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邦博

《脈訣乳海》~ 卷三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3)

1. 浮脈指法主病

一浮者陽也。指下尋之不足。舉之有餘。再再尋之。如太過曰浮。主咳嗽氣促。冷汗自出。背膊勞倦。夜臥不安。

白話文:

一浮指脈象浮起,陽氣偏盛。指尖輕按脈搏,力度不足;提起手指,脈搏卻有餘。反覆按壓,脈搏浮起。這種脈象如果過於明顯,稱為「浮」。主症為咳嗽氣促,冷汗自出,背部和肩膀勞累倦怠,夜裡臥不安穩。

浮。陽金也。何謂陽金。謂金之有餘也。凡所謂有餘者。乃邪氣有餘。所謂不足者。乃正氣不足。今於指下重手尋之。只覺其不足。謂里之正氣不足也。復於重手之中。而漸舉之。則又覺其有餘。謂表之邪氣有餘也。試於舉之之中。再再推尋之。而又覺其如太過。謂浮而有力也。

白話文:

浮脈,是陽金脈。什麼叫做陽金脈呢?就是金脈的餘氣。凡是所謂的餘氣,都是邪氣有餘。所謂的不足,都是正氣不足。現在用手指重按來探尋脈搏,只覺得它的正氣不足。再用重按的方法,逐漸提起脈搏,則又覺得它的邪氣有餘。試着用提起的方法,再三探尋,又覺得它好像太過,這就是浮而有力。

劉氏曰。浮而有力為風。何以言之。夫寒傷營。風傷衛。營為血。衛為氣。肺主氣。其變動為咳。肺苦氣上逆。今肺受風邪。故咳嗽氣促。衛者所以衛護一身者也。衛為風邪。頭傷則不能衛護。一身元府開而營氣外泄。故冷汗自出也。背膊勞倦者。肺之俞在肩背。肺病故背膊勞倦也。

白話文:

劉氏說: 出現浮脈而且有力,是風邪的表現。為什麼這樣說呢? 寒邪會傷害營血,風邪會傷害衛氣。營血屬於血液,衛氣屬於氣。肺主宰氣,其變化就會出現咳嗽。肺氣逆行上升,如今肺受到風邪侵襲,所以出現咳嗽氣促的症狀。衛氣是保護全身的,衛氣被風邪侵襲,頭部受到傷害,就不能保護全身了。全身的元府(心)開放,營氣外泄,所以會出現冷汗。背部感到疲倦,是因為肺俞穴在肩背,肺病所以背部感到疲倦。

夜臥不安者。因咳嗽氣促。不得安寢也。潔古則治以小柴胡湯主之。夫叔和之所謂浮者如此。故其主病亦如此。戴起宗乃膠柱鼓瑟。滯於脈之名字。以板定後人眼目。於二十四道脈之中。或改其指法。而存其主病。或改其主病。而存其指法。至使病脈不相當。誤人非淺。予今悉遵舊章。

白話文:

晚上睡不著的,是因爲咳嗽氣喘,不能安睡的。霍潔古就用小柴胡湯來治療。叔和所謂「浮」脈,就是這樣。因此,它的主治的疾病也是這樣。戴起宗卻膠柱鼓瑟,執著於脈象的名稱,用固定不變的說法來規範後人的判斷。在二十四道脈中,他或更改指法,但保留主治的疾病;或更改主治的疾病,但保留指法。以致於疾病與脈象不一致,誤導人的程度不淺。我現在完全按照舊的規則。

不移一字。順其文以釋之。庶免割裂之患也。以下二十四脈悉仿此。

按脈經云。浮脈舉之有餘。按之不足。一曰浮於指下。又云浮為風。為虛。

2. 歌曰

按之不足舉有餘。再再尋之指下浮。藏中積冷營中熱。欲得生精用補虛。凡脈浮以候表。沉以候里。今按之不足。是為裡虛。故曰藏中積冷。舉之有餘。是為表有邪。故曰營中熱。池氏曰。乍病見浮脈。乃傷風邪。久病合見沉弱之脈。今見浮脈。乃里寒表熱。裡寒而陰陽不和。

白話文:

按壓脈搏,脈搏沉弱而舉不起來,但又多餘。反復撫摸脈搏,脈搏漂浮在皮膚表面。臟腑之中積聚著寒氣,而營血之中卻有熱邪。想要生精補虛。一般來說,脈搏浮主表證,脈搏沉主裡證。現在按壓脈搏,脈搏沉弱,這是裡虛的表現。所以說臟腑之中積聚著寒氣。舉起來脈搏又多餘,這是表證有邪的表現。所以說營血之中有熱邪。池氏說。新發疾病出現浮脈,那是因為被風邪所傷。久病的人,脈搏應該沉弱。現在出現浮脈,是裡寒表熱的表現。裡寒,陰陽不和。

陽盛則表有風熱。裡虛則藏中積冷。治之者。須調其營衛。補其津液。勿謂脈浮而有表邪。專事發表可也。張世賢曰。診脈之法。在內者沉取之。按而得之。在外者浮取之。舉而得之。有餘為熱。不足為寒。今按之不足。藏中積冷也。舉之有餘。營中有熱也。陰不足而陽有餘。

白話文:

如果陽氣盛,就會在體表出現風熱的症狀。如果身體內部虛弱,就會在體內積累寒冷。治療的方法,應當調和營衛,補益津液。不要因為脈象浮動就認為有表邪,而專門進行發表的治療方法。張世賢說:診脈的法則,在內部的脈象要沉取,按壓才能得到。在外部的脈象要浮取,舉起手指才能得到。脈象有餘是熱,脈象不足是寒。現在按壓脈象不足,是體內積累了寒冷。舉起手指脈象有餘,是營中有熱。陰氣不足而陽氣有餘。

治之宜地骨皮散。其說亦是。

按經云。浮而大者風。又云。浮而大者中風。頭重鼻塞。又云浮而緩。皮膚不仁。風寒入肌肉。又云。浮洪大長者。風眩癲疾。又云。浮洪大者。傷寒秋吉。春成病。又云。浮而滑者。宿食。又云。浮滑而疾者。食不消。脾不磨。又云。浮而細滑傷飲。又云。浮而急病傷寒。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》說:脈象浮而大的是風。《素問·風論》也說:脈象浮而大的是中風。頭重鼻塞。《難經·二十七難》又說:脈象浮而緩,皮膚不仁,是風寒侵襲肌肉。《靈樞·經脈》說:脈象浮洪大長的是風眩癲疾。《難經·二十七難》又說:脈象浮洪大的是傷寒在秋吉,春成病。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又說:脈象浮而滑的是宿食。《難經·二十七難》又說:脈象浮滑而疾的是飲食不消化,脾臟功能失調。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又說:脈象浮而細滑的是傷飲。《靈樞·經脈》又說:脈象浮而急的是傷寒。

暴發虛熱。千金方作傷暑。經云。浮而絕者氣。又云。浮短者。其人作肺。諸氣微少。不過一年死。法當嗽也。又云。浮而數中水。冬不治自愈。又云。浮滑疾緊者。以合百病又易愈。又云。陽邪見。浮洪陰邪來見沉細。又云。微浮秋吉冬成病。又云微浮雖甚不成病。不可勞。

白話文:

如果突然出現虛熱的症狀,金匱要略稱之為傷暑。經典記載說,脈象浮而散亂的是氣虛,脈象浮而短促的是肺氣虛。各種症狀都比較輕微,活不過一年。這種情況常伴隨咳嗽。還有經典說,脈象浮而數,這是水邪在作祟,到了冬天會自行痊癒。還有經典說,脈象浮滑疾緊,伴有各種症狀,很容易治癒。還有經典說,陽邪顯見,脈象浮洪;陰邪來襲,脈象沉細。還有經典說,脈象微浮,秋天吉利,冬天則會發病。還有經典說,脈象微浮雖然嚴重,但不會發病,但要注意不要勞累。

又按丹溪心法拔萃方。人參地骨皮散。治藏中積冷。榮中熱。按之不足。舉之有餘。此乃陰不足。陽有餘也。茯苓五錢。知母石膏各一兩。地骨皮人參柴胡生地黃黃耆各兩半。上銼每服一兩。姜三片。水二鍾。煎至一鍾。去渣。通口不拘時服。

白話文:

依照丹溪心法拔萃方的記載,人參地骨皮散可以治療藏中積冷、榮中熱,用手按壓時感覺虛弱,提起時又感覺有剩餘。這是陰不足、陽有餘的症狀。茯苓五錢,知母、石膏各一兩,地骨皮、人參、柴胡、生地黃、黃耆各兩半。以上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一兩,加入三片薑和兩碗水,煎煮至一碗,去除渣滓,不拘時服即可。

3. 又歌曰

寸浮中風頭熱痛。

寸。陽部也。浮。陽脈也。風。陽氣也。頭。諸陽之會也。今兩寸而見浮脈。故主風熱上攻頭目也。

按脈經云。寸口浮。中風發熱頭痛。宜服桂枝湯葛根湯。針風池風府。向火灸身。摩治風膏。覆令取汗。又云。寸口脈浮而盛者。病在外。

白話文:

《脈經》中提到,如果寸口脈浮起,通常是中風、發熱、頭痛的症狀。此時應該服用桂枝湯或葛根湯來治療。另外,也可以針灸風池和風府穴位,或是用火灸身,再塗抹治風膏,最後用被子蓋住讓病人發汗。另外,如果寸口脈浮起且強盛,通常是疾病在外引起的。

關浮腹脹胃虛空。

熊氏曰。左關屬肝。右關屬脾。左關脈浮。主肝木生風。右關脈浮。主風不勝土。故胃氣虛空而脹滿也。

按脈經云。關上浮腹痛心下滿。又云。腹滿不欲食。浮為虛滿。宜服平胃丸茯苓湯生薑前胡湯。針胃管。先瀉後補之。又云。關上脈浮而大。風在胃中。張口肩息。心下澹澹。食欲嘔。

白話文:

《脈經》說:關上脈浮,可能會出現腹痛、心下滿悶的症狀。又說:腹滿不想吃東西,是虛滿的表現,可以服用平胃丸、茯苓湯、生薑前胡湯來治療。也可以針灸胃管穴位,先瀉後補。

《脈經》又說:關上脈浮而大,是風在胃中的表現,可能會有張口肩息、心下澹澹、食慾不振、嘔吐的症狀。

尺部見之風入肺。大腸乾澀故難通。

尺脈見浮。主大腸乾澀。而云風入肺者。何也。經云。陽明之上燥氣主之。中見太陰。夫手太陰肺也。手陽明大腸也。正以大腸之絡絡肺。肺之絡絡大腸。大腸居少腹之中。尺所以候腹中者。浮為風。風既入肺。不傳於臟。而傳於腑。故大腸乾澀而難通也。張世賢釋謂風不在於命門。而在於肺大腸。所以乾澀而難通。風在下焦。治之以七聖丸。方見後結脈條內。

白話文:

脈象浮起,主證是為大腸乾澀。為什麼又說風邪入侵肺中呢?經典上說,陽明經的上部是由燥氣所主。尺脈當中見太陰脈象,太陰脈就是手太陰肺經,手陽明就是大腸經。正好是大腸經的絡脈聯絡著肺經,肺經的絡脈聯絡著大腸經。大腸位於少腹之中,尺脈所以能夠診察腹中之疾。脈象浮起,主證為風邪。風邪既已入侵肺臟,卻不傳播到臟器,而傳播到了腑部,所以大腸就會乾澀難通。張世賢解釋說:風邪不在命門,而在肺和大腸,所以導致大腸乾澀難通。風邪在下焦,可以用七聖丸來治療,具體方法見結脈條目下。

按脈經云。尺中浮。小便難。又云。尺脈浮下熱風。小便難。宜服瞿麥湯滑石散。針橫骨關元瀉之。人云是脈浮。客熱在下焦。

白話文:

根據《脈經》記載:尺脈浮起的話,會有小便困難的症狀;尺脈浮起而又沉下去的話,則是下焦有熱,小便困難,這種情況應該服用瞿麥湯、滑石散,並針刺橫骨、關元穴進行治療。所以說,尺脈浮起,是客熱在下焦所致。

4. 芤脈指法主病

二芤者。陽也。指下尋之。兩頭即有。中間全無曰芤。主淋瀝氣入小腸。

二芤者。陽火也。何為陽火。小腸火也。離為火。其象中虛。故指法曰。指下尋之。兩頭即有。中間全無。離之象也。蓋以丁火。陰火也。主手少陰。丙火。陽火也。主手太陽。手太陽。小腸也。故主病為淋瀝氣入小腸。其說詳見前脈賦。浮芤其狀相反條內參看。潔古曰。弦浮無力。

白話文:

二芤脈象。是陽性的火氣。什麼是陽性的火氣。是小腸的火氣。離卦象徵火。其卦象中間是空的。因此,指法說。以手指在下尋找。兩端就有,中間全無。這是離卦的卦象。如果是丁火。是陰性的火氣。主宰手少陰。丙火。是陽性的火氣。主宰手太陽。手太陽。是小腸。因此主治的病症是小腸氣入小腸。有關的詳細說法見於前面的脈賦。浮芤脈象的狀況相反,在條目內參看。潔古說。弦浮脈象,力量虛弱。

按之中央空。兩邊有。曰芤。芤主失血。手足太陽。皆血多氣少。故主病淋瀝。氣入小腸脫血病者。皆從太陽之說。

白話文:

按壓這個部位,中央是空虛的。兩邊有肌肉,稱為芤。芤主治失血癥。手足太陽經的氣血,血多氣少,因此容易患有淋瀝症。氣血進入小腸,導致脫血病的患者,都屬於太陽經的病症。

按脈經云。芤脈浮大而軟。按之中央空。兩邊實。一曰手中無。兩傍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