氣,人用來診察耳目之氣。三部各有天、地、人,三而三之,合則為九。九分為九野,九野為九藏,所以神藏五,形藏四,合為九藏。五臟已壞,其顏色一定不好看,顏色不好看就一定會死。皇帝又問:如何知道病在何處?岐伯回答:觀察九候,獨小者為病,獨大者為病,獨疾者為病,獨遲者為病,獨熱者為病,獨寒者為病,獨陷下者為病。岐伯又說:形體消瘦,即使九候調和,也還是會死;即使七診的症狀出現,但九候都正常,則不會死。這裡所說的不死,是指風氣之病,以及經期之病,看似有七診的症狀,但實際上並非如此,所以說不死。如果有七診的症狀,而且脈象也衰敗,那就會死,一定會出現呃逆嘔吐等症狀,經書上是這樣記載的。所以在九候之中,還有七診的方法。現在所說的「三部」,不是古代頭、手、足三部,而是寸關尺三部;現在所說的「七診」,不是古代所說的獨大、獨小、獨疾、獨遲、獨熱、獨寒、獨陷下七診,而是:一、安定心神;二、排除雜念,不胡思亂想;三、調整呼吸,平穩氣息;四、輕輕觸摸皮膚,探察腑脈;五、稍微加力觸摸肌肉,診察胃氣;六、深入骨骼,診察臟脈;七、觀察病人脈息的頻率和節律,這就是七診的方法。現在所說的「九候」,不是古代所說的頭部、手部、足部的天地人九候,而是寸口、關口、尺口分別診察浮、中、沉三種脈象,共九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