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脈訣乳海》~ 序
序
1. 序
素問九卷。為醫經之祖。西晉亂後。失其第七一卷。故梁七錄所載全元起詮註。皆只八卷。唐王冰謂於郭子齋堂。得受先師張公秘本。林億等譏其以陰陽大論之文纂入。猶周官亡冬官以考工記補之之類。何以言之。夫六淫之邪。以風寒熱為三大綱領。考素問風論熱論。病情委曲詳盡。
何以獨闕寒論。而熱論首言今夫熱病者。皆傷寒之類也。既云類傷寒。則有正傷寒專論可知。惜乎亡於兵火。仲景傷寒論序云。撰用素問九卷。當時尚未亡失。是傷寒專論。散見於六經篇中。幸高平王叔和編其殘帙。使醫統正脈。一線不絕。厥功偉矣。又集先賢診法。著成脈經。
更以師承心驗者。別撰脈訣。經高陽生編為歌括。以便記誦。辭俚旨深。朱子跋郭長陽傷寒補亡論。深許其高骨取關之義。何戴起宗李瀕湖輩。不求其旨。但鄙其文。多見其不自量也。余夙好方術。服膺此書。思欲詮釋以暢其義。庚寅之春。於廣陵肆中。得脈訣乳海六冊。蟲齧塵湮。
幾難卒讀。攜歸案頭。如理亂絲。始能成誦。其作者為王君邦傅。王君不知何時人。亦醫林中之矯矯者。以河洛之精義。發叔和之奧旨。而於營衛循行之道。尤深致意焉。論理精詳。引證博雅。金元后僅見才也。惟畫圖立說。似近膠刻。臟腑拘例。未免沿習。言其所當然。未言其所以然也。
請試明之。易本乎天地。人與天地參。其陰陽之理一也。乾坤六爻以配十四經脈。婺源江氏河洛精蘊。論之綦詳。臟腑定位。西士解剖諸書。言之甚悉。而氣化之理闕馬。夫歸藏商易。取用乎坤。而以十二闢卦。候一年十二月消息。禮記孔子曰。吾欲觀殷道。是故之宋而不足。
徵也。吾得坤乾焉。所謂坤乾者。商易歸藏也。故繫辭曰。變通配四時。又曰剛柔相推變。在其中矣。又曰。往來不窮。謂之通。又曰。寒往則暑來。暑往則寒來。皆此義也。漢儒每常言之。十二闢卦者。即十二月令之卦也。又即乾坤二卦六爻之旁解也。蓋乾之六陽。自十一月建子。
冬至一陽始生。為地雷復卦。即乾初九爻。十二月建醜。二陽生。為地澤臨。即乾九二。正月寅。三陽生。為地天泰。即乾九三。二月卯。四陽生。為雷天大壯。即乾九四。三月辰。五陽生。為澤天夬。即乾九五。至四月建巳。六陽充足。而為乾為天。即乾上九。此一年之乾卦也。
至五月建午。夏至一陰生。為天風姤卦。即坤初六爻。六月建未。二陰生。為天山遁。即坤六二。七月建申。三陰生。為天地否。即坤六三。八月酉。四陰生。為風地觀。即坤六四。九月戌。五陰生。為山地剝。即坤六五。至十月建亥。六陰純靜。而為坤為地。即坤上六。此一年之坤卦也。
夫坤為萬物之母。而能生物。然坤本純陰。必待乾與之交。而得其陽。然後始能生萬物也。十二支次序。世人皆以子為首。因坤臨十月亥。坤為純陰之卦。陰極則陽生。故十一月冬至一陽升於地上。為地雷復也。不知造化端倪。實不在子而在午。蓋天地交而後萬物生。是乾坤交姤之初。
即為萬物造端之始。然交必陽體充足。而後能交乾之六陽。乃充足於四月之巳次為午。故乾至五月建午。始與坤交是則乾足於巳而動於午。巳午皆火。故伏羲乾居正南。乾之外體。屬火。乾中含蓄陰精屬金。故五行家言。庚金長生在巳。所謂長生者乃指其生之之源而言也。乾之初動於午每年五月夏至之時。
乾上九一。陽已升至天頂極高。不得不轉而向下向下即感動坤陰之氣上升而交。故天地三交五月建午為第一交。六月未為二交。七月申為三交。所謂坤三索於乾也。乾坤交而謂之索者。以坤本純陰。必索於乾而後有陽。始能生化也。乾陽入坤而化為氣。氣升為云為雨。蓋十二闢卦。
乾位巳火也。坤位亥水也。乾與坤交。則火入水中。而化為氣。以水為質火為性試以一碗。人張口氣呵之則生水故知氣之形屬水。而其所以能升騰行動者。則火也爻辭曰。見群龍無首吉。言氣升能為雲雨。故喻為龍。而乾與坤三交。則乾上四五之三爻。盡入於坤。而乾上爻巳火之首。
早入亥水之中。為育生胚胎之兆。故龍之無首吉也此天地陰陽化育之義推之與人亦然飲入於胃。由胃小腸相接處幽門。幽門之上有一竅。水飲從此竅散布下焦脂膜之中。由脂膜而滲入膀胱。膀胱無上口。故曰滲入也。氣血之升降。必由呼吸以循環。吸入天之陽。呼出地之陰。
吸入之氣。由鼻入肺。歷心引心火。從總脈管。循督脈入腎。又從腎系以達下焦胞室。挾膀胱至下口。其吸入天之陽氣。令人身心火。蒸動膀胱之水。化而為氣。循衝任而上。化津化汗。過膈入肺。還至於口。由呼而出。斯即乾坤相交。三索之義也。明乎此。不獨察水火之徵兆。
陰陽之盛衰。即四時伏氣之病機。莫不由此悟入。若夫營衛之理。請再明之。衛者氣也。衛護於外者也。營者血也。營運於中者也。但血中有氣。氣中有血。不可須臾相離。而其本則一。其道有三。如動一也。靜一也。所以能使其動靜者。又一也。太極無形。而寓三才之理。
凡物皆然。不獨指動靜而言也。谷入於胃。其糟粕由廣腸而出魄門。其精液有微絲管。吸至頸會管。過肺入心。化而為赤。此即清者為營也。其血赤由總脈管。循督脈下達。胞室。內而臟腑。外而經脈。一日夜五十周。盡八百十丈之脈道。以應呼吸漏下者。此其一也。人之飲食五味雜投。
奚能無毒。胃中悍毒之氣。合下焦水火蒸騰之氣。由上焦氣街散入微絲血管。微絲血管者。即經所謂孫絡。此濁者為衛也。靈樞營衛生會篇。謂衛氣出於下焦者。言其生氣之原。五味篇謂衛者。陽明水穀之悍氣。從上焦而出衛於表。陽者。言其出入之道也。奉心化赤。之血氣。
由絡脈管之尾。遞入孫絡。與陽明悍毒之氣並。布散通體皮腠之間。充膚熱肉。澹滲毫毛者。此其二也。清濁混淆。赤血漸變漸紫。西士見其色紫。知其有毒。名之曰炭氣。然不知其毒所從來也。孫絡散布遍體。漸並漸粗。而接入回血管之尾。回血管者。即經所謂絡脈也。血入回血管。
內而臟腑。外而經脈。並脈管交相逆順而行。外行於經脈者。有陰陽之別。一支沉於分肉之間。一支浮於肌腠之上。即陽絡行於皮表。陰絡行於皮里。而皆與脈管偕行。亦即營行脈中。衛行脈外之義。此其三也。回血管內外行遍。入總回管至心。遞入於肺。呼出悍氣。吸入生氣。
紫者復化為赤。經云。陰陽相貫。如環無端者。此之謂也。診脈察病。當考諸運血脈管之營衛。外邪襲入。當考諸微絲血管。纏布周身之營衛。夫太陽主表。太陰亦主表者。蓋肺為天。天包地之外。而處於上。膀胱為水。水環地之極。而處於下。膀胱主水。水陰也。肺主氣。
氣陽也。故寒傷營。當責諸太陽。熱傷衛。當責諸太陰。識此寒熱之治。知所適從矣。若口鼻吸受之伏氣。當考諸回血管。陽絡浮於脈外者。可刺之以泄其氣。陰絡沉於脈內者。宜急攻之以殺其毒。觀近世沙毒必刺委中諸穴。其血色微紫病輕。深紫或黑病重。故當急刺以出其血。
否則毒由總回管入心。不可施救。此其證也。雖然。其道有三。而氣血則一。斯乃陰陽至理。三才指歸。乾坤三索。化生萬類。不外乎此。然衛氣篇曰。亭亭淳淳乎孰能窮之。足徵陰陽之變。雖聖賢亦莫測其機。即其不變者觀之。又豈可緣木以求魚。故謂畫圖拘例者泥矣。如浮為表脈。
而裡虛者無不兼浮。沉為里脈。而表寒重者。陽氣不能外達。每多沉緊。遲為陰寒。若熱邪壅結。隧道不利。脈反呈遲。數為陽熱。若脈來浮數。大而無力。按之豁然而空。此陰盛於下。逼陽於上。虛陽浮露之戴陽證也。脈數盛大。按之澀。而外有熱證者。此名中寒。乃寒凝血脈。
外證熱而脈即數也。是表可主裡。里可主表。寒可察熱。熱可察寒。陰陽變化之機。活法存乎一心。似可不拘拘於成見矣。然不以規矩。不能使人巧。若舍繩墨。又從何處化裁運用乎。則脈訣一書。尤當深思而索玩者也。故樂為之序。
光緒辛卯初秋。石林舊隱。葉霖子雨氏。書於研醫讀易之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