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脈訣乳海》~ 卷五 (7)
卷五 (7)
1. 診雜病生死候歌
五十不止身無病。數內有止皆知定。
前訣以四十五動為準。而此訣又以五十動為準者。何也蓋前訣以左右手各部中。見其有止。即於止之數。准洪範五九之數。以斷死生。即潔古論中所謂相勝者死也。此訣以脈之大概言。但取五臟之氣。全與不全。以定死生。故用大衍之數五十也。大抵人身之脈。晝夜循環。無有巳時。
脈見一動。乃循一臟。五動乃循五臟。遍五十動。是十次五臟。而猶循環不已。則五臟皆受氣。而大衍之數足矣。即潔古論中所謂得相生者愈也。故曰。身無病。若於五十動之中。忽有一代。及至再動。每代皆如前數。即可依其代數之遠近。而定其死期也。熊宗立釋中。謂四十動一止為腎臟先絕者。
非也。夫人之死。豈必從腎先死耶。凡診他人脈者。須澄心靜氣。如七診之法。然後以指探病人。一手之脈數過五十動。不見有止。再探病人。一手之脈亦數過五十動。不見有止。然後以指當部推求。每部須數。過四十五動。不見有止方無大故。若或一手或兩手。或一部或幾部中。
有歇指處。即從此歇指後。第一動數起。看是幾動一止。謂有常數。謂無常數。以斷其吉凶。要知一手候過五十動。兩手則百動矣。又於一部候過四十五動。六部共計二百七十動矣。並前百動。計共三百七十動。更欲候其表裡陰陽。虛實寒熱。其間工夫。正自不少。何以今之診脈者。
將手探脈。未一茶頃。便曰。我已得其情矣。且自衒其純熟。以欺愚蒙。不知脈之形狀。即可純熟。而知脈之至數。不可以純熟而促。以此欺人。實自欺也。後之君子。其勉之哉。
四十一止一臟絕。卻後四年多沒命。三十一止即三年。二十一止二年應。十五一止一年殂。以下有止看暴病。
脈經云。脈來五十動而不止者。五臟皆受氣即無病。四十動而一止者。
一臟無氣。卻後四年死。以至十動一止者。四臟無氣歲中死。此王氏脈經也。正與此訣相為表裡。奈何戴起宗復引經文而疑之曰。腎絕六日死。肝絕八日死。心絕一日死。果此藏氣絕。又安能待四歲三歲乎。斯言一開。至使後人並脈經而疑之矣。不知五臟之中。有精。有氣。
有神。有先天元陰。後天元陰。先天元陽。後天元陽。非止於血肉之形質已也。脈訣與脈經所言。乃五臟無形之精氣。不能流動充滿。年月日久。漸次損壞。以至有形而後死。故於數歲之前。脈上而即見止也。故經曰。四十動一止。一臟無氣。以至十動一止。為四臟無氣。戴起宗不善讀書。
而以一臟無氣之氣字。誤認為有形之敗壞。則誤矣。至於內經所言腎絕六日死。肝絕八日死。心絕一日死者。乃五臟之精氣神。或為七情。或為六慾。或為六淫。一時暴傷而絕。故又曰。以下有止看暴病。非所論於此也。
白話文:
如果脈搏跳動五十次以上都沒有停止,代表身體沒有疾病。如果脈搏跳動次數在五十次以內就出現停止,都可以根據停止的次數來判斷病情。
之前的口訣是以脈搏跳動四十五次作為基準,而這個口訣又以五十次作為基準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之前的口訣是針對左右手各個部位的脈搏,如果發現脈搏有停止,就根據停止的次數,參照《洪範》的五和九的數目來判斷生死,也就是像潔古論說的「相勝者死」。而這個口訣是從脈搏整體來看,主要是觀察五臟的氣是否充足,來判斷生死,所以採用大衍之數五十。一般來說,人體的脈搏晝夜循環,沒有停止的時候。
脈搏跳動一次,是巡行一個臟腑,跳動五次,是巡行五個臟腑。跳動五十次,是五個臟腑循環十次,還持續循環不已,這表示五臟都接受到氣,而且符合大衍之數。這就像潔古論說的「得相生者愈」。所以說,這樣的情況是「身無病」。如果在脈搏跳動五十次之中,忽然出現一次停止,等到再次跳動時,每次停止的次數都和之前一樣,就可以根據停止次數的遠近來判斷死亡的期限。熊宗立的解釋中說,脈搏跳動四十次停止一次,是腎臟先衰竭的說法是不對的。
人的死亡,難道一定從腎臟先開始衰竭嗎?凡是替人診脈的人,必須要心靜氣和,像七診的方法一樣。然後用手指探摸病人的脈搏,如果一手脈搏跳動超過五十次,沒有出現停止,再探摸另一手的脈搏,也跳動超過五十次,沒有出現停止,然後再用手指按壓各個部位,每個部位都要數超過四十五次,沒有出現停止,才沒有大問題。如果一手或兩手,或者某一部位或幾個部位,有脈搏停止的地方,就要從這個停止後的第一個脈搏開始數,看是跳動幾次停止一次,看有沒有一定的規律,以此來判斷吉凶。要知道,一手要數過五十次,兩手就要數過一百次。而一部位要數過四十五次,六個部位就要數過二百七十次。加上之前的兩手一百次,總共就要數三百七十次。還要觀察脈搏的表裡、陰陽、虛實、寒熱,其中的功夫,實在不少。為什麼現在的診脈者,把手搭在脈搏上,不到一會兒,就說自己已經了解病情了,而且還自我炫耀技術純熟,來欺騙那些不懂的人。要知道脈搏的形狀是可以透過熟練來掌握的,但是脈搏跳動的次數,卻不能透過熟練來縮短。這樣欺騙別人,其實是自欺欺人。後來的讀書人,應該要努力啊!
如果脈搏跳動四十一次停止一次,表示一個臟腑衰竭,之後大約四年多就會死亡。跳動三十一次停止一次,大概三年會死亡。跳動二十一次停止一次,大概兩年會死亡。跳動十五次停止一次,大概一年會死亡。如果次數更少,就要看是急病還是慢性病。
《脈經》說,脈搏跳動五十次而不停止的,表示五臟都得到氣的滋養,所以沒有疾病。跳動四十次停止一次,表示一個臟腑沒有氣,之後大概四年會死亡。如果跳動十次停止一次,表示四個臟腑沒有氣,一年內就會死亡。這是王氏《脈經》的說法,和這個口訣是互相呼應的。但是戴起宗卻引用經文而質疑說:「腎臟衰竭六天會死,肝臟衰竭八天會死,心臟衰竭一天會死,如果臟氣真的衰竭,又怎麼能等到四年、三年呢?」這樣一說,反而讓後人連《脈經》都懷疑了。要知道五臟之中,有精、有氣、有神,有先天元陰、後天元陰、先天元陽、後天元陽,並不僅僅是血肉的形體而已。脈訣和《脈經》所說的,是五臟無形的精氣,不能流動充滿,日子久了,慢慢損壞,等到有形的實質也衰敗的時候才死亡。所以才會在幾年前,脈象上就出現停止的徵兆。所以經書說,脈搏跳動四十次停止一次,表示一個臟腑沒有氣,跳動十次停止一次,表示四個臟腑沒有氣。戴起宗不善於讀書,把「一臟無氣」的「氣」字,誤認為是有形的敗壞,這是錯誤的。至於《內經》所說的「腎絕六日死、肝絕八日死、心絕一日死」,是指五臟的精氣神,因為七情、六慾、或六淫等因素,一時之間受到嚴重的損傷而衰竭,所以又說,「以下有止看暴病」,這並不是這裡所討論的情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