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脈訣乳海》~ 卷一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3)

1. 脈賦

要之古人診脈,不專於手之寸關尺部;凡頭面手足之動脈,悉皆診之。然不得尊今而廢古,亦不得非古而是今。合古今之法而用之,斯過半矣。

晝夜循環,營衛須有定數。

今之為醫者,動言營衛;及問其營衛之所以行,則又茫然。如是而欲識病之表裡陰陽,蓋亦難矣。夫營者血也,陰也;衛者氣也,陽也。此人所共曉者也。惟營行脈中,衛行脈外,一日一夜,各五十周於身。世人每昧於衛行脈外之旨,謂衛氣隨營氣而行於外;不知營自行營之道,衛自行衛之道,衛實不隨營氣而行也。

試先以營氣之行言之。內經營氣篇,黃帝曰:營氣之道,內谷為寶。谷入於胃乃傳之肺,流溢於中,布散於外;精專者行於經隧,常營無已,終而復始,是謂天地之紀。故氣從太陰出,注手陽明;上行注足陽明,下行至跗上出大指間,與太陰合。上行抵髀,從髀注心中,循手少陰,出腋下臂,注小指,合手太陽。上行乘腋,出䪼內,注目內眥;上巔下項,合足太陽。循脊下尻,下行注小指之端;循足心,注足少陰,上行注腎,從腎注心;外散於胸中,循心主脈,出腋下臂,出兩筋之間,入掌中,出中指之端,還注小指次指之端,合手少陽。上行至膻中,散於三焦;從三焦注膽出脅,注足少陽,下行至跗上;復從跗注大指間,合足厥陰。上行至肝,從肝上注肺,上循喉嚨,入頏顙之竅,究於畜門。其支別者:上額循巔,下項中循脊入骶,是督脈也;絡陰器,上過毛中,入臍中,上循腹裡,入缺盆,下注肺中,復出太陰。此營氣之所行也,逆順之常也。

至於衛氣之行,則不然。衛出下焦,亦晝夜五十周於身。但於晝則行陽二十五,於夜則行陰二十五。自日出而陽隆之時,曰加房宿,蓋卯時也,漏水下一刻,從足手太陽行起。水下二刻,行足手少陽;水下三刻,行足手陽明;水下四刻,行於陰分;水下五刻,復行足手太陽;水下六刻,復行足手少陽;水下七刻,復行足手陽明;水下八刻,則又復入陰分。如此周而復始,至漏水下五十刻,人氣行於陽二十五周。日入而陰隆之時,曰加畢宿,蓋酉時也,方行入陰分。初從足少陰行起,次手少陰,次手太陰,次足厥陰,次足太陰;又復行足少陰,又復行手少陰,又復行手太陰,又復行足厥陰,又復行足太陰。如此周而復始,至漏水下百刻,行陰亦二十五周。並晝行陽二十五周,亦共五十周於身。此衛氣之所以行也。

至於衛氣之合歲月日時、星宿度分、漏水刻數,細觀衛氣行篇、伯高之語,自可見矣。奈後世之人,注圖立說,每以衛氣隨營氣而行者,是昧於營在脈中、衛在脈外之旨耳。不知經文所云衛在脈外者,非隨營氣而行於外也,乃晝行陽二十五周、夜行陰二十五周之謂也。或難曰:經文中有營氣篇,是營中亦有氣矣;而子獨謂衛不入經隧之中,豈營中獨無氣歟?

白話文:

總的來說,古人診脈,不僅限於手腕的寸關尺部位,頭面、手足的動脈也都會診察。我們不該因為重視現代而廢棄古代,也不該因為排斥古代而一味推崇現代。應該結合古今的方法來運用,這樣就成功了一半以上。

人體的營氣和衛氣,日夜循環,有一定的規律。

現在的醫生,動不動就談論營衛,但問他們營衛是如何運行的,卻又茫然不知。這樣要認識疾病的表裡陰陽,就很困難了。所謂營,指的是血,屬於陰;所謂衛,指的是氣,屬於陽,這是大家都知道的。只有營氣在脈管中運行,衛氣在脈管外運行,一天一夜,各在身體中循環五十周,世人常常不明白衛氣在脈管外運行的意思,認為衛氣是跟著營氣在外面運行。卻不知道營氣自己有營氣的運行途徑,衛氣自己有衛氣的運行途徑,衛氣實際上不是跟著營氣運行的。先說營氣的運行。內經營氣篇中,黃帝說:「營氣運行的根本在於攝取食物的精華,食物進入胃後,會傳送到肺,然後散佈到全身,精華的部分會運行在經脈中,不斷運行,週而復始,這就是天地運行的規律。營氣從足太陰經出發,注入手陽明經,向上走到足陽明經,向下到腳背,從大腳趾間出來,與足太陰經匯合。再向上走到大腿,從大腿注入心中,沿手少陰經,出腋下到手臂,注入小指,與手太陽經匯合,向上經過腋下,到達眼睛內角,再到頭頂,下到後頸,與足太陽經匯合,沿著脊椎下到尾椎,向下注入腳小趾末端,再沿著腳心注入足少陰經,向上注入腎,從腎注入心,再向外散佈到胸部,沿著心包經,出腋下到手臂,在兩條筋之間進入手掌,到中指末端,再回到小指和無名指的末端。與手少陽經匯合,向上到膻中,散佈到三焦,從三焦注入膽,出脅部,注入足少陽經,向下到腳背,再從腳背注入大腳趾間,與足厥陰經匯合,向上到肝,從肝向上注入肺,再沿著喉嚨,進入鼻腔,到達咽喉。它分出來的一支,會向上沿著額頭到頭頂,向下到後頸,中間沿著脊椎進入尾骶骨,這是督脈。會絡陰器,向上經過陰毛中,進入肚臍,再向上沿著腹腔內,進入鎖骨窩,向下注入肺中,再從足太陰經出來。這就是營氣運行的路線,也是營氣運行的正常規律。」

至於衛氣的運行,則不是這樣。衛氣從下焦出發,也是晝夜在身體中循環五十周,但白天在陽分運行二十五周,夜晚在陰分運行二十五周。從日出,陽氣旺盛的時候,叫做加房宿,大約是卯時,漏刻走完一刻,從足手太陽經開始運行,漏刻走完兩刻,運行足手少陽經,漏刻走完三刻,運行足手陽明經,漏刻走完四刻,運行到陰分。漏刻走完五刻,又運行足手太陽經,漏刻走完六刻,又運行足手少陽經,漏刻走完七刻,又運行足手陽明經,漏刻走完八刻,就又進入陰分。這樣周而復始,到漏刻走完五十刻,人的氣在陽分運行了二十五周。日落,陰氣旺盛的時候,叫做加畢宿,大約是酉時,才開始進入陰分。最初從足少陰經開始運行,接著是手少陰經、手太陰經、足厥陰經、足太陰經。然後又運行足少陰經、手少陰經、手太陰經、足厥陰經、足太陰經,這樣周而復始,到漏刻走完一百刻,在陰分也運行了二十五周。加上白天在陽分運行的二十五周,總共在身體中運行了五十周。這就是衛氣運行的規律。至於衛氣與年月日時、星宿度數、漏刻數之間的關係,仔細觀察衛氣運行篇中,伯高的論述,就可以明白了。

但是後世的人,在圖表和論述中,常常認為衛氣是跟著營氣運行的,這是因為他們不明白營氣在脈管中,衛氣在脈管外的道理。他們不知道經文所說的衛氣在脈管外,不是跟著營氣在外面運行,而是說白天在陽分運行二十五周,晚上在陰分運行二十五周。或者有人會問,經文中有營氣篇,說明營氣中也有氣,你卻單獨說衛氣不進入經脈之中,難道營氣中就沒有氣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