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邦博

《脈訣乳海》~ 卷一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)

1. 卷一

2. 脈訣辨惑論

脈訣之來舊矣。今復有議其非者。何也。以其言淺而意深也。惟其言淺。故厭常喜新之徒。乃以訣為不足法。反出言以詆譭之。惟其意深。故冒昧鮮識之徒。隨眾附和。望洋而退避之。是以王氏之說終不明。而為脈訣之一大厄也。余幼自孩提。即聞先大人嘗誦此訣。長而二十有四。

惟儒業是親。先大人見余羸弱而多疾也。因命余改儒而就醫。意蓋欲其自利而利人也。及執經之日。戒之曰。醫誠不易。惟脈尤難。他如崔紫虛。滑伯仁。李瀕湖。及諸家之撰。雖各有可觀。終為及肩之牆耳。豈若叔和脈訣。中邊皆甜。誠醫門之乳海也。但以諸家註釋。各有短長。

有失作者之旨。致使後學永墮疑山。汝當學時。只宜參究本文。勿拘舊釋。倘從自己胸中體帖出來。方與古人相晤對也。余因謹遵嚴命。即自手錄脈訣本文一卷。刪其註釋。熟讀而詳玩之。即於虛字剩句。亦必細心理會。不敢輕放。於意所已明者。則中心藏之於意所未明者。

然後檢閱諸家註釋。其詮之善者則選之。其不善者則姑置之。而復參究本文。其中有以數日而得其旨者。有以數月而得其旨者。有以數年而後得其旨者。噫。夫脈訣之理。淵微如此。毋怪平冒昧淺識之徒。不得其門而入也。而說者有曰。王氏但有脈經。而無脈訣。訣乃高陽生謬言也。

而余曰非也。經固王氏之經。訣亦王氏之訣耳。夫經者。叔和集諸家之說。以成一書。有纘緒祖述之功。訣則出叔和素所徵驗者。而成一書。有得心應手之妙。要之皆王氏之書也。及乎脈訣出。而天下古今。膾炙人口。言言皆妙。字字入微。雖白叟黃童。咸知有此。幾與日月爭光矣。

如果出於高陽生者。何不自署其書曰高陽氏之書。而甘遜其美於王氏也。夫所謂高陽生之謬言。實無考據。好事者為之耳。即借有所謂高陽生者。亦不過取叔和之心法。而復歌詠之。以便世之流通云爾。只如素問靈樞。固軒岐之書也。然不盡軒岐之文。何以知之試觀尚書諸篇。

語多簡煉。況軒岐又在唐虞之上。則其文之樸略可知。其所以得如是之純粹華美者。乃漢儒取其文而潤澤之。始可通乎流俗。豈亦將曰內經為漢儒之偽造。而非軒岐之書可乎。或又難曰。子既取法軒岐。則必以內經為準矣。其內經脈要精微論。有曰。尺內兩傍。則季脅也。尺外以候腎。

尺裡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。內以候膈。右外以候胃。內以候脾。上附上右外以候肺。內以候胸中。左外以候心。內以候膻中。前以候前。後以候後。上竟上者。胸喉中事也。下竟下者。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。經言如此。夫經之所謂尺者。即今之所為尺部也。經之所謂中附上者。

即經之所為關部也。經之所謂上附上者。即今之所為寸部也。惟其寸居上。故以之候心與肺。惟其尺居下。故以之候腎與腹。今子而遵脈訣之法。是心與小腸同候左寸。肺與大腸同候右寸。夫心肺在上。其於寸部候之宜矣。至於小腸大腸。居於至下。而欲候於至高之上。其與經旨不大相背謬乎。

白話文:

脈訣的歷史已久遠,然而現在有人批評其不足為信。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脈訣的語言雖然淺顯,但其涵義卻極為深奧。正因其文字淺顯,那些喜新厭舊的人便認為脈訣不值得學習,甚至公開貶低它。同時,因為其內涵深奧,那些缺乏知識與膽識的人,也跟隨著大家的意見,對脈訣敬而遠之。因此,王氏的理論始終未能被充分理解,成為脈訣的一大困擾。

我從小就聽到父親吟誦脈訣,直到二十四歲,我專注於儒家學問。父親見我身體孱弱,疾病纏身,於是讓我改學醫術,希望我能以此自利並幫助他人。在開始學習醫學時,父親告誡我,醫學並不容易,尤其是脈學更為困難。他提到像崔紫虛、滑伯仁、李瀕湖等各家著作,雖然都有可取之處,但都只是皮毛而已。唯有王叔和的脈訣,內容豐富,是醫學界的寶藏。然而,各家的注釋都有其優劣,有的甚至曲解了原作者的意圖,導致後學者陷入疑惑的泥潭。

我遵循父親的囑咐,專心研究脈訣的原文,不去拘泥於舊有的注釋。對於脈訣中的每一個字,每一句話,我都會仔細思考,不敢輕易放過。對於已經明白的部分,我會深深記住;對於尚未理解的部分,我會參考各家注釋,選擇最恰當的解釋,其餘的則暫時放下,再次深入研究原文。有些理論可能只需要幾天就能理解,有些則需要幾個月,甚至幾年才能領悟。

脈訣的道理如此深奧,難怪那些淺薄無知的人無法進入其門檻。有人說,王叔和只有脈經,沒有脈訣,脈訣是高陽生的謬誤之言。但我不同意這種說法。脈經固然是王叔和的作品,脈訣也是他的創作。脈經是王叔和集各家之長,編纂而成的一本書,有著整理和傳承的功績。脈訣則是王叔和根據自己的經驗,寫成的一本書,具有心手相應的妙處。無論如何,它們都是王叔和的著作。

當脈訣出版後,其內容受到廣泛的讚賞和推崇。每個字都充滿深意,每個句子都極具智慧。無論是老少,都知道有這樣一本書存在,它的影響力幾乎可以與日月爭輝。如果脈訣真是高陽生所作,為什麼他不把自己的名字署在書上,反而甘願讓王叔和得到所有的榮耀呢?

脈訣的深奧和價值,與《素問》和《靈樞》相似。這些古籍固然源自黃帝和岐伯,但並非完全由他們所寫。《尚書》等篇章的語言簡練,考慮到黃帝和岐伯生活在遠古時代,他們的文字必然更加質樸。之所以能有如此純粹華美的文字,是因為漢代的學者們對這些古籍進行了修飾,使之更適合大眾閱讀。難道我們可以說《內經》是漢代學者的偽造之作,而不是黃帝和岐伯的書嗎?

有人可能會質疑:既然你遵循黃帝和岐伯的教導,那麼你應該以《內經》為標準。在《內經》的「脈要精微論」中提到,尺脈的兩側對應季脅,尺脈的外側反映腎臟狀況,尺脈的內側反映腹部情況。左手脈的外側反映肝臟,內側反映膈肌。右手脈的外側反映胃部,內側反映脾臟。右手脈的上部外側反映肺部,內側反映胸部。左手脈的外側反映心臟,內側反映膻中。前部反映前部,後部反映後部。上部反映胸喉部位,下部反映少腹、腰、腿、膝、脛、腳等部位。按照這樣的說法,「尺」指的是現在的尺脈部位,「中附上」是指關脈部位,「上附上」指寸脈部位。因為寸脈位於上方,所以用它來反映心臟和肺部的情況;尺脈位於下方,所以用它來反映腎臟和腹部的狀況。如果你遵循脈訣的方法,心臟和小腸同時在左寸脈反映,肺臟和大腸同時在右寸脈反映。心臟和肺臟位於上部,使用寸脈來反映確實合理。但是小腸和大腸位於下方,卻要在上方的寸脈反映,這不是與《內經》的原則相悖嗎?

我回答說,你的言論似乎表明脈學必須以《內經》為基礎,診斷方法應該以「脈要精微論」為準則。這樣的話,凡是位於上部的臟器,必須在寸脈反映;凡是位於下部的臟器,必須在尺脈反映。然而,在「脈要精微論」中還有一段描述:「診得心脈而急,此為何病?病形何如?」岐伯回答:「病名心疝,少腹當有形也。」黃帝問:「何以言之?」岐伯回答:「心為牝藏,小腸為之使。」由此可見,在同一章節中,並沒有嚴格限制臟器位置與脈象之間的對應關係。此外,在「平人氣象論」中提到:「寸口脈中手長者,足脛痛。」又說:「寸口脈沉而弱者,疝瘕小腹痛。」在《靈樞·始終篇》中,用人迎脈的一盛、二盛、三盛來反映手足六陽,用脈口的一盛、二盛、三盛來反映手足六陰,但這些描述也未嚴格遵循上下的對應關係。如果我們堅持一種固定的模式,那麼黃帝和岐伯的著作豈不是自相矛盾嗎?

你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言論,是因為受到了戴起宗的邪說迷惑。那些盲目跟隨、人雲亦雲的人,紛紛附和這種觀點,認為脈訣不值得學習,實際上他們纔是背叛王叔和的人。如果脈訣真的不值得學習,那麼歷史上那些著名醫家,如王海藏等,為何在他們的著作中多次引用脈訣作為證據呢?王海藏在他的《此事難知》中提到,值得學習的醫學法則有十種,其中脈訣就是其中之一。難道王海藏沒有自己的見解,才會這樣說嗎?總的來說,如果不深入研究王叔和的脈訣,即使廣泛涉獵各種醫書,最終也無法達到真正的學問境界。因此,我的父親反覆告誡我,脈訣就像母乳般重要,因為它是醫學學習的起點,而且其內容深邃無盡。我願意盡我所能,對脈訣進行逐節闡釋,讓古聖先賢的學問得以彰顯,希望後來的讀者不要被邪說矇蔽,我將我的書命名為「乳海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