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脈訣乳海》~ 序 (1)
序 (1)
1. 序
素問九卷,為醫經之祖。西晉亂後,失其第七一卷,故梁七錄所載全元起詮註,皆只八卷。唐王冰謂於郭子齋堂,得受先師張公秘本。林億等譏其以陰陽大論之文纂入,猶周官亡冬官以考工記補之之類。何以言之?夫六淫之邪,以風寒熱為三大綱領。考素問風論熱論,病情委曲詳盡;何以獨闕寒論?而熱論首言「今夫熱病者,皆傷寒之類也。」既云類傷寒,則有正傷寒專論可知,惜乎亡於兵火。仲景傷寒論序云「撰用素問九卷」,當時尚未亡失。是傷寒專論,散見於六經篇中。幸高平王叔和編其殘帙,使醫統正脈一線不絕,厥功偉矣。
又集先賢診法,著成脈經;更以師承心驗者,別撰脈訣。經高陽生編為歌括,以便記誦。辭俚旨深。朱子跋郭長陽傷寒補亡論,深許其高骨取關之義。何戴起宗、李瀕湖輩,不求其旨,但鄙其文,多見其不自量也。余夙好方術,服膺此書,思欲詮釋以暢其義。庚寅之春,於廣陵肆中,得脈訣乳海六冊,蟲齧塵湮,幾難卒讀。攜歸案頭,如理亂絲,始能成誦。其作者為王君邦傅。王君不知何時人,亦醫林中之矯矯者。以河洛之精義,發叔和之奧旨;而於營衛循行之道,尤深致意焉。論理精詳,引證博雅,金元后僅見才也。惟畫圖立說,似近膠刻;臟腑拘例,未免沿習;言其所當然,未言其所以然也。
請試明之。易本乎天地,人與天地參,其陰陽之理一也。乾坤六爻以配十四經脈。婺源江氏河洛精蘊,論之綦詳。臟腑定位,西士解剖諸書言之甚悉;而氣化之理闕焉。夫歸藏商易,取用乎坤,而以十二闢卦,候一年十二月消息。《禮記》孔子曰:「吾欲觀殷道,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。吾得坤乾焉。」所謂坤乾者,商易《歸藏》也。故繫辭曰:「變通配四時。」又曰:「剛柔相推而生變化,在其中矣。」又曰:「往來不窮,謂之通。」又曰:「寒往則暑來,暑往則寒來。」皆此義也。漢儒每常言之。十二闢卦者,即十二月令之卦也,又即乾坤二卦六爻之旁解也。
蓋乾之六陽,自十一月建子,冬至一陽始生,為地雷復卦,即乾初九爻;十二月建醜,二陽生,為地澤臨,即乾九二;正月寅,三陽生,為地天泰,即乾九三;二月卯,四陽生,為雷天大壯,即乾九四;三月辰,五陽生,為澤天夬,即乾九五;至四月建巳,六陽充足,而為乾為天,即乾上九。此一年之乾卦也。
至五月建午,夏至一陰生,為天風姤卦,即坤初六爻;六月建未,二陰生,為天山遁,即坤六二;七月建申,三陰生,為天地否,即坤六三;八月酉,四陰生,為風地觀,即坤六四;九月戌,五陰生,為山地剝,即坤六五;至十月建亥,六陰純靜,而為坤為地,即坤上六。此一年之坤卦也。
夫坤為萬物之母,而能生物;然坤本純陰,必待乾與之交而得其陽,然後始能生萬物也。十二支次序,世人皆以子為首,因坤臨十月亥,坤為純陰之卦,陰極則陽生,故十一月冬至一陽升於地上,為地雷復也,即乾初九爻。不知造化端倪,實不在子而在午;蓋天地交而後萬物生,是乾坤交姤之初。
白話文:
序
《素問》九卷,為醫學經典之祖。西晉動亂後,遺失了第七、八卷,所以梁代七錄所記載的全本以及元代的詮釋註解,都只有八卷。唐代王冰聲稱在郭子齋堂得到先師張公的秘本,但林億等人批評他將《陰陽大論》的內容編入其中,如同周朝官制失傳了冬官,用《考工記》來補充一樣。為什麼這樣說呢?因為六淫邪氣,以風、寒、熱為三大綱領,考查《素問》的《風論》、《熱論》,病情描述詳細周全,為何獨獨缺少《寒論》?而《熱論》一開始就說:「今夫熱病者,皆傷寒之類也。」既然說類似傷寒,則可知有專門論述傷寒的著作。可惜的是,它亡於兵火。《傷寒論》序言中說:「撰用《素問》九卷」,當時《素問》還沒遺失,說明專門論述傷寒的內容散見於六經篇章之中。幸虧高平王叔和編纂了殘存的篇章,使醫學的脈絡得以保存,功勞巨大。他又彙集前賢的診斷方法,著成《脈經》,並將自己師承的心得,另撰寫了《脈訣》。高陽生將其編成歌訣,方便記憶,雖然語言樸實,但意思卻很深刻。朱熹在郭長陽《傷寒補亡論》的跋文中,高度讚揚其精妙的論述。何戴、起宗、李瀕湖等人,不求其精義,只批評其文筆,多是他們自不量力的表現。我從年輕時就喜好醫術,一直珍視這本書,想著要詮釋它,以闡明其義。庚寅年春天,我在廣陵的書店裡,得到了《脈訣》六冊,蟲蛀鼠咬,塵土掩埋,幾乎難以閱讀。我將其帶回家中,仔細整理,如同理清混亂的絲線,最終才能熟讀成誦。其作者是王邦傅先生,不知他是何時的人,也是醫學界中的佼佼者。他運用河洛的精妙理論,闡明了叔和的深奧旨意,尤其對營衛循行的道理,有著深入的研究。論述精確詳盡,引證廣博淵博,是金元時期少有的才能。只是圖解說明,似乎有些拘泥刻板,臟腑的論述,未能免俗,只說其然,未說其所以然。
請試著闡明這一點。《易經》的根本來自天地,人與天地相參,其陰陽的道理是一致的。乾坤六爻可以與十四經脈相對應。婺源江氏的《河洛精蘊》對此論述得非常詳細。臟腑的定位,西方的解剖學著作也說得很清楚,但是氣化的道理卻缺失了。《歸藏易》取材於坤卦,用十二闢卦來推算一年十二個月的變化。《禮記》中孔子說:「我想要觀察殷朝的道理,因此到宋國去,但還是不夠。」這就是說:「我得到了坤乾。」所謂坤乾,就是《歸藏易》。所以《繫辭》說:「變通配四時」,又說:「剛柔相推,變在其中矣」,又說:「往來不窮,謂之通」,又說:「寒往則暑來,暑往則寒來」,都是這個道理。漢儒經常這樣說。十二闢卦,就是十二月令的卦象,也是乾坤兩卦六爻的旁解。乾卦的六陽,從十一月建子,冬至一陽始生,為地雷復卦,就是乾卦的初九爻;十二月建丑,二陽生,為地澤臨,就是乾卦的九二;正月寅,三陽生,為地天泰,就是乾卦的九三;二月卯,四陽生,為雷天大壯,就是乾卦的九四;三月辰,五陽生,為澤天夬,就是乾卦的九五;到四月建巳,六陽充足,而為乾為天,就是乾卦的上九。這就是一年中的乾卦。
到五月建午,夏至一陰生,為天風姤卦,就是坤卦的初六爻;六月建未,二陰生,為天山遯,就是坤卦的六二;七月建申,三陰生,為天地否,就是坤卦的六三;八月酉,四陰生,為風地觀,就是坤卦的六四;九月戌,五陰生,為山地剝,就是坤卦的六五;到十月建亥,六陰純靜,而為坤為地,就是坤卦的上六。這就是一年中的坤卦。
坤卦為萬物之母,能生萬物,然而坤卦本是純陰,必須等待乾卦與之交合,得到其陽,然後才能生萬物。十二支的次序,世人皆以子為首,因為坤卦臨於十月亥,坤為純陰之卦,陰極則陽生,所以十一月冬至一陽升於地上,為地雷復。不知道造化的開端,不在子而在午。因為天地交合之後萬物才能生長,這是乾坤交合的開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