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脈訣乳海》~ 卷一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9)

1. 脈賦

因思芤脈,輕手則浮,重則中空。雖有上下左右四畔之不同,要之皆因血去故也。但據仲景之言觀之,脈弦則為減,大則為芤,是輕手取之,則覺其弦大,及乎重手則減而為芤,與剖竹相似,非兩邊有,中間無乎?至本訣中指法主病則曰:兩頭即有,中間全無,主淋瀝氣入小腸。

與仲景之主病不合。大抵從仲景之指法,其病為虛為寒;從脈訣之指法,其病為陽為熱。不得張鑿而李枘也。不獨芤脈為然。凡讀古人書,不可膠柱鼓瑟。況脈之理,至精至微。脈不自立其名,因古人之指法而立名。假令其古人之指法如此,故其主病如此;某古人之指法如彼,故其主病如彼。戴起宗之流,造脈訣刊誤,每用一古人之指法,如定脈之名,復用一古人之主病,強牽以合之,至使後人病脈不相對,誤人豈淺鮮哉?不知古人各有得心應手之妙,非若後世之人,泥於字句者比也。

沉伏殊途同歸。

沉不浮也,輕手不見,重手乃得。曰沉為入里。伏不見也。脈經云:伏者,極重手按之,著骨乃得,為三陰之盡。

洪與實而形同彷彿。

洪者,脈來滿指而大也。實者,浮中沉,皆有力也。二脈皆滿指,然洪有浮沉之別,而實謂浮沉皆有力也。

濡與弱而性帶依稀。

濡與弱,其狀相似,但有浮沉之別,與陰陽之分耳。諸家皆以極浮細而軟曰濡,極沉細而軟曰弱。惟本訣指法主病中則曰:指下尋之,似有再再還來,按之依前卻去曰濡;指下尋如爛綿相似,輕手乃得,重手稍無,怏怏不前曰弱。據訣所云,似乎以極沉而無力為濡,極浮而無力為弱矣。兩說齟齬,何去何從也?不知濡為陰水當沉;弱為陰金當浮;濡為陽不足不當於浮中見;弱為陰不足不當於沉中見。據理而論,當以訣之指法為是,而以他說為非矣。況濡弱二脈,但可以極沉而軟,極浮而軟言之,不必更加細字。先辨此情,後明其理,更復通於藥性,然後可以為醫。

今人但知脈理之難,而不知藥性之難也;但知藥之功,而不知藥之性耳。能盡其藥之性,然後可以為醫也。夫所謂性者,非山楂消食;貝母清痰;枳殼寬胸;陳皮下氣之謂也。乃寒熱溫涼;升降浮沉;陰陽清濁之謂也。語云:用藥如用兵。兵家之道,知彼知己,百戰百勝。知彼者,知賊之虛實也;知己者,知我兵之水陸奇正也。如為醫者,但知脈理而不知藥性;是猶用兵者,但知賊之虛實;而不知我兵之宜水宜陸,宜奇宜正。縱有百萬之師,其不為賊所陷者鮮矣。

既已明其三部,須知疾之所有。

此承上起下之詞。言既明寸關尺之三部,須知三部之中,所現之脈不同,而所生之病亦各異也。

寸脈急而頭痛。

寸,陽部也。頭,諸陽之會也。今診得寸脈而急,急則近於緊;諸緊為寒,當是風寒客於其腦,而作痛也。

白話文:

關於芤脈,輕輕按壓時感覺脈象浮起,重按則中間空虛。雖然脈象在上下左右四個方向有所不同,但總的來說都是因為血氣不足造成的。不過,根據張仲景的說法來看,脈象如果像弓弦一樣緊繃,就是衰減的表現;如果脈象寬大,那就是芤脈。也就是說,輕按時感覺脈象弦大,重按時脈象就減弱變成空虛的芤脈,就像剖開的竹子一樣,兩邊有而中間沒有。但《脈訣》中說,用手指按脈時,感覺兩頭有脈,中間完全沒有,這種脈象主淋瀝(小便淋漓不盡)及氣入小腸等病症。

這與張仲景對芤脈的主病判斷不一致。大體來說,根據張仲景的指法來看,此脈主虛寒;而根據《脈訣》的指法來看,此脈主陽熱。不能生搬硬套,妄下定論。不只是芤脈這樣,凡是讀古人的書,都不能死守教條。況且脈理精深微妙,脈象的名稱不是自己產生的,而是根據古人的指法而定名的。例如,如果古代醫生的指法是這樣,那麼主病就是那樣;如果古代醫生的指法是那樣,那麼主病就是這樣。像戴起宗之流的人,編寫《脈訣刊誤》時,常常用一個古代醫生的指法來確定脈名,又用另一個古代醫生的主病來強行湊合,導致後人診脈時脈象和疾病不對應,誤人匪淺。他們不知道古人各有獨到的經驗技巧,不是後世那些只拘泥於文字的人可以相比的。

沉脈和伏脈,雖然表現不同但都指向深入。

沉脈不浮,輕按摸不到,重按才能摸到。沉脈表示病邪深入體內。伏脈則更深,按到骨頭才能摸到,表示三陰經氣已經衰竭。

洪脈和實脈,外形相似。

洪脈脈體寬大而充滿指下,實脈則無論浮、中、沉都感覺有力。兩種脈象都充滿指下,但洪脈有浮沉的差別,而實脈則無論浮沉都感覺有力。

濡脈和弱脈,性質相似但略有不同。

濡脈和弱脈,形狀相似,只是在浮沉和陰陽方面有所區別。大多數醫家認為,極浮細軟的脈為濡脈,極沉細軟的脈為弱脈。但《脈訣》中說,指下感覺脈象似有似無,按下去又退回,這是濡脈;指下感覺如爛棉,輕按可觸,重按則消失,脈勢遲緩不前的,這是弱脈。根據《脈訣》的說法,似乎是以極沉而無力的脈為濡脈,極浮而無力的脈為弱脈。

這兩種說法互相矛盾,到底應該聽誰的呢?其實濡脈屬陰水,應該沉伏;弱脈屬陰金,應該浮起。濡脈為陽氣不足,不應該在浮位出現;弱脈為陰血不足,不應該在沉位出現。從道理上講,應該以《脈訣》的指法為準,而其他說法不對。況且濡脈和弱脈,只需用“極沉而軟”和“極浮而軟”來描述即可,不必再強調細微。先弄清這種情況,再明白其中的道理,並進一步了解藥性,這樣才能當醫生。

現在的人只知道脈理很難,卻不知道藥性更難。只知道藥的功效,卻不知道藥的性質。只有完全了解藥的性質,才能當醫生。所謂的藥性,不是指山楂能消食、貝母能清痰、枳殼能寬胸、陳皮能下氣,而是指藥的寒熱溫涼、升降浮沉、陰陽清濁等性質。俗話說,用藥如用兵。兵家之道,要知己知彼,才能百戰百勝。知彼,就是要了解敵人的虛實;知己,就是要了解自己部隊的水陸作戰能力和奇正戰術。如果醫生只知道脈理,卻不了解藥性,就像指揮作戰的人只知道敵人的虛實,卻不了解自己部隊的優勢,縱使有百萬大軍,也很容易被敵人擊敗。

既然已經掌握了寸、關、尺三部脈象,就必須知道疾病所在。

這是承上啟下的意思。意思是說,既然已經了解了寸、關、尺三部的脈象,就必須知道這三部所呈現的脈象不同,所產生的疾病也不同。

寸脈急促,可能導致頭痛。

寸脈屬於陽部,頭是諸陽會聚的地方。現在診到寸脈急促,急促接近緊脈,而緊脈主寒,說明是風寒侵襲了腦部,所以導致頭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