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脈訣乳海》~ 卷一 (4)
卷一 (4)
1. 脈賦
余曰非也。經云:清者為營,濁者為衛。夫衛猶風也,營猶水也。營血行於經隧之中,固賴氣以行之,亦水由地中行也。夫江淮河漢之水,固賴風以行;而風豈專隨江淮河漢而行哉?且衛氣之不隨營氣而行,馬元臺已詳言之矣。但於《衛氣行篇》,漏水下四刻、八刻,以及二十四刻,
入於陰分之句,誤釋以為入足少陰,俱引《邪客篇》云:「常以足少陰之分間,行於五臟六腑。」不知經文所謂足少陰分者,特於其地分一過之耳,非實行足少陰經也。若謂實行足少陰經,則晝已隨六腑而行於陽,夜又隨五臟而行於陰。是一晝夜間,他藏俱一行,而腎得再行矣。要之,晝之所入,
時於其陰分過之;夜之所入,實於其陰經行之。而《邪客篇》謂常從足少陰之分間,行於五臟六腑者,正以衛出下焦,下焦乃腎之地分耳。然《衛氣行篇》所云:水下四刻、水下八刻、水下十二刻、水下十六刻、水下二十刻、水下二十四刻,皆曰人氣在陰分,不必專指腎經言也。惟夜行於陰二十五周,
始可直指腎經言耳。然是說也,內經諸篇已詳言之;而後之學者,終不能了了於心目者,其故有三焉:一則秦越人著《難經》,謂營氣之行,常與衛相隨,大違經旨而立圖說。二則《衛氣行篇》中,漏水下百刻,加於人氣之五十周;又人氣之五十周,加於日行之四十八舍;又日行之四十八舍,
加於二十八宿;又二十八宿加於十二辰。以多加少,度數齟齬,非司天臺難以悉其奇分。三則又以衛氣之行不等:夜行於陰也,固在乎陰;而晝行於陽也,則又過乎陰。有此數端,是以營衛之說,千百年來,終然隱晦。余因三思,惟欲暢明其旨,乃立三說。其一曰營氣行圖。
專以營氣之行,從中焦起自寅時,注於手太陰肺,次第行於臟腑,循環無已,一日一夜,五十周於身。其次曰沖氣行圖。如環相似:自水下一刻至五十刻,行陽二十五周;自五十一刻至百刻,行陰二十五周。既不妨於夜行,又不妨於晝過。其三則曰衛氣配周天圖,以子午為經,
卯酉為緯;以人氣之五十周,配日行之舍,與十二辰、二十八宿度數。如是者三,庶乎千載以下,覽其圖,思其義,傳後之學者,不致有望洋之嘆耳。但營衛之行,復有說焉。先賢皆以自寅時起於手太陰肺,遂以卯時注於手陽明大腸,以十二辰次第配十二臟腑,如是周而復始。若然,
是一晝夜間,止得一周於身,又安所謂五十周於身也?況各臟腑經絡有長短不同。只如手太陰肺經,自中府穴起,至少商穴,相去不遠;足太陽膀胱經,自目內眥起以至至陰穴,相去甚遙。若刻定一時行一經,則脈之行也,豈因某經之長短而故緩急之歟?愚曰:皆不然也。
所謂營衛者,乃無形之陰陽,非有形之血氣也。若云有形之血氣,只如有人刖一手,或刖一足,血氣行至所刖之處,不能過乎他經,必斷絕而死。然亦未嘗見其死者,則知非有形之血氣明矣。不觀《內經》有《衛氣行篇》,復有《營氣篇》,二者皆用「氣」字,故知其為無形之陰陽也。夫既為無形之陰陽,
白話文:
我認為這說法不對。經典上說,「清的為營氣,濁的為衛氣」。衛氣就像風,營氣就像水。營血在經脈中運行,確實要靠氣的推動,就像水在地底下流動一樣。江河湖泊的水流,確實要靠風的吹動,但風難道只跟著江河湖泊走嗎?而且衛氣不跟著營氣走的道理,馬元臺已經詳細說過了。只是在《衛氣行》這篇文章中,提到衛氣在不同時辰,「水下四刻」、「水下八刻」,以及「二十四刻」進入陰分的說法,被誤解為進入足少陰腎經。
他們引用《邪客》篇的說法,認為衛氣「常從足少陰的部位,運行於五臟六腑之間」。卻不知道經文裡說的「足少陰的部位」,只是指衛氣在那邊經過一下,並不是真的在足少陰經脈中運行。如果說衛氣真的在足少陰經脈中運行,那就變成白天跟著六腑在陽分運行,晚上又跟著五臟在陰分運行,這樣的話,一個晝夜之間,其他臟腑都只運行一次,只有腎臟運行兩次了。總之,衛氣白天進入陰分,只是經過陰分,晚上進入陰分,才是在陰經中運行。而《邪客》篇說的「常從足少陰的部位,運行於五臟六腑之間」,正是因為衛氣從下焦出來,而下焦是腎的所在位置而已。
然而,《衛氣行》篇所說的「水下四刻」、「水下八刻」、「水下十二刻」、「水下十六刻」、「水下二十刻」、「水下二十四刻」,都說「人氣在陰分」,不必特別指是腎經。只有當衛氣晚上在陰分運行二十五周時,才可以明確的說是指腎經。這個道理,內經的各篇文章已經詳細說明了,但後來的學者,始終無法理解清楚,原因有三點:第一,秦越人寫的《難經》認為,營氣的運行,經常跟著衛氣一起走,完全違背了經典的宗旨,還建立了錯誤的理論圖說。第二,《衛氣行》篇中,把「水下百刻」加在「人氣的五十周」之上,又把「人氣的五十周」加在「太陽的四十八舍」之上,又把「太陽的四十八舍」加在「二十八星宿」之上,又把「二十八星宿」加在「十二辰」之上,這種以多加少的方式,度數完全不符合,不是司天臺的官員很難明白其中的奧妙。第三,他們認為衛氣的運行是不均等的,晚上在陰分運行,當然是在陰分,白天在陽分運行,卻又經過了陰分。由於以上這些問題,所以營衛的學說,千百年來一直很隱晦。
我因此反覆思考,只想闡明這個道理,因此建立三種理論:第一,建立「營氣運行圖」,專門說明營氣的運行,從中焦開始,於寅時注入手太陰肺經,然後依次在臟腑中運行,循環不斷,一天一夜運行五十周。第二,建立「衝氣運行圖」,像一個環一樣,從「水下一刻」到「五十刻」,在陽分運行二十五周,從「五十一刻」到「百刻」,在陰分運行二十五周。這樣既不影響晚上在陰分運行,也不影響白天經過陰分。第三,建立「衛氣配周天圖」,以子午為經線,卯酉為緯線,把「人氣的五十周」配合太陽的運行度數,以及十二辰、二十八星宿的度數。這樣做的目的,是希望千年以後的學者,看到這些圖,思考其中的道理,傳給後世的學者,不至於有茫然不知所措的感嘆。
但關於營衛的運行,還有另一種說法。前人認為,營氣是從寅時開始於手太陰肺經,接著卯時注入手陽明大腸經,按照十二時辰,依序配合十二臟腑,這樣周而復始的運行。如果這樣的話,一個晝夜之間,只在身體運行一周,又怎麼能說運行五十周呢?況且各臟腑經絡的長短不同,例如手太陰肺經,從中府穴到少商穴,距離不遠,而足太陽膀胱經,從眼睛內角到至陰穴,距離很遠。如果規定一個時辰運行一條經脈,那麼脈的運行,難道會因為經脈的長短,而忽快忽慢嗎?
我認為,這是不對的。所謂營衛,是無形的陰陽之氣,而不是有形的血氣。如果是有形的血氣,就好像有人斷了一隻手,或斷了一隻腳,血氣運行到斷裂的地方,無法經過其他經脈,必定會斷絕而死,然而並沒有看到斷手斷腳的人因此而死,由此可知,營衛不是有形的血氣,這是很明顯的道理。你不看《內經》中有《衛氣行》篇,也有《營氣》篇,兩篇都用「氣」字,就可以知道它們是無形的陰陽之氣。既然是無形的陰陽之氣,那麼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