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脈訣乳海》~ 卷二 (5)
卷二 (5)
1. 肺脈見於三部歌
三部俱浮肺藏風。鼻中多水唾稠濃。壯熱惡寒皮肉痛。顙干雙目淚痠疼。浮為風三部俱浮。則肺為風所傷。肺主氣。氣者衛也。風傷衛。則衛氣不得主於外。與風邪之氣相角。循肺竅而出。是以鼻中多水。久則漸傳於肺之本臟。風火相煽。煎熬津液。而成涕唾濃痰。衛氣者。
陽氣也。陽氣鬱而不行。故壯熱而惡寒。肺主皮毛。肺傷故皮肉痛。顙者。肺之系也。風火相煎。故干。張世賢曰。金衰不能制木。木火俱盛。故雙目流淚而痠疼也。
白話文:
肺脈在寸、關、尺三處都呈現浮脈,表示肺臟受到風邪侵襲。患者會鼻涕多、唾液濃稠、發高燒、怕冷、皮膚肌肉疼痛、額頭乾燥、雙眼流淚且痠痛。
浮脈代表有風邪入侵,如果寸、關、尺三處都出現浮脈,就表示肺臟受到風邪傷害。肺主管人體的氣,而氣是保護身體的衛氣。風邪傷害衛氣,衛氣就無法在體表發揮作用,轉而與風邪之氣相互抵抗,並從肺的孔竅(如鼻子)排出。因此,患者會鼻涕很多。久而久之,風邪會逐漸侵入肺臟本體,風和火相互煽動,煎熬體內的津液,進而產生濃稠的鼻涕和痰。衛氣是陽氣,陽氣鬱結不通暢,所以會發高燒而且怕冷。肺主管皮膚和毛髮,肺受到損傷,所以皮膚和肌肉會疼痛。額頭是肺氣所聯繫的部位,受到風火煎熬,所以會乾燥。張世賢說,這是因為肺金衰弱不能制約肝木,導致木火旺盛,所以雙眼會流淚且痠痛。
2. 肺脈歌
肺脈浮兼實。咽門燥又傷。大便難且澀。鼻內乏馨香。
肺脈本浮。今雲浮兼實。蓋浮而有力也。浮而有力為風。咽門。肺之道路也。今肺有風邪。則咽門燥傷矣。藏病傳府。故大便難且結也。又肺開竅於鼻。上文云。鼻聞香臭辨。壅塞氣相煎。今肺脈浮而兼實。則肺為風邪所壅。故鼻竅為之壅塞矣。
實大相兼滑。毛焦涕唾黏。更和咽有燥。秋盛夏宜砭。
夫脈之實大為火。滑則為痰。今實大見於肺部。則知火煎熬而成痰矣。咽。肺之道路。肺既有火。則咽燥矣。但此證非暴疾。乃陳年之疾也。每遇秋則作。蓋以其肺家素有火邪。當金旺之時。則乘時為虐。故秋盛也。治之者。宜於長夏。當金沐浴之時。迎其氣而奪之。至秋則不再作矣。沉緊相兼滑。仍聞咳嗽聲。
沉緊為寒。寒氣客於肺。則肺有寒痰。故脈相兼而滑也。肺之變動為咳。
肺有寒痰故見咳嗽聲也。
微浮兼有散。肺脈本家形。
微浮而散。秋之毛也。為肺之本脈。
溢出胸中滿。氣滯大腸鳴。
肺脈當浮澀而短。所謂短者。重手按之縮入關中也。今云溢出。是溢出乎魚際。肺苦氣上逆。肺脈而溢。則是氣上逆。而胸為之滿矣。肺主氣。氣盛則傳於府。上盛則下虛。故氣下泄。而大腸鳴也。
弦冷腸中結。
肺主氣。大腸為傳送之官。然大腸之所以傳送者。蓋賴肺氣通暢。有力傳送而下也。張世賢曰。肺脈見弦。乃金不足。而妻乘之也。主大腸不溫。而為病結。治用溫藥。其氣自通。
芤暴痛無成。
芤。失血脈也。肺為氣多。血少之臟。肺脈見芤。無血可失。然芤為陽火。火之發也暴。不過暫時暴痛。而不能成其大害也。
沉細仍兼滑。因知是骨蒸。皮毛皆總澀。寒熱兩相承。
肺脈當浮。今脈見沉。是為陽虛。陽虛則生外寒。及乎重手取之。其脈見細。是為陰虛。陰虛則生內熱。滑為水中之火。從陽化則熱。從陰化則寒。故知其為骨蒸勞熱之證。肺主皮毛。肺脈見沉細而滑。則其陰陽兩虛。皮毛失養。而寒熱交作之證現矣。
白話文:
肺脈摸起來浮而且兼有實的感覺,代表咽喉乾燥,可能受傷了。同時大便困難且乾澀,鼻子聞不到香氣。
肺脈原本應該是浮的,現在說浮兼有實,表示浮而且有力。浮而有力是風邪的表現。咽喉是肺的通道,現在肺有風邪,咽喉就會乾燥受損。臟腑之間疾病會互相傳導,所以大便會困難且結。又,肺的開竅在鼻子,之前說鼻子可以分辨香臭,如果鼻子阻塞,就會感覺氣不順暢。現在肺脈浮而兼實,表示肺被風邪壅塞,所以鼻孔也阻塞了。
如果脈象呈現實、大、滑的複合感覺,就表示肺裡有痰火。這時會毛髮焦枯,痰涕黏稠,而且咽喉乾燥。這種情況在秋天會更加嚴重,夏天適合用放血治療。
脈象如果實大,通常代表火,滑則代表痰。現在在肺部摸到實大,表示是火煎熬產生的痰。咽喉是肺的通道,肺有火,咽喉就會乾燥。這種病不是突然發生的,而是陳年舊疾,每到秋天就會發作。因為肺本身就存在火邪,當金氣旺盛時,就會趁機作亂,所以秋天特別嚴重。治療這種病,應該在長夏,當金氣初生時,及早治療,到秋天就不會再發作了。
脈象沉、緊且滑,同時聽到咳嗽聲,這表示肺部有寒痰。沉緊是寒冷的表現,寒氣侵入肺部,就會產生寒痰。肺的變動會引起咳嗽。肺有寒痰所以才會咳嗽。
脈象微微浮動又帶點散,這是秋天肺脈的正常表現。
肺脈應該是浮、澀而且短的,短的意思是重按下去脈會縮回關部。現在說脈象溢出,是溢出到魚際穴。肺氣上逆,肺脈出現溢出的現象,代表氣上逆,胸腔會感覺脹滿。肺主氣,氣盛就會傳導到腑,上面盛就下面虛,所以氣會向下洩,導致大腸鳴叫。
脈象摸起來像琴弦又帶冷感,表示腸道有結聚。
肺主管氣,大腸是負責傳送的器官。大腸之所以能傳送,是因為依賴肺氣的暢通。張世賢說,肺脈出現弦的脈象,表示金氣不足,而被妻子(水)所乘。這表示大腸不夠溫暖,導致腸道結聚,要用溫藥治療,氣才會通暢。
脈象呈現空虛(芤),突然感到疼痛但不會持續太久。
芤脈是失血的脈象,肺是氣多血少的臟器。肺脈出現芤脈,表示沒有血可失。但芤脈也代表陽火,火的發生是暴發的,所以只是短暫的疼痛,不會造成太大的危害。
脈象沉細又兼滑,就知道是骨蒸勞熱的症狀。皮膚和毛髮都乾燥且粗澀,同時有寒熱交替的現象。
肺脈應該是浮的,現在卻出現沉的脈象,表示陽氣虛弱。陽氣虛弱會產生外寒,重按時脈象變細,表示陰氣虛弱,陰虛會產生內熱。滑脈代表水中之火,從陽氣化則產生熱,從陰氣化則產生寒,所以知道是骨蒸勞熱的症狀。肺主管皮膚和毛髮,肺脈呈現沉、細又滑,表示陰陽兩虛,皮膚和毛髮失去滋養,才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現象。
3. 脾臟歌
脾臟象中坤。安和對胃門。
五運行大論云。中央生濕。濕生土。土生甘。甘生脾。又云。其性靜。其政為謐。皆安和之謂也。脈經脾部第三云。脾象土與胃合為府。其經足太陰。與足陽明為表裡。故曰安和對胃門也。
按陰陽應象大論云。中央生濕。濕生土。土生甘。甘生脾。脾生肉。肉生肺。脾主口。在天為濕。在地為土。在體為肉。在臟為脾。在色為黃。在音為宮。在聲為歌。在變動為噦。在竅為口。在味為甘。在志為思。思傷脾。怒勝思。濕傷肉。風勝濕。甘傷肉。酸勝甘。金匱真言論云。
中央色黃。入通於脾。開竅於口。藏精於脾。故病在舌本。其味甘。其類土。其畜牛。其谷稷。其應四時。上為鎮星。是以知病之在肉也。其音宮。其數五其臭香。
旺時隨四季。自與土為根。
肝旺春。心旺夏。肺旺秋。腎旺冬。每臟各旺七十二日。惟脾則於辰戌丑未之月。土王用事之時。寄王十八日。亦共成七十二日。以終一歲。故太陰陽明論。帝曰。脾不主時。何也。岐伯曰。脾者。土也治中央。常以四時長。四藏各十八日寄治。不得獨主於時也。脾臟者。常著胃土之精也。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。故上下至頭足。不得至時也。
磨谷能消食。榮身本在溫。
夫脾胃旺。則谷易消。而津液行。足以榮養一身。而溫暖肌肉。故東垣飲食傷脾論云。夫脾行胃津液。磨胃之谷。主五味也。又云。脾受胃稟。乃能熏蒸。腐熟五穀者也。故曰磨谷能消食也。經云。飲食入胃。遊溢精氣。上輸於脾。脾氣散精。上歸於肺。通調水道。下輸膀胱。
水精四布。五經並行。合於四時五臟。陰陽揆度以為常也。東垣脾胃論云。胃者十二經之源。水穀之海也。平則萬化安。病則萬化危。五臟之氣。上通九竅。五臟稟受氣於六腑。六腑受氣於胃。六腑者。在天為風寒暑濕燥火。此無形之氣也。胃氣和平。榮氣上行。始生溫熱。
溫熱者。春夏也。故曰榮身本在溫也。應唇通口氣。連肉潤肌臀。
五臟生成篇云。其華在唇。四曰其充在肌。陰陽應象大論云。土生甘。甘生脾。脾生肉。肉生肺。脾主口。其在天為濕。在地為土。在體為肉。在臟為脾。在色為黃。在音為宮。在聲為歌。在變動為噦。在竅為口。故曰。應唇通口氣。連肉潤肌臀也。
形扁方三五。膏凝散半斤。
四十二難曰。脾重二斤三兩。扁廣三寸。長五寸。有散膏半斤。順時脈緩慢。
脾屬土。王於四季辰戌丑未之月。每於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十八日。是其候也。尤於六月長夏為之正旺。其脈當如春風中之楊柳。阿阿緩大。乃為順時也。
按人鏡云。脾脈大而緩。脾合肌肉。故脾脈循肌肉而行。持脈指法如九菽之重。按至肌肉而得者。如微風輕颭柳梢之狀為緩。又稍加力。脈道敦實為大也。
失則氣連吞。
熊宗立云。夏以胃氣為本。反得脈弦而急。如相連吞嚥而來是。肝木克脾土。故為反脈。張世賢曰。氣謂脈氣也。脈氣如相連吞嚥而來。即雀啄漏水之脈。脾衰乃見。故曰失矣。據二氏之說。俱以氣字為脈氣。然熊氏之說。本於李晞範。晞範曰。連吞者。所以形容緊數之狀。
恐未必然。何也。若以脾脈之反時言。則弦而急矣。連吞是何脈。而足以盡弦急之狀也。以愚觀之。氣字當作口氣。
按內經宣明五氣篇云。五氣所病。脾為吞。又針經云。刺中脾十日死。其動為吞。是以知吞為口氣言。非為脈狀言也。予嘗見一人脾病。其口常如連連吞嚥之狀。至死方休。此之謂也。
按玉機真藏論云。真脾脈至弱。而乍數乍疏。色黃青不澤。毛折乃死。
實夢歌歡樂。虛爭飲食分。
淫邪發夢篇云。脾氣勝則夢歌樂。身體重不舉。厥氣客於脾。則夢見丘陵大澤。壞屋風雨。又方盛衰論云。脾氣虛。故夢飲食不足。
按中藏經云。脾實則夢築牆蓋屋。盛則夢歌樂。虛則夢飲食。不足。厥邪客於脾。則夢大澤丘陵。風雨壞室。
濕多成五泄。腸響若雷奔。
夫脾主濕。濕多則成泄矣。五十七難曰。泄凡有幾。皆有名否。然。泄凡有五。其名不同。有胃泄。有脾泄。有大腸泄。有小腸泄。有大瘕泄。名曰後重。胃泄者。飲食不化色。黃脾泄者。腹脹滿泄注。食即嘔吐逆。大腸泄者。食已窘迫。大便色白。腸鳴切痛。小腸泄者。溲而便膿血。
小腹痛。大瘕泄者。裡急後重。數至圊而不能便。莖中痛。此五泄之法也。脈經云。脾病者。虛則腹脹。腸鳴溏泄食不化。取其足太陰陽明少陰血也。痞氣冬為積。皮黃四體昏。
五十六難曰。脾之積。名曰痞氣。在胃脘。覆大如盤。久不愈。令人四肢不收。發黃癉。飲食不為肌膚。以冬壬癸日得之。何以言之。肝病傳脾。脾病傳腎。腎以冬適旺。旺者不受邪。脾復欲還肝。肝不肯受。故留結為積。故知痞氣以冬壬癸日得之。
二斤十四兩。三斗五升存。
四十二難曰。人腸胃長短。受水穀多少。各幾何。然。胃大一尺五寸。徑長二尺六寸。橫屈受水穀三斗五升。其中常留谷二斗。水一斗五升。又曰。胃重二斤十四兩。紆曲屈伸。長二尺六寸。大一尺五寸。徑五寸。容谷二斗。水一斗五升。張世賢曰。此歌言脾。今並及胃者。脾胃相連故耳。
白話文:
標題:[脾臟歌]
內容翻譯:
脾臟象徵着中坤,它與胃門相互對應,保持和諧。根據《五運行大論》記載,中央產生溼氣,溼氣滋養土地,土地孕育出甜味,甜味又滋養了脾臟。另外,脾臟的特性是靜謐,它的功能體現爲安寧,這都是描述其和諧狀態。《脈經》第三篇提到,脾臟像土壤一樣,與胃部配合工作,屬於內部器官,它的經絡是足太陰,與足陽明的經絡形成表裏關係,因此說它與胃門相互對應,保持和諧。
按照《陰陽應象大論》所述,中央產生溼氣,溼氣滋養土地,土地孕育出甜味,甜味又滋養了脾臟,脾臟再滋養肌肉,肌肉則滋養肺臟。脾臟主管口腔,在自然界中表現爲溼氣,在地面上則爲土壤,在人體內是肌肉,在內臟則是脾臟,在顏色上呈現黃色,在音樂中是宮音,在聲音上是歌聲,在變動時表現爲噯氣,在五官中對應口腔,在味道上偏好甜味,在情感上主導思考。過度思考會傷害脾臟,憤怒可以剋制過度思考;溼氣會傷害肌肉,風可以戰勝溼氣;過量的甜味會傷害肌肉,酸味可以抑制過量的甜味。《金匱真言論》也有類似的描述。
在中央,顏色爲黃色,與脾臟相通,開口於口腔,精氣藏於脾臟,所以疾病常常出現在舌根。它的味道是甜的,與土壤相似,相關的家畜是牛,對應的穀物是稷,與四季相呼應,上應鎮星,因此可以判斷疾病影響的是肌肉。它的音調是宮音,數字是5,氣味是香的。
脾臟的旺盛時期隨着四季變化,與土壤的生長週期緊密相連。 肝臟在春季旺盛,心臟在夏季旺盛,肺臟在秋季旺盛,腎臟在冬季旺盛。每個臟器各有72天的旺盛期。只有脾臟在辰、戌、醜、未這幾個月份,即土王掌權的時候,有18天的旺盛期,一共也達到72天,以此來完成一年的循環。因此,《太陰陽明論》中,黃帝問:“爲什麼脾臟不主宰某個特定的季節?”岐伯回答:“脾臟,屬於土,治理中央區域,通常在四個季節中輔助其他四髒,各掌管18天,而不是單獨主宰一個季節。脾臟儲存了胃部的精華。土壤能夠滋養萬物,效仿天地法則,因此從頭到腳,它都不受季節限制。”
消化食物依賴於脾胃的強大,身體健康的基礎在於溫暖。 當脾胃功能旺盛時,食物容易被消化,體內的津液得以正常運轉,從而滋養全身,使肌肉保持溫暖。因此,東垣的《飲食傷脾論》指出,脾臟負責將胃部的津液運送到全身,研磨胃中的食物,控制各種味道。又說,脾臟接受胃部提供的營養,才能腐化並消化五穀雜糧。這就是“磨谷能消食”的意思。經典中寫道:“食物進入胃中後,會轉化成精氣,然後被輸送到脾臟。脾臟散發的精氣會被送到肺部。肺部調節水分的流通,將其送至膀胱。精氣分佈全身,五條主要經絡同時運行,與四季、五臟以及陰陽平衡相協調,這是常態。”東垣的《脾胃論》還說:“胃部是十二經脈的源頭,是水谷的海洋。健康時,所有事物都能順利進行;生病時,所有事物都處於危險之中。五臟的氣息通過九個孔竅與外界溝通,五臟從六腑接受能量。六腑的能量來源於胃部。六腑在天象中代表風、寒、暑、溼、燥、火,這些都是無形的能量。當胃氣平和時,營養物質會上升,開始產生溫暖的感覺。
溫暖的感覺就像春夏一樣,所以“榮身本在溫”。 《五臟生成篇》提到,脾臟的光彩體現在嘴脣上,它的充盈反映在肌肉中。《陰陽應象大論》中寫道,土壤孕育甜味,甜味滋養脾臟,脾臟又滋養肌肉,肌肉再滋養肺臟。脾臟主管口腔,與天空中的溼氣、地面上的土壤、體內的肌肉、內臟中的脾臟、黃色的顏色、宮音的音調、歌聲的聲音、噯氣的變動、口腔的孔竅相對應。因此,“應脣通口氣,連肉潤肌臀”。
脾臟的形狀扁平且略呈方形,大約三寸寬,五寸長,帶有半斤的散膏,脈象在應季時緩慢。 脾臟屬於土,其旺盛期在四季中的辰、戌、醜、未月份,尤其是在每年的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前的十八天。尤其在六月的長夏時節最爲旺盛。此時的脈象應當如同春風中搖曳的楊柳,緩緩而大,這纔是順應季節的表現。
如果脾臟功能失調,則會出現噯氣連連的症狀。 熊宗立說,在夏季,胃氣是根本,但如果出現弦急的脈象,就像連續吞嚥一樣,這是肝木剋制脾土的表現,屬於異常脈象。張世賢認爲,這裏所說的“氣”指的是脈氣。如果脈氣像連續吞嚥一樣,就是雀啄漏水的脈象,通常在脾臟衰弱時出現,所以說是“失”了。根據兩位專家的說法,他們都將“氣”字解釋爲脈氣。然而,熊宗立的觀點源自李晞範,李晞範說,“連吞”是用來形容緊數狀態的。但這未必正確。爲什麼呢?如果從脾脈反季節的角度來看,脈象應該是弦急的。“連吞”是什麼樣的脈象,怎麼可能完全表現出弦急的狀態呢?在我看來,“氣”字應該解釋爲口氣。
根據《內經宣明五氣篇》,五種氣所引起的疾病中,脾臟的問題會導致吞嚥困難。《針經》也提到,如果刺中脾臟,十天內會死亡,其症狀之一就是吞嚥困難。這說明吞嚥困難是與口氣相關,而非脈象的表現。我曾親眼見過一個脾臟有問題的人,他經常呈現出連續吞嚥的樣子,直到去世才停止,這就是所謂的“失”。
根據《玉機真藏論》,真正的脾虛脈象表現爲虛弱,忽快忽慢,臉色黃而無光澤,毛髮乾枯,這預示着死亡。 當脾臟健康時,人們會夢到歡樂的場景;當脾臟虛弱時,人們會爭搶食物。 溼氣過多會導致五種類型的腹瀉,腸鳴聲像雷鳴般轟隆。 脾臟主管溼氣,溼氣過多就會引發腹瀉。《難經》第五十七難中提到,腹瀉有幾種類型,每種都有不同的名稱。總共有五種:胃瀉、脾瀉、大腸瀉、小腸瀉和大瘕瀉(後重)。胃瀉表現爲食物消化不良,大便顏色發黃;脾瀉表現爲腹部脹滿,持續性腹瀉,進食後會嘔吐;大腸瀉表現爲進食後立即感到緊迫感,大便顏色較白,伴有劇烈的腸鳴和疼痛;小腸瀉表現爲尿中混有膿血,小腹疼痛;大瘕瀉表現爲裏急後重,頻繁想要排便卻難以排出,尿道疼痛。以上就是五種腹瀉的特點。《脈經》中提到,脾臟疾病時,身體會出現腹脹、腸鳴、稀便、消化不良等症狀,治療應從足太陰、陽明、少陰的經絡入手。
脾臟積聚在冬季表現爲痞氣,皮膚變黃,四肢昏沉。 《難經》第五十六難中描述,脾臟的積聚稱爲痞氣,位於胃脘部,大小如同盤子覆蓋,長期不愈會導致四肢無力,皮膚髮黃,營養不良。這種狀況在冬季的壬癸日尤爲明顯。爲什麼這樣說呢?因爲肝臟疾病會傳給脾臟,脾臟疾病又會傳給腎臟。冬季是腎臟旺盛的季節,但旺盛的臟器不易受邪氣侵襲。脾臟試圖將邪氣返回給肝臟,但肝臟不願接受,因此邪氣滯留在體內形成積聚,由此可知痞氣在冬季的壬癸日特別顯著。
脾臟的重量約爲二斤十四兩,可以容納三鬥五升的食物。 《難經》第四十二難中提到,人的腸胃長度和能容納的食物量分別是多少。具體來說,胃部直徑爲一尺五寸,長度爲二尺六寸,可以容納三鬥五升的食物。其中,通常會保留兩斗的食物和一斗五升的水分。此外,胃部的重量爲二斤十四兩,彎曲曲折,長度爲二尺六寸,直徑爲一尺五寸,寬度爲五寸,可以容納兩斗的食物和一斗五升的水分。張世賢指出,這首歌雖然主要講述脾臟,但也提及了胃部,這是因爲脾胃是相連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