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脈訣乳海》~ 卷三 (1)
卷三 (1)
1. 七表八里脈總論
余嘗讀潔古表裡諸論。言言合理。字字入微。深得叔和之旨。但含蘊幽元。難以曉暢。每欲為之詮釋。而捉筆無從。偶於廣陵市肆中。得一寫本。捧讀之。乃潔古表裡諸論之釋義也。亡其姓氏。不知出自誰手。而乃逐節疏鈔。亦自可觀。但於魯魚亥豕之文。未見具眼。如七表脈交變略例論中有云。
白話文:
我曾經讀過《潔古表裡諸論》,裡面的每一句話都合情合理,每個字都深入微處,深刻體會到了叔和的思想。但是,這本書的內容深奧而晦澀難懂,很難理解。我常常想給它做註解,但提筆卻不知從何下手。有一次我偶然在廣陵的市集上得到了一本手抄本,拿在手裡讀起來,發現原來就是《潔古表裡諸論》的註解。作者姓名已不可考,不知出自何人之手,但書中逐節疏鈔,也值得稱道。但對於《魯魚亥豕》這樣的文章,作者似乎還欠缺真知灼見。例如,《七表脈交變略例論》中說:“
夫標本者。太陰有標本之化數語。要知太陰之陰字。乃太陽之陽字傳刻之誤耳。釋之者。縱不便為之竄改以校前賢。亦不當為之強釋以誤後學。且不達內經標本之旨。而以太陽屬君火。太陰標寒本熱等語。悖謬極矣。然而詮註之苦心。不可泯滅。余姑存之。取其長而略其短。
白話文:
標本這個辭彙,太陰經中有標本化數語。要明白太陰的陰字,其實是太陽的陽字傳刻錯誤而寫成的。解釋它的人,縱便不方便為了校正前賢而竄改,也不應該強行解釋以誤導後學。而且不瞭解內經標本的宗旨,卻用太陽屬君火、太陰標寒本熱等言論來解釋,實在是謬之極矣。然而這些詮釋註解的苦心,也不可磨滅。我暫且保留它們,取其優點而略過它們的缺點。
至於分條析理。注述詳明。殆有望於後之君子云。
七表者。浮芤滑實弦緊洪也。八里者。微沉緩澀遲伏濡弱也。
白話文:
至於細分條目,詳細註解,大概希望後世的學者能夠有所領會。
七種表脈是:浮、芤、滑、實、弦、緊、洪。八種里脈是:微、沈、緩、澀、遲、伏、濡、弱。
凡奇數。陽之數也。七道表脈皆屬陽。其邪從前而外來者。謂之實邪。主發越而去之。其脈先自外。而漸傳於內。初起脈見浮緊洪。發散之後。或見弦滑實。若是人素稟弱。又或有內傷者。其人迎脈必芤。此皆陽脈也。凡偶數。陰之數也。八道里脈。皆屬陰。其邪從後而內入者。
白話文:
所有的奇數,是陽的數目。七道表脈都屬於陽。邪氣從前面和外面而來,稱為實邪。主要發散而驅除它。這種脈搏先是從外而來,逐漸傳到裡面。剛開始脈搏表現為浮緊洪,發散之後,或表現為弦滑實。如果這個人素質稟賦本來就弱,或者又有內傷,那麼他的寸口脈必定是鼓動的。這都是陽脈。
所有的偶數,是陰的數目。八道里脈都屬於陰。邪氣從後面和裡面進入,稱為虛邪。主要補益而生發它。這種脈搏先是從裡面而來,逐漸傳到外面。剛開始脈搏表現為沉細澀,調補之後,或表現為緩和大。如果這個人素質稟賦本來就強,或者已經有好轉的跡象,那麼他的關脈必定是沉實的。這都是陰脈。
又云。內踝而入者。謂之虛邪。必須溫中理中之法治之。故沉脈中見遲伏緩澀濡弱也。若單見微緩之脈。此乃表裡俱虛矣。
白話文:
另外還有一種說法,內踝而入的,稱為虛邪。必須溫暖身體、調整身體狀況才能治療。因此,在沉脈中可以看到脈搏緩慢、沉伏、緩慢、澀、弱、濡。如果是單獨出現脈搏微緩的症狀,那麼就是表裡都虛弱了。
按七表脈。以浮脈先定其表。其餘六道。俱在浮中見。八里脈以沉脈先定其里。其餘七道。俱在沉中見。
七表陽也。八里陰也。表脈多見於左。而客隨主變。(客為不應得之脈也。)
白話文:
按照七種表脈來診斷,首先以浮脈來確定表症,其他六種都在浮脈中顯現;八種里脈則是以沈脈來先確定里症,其他的七種都在沈脈中顯現。
七表屬於陽性,八里屬於陰性。表脈多出現在左手,而客脈會隨著主脈的變化而變化(客脈是指不應該出現的脈象)。
邪在外為表證。為陽。為客邪。客病為本所變者。是本經不應得之脈。因正氣復。則邪氣自退。本經脈復又如至。故曰客隨主變。
里脈多見於右。又而主隨客變。(主脈者。本臟正脈也。)
白話文:
邪惡在體外,稱作表證;屬於陽。為外來的邪惡。客病是本經脈應不得之脈,由本經脈變化而來;是正氣恢復以後,邪氣自然消退。本經脈又恢復正常,所以稱作客隨主變。
邪在內為里證。為陰。為主病。本病為客所變者。是本經應得之脈。因邪氣傳裡。則正氣為邪所制。本經為不應得之脈變焉。故曰主隨客變也。按本經脈。各藏本脈也。為主客邪。不能侵其本經。是本經正氣不受其邪。則客病退矣。是主能變客。
左手三部所主溫風寒也。溫風寒病得於外。
白話文:
邪氣在人體內部為裏證。為陰症。為主病。本病是由外感邪氣所變化的。是本經脈應有的脈象。由於邪氣傳入內裡,則正氣被邪氣所制約。本經脈就變成不應有的脈象了。所以說主脈隨客邪而變化。依本經脈來說,各藏皆藏有本脈。為主客邪氣,不能侵犯其本經。如果是本經正氣不受其邪氣,則客病就會消退。這是主脈能變化客脈。
溫風寒。是天地時行之氣。時或溫氣流行。時或風邪播動。時或厲氣凝寒。此皆外來之邪。從表而入者。豈不為病得於外耶。
白話文:
溫病、風寒。是天地時行的氣候。有時溫氣流行。有時風邪播動。有時厲氣凝寒。這些都是外來的邪氣。從表而入身體的。豈不是由於在外界感染而得病嗎?
按溫風寒為天地厲氣。從外所感。由天之五運之氣而時行者。豈不為得之於外。
右手三部所主於燥濕暑也。燥濕暑病生於內。
白話文:
按照溫風寒是天地間的猛烈之氣,從外界感受而來。由於天上的五行之氣隨時節運行,怎能不是從外界得到的呢。
右手的三個部位主管的是燥、濕、暑。燥、濕、暑的病症是由內部產生的。
燥濕暑者。是陽明燥金生火。太陰濕土生濕。暑者。熱邪也。天地交泰之後。令亢陽一伏。陰土濕氣交蒸。而為暑。陽明為濕土相蒸。而亦為暑熱也。豈不為病在於內耶。
白話文:
天氣燥濕炎熱的時候。是屬於陽明燥金生火,太陰濕土生濕。暑是熱邪的意思。天地交合之後,使亢陽暫時隱藏,陰土濕氣交蒸,而形成暑熱。陽明與濕土相蒸,也形成暑熱。難道這不屬於內因導致的疾病嗎?
此脈法之大概。及其互相變見。或表脈見之於右。或里脈見之於左。或陰陽更相乘。或陰陽更相伏。或一脈為十變。(一為陽。十為陰。)脈理精微。非一言可盡。然其要不越乎陰陽五行而已。
白話文:
這就是脈象的基本概念,以及脈象之間的互相變化。有時表脈出現在右手,有時裡脈出現在左手。或者陰陽脈互相加強,或者陰陽脈互相抑制。或者一脈有十種變化。(一為陽,十為陰。)脈象複雜微妙,不是一句話就能說得清楚的。但總的來說,不外乎陰陽五行而已。
此脈法之大概。承上文而言。見得表裡三部。所主溫風寒燥濕暑。互相交互。或七表證見八里脈。八里證見七表脈。此其互相變化。自是主隨客變。客隨主變。或邪氣盛。而正氣為邪氣所乘。正氣勝。而邪氣為正氣所伏。或陰證見而為陽。或陽證變而為陰。兩相變化。由陰陽兩相攝伏。
白話文:
以上是脈象的概要,接續上述脈象的內容。能夠察覺表裡三部(表為頭面及四肢;裡為五臟六腑;三部為頭、胸、腹)的脈,掌握溫、風、寒、燥、濕、暑的脈象,互相交互變化。有時表證的症狀可以出現在裡脈,裡證的症狀也可以出現在表脈。這是互相變化,自然是主脈隨著客脈而變化,客脈隨著主脈而變化。有時邪氣旺盛,正氣為邪氣所乘;正氣旺盛,邪氣為正氣所制伏。有時陰證的症狀變為陽證,或陽證的症狀變為陰證,兩者互相變化,是由於陰陽兩者互相制伏。
正謂天一生水。地二生火。天三為少陽。地四為少陰。天五為陽明。地六為厥陰。天七為太陽。地八為太陰。天九陽極而生陰。三陰伏內。地十陰極而生陽。一陽初動。故曰一脈為十變也。天地陰陽。二氣之理。生生不已。變化無窮。故陰陽相乘相伏。互相交而又互相化也。
變則成天地陰陽乘伏之制。化則為陰陽五行和合之義也。經曰。脈理精微。非一言可盡者正此謂也。
白話文:
所謂的「天一生水」,「地二生火」,「天三為少陽」,「地四為少陰」,「天五為陽明」,「地六為厥陰」,「天七為太陽」,「地八為太陰」,「天九陽極而生陰,三陰伏內」,「地十陰極而生陽,一陽初動」,因此,有一脈的「十變」之說。天地陰陽,是宇宙之間兩股相互作用的氣,它們生生不息,變化無窮,因此,陰陽之間互相交合而又互相轉化。
按互相變見。謂表裡之脈。互相傳變不一。或左手得右脈。或右得左手脈。總之陽與陰氣交感。在陰證得陽脈。陽證得陰脈。有陰陽相乘相伏。以生變化故曰一脈而為十變也。非一宗脈變為十宗脈之說。舉其大概之說也。當臨證之時。各類而推之一脈未必一脈。可終其證也。表脈有七里脈有八。共十五脈也。五行分之。各得三脈。三五一十五也。
白話文:
互相變見,就是指表裡之脈,互相傳變不斷變化,有時在左手可以把到右脈,有時在右手可以把到左手脈。總之,陽與陰之氣交感,在陰證可以把到陽脈,陽證可以把到陰脈,有陰陽相乘相伏,以生變化,所以說一脈而為十變。並不是說一個主脈變成十個主脈,而是舉出其大略的說法。當臨證之時,每類病證而推論出一脈,未必是唯一的脈象就能終結其證候。表脈有七,裡脈有八,共有十五脈。依五行分之,各得三脈,三五一十五。
五臟屬五行。金木水火土也。每藏脈有三部。浮中沉三法也。浮以審其外。沉以審其內。中則內外之關。以審其表裡陰陽虛實之理。各髒得三脈。五臟合而言之一十五脈也。詳見下文。
白話文:
五臟屬於五行,也就是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。每一個臟腑的脈絡分為上、中、下三個部位,這分別是浮、中、沉。浮脈可以診察外在的情形,沉脈可以診察內在的情形,中脈則可以診察內外之間的關連性,用來診察臟腑的表裏、陰陽、虛實等道理。每個臟腑都具有三種脈絡,五臟加起來總共有十五條脈絡。詳細內容請參閱後面的文章。
浮澀弱屬金。弦緊伏屬木。滑沉濡屬水。芤實洪屬火。微緩遲屬土每三部俱有輕重之分。至於五行當更相平。一有不平者。客即見焉。
白話文:
浮、澀、弱是金。弦、緊、伏是木。滑、沉、濡是水。芤、實、洪是火。微、緩、遲是土。每一種脈象都有輕重之分。至於五行應該相互平衡。一旦有其中一者不平衡,客邪的病象就會顯現出來。
此言各藏本經脈。每藏脈形有三分辨虛實。肺脈本令浮。實則澀。虛則弱。肝脈本令弦。實則緊。虛則伏。腎脈本令沉。實則滑。虛則濡。心脈本令洪實則實。虛則芤。脾脈本令緩。實則微。虛則遲。(當雲實則遲。虛則微。)所以分別輕重。即分別虛實也。五行各得本令平和之脈。則無病矣。一見輕重之異。即生病焉。
白話文:
這句話講的是每個臟腑的經脈,每條經脈的形狀都有三種判斷虛實的方法。肺經脈本應該浮,實則澀,虛則弱。肝經脈本應該弦,實則緊,虛則伏。腎經脈本應該沉,實則滑,虛則濡。心經脈本應該洪,實則實,虛則芤。脾經脈本應該緩,實則微,虛則遲。所以,分別輕重,也就是分別虛實。五行各得本來的平和脈象,則無病。一旦出現輕重的差異,就生病了。
按評云。表裡共十五道脈。五行分開一看。即所謂金木水火土解。注中分辨五臟虛實。在輕之中本藏。是本合正藏。但有不應得之脈。即為病也。部部要分辨。臨診詳察之。
白話文:
根據評語說,表裡共有十五種脈象,五行分開來看,就是所謂的「金木水火土」的解釋。註解中分辨五臟的虛實,在輕微的病情中就已經藏有,這是本來的正藏,但是有不應該出現的脈象,就是疾病。每一部位都需要分辨,臨診時要詳細觀察。
或謂內傷則善矣。謂外感莫或之當耶。殊不知天地之間。六氣依於五運。人身即小天地。外邪所感。莫不從其內而見焉。假令外感風濕。(亦當云溫)則木火有餘。而土金不足。水不能制乎火矣。外感乃外邪所感。致五行不平也。夫內傷不過五內受傷。五臟認其損益。善治者。
白話文:
有人說內傷的病症很好治療。難道外感風寒的病症就不容易治療嗎?不知道的是,天地之間,六種元氣依照五行變化。人體就像一個小天地。從外部引起的病症,沒有一種不是從人體的內部表現出來的。假使從外部感受了風濕(也可以說是溫熱),那麼木火之氣就會過多,而土金之氣就會不足,水不能夠剋制火。從外部引起的病症,就是外部病毒或細菌引起的病症,導致五行不調和。至於內傷,不過是五臟受到了傷害,五臟辨別它的損益。善於治療的人,
易以治之。然或有內傷而兼外感者。則難以勝其證。豈知內以審其五行所虧。外以察其風溫寒所感之邪。詳其受證。在何經何臟腑。則莫不見焉。經云外感風溫之邪。則木火有餘。肝藏邪既勝。而脾肺二經受其制。土中金氣為木所乘。土無短水以生。則木氣幹上。而君火隨盛。
腎中源流之水。不能上升矣。蓋四臟相乘。五行損其二。何以得其安和而平也。
白話文:
用中醫的觀點來診治疾病,是比較容易的。然而,如果有的內傷並伴有外感病的,那麼就難以確診。難道不知道內在以診察五行中虧損的地方,外在以觀察風、溫、寒所造成的邪氣嗎?詳盡地瞭解他所出現的症狀,在哪些經脈、臟腑。那麼就沒有見不到的癥候了。經書上說,外感風溫之邪,則木火有餘。肝藏的邪氣很強,而脾肺二經受到它的制約。土中的金氣被木所剋制,土中沒有水的滋養,那麼木氣上升,而君火隨之旺盛。
按評云。或謂內傷之語。言五行分辨。在內傷之病。可以易推。若或外感。猶恐客邪之脈。或見七表。或見八里。難以推測。本合正脈之虛實。以謂莫或之當耶。此之說也。果外感之證。文中假云云。依於五臟本脈。各類而推。則知金水木火土之理。次明虛實賊微正之邪。而又審察弦洪澀緩沉為主脈。
白話文:
按照 古人的評論,有人說“內傷”的說法,是說人體的五行分辨清楚,在內傷的疾病裡,可以依照推論。但是如果遇到外感風寒,就恐怕外邪的脈象,會出現在人體的七表或八里,很難推斷。正脈虛實,就不好判斷,覺得沒有辦法判斷、治療。但是,這種說法,有缺陷。在外感風寒的證據中,內容講的並不相同。還是需要依附於五臟的本脈,互相比較推斷。五行金水木火土的道理,就會知道。其次說明虛實 賊微正之邪。在把脈的過程中 ,主脈有弦,洪,澀緩沉等,又認真審查,就清楚了。
而令本藏非弦非洪。非澀非緩非沉。是本部不應得之脈。為客邪之標病也。非本病主脈也。以是推詳。何得錯亂。內傷乃五內自傷。五行自不能平也。
白話文:
而造成本來的脈象,既不是弦脈,也不是洪脈。既不是澀脈,也不是緩脈,也不是沉脈。這是本體本來不應該有的脈象。是由於外來的邪氣所表現出的標症。不是病人的主體脈象。以此推斷,怎麼會搞混呢。內傷是五臟六腑自傷,五行自然就不會平衡了。
五內心肝脾肺腎。是也。內傷乃五臟虧損。或七情所感。六慾所傷。五行金木水火土。相剋相賊。自是不能安和而平也。
白話文:
五臟是指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。內傷是五臟功能虧損。有時是七情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)的影響,有時是六慾(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)的傷害。五行(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)相互剋制、相互傷害,自然不能安靜和諧平和。
先明金水木火土之理。次察虛實賊微正之邪。更復辨其部分之浮中沉。而又當詳審乎主脈客脈之相合。何為主。弦(肝)洪(心)澀(肺)緩(脾)沉(腎)是也。何為客。本部不應得之脈皆客也。能如是。然後內傷外感。主客標本之病。是者是。非者非。夫何差錯之有。
白話文:
首先要弄清楚金、水、木、火、土的道理。其次,要觀察虛實、賊微、正邪。還要辨別它們在身體浮、中、沉的不同部分。並且要詳細審查主脈、客脈的相互配合。什麼是主脈?弦脈(肝)、洪脈(心)、澀脈(肺)、緩脈(脾)、沉脈(腎)是主脈。什麼是客脈?在某部位不應該出現卻出現的脈都是客脈。能夠做到這樣,然後纔能夠區分內傷、外感,主、客、標、本的病症。正確的,就是正確的;不正確的,就是不正確的。怎麼還會出現差錯呢?
天地五行相生。金生水。水生木。木生火。火生土。土生金。金生水不已。故天地位焉。萬物育焉。一有不然。則陰陽不和。五行必致。虛實不平。或又為賊微正三邪所感。如金剋木。木剋土。土剋水。水剋火。火剋金。皆賊邪也。至於微邪正邪。如夫乘妻。子扶母。母抑子之類。
白話文:
天地的五行互相生成。金生水,水生木,木生火,火生土,土生金。金生水,生生不息,所以天地得以存在,萬物得以生長。如果其中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,那麼陰陽就會失調,五行就會失去平衡,虛實不均。或者又會受到賊邪微正三邪的影響。比如金剋木,木剋土,土剋水,水剋火,火剋金,這些都是賊邪。至於微邪正邪,就像丈夫凌駕於妻子之上,兒子輔佐母親,母親壓制兒子之類。
可審辨而推察之。須有浮中沉三看之法。而當知其本部應得之脈。是為主脈。若不應得之脈。則為客脈也。當審而明之。然後內傷何臟。何臟虛。何臟實。與兩臟之相干相乘。相抑相扶。皆知輕重之分。外感是賊邪。實邪微邪正邪。或在標。或在本。則是非立見。指下了然。
何有差錯。
白話文:
可以通過審辨,推斷出病情的變化。必須有浮、中、沉三種方法來觀察脈象。並且要知道其本身應有的脈象。這就是主脈。如果不是應有的脈象,那就是客脈。應該審慎而明辨。然後才能知道內傷哪個臟腑,哪個臟腑虛,哪個臟腑實,以及兩個臟腑的相互影響、相互作用、相互抑制、相互扶助。都能知道輕重的分別。外感是賊邪,實邪、微邪、正邪。或者在標,或者在本。那麼是非立見,指下了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