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邦博

《脈訣乳海》~ 卷二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5)

1. 肺脈見於三部歌

三部俱浮肺藏風。鼻中多水唾稠濃。壯熱惡寒皮肉痛。顙干雙目淚痠疼。浮為風三部俱浮。則肺為風所傷。肺主氣。氣者衛也。風傷衛。則衛氣不得主於外。與風邪之氣相角。循肺竅而出。是以鼻中多水。久則漸傳於肺之本臟。風火相煽。煎熬津液。而成涕唾濃痰。衛氣者。

白話文:

三部都浮起,肺部藏有風邪。鼻中多水,唾液稠濃。壯熱惡寒,皮肉疼痛。額頭乾澀,雙眼痠痛流淚。浮是風氣,三部都浮起,說明肺部被風邪所傷。肺主氣,氣是衛氣。風邪傷衛,則衛氣不能充斥體表,與風邪之氣相搏鬥,通過肺的孔竅而外出。因此,鼻中多水。時間久了就逐漸傳播到肺的臟器,風火相交,煎熬津液,而成濃痰。衛氣者,

陽氣也。陽氣鬱而不行。故壯熱而惡寒。肺主皮毛。肺傷故皮肉痛。顙者。肺之系也。風火相煎。故干。張世賢曰。金衰不能制木。木火俱盛。故雙目流淚而痠疼也。

白話文:

陽氣上升。陽氣鬱積而不能運行,所以壯熱而畏寒。肺主皮毛,肺臟受傷,所以皮肉疼痛。額頭是肺的系絡,風火互相煎熬,所以額頭會幹痛。張世賢說:金衰不能制木,木火俱盛,所以雙眼流淚而且痠痛。

2. 肺脈歌

肺脈浮兼實。咽門燥又傷。大便難且澀。鼻內乏馨香。

肺脈本浮。今雲浮兼實。蓋浮而有力也。浮而有力為風。咽門。肺之道路也。今肺有風邪。則咽門燥傷矣。藏病傳府。故大便難且結也。又肺開竅於鼻。上文云。鼻聞香臭辨。壅塞氣相煎。今肺脈浮而兼實。則肺為風邪所壅。故鼻竅為之壅塞矣。

白話文:

肺的脈象本來是浮動的。現在說浮兼實,是指浮而又有力。浮而有力是風證。咽喉是肺的道路,現在肺有風邪,所以咽喉乾燥受傷了。內臟的疾病傳到腑,所以大便困難而且乾結。另外,肺開竅於鼻子。上文說鼻子聞到香臭能辨別,是氣血壅塞互相煎熬的緣故。現在肺脈浮而兼實,則是肺被風邪所壅塞,所以鼻孔也被壅塞了。

實大相兼滑。毛焦涕唾黏。更和咽有燥。秋盛夏宜砭。

夫脈之實大為火。滑則為痰。今實大見於肺部。則知火煎熬而成痰矣。咽。肺之道路。肺既有火。則咽燥矣。但此證非暴疾。乃陳年之疾也。每遇秋則作。蓋以其肺家素有火邪。當金旺之時。則乘時為虐。故秋盛也。治之者。宜於長夏。當金沐浴之時。迎其氣而奪之。至秋則不再作矣。沉緊相兼滑。仍聞咳嗽聲。

白話文:

脈相實數而洪大之症狀為火邪。脈象滑而流暢,為有痰液。現在實大脈象出現於肺臟,則知道是火邪煎熬而形成了痰液。咽喉乃是肺臟的通道,一旦肺臟出現了火邪,那麼咽喉就會感到發乾。但這個病症並非突然發生的急症,而是長年累月積累下來的慢性病。每逢秋天就會發作,這是由於患者的肺臟素日就存有火邪,乘著秋天的金氣旺盛之時,火邪隨機為患,所以秋季節發病尤為嚴重。想要治療這種病症,應該在長夏時進行,這時候金氣正在休養生息,就可以趁機壓制住肺臟的火邪,到了秋天火邪就會不再發作。脈象兼具沉沉、緊促與滑利,仍然聽聞到咳嗽的聲音。

沉緊為寒。寒氣客於肺。則肺有寒痰。故脈相兼而滑也。肺之變動為咳。

肺有寒痰故見咳嗽聲也。

微浮兼有散。肺脈本家形。

微浮而散。秋之毛也。為肺之本脈。

溢出胸中滿。氣滯大腸鳴。

肺脈當浮澀而短。所謂短者。重手按之縮入關中也。今云溢出。是溢出乎魚際。肺苦氣上逆。肺脈而溢。則是氣上逆。而胸為之滿矣。肺主氣。氣盛則傳於府。上盛則下虛。故氣下泄。而大腸鳴也。

白話文:

肺脈脈搏應浮起澀滯而且短促。所謂「短促」指稍重一點地一按,脈就立即縮回關處。而今醫生說「脈溢出」,是指脈跳出魚際穴。肺部不適的時候,氣向上逆行。肺脈搏動突起,說明氣向上逆行,於是胸口有了脹滿的感覺。肺臟掌管氣的流通。氣盛則會傳輸到腑,上部繁盛則下部空虛,所以氣之向下傳導出現了泄漏,因而導致大腸出現鳴叫的症狀。

弦冷腸中結。

肺主氣。大腸為傳送之官。然大腸之所以傳送者。蓋賴肺氣通暢。有力傳送而下也。張世賢曰。肺脈見弦。乃金不足。而妻乘之也。主大腸不溫。而為病結。治用溫藥。其氣自通。

白話文:

肺臟主宰氣。大腸就好比傳輸官員。然而大腸之所以能夠傳輸,還是靠肺臟之氣通暢,有足夠的動力才能傳輸下去。張世賢說,肺臟脈象呈現弦狀,是金元素不足,又被其他元素所制約。主宰大腸的氣不溫暖,導致生病,結塊。治療時使用溫熱藥物,肺氣自身就會通暢。

芤暴痛無成。

芤。失血脈也。肺為氣多。血少之臟。肺脈見芤。無血可失。然芤為陽火。火之發也暴。不過暫時暴痛。而不能成其大害也。

白話文:

芤:指脈搏混亂無序,時有時無。肺為氣體的積聚,充滿的臟器,血液量很少。肺脈出現芤象,是因為沒有多餘的血液可以喪失。但芤實際上是陽性之火,火發作起來很猛烈。不過,這種劇烈疼痛只是一時性的,不足以形成嚴重的傷害。

沉細仍兼滑。因知是骨蒸。皮毛皆總澀。寒熱兩相承。

肺脈當浮。今脈見沉。是為陽虛。陽虛則生外寒。及乎重手取之。其脈見細。是為陰虛。陰虛則生內熱。滑為水中之火。從陽化則熱。從陰化則寒。故知其為骨蒸勞熱之證。肺主皮毛。肺脈見沉細而滑。則其陰陽兩虛。皮毛失養。而寒熱交作之證現矣。

白話文:

肺的脈象應該是浮的,現在脈象卻見沉,這是因為陽氣虛弱。陽氣虛弱就會產生外寒。等到用重手把脈,脈象又見細,這是因為陰氣虛弱。陰氣虛弱就會產生內熱。滑脈象就好比水中的火,從陽化就變熱,從陰化就變寒。因此知道這是骨蒸勞熱的證據。肺主皮毛,肺的脈象見沉細而滑,可見其陰陽兩虛,皮毛失養,而寒熱交作的證狀就出現了。

3. 脾臟歌

脾臟象中坤。安和對胃門。

五運行大論云。中央生濕。濕生土。土生甘。甘生脾。又云。其性靜。其政為謐。皆安和之謂也。脈經脾部第三云。脾象土與胃合為府。其經足太陰。與足陽明為表裡。故曰安和對胃門也。

白話文:

五運行大論上說,中央屬濕,濕生土,土生甘味,甘味生脾臟。又說,脾臟的性質是靜止的,它的生理功能是安和。脈經脾部第三篇說,脾臟像土,與胃合起來稱之為府。它的經脈是足太陰脾經,與足陽明胃經是表裡關係,所以說安和對著胃門。

按陰陽應象大論云。中央生濕。濕生土。土生甘。甘生脾。脾生肉。肉生肺。脾主口。在天為濕。在地為土。在體為肉。在臟為脾。在色為黃。在音為宮。在聲為歌。在變動為噦。在竅為口。在味為甘。在志為思。思傷脾。怒勝思。濕傷肉。風勝濕。甘傷肉。酸勝甘。金匱真言論云。

白話文:

根據《陰陽應象大論》所說,中央屬土,土生濕,濕生土,土生甘,甘入脾,脾生肉,肉生肺。脾臟主管嘴巴,在五行中屬濕,在地理中屬土,在人體中屬肉,在臟腑中屬脾臟,顏色為黃色,聲音為宮音,變動為噦字,孔竅為嘴巴,味道為甘味,思慮傷脾,發怒勝過思慮,濕邪傷肉,風邪勝濕,甘味傷肉,酸味勝甘味。《金匱真言論》中也提到:

中央色黃。入通於脾。開竅於口。藏精於脾。故病在舌本。其味甘。其類土。其畜牛。其谷稷。其應四時。上為鎮星。是以知病之在肉也。其音宮。其數五其臭香。

白話文:

黃色為脾臟的顏色。脾臟與脾相通,並在口腔開啟。精華儲存在脾臟中。因此,當脾臟生病時,會在舌頭的根部表現出來。脾臟的味道是甘甜的,它屬於土,與牛和穀物有關。四季變化,脾臟也隨之變化。在星體中,脾臟與鎮星相應。因此,我們知道脾臟的疾病會在肉體上表現出來。脾臟的聲音是宮音,它的數字是五,它的氣味是芳香的。

旺時隨四季。自與土為根。

肝旺春。心旺夏。肺旺秋。腎旺冬。每臟各旺七十二日。惟脾則於辰戌丑未之月。土王用事之時。寄王十八日。亦共成七十二日。以終一歲。故太陰陽明論。帝曰。脾不主時。何也。岐伯曰。脾者。土也治中央。常以四時長。四藏各十八日寄治。不得獨主於時也。脾臟者。常著胃土之精也。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。故上下至頭足。不得至時也。

白話文:

肝臟在春季最旺盛。心臟在夏季最旺盛。肺臟在秋季最旺盛。腎臟在冬季最旺盛。每個臟腑最旺盛的時候各為七十二天。只有脾臟,在辰月(三月)、戌月(九月)、丑月(十二月)、未月(六月)這四個月是土旺盛的季節,脾臟寄主十八天,加起來也是七十二天,以完成一年的運轉。因此,《太陰陽明論》中,帝問道:“脾臟為什麼沒有固定的旺盛季節呢?”岐伯回答說:“脾臟是土,它位於人體的中央,並且經常貫穿整個四季。其他四臟各有十八天寄主脾臟,所以脾臟不能獨自主導某一個季節。脾臟經常儲存胃中的土精。土能生長萬物,並且遵循天地規律。因此,脾臟從頭到腳,沒有固定的旺盛季節。”

磨谷能消食。榮身本在溫。

夫脾胃旺。則谷易消。而津液行。足以榮養一身。而溫暖肌肉。故東垣飲食傷脾論云。夫脾行胃津液。磨胃之谷。主五味也。又云。脾受胃稟。乃能熏蒸。腐熟五穀者也。故曰磨谷能消食也。經云。飲食入胃。遊溢精氣。上輸於脾。脾氣散精。上歸於肺。通調水道。下輸膀胱。

白話文:

脾胃旺盛,則食物容易消化,津液運行,足以滋養全身,溫暖肌肉。因此東垣在《飲食傷脾論》中說,脾運行胃液,研磨胃中的食物,主掌五味。又說,脾接受胃的稟賦,才能燻蒸,腐熟五穀。所以說研磨食物,能夠消化食物。經典上說,飲食進入胃中,散發出精氣,上輸於脾。脾氣散發精氣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。

水精四布。五經並行。合於四時五臟。陰陽揆度以為常也。東垣脾胃論云。胃者十二經之源。水穀之海也。平則萬化安。病則萬化危。五臟之氣。上通九竅。五臟稟受氣於六腑。六腑受氣於胃。六腑者。在天為風寒暑濕燥火。此無形之氣也。胃氣和平。榮氣上行。始生溫熱。

白話文:

水精廣泛分佈,五經脈絡並行,與四時五臟相應,以陰陽為規律。東垣先生在《脾胃論》中說,胃是十二經脈的源頭,是水谷的倉庫,胃氣平和,則萬物生長安泰,反之則萬物生長不穩。五臟之氣,可以通過九竅通達體外。五臟接受六腑之氣,六腑接受胃氣。六腑,在天象上是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,這都是無形的氣體。胃氣平和,則榮氣上行,開始產生溫熱。

溫熱者。春夏也。故曰榮身本在溫也。應唇通口氣。連肉潤肌臀。

五臟生成篇云。其華在唇。四曰其充在肌。陰陽應象大論云。土生甘。甘生脾。脾生肉。肉生肺。脾主口。其在天為濕。在地為土。在體為肉。在臟為脾。在色為黃。在音為宮。在聲為歌。在變動為噦。在竅為口。故曰。應唇通口氣。連肉潤肌臀也。

白話文:

五臟生成篇說脣部是脾臟相應的部位。四氣調神大論說土產生甘味。甘味進入脾臟。脾臟產生肌肉。肌肉產生肺臟。脾臟主口。在五行當中屬濕土,在人體部位屬肌肉,在臟腑屬脾,在顏色上屬黃色,在五音當中屬宮,在聲音當中屬歌,在臟腑變化上屬打嗝,在五官當中屬口。所以說,應脣,就能通口氣,連肉潤肌膚。

形扁方三五。膏凝散半斤。

四十二難曰。脾重二斤三兩。扁廣三寸。長五寸。有散膏半斤。順時脈緩慢。

脾屬土。王於四季辰戌丑未之月。每於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十八日。是其候也。尤於六月長夏為之正旺。其脈當如春風中之楊柳。阿阿緩大。乃為順時也。

白話文:

脾臟在五行中屬土,在四季中對應辰、戌、醜、未月。在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前十八日,是脾臟最旺的時候。尤以六月最為旺盛,脈象應該像春風中搖曳的楊柳,緩慢而有力,這纔是順應時序的表現。

按人鏡云。脾脈大而緩。脾合肌肉。故脾脈循肌肉而行。持脈指法如九菽之重。按至肌肉而得者。如微風輕颭柳梢之狀為緩。又稍加力。脈道敦實為大也。

白話文:

《人鏡》中說,脾脈脈搏大而緩。脾與肌肉相合,所以脾脈沿著肌肉而行。把脈的手法,好像九粒豆子的重量。按到肌肉而得到的脈象,像微風輕輕吹動柳梢的樣子,這就是緩脈。再稍微用力按壓,脈道敦厚有力,這就是大脈。

失則氣連吞。

熊宗立云。夏以胃氣為本。反得脈弦而急。如相連吞嚥而來是。肝木克脾土。故為反脈。張世賢曰。氣謂脈氣也。脈氣如相連吞嚥而來。即雀啄漏水之脈。脾衰乃見。故曰失矣。據二氏之說。俱以氣字為脈氣。然熊氏之說。本於李晞範。晞範曰。連吞者。所以形容緊數之狀。

白話文:

熊宗立說:夏季以胃氣為根本。反倒得到了脈搏弦急的徵狀,像是連續吞嚥而來那樣。這是因為肝木克脾土,所以出現了反脈。張世賢說:氣是指脈氣,脈氣就像是連續吞嚥而來,這就是雀啄漏水的脈象。脾氣衰竭纔出現這種脈象,所以說就失去平衡了。根據兩個醫家的說法,都把氣字當作脈氣。但是,熊宗立的說法是根據李晞範的說法。李晞範說:連續吞嚥,是來形容緊數的脈象。

恐未必然。何也。若以脾脈之反時言。則弦而急矣。連吞是何脈。而足以盡弦急之狀也。以愚觀之。氣字當作口氣。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宣明五氣篇說:五氣所傷,脾臟為吞嚥。又《針經》說:刺中脾臟,十日內就會死亡。它的活動是吞嚥,因此知道吞嚥是口氣的一種表現,而不是脈象的表現。我曾經見過一個人脾臟有病,他的嘴巴總是像連續吞嚥的樣子,直到死後才停止。這就是所謂的「吞」。

按內經宣明五氣篇云。五氣所病。脾為吞。又針經云。刺中脾十日死。其動為吞。是以知吞為口氣言。非為脈狀言也。予嘗見一人脾病。其口常如連連吞嚥之狀。至死方休。此之謂也。

按玉機真藏論云。真脾脈至弱。而乍數乍疏。色黃青不澤。毛折乃死。

實夢歌歡樂。虛爭飲食分。

淫邪發夢篇云。脾氣勝則夢歌樂。身體重不舉。厥氣客於脾。則夢見丘陵大澤。壞屋風雨。又方盛衰論云。脾氣虛。故夢飲食不足。

白話文:

《淫邪發夢篇》記載:脾氣旺盛,則會夢唱歌作樂,身體沉重而不能舉動。邪氣侵犯脾臟,則會夢見丘陵和大澤,房屋倒塌,風雨交加。《方盛衰論》中也提到:脾氣虛弱,則會夢到飲食匱乏。

按中藏經云。脾實則夢築牆蓋屋。盛則夢歌樂。虛則夢飲食。不足。厥邪客於脾。則夢大澤丘陵。風雨壞室。

濕多成五泄。腸響若雷奔。

夫脾主濕。濕多則成泄矣。五十七難曰。泄凡有幾。皆有名否。然。泄凡有五。其名不同。有胃泄。有脾泄。有大腸泄。有小腸泄。有大瘕泄。名曰後重。胃泄者。飲食不化色。黃脾泄者。腹脹滿泄注。食即嘔吐逆。大腸泄者。食已窘迫。大便色白。腸鳴切痛。小腸泄者。溲而便膿血。

白話文:

脾臟掌管濕氣,濕氣過多就會導致腹瀉。《五十七難》說:「腹瀉的種類繁多,各自有不同的名稱。」總共有五種常見的腹瀉,名稱各不相同,分別是:胃泄、脾泄、大腸泄、小腸泄和大瘕泄。

  1. 胃泄:飲食不消化,大便呈黃色。

  2. 脾泄:腹脹滿,腹瀉,吃東西就嘔吐。

  3. 大腸泄:大便困難,大便呈白色,腸鳴作響,腹痛。

  4. 小腸泄:流膿血。

  5. 大瘕泄:又稱「後重」,大便困難。

小腹痛。大瘕泄者。裡急後重。數至圊而不能便。莖中痛。此五泄之法也。脈經云。脾病者。虛則腹脹。腸鳴溏泄食不化。取其足太陰陽明少陰血也。痞氣冬為積。皮黃四體昏。

白話文:

小腹疼痛。腹中大結塊,泄瀉裡急後重。多次去廁所卻無法排便。莖中疼痛。這是五泄的方法。脈經也說,脾臟病的人,虛的話,腹部腫脹,腸鳴、大便溏泄、食物不易消化。取足太陰、陽明、少陰的血。痞氣在冬天積聚,皮膚發黃,四肢昏沉。

五十六難曰。脾之積。名曰痞氣。在胃脘。覆大如盤。久不愈。令人四肢不收。發黃癉。飲食不為肌膚。以冬壬癸日得之。何以言之。肝病傳脾。脾病傳腎。腎以冬適旺。旺者不受邪。脾復欲還肝。肝不肯受。故留結為積。故知痞氣以冬壬癸日得之。

白話文:

五十六難說:脾胃積聚成積塊,稱為痞氣。痞氣位於胃脘,覆蓋範圍大如盤子,長期不癒合,會導致四肢不能收縮,皮膚髮黃,飲食不能滋潤皮膚。痞氣是在冬季的壬癸日發生的。為什麼這樣說呢?肝臟的疾病會傳染給脾臟,脾臟疾病會傳染給腎臟。腎臟在冬季適宜旺盛,旺盛的不容易受邪氣侵襲。脾臟又想要傳染給肝臟,但肝臟不肯接收。所以留在結合成積塊。所以知道痞氣是在冬季的壬癸日發生的。

二斤十四兩。三斗五升存。

四十二難曰。人腸胃長短。受水穀多少。各幾何。然。胃大一尺五寸。徑長二尺六寸。橫屈受水穀三斗五升。其中常留谷二斗。水一斗五升。又曰。胃重二斤十四兩。紆曲屈伸。長二尺六寸。大一尺五寸。徑五寸。容谷二斗。水一斗五升。張世賢曰。此歌言脾。今並及胃者。脾胃相連故耳。

白話文:

第四十二個疑問說:人體的腸胃有多長?可以容納多少食物和水?

胃的長度是一尺五寸,寬度是二尺六寸,可以容納三鬥五升的食物和水。其中通常會留有兩鬥穀物和一斗五升水。

另一種說法是,胃的重量是二斤十四兩,彎曲伸展後,長度是二尺六寸,寬度是一尺五寸,直徑是五寸。可以容納兩鬥穀物和一斗五升水。

張世賢說:這首詩歌說的是脾臟,現在也提到了胃,是脾臟和胃臟是相連的緣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