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脈訣乳海》~ 卷一 (8)
卷一 (8)
1. 脈賦
其妻強悍,事無大小,操竊其權;雖有夫君,視同奴隸。流漸日久,弒逆之禍,其不免矣。豈非反以微邪為可畏歟?故曰:得妻不同一治,生死仍須各推。復有一說,謂春夏秋冬四季之時,倘得妻脈,其生死判斷有不同者。試觀四句賦中,惟夏得肺以難瘥一句,為一定之辭。
其餘三句,俱屬兩可。況別有訣云:春中診得四季脈不治,多應病自除。則知春夏秋冬四季之中,倘得妻脈,其生死仍須各推,不可一例而論也。假令春得脾脈。春屬木,脾屬土。木非土不生,況木得濕土之滋,反能長養。故云莫療,而病自愈也。
又令冬見心脈。冬為寒冰,心為君火。如嚴寒之時,得太陽一照,使流水不冰。縱有微邪,亦無大害。故不必治也。惟夏得肺脈。夏為赤帝司辰,萬物賴以長化。倘見肺脈,肺為陰金,其氣肅殺。故殺菽隕霜,春秋所警。是以夏得肺以難瘥也。至於秋得肝脈。肝為青陽,主東方之生氣。秋得肝脈,是當搖落之時,而得生長之氣。如陽明司天之歲五之氣,厥陰風木客氣加臨,春令反行,草乃生榮,民氣和之謂也。又何疑其為害也哉?
此乃論四時休旺之理,明五行生剋之義。
此總結上文之脈反四時者,由五行有相剋之義存焉耳。
舉一隅而為例,則三隅而可知。
如前偶舉一春以為例,則夏秋冬季可以類推矣。
按平弦而若緊。
此節言脈有相似者,當詳明分別之,不可混淆也。平字非弦脈之平,當與下文欲識之識字相對。南方診脈謂之看脈,北方診脈謂之平脈。如脈經平脈早晏,平脈虛實之類。故曰按平弦而若緊。弦者,不散也,端直而長,狀若箏弦,曰弦。緊者,不緩也,脈來勁急,按之長,舉之若牽繩轉索之狀。
弦屬少陽,為瘧為飲,為寒熱,為氣血收斂。緊屬太陽,為寒為痛,在人迎為傷寒,在氣口為傷食。不可以其同一長而直,而不分其孰為弦孰為緊也。
欲識澀而似微。
澀不滑也,參伍不調,如雨沾沙,又如輕刀刮竹曰澀。澀為氣多血少,為傷精,為痰阻氣機,為中霧露。微者不顯也,脈來極細而軟,若有若無曰微。為氣血俱虛,為敗血不止,面色無光。然澀者,言脈道之謇澀而不流利也;微者,言脈道之微細而不充滿也。二者皆難定息數,診之者須辨其孰為澀孰為微。
浮芤其狀相反。
浮者,不沉也,按之不足,舉之有餘曰浮。有力為風,無力為虛。芤則初無定體。芤草名,其葉似蔥,以脈輕手則浮而大,重則中空,故藉以命名也。即先賢論芤脈,亦有不同。如本訣中指法,則曰:「兩頭即有,中間全無。」或又謂:「四畔有,中間無。」而脈經則又曰:「芤脈其象兩邊似有,中間全無。」仲景傷寒論曰:「脈弦而大。弦則為減,大則為芤。減則為寒,芤則為虛。虛寒相搏,此名為革。男子忘血失精,女子半產漏下。」古人謂芤脈之不同如此。或云:「兩頭有,中間無。」或曰:「四畔有,中間無。」或曰:「兩邊有,中間無。」餘嘗按此三法,診人之脈,皆斷之為失血,並無差忒。
白話文:
妻子如果強勢蠻橫,無論大小事情都獨攬權力,把丈夫當成奴隸一樣看待,時間久了,就會有弒殺、背叛的禍事發生,這難道不是因為把微小的邪氣當成不可怕而造成的嗎?所以說,娶的妻子不同,對應的治療方式也不同,生或死的情況都必須個別推斷。
還有一種說法,認為在春夏秋冬四季時節,如果診到的是妻脈,對於生死判斷會有不同的結果。看看這四句歌訣,只有「夏天診到肺脈難以痊癒」這句是肯定的說法,其他三句都屬於兩可。況且還有口訣說「春天診到四季脈無法治癒,多半病會自己好」,由此可知,春夏秋冬四季之中,如果診到妻脈,其生死還是要個別推斷,不能一概而論。
假設春天診到脾脈,春天屬木,脾屬土,木沒有土就無法生長,況且木得到濕土滋養,反而能生長旺盛,所以說不用治療,病也會自己好。又如冬天診到心脈,冬天是寒冷的冰雪,心屬火,就像寒冷的時候,有太陽照射,使流水不結冰,縱使有微小的邪氣,也沒有大害,所以不必治療。只有夏天診到肺脈,夏天是火熱之氣當令,萬物靠它生長變化,如果出現肺脈,肺屬陰金,其氣是肅殺的,如同秋天霜降,所以夏天診到肺脈就難以痊癒。至於秋天診到肝脈,肝屬木,主東方生長之氣,秋天是萬物凋零的季節,卻診到生長之氣,就像陽明司天的年份,五之氣,厥陰風木的客氣來臨,春天反而施行,草木才會生長茂盛,人民的氣息也平和,又何必懷疑它有害處呢?
這是在論述四季休旺的道理,闡明五行相生相剋的意義。
這是總結上面所說的脈象,違反四時的現象,是由於五行有相剋的關係存在。
舉一個例子來說明,就可以了解其他的情況。
就像前面舉春天的例子,那麼夏天、秋天、冬天的情況也可以類推。
摸起來平穩的脈卻感覺像弦脈緊繃。
這段話說明脈象有相似之處,要仔細分辨,不可混淆。「平」這個字不是弦脈的平穩,應該和下文的「識」字相對應。南方診脈叫「看脈」,北方診脈叫「平脈」,就像《脈經》中的平脈早晚、平脈虛實之類,所以說「摸起來平穩的脈卻感覺像弦脈緊繃」。弦脈,是不散的,直而長,像琴弦一樣,叫做弦;緊脈,是不緩慢的,脈搏來得急促,按下去感覺長,舉起來感覺像牽繩索一樣。弦脈屬少陽,主瘧疾、痰飲、寒熱;緊脈屬太陽,主寒冷、疼痛,出現在人迎穴是傷寒,出現在氣口是傷食,不可以因為它們都又長又直,就不分它們哪個是弦脈,哪個是緊脈。
要辨識澀脈卻感覺像微脈。
澀脈是不滑順的,脈搏跳動不協調,像雨水落在沙子上,又像輕刀刮竹子,叫做澀脈。澀脈是氣多血少,主傷精、痰阻氣機、感受霧露;微脈是不明顯的,脈搏極細軟,好像有又好像沒有,叫做微脈,主氣血都虛,敗血不止,面色沒有光澤。澀脈說的是脈搏不流暢,微脈說的是脈搏細微不充盈。這兩種脈象都難以確定脈搏跳動的次數,診脈的人必須分辨清楚哪個是澀脈,哪個是微脈。
浮脈和芤脈的形態相反。
浮脈是不沉的,按下去不足,舉起來有餘,叫做浮脈。有力的浮脈是風邪,無力的浮脈是虛弱。芤脈則沒有固定的形態。「芤」是草名,葉子像蔥,用輕手摸脈,感覺脈搏浮大,重按則中間空虛,所以用這個字來命名。古代的醫學家對芤脈的論述也有不同,比如這段訣中指出的方法是兩頭有,中間完全沒有,或者說四周有,中間沒有;而《脈經》中說芤脈的脈象是兩邊好像有,中間完全沒有。《傷寒論》中說:「脈搏弦大,弦表示減弱,大表示空虛,減弱表示寒冷,空虛表示虛弱,虛寒相搏,這叫做革脈。」男子會遺精失血,女子會半產漏下。古人對芤脈的解釋就是這樣不同。有人說兩頭有,中間沒有;有人說四周有,中間沒有;有人說兩邊有,中間沒有。我曾經用這三種方法去診斷病人的脈象,都判斷為失血,沒有錯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