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脈訣乳海》~ 卷六 (4)
卷六 (4)
1. 診婦人有妊歌
當沉滑而反弦長,是為生已之脈,乃母乘子也。右手三部,若見如是之脈,即謂之順。順當產生三女。噫!此乃叔和獨得之妙,發前人所未發,故反覆言之,欲以開後人之眼目。何妨自我作古?而戴起宗之流,不能明析此理,而反詆其脈經所無,俱為改頭換足,何其有面無目,有目無心也!予為是訣橫於胸者數十載,今方得詳明釋之。願後之學者,當潛心聖賢之教,勿為邪說所誤可也。
按仲景全書問曰:脈有相乘,有縱有橫,有逆有順,何謂也?師曰:水行乘火,金行乘木,名曰縱;火行乘水,木行乘金,名曰橫;水行乘金,火行乘木,名曰逆;金行乘水,木行乘火,名曰順。
小兒日足胎成聚,身熱脈亂無所苦,汗出不食吐逆時,精神結構其中住。
池氏曰:婦人初系胞胎,乃天一生水。二月受火之氣,其妊婦身熱脈亂,汗出不食,吐逆惡阻。三月受木之氣,精神結構在其中。任氣和以榮其子,子氣以潤其母。而二氣榮潤,其子安住。
滑疾不散胎三月,但疾不散五月母。
成自明曰:妊娠三月,名始胎。此是未有定據,心胞脈養之故。脈見滑疾流利,為少氣多血;不散為血氣盛,則始結為胎也。其脈但疾數而不散者,是五個月懷胎之母也。張世賢曰:滑疾不散,而形始成也。但疾不散,兒形已成也。小兒在母腹中,三月形始成,五月則形成矣。
按二氏之說,俱湊泊語。以愚觀之,上句滑疾不散之不字,乃而字之誤。何以知之?試觀脈經云:脈滑疾重,以手按之散者,胎已三月也。脈重按之不散,但疾不滑者,五月也。其意蓋曰:三月而手厥陰胞絡養胎,此時未有定據,故滑疾而散。五月則足太陰脾經養胎,此時已分男女,故滑疾不散也。是以知不字之誤無疑。
按脈經云:婦人懷胎一月之時,足厥陰脈養;二月足少陽脈養;三月手心主脈養;四月手少陽脈養;五月足太陰脈養;六月足陽明脈養;七月手太陰脈養;八月手陽明脈養;九月足少陰脈養;十月足太陽脈養。諸陰陽各養三十日。活兒手太陽少陰不養者,下主月水,上有乳汁。活兒養母懷娠者,不可灸刺其經,不墮胎。
弦緊牢強滑者安,沉細而微歸泉路。
通津子曰:前有太陰沉細之說為有妊,平安之脈。及此又以沉細而微為死脈,似乎相反。蓋叔和以妊婦之脈,弦牢緊強為平脈。其三部之脈,或俱沉細而微,則為死矣。成自明曰:孕婦之脈,宜弦緊牢強,滑利為安吉之脈。若沉細而微,謂脈與形不相應,故云死也。前文雖云太陰沉細,又云諸陰為女,其說亦有相違。謂三部脈,不皆沉細及微,故不同也。愚謂二氏之說,皆是也。經云:婦人妊娠七月,脈實大牢強者生,沉細者死。又云:婦人妊娠八月,脈實大牢強弦緊者生,沉細者死。兩觀經文,與訣無異。成自明集婦人良方,全引用此訣,而復論之。薛氏云:
白話文:
當脈象呈現沉、滑,卻又帶有弦長之感時,這代表胎兒已經成形,這是母親的脈象反映出胎兒的狀況,也就是「母乘子」。若孕婦右手三部脈象出現這種情況,就表示一切順利,預計會生三個女兒。啊!這是叔和獨到的見解,前人從未提及,因此我反覆強調,希望能開啟後世學者的眼界,即使是開創先例也無妨。然而,像戴起宗這類的人,不能理解這個道理,反而批評說脈經裡沒有這種說法,他們只是改頭換面、斷章取義,真是既沒有見識又沒有用心。我將這個訣竅放在心頭數十年,現在才得以詳細解釋。希望後來的學者,應當潛心研究聖賢的教誨,不要被邪說所誤導。
關於仲景全書中提出的問題:「脈象有相乘、縱、橫、逆、順,是什麼意思?」老師回答說:「水克火,金克木,這叫做『縱』;火克水,木克金,這叫做『橫』;水克金,火克木,這叫做『逆』;金克水,木克火,這叫做『順』。」
小兒在母腹中,每天都在成長,胎兒成形時,身體發熱、脈象紊亂,但沒有痛苦的感覺。當孕婦出現出汗、食慾不振、嘔吐等情況時,是體內精神結構正在形成的表現。
池氏說:「婦人剛開始懷孕時,是天一生水,到了第二個月,受到火的影響,孕婦會出現身熱、脈象紊亂、出汗、食慾不振、嘔吐等妊娠反應。到了第三個月,受到木的影響,體內精神結構形成,並開始以氣血滋養胎兒,胎兒也以自身的氣來滋潤母親,母子二氣相互滋養,胎兒才能安穩地待在子宮中。脈象如果滑而有力但不散亂,表示懷孕三個月;如果只是有力而不散亂,則表示懷孕五個月。」
成自明說:「懷孕三個月,稱為『始胎』,這時胎兒還未完全定型,是由心包經的脈氣滋養。脈象表現為滑利流暢,表示氣少血多,不散亂則表示血氣旺盛,胎兒開始結成。脈象如果只是急速而不散亂,表示懷孕五個月。張世賢說:脈象滑利而不散亂,胎兒的形體才開始形成;脈象只是急速而不散亂,表示胎兒的形體已經形成。小兒在母腹中,三個月時形體才開始形成,五個月時形體就已成形。」
我認為這兩位醫家的說法都只是附和前人的觀點。以我的看法,「滑疾不散」的「不」字,應該是「而」字的誤寫。為什麼我知道呢?我們可以看看脈經中的記載:「脈象滑而急速,用手按壓感覺散開,表示懷孕三個月;脈象按壓不散,只是急速而不滑,表示懷孕五個月。」它的意思是說:三個月時,手厥陰心包經滋養胎兒,此時胎兒還未完全定型,所以脈象滑利而散開;五個月時,足太陰脾經滋養胎兒,此時已可分辨男女,所以脈象滑利而不散亂。由此可知,「不」字是誤寫,是無庸置疑的。
脈經記載:「婦人懷孕一個月時,由足厥陰脈滋養;二個月由足少陽脈滋養;三個月由手心主脈滋養;四個月由手少陽脈滋養;五個月由足太陰脈滋養;六個月由足陽明脈滋養;七個月由手太陰脈滋養;八個月由手陽明脈滋養;九個月由足少陰脈滋養;十個月由足太陽脈滋養。陰陽各經脈絡各滋養三十日。而手太陽與少陰兩脈不滋養胎兒,是因為前者主導月經,後者主導乳汁,此二者是為了養育母親的,所以懷孕時不可針對這些經脈進行針灸,以免造成墮胎。」
脈象呈現弦、緊、牢、強、滑等,表示孕婦平安無事;如果脈象沉細而微弱,則表示孕婦將走向死亡。
通津子說:「前面提到太陰脈沉細,是懷孕平安的脈象,但這裡又說脈沉細而微弱是死脈,似乎有所矛盾。這是因為叔和認為,孕婦的脈象以弦、牢、緊、滑為平脈,如果三部脈象都沉細而微弱,則是死脈。成自明也說,孕婦的脈象應該弦、緊、牢、強、滑利,這是安吉之脈;如果沉細而微弱,表示脈象與身體狀況不符,所以說是死。前面雖然說太陰脈沉細,又說諸陰脈為女子,這些說法也是有矛盾的,因為三部脈象並非全部沉細而微,所以脈象的意義不同。我認為這兩位醫家的說法都是對的。經典中說:『婦人懷孕七個月,脈象實大牢強者生,脈象沉細者死。』又說:『婦人懷孕八個月,脈象實大牢強弦緊者生,脈象沉細者死。』兩相對照,與這個訣竅的說法並無差異。成自明所輯錄的《婦人良方》,也完全引用這個訣竅並加以論述。薛氏也說……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