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脈訣乳海》~ 卷四 (4)
卷四 (4)
1. 遲脈指法主病
五遲者。陰也。指下尋之。重手乃得隱隱曰遲。主腎虛不安。
遲者。陰土也。何為陰土。土之性也。緩遲則較緩更甚。故亦曰土也。觀其指法。則曰重手乃得隱隱。是病在裡而為陰可知矣。自古遲則寒。此節獨不言寒。而專言腎虛不安者。何也。以遲為陰土。是土不務其德。而乘其所勝。夫土所勝者。水也。腎為水藏。乘其虛而克之。腎其能安乎哉。
按脈經云。遲脈呼吸三至。去來極遲。一曰舉之不足。按之盡牢。一曰按之盡牢。舉之無有。經云。遲則為寒。
白話文:
遲脈是陰脈,按脈時要用重手才能感覺到隱隱的跳動,這代表腎虛導致身體不安。
遲脈屬性為陰土,所謂的陰土,是指土的性質是緩慢的,遲脈比緩脈更慢,所以說它也屬於土。觀察把脈時手指的感覺,要重按才能隱約感受到脈動,可知病在身體內部,屬陰。古人說遲脈代表寒症,但這裡卻不說寒,只說腎虛不安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遲脈屬性為陰土,是土沒有發揮它的功能,反而去克制它所勝的對象。土所克制的是水,而腎臟屬於水,當腎虛的時候就會被土所克制,腎臟又怎麼能安穩呢?
《脈經》說,遲脈是一次呼吸跳動三次,脈象來去都非常慢。有一種情況是輕按時感覺不到脈搏,重按時卻感覺很堅實;另一種情況則是重按時感覺很堅實,輕按時卻感覺不到脈搏。《脈經》也說,遲脈代表身體有寒症。
2. 歌曰
遲脈人逢狀且難。遇其季夏不得痊。神工診得知時候。道是脾來水必干。
今人皆言三至為遲矣。究未得遲脈之情狀也。其於指下尋之。重手乃得隱隱耳。故曰。遲脈人逢狀且難也。
今人皆言遲則為寒矣。究未盡遲脈之體性也。其理又主脾來剋水。腎虛不安。如此則遲脈不專主於寒可知矣。
然脈遲而曰遇其季夏不能痊者何也。以遲脈屬土。季夏又值土旺之時。水得土而絕。故曰遇其季夏。不能痊也。
然季春季秋季冬。皆土旺之日。何獨見畏於季夏也。不知季春雖土寄旺之月。而木氣尚餘。子能扶母。即遲脈來見。土其畏木而不暇剋水。季秋亦土季旺之月。而金氣尚餘。
金能生水。縱遲脈來見。子受母蔭。而水不畏土。季冬亦土寄旺之月。水適當旺。旺者不受邪。縱遲脈來見。亦無所畏。
惟季夏乃土正旺之時。謂之長夏。言其生長於火也。況火為土之母。所畏者水耳。今借居土後。則火挾子勢。而反來侮水。夫火乃耗水堅土之物也。今得土以合之。
而水未有不涸者矣。故曰。遇其季夏不能痊也。
按經云。遲而澀。中塞有癥結。又云。遲而滑者脹。又云。遲而緩者有寒。
仲景曰。如陽明脈遲。不惡寒。身體濈濈然汗出。則用大承氣湯。
又潔古曰。遲。陰也。季夏。陽也。此證為失時反候。陰盛陽虛治之。宜瀉心肺。補肝腎。瀉心者。導赤散。補腎者。地黃丸。
白話文:
歌訣說:
遲脈這種脈象,遇到的人病情往往棘手難治。如果是在季夏時節遇到這種脈象,病情更難痊癒。只有醫術高明的醫生才能診斷出病情的關鍵時機,這通常是脾土功能失調,導致體內水液乾涸的徵兆。
現在的人都說脈搏一分鐘跳動三次就是遲脈了,但其實沒有真正了解遲脈的狀態。真正的遲脈,需要用重手按壓才能在指下隱約感覺到。所以說,遲脈這種脈象遇到的人病情往往棘手難治。
現在的人又說,遲脈就是寒症。這也沒有完全理解遲脈的體性。遲脈的病理,主要是脾土功能失調,導致脾土反過來剋制腎水,使腎氣虛弱而不安穩。這樣看來,遲脈並不僅僅是寒症的表現。
那麼,為什麼說遲脈在季夏時節難以痊癒呢?因為遲脈屬土,而季夏又是土氣旺盛的時候。水液遇到旺盛的土就會被剋制而枯竭。所以說,遇到遲脈在季夏時節,病情就很難痊癒。
那麼,在季春、季秋、季冬這些土氣也旺盛的時候,為什麼唯獨在季夏才特別懼怕遲脈呢?因為季春雖然是土氣寄旺的月份,但仍有木氣存在,木能生火,火能生土,就像兒子能幫助母親一樣,所以即使出現遲脈,土氣也會因為懼怕木氣而無暇去剋制水液。季秋也是土氣旺盛的月份,但仍有金氣存在,金能生水,如同母親庇蔭兒子一樣,即使出現遲脈,水液也不會懼怕土的剋制。季冬也是土氣寄旺的月份,但水液正當旺盛之時,旺盛的東西不容易受到邪氣的侵襲,即使出現遲脈,也不必過於擔心。
只有季夏是土氣最旺盛的時候,又叫做長夏,是說它生長在火氣旺盛的時候。而且火又是土的母親,最怕的就是水液。現在火氣依附在土氣之後,就如同挾持兒子之勢,反而來欺侮水液。火氣是耗損水液、使土變得堅硬的東西。現在得到土氣的結合,水液就會枯竭,所以說,遇到遲脈在季夏時節,病情就很難痊癒。
根據醫書記載,遲脈如果出現澀的現象,代表體內有堵塞和癥結。遲脈如果出現滑的現象,代表體內脹滿。遲脈如果出現緩慢的現象,代表體內有寒症。
張仲景認為,如果陽明經脈出現遲脈,但病人不覺得怕冷,反而身體總是汗出不止,就應該用大承氣湯來治療。
金元名醫李杲認為,遲脈屬陰,季夏屬陽,這種病是陰陽錯亂、失時反常的表現,屬於陰盛陽虛的證候。治療上應該瀉心肺之火,補肝腎之陰。瀉心火,可以用導赤散;補腎陰,可以用地黃丸。
3. 又歌曰
寸口脈遲,心上寒。
寸口。陽位也。所以候胸中者也。心居膈上。遲脈為寒。今見寸口。故曰。心上寒也。
按脈經云。寸遲上焦有寒,心痛咽酸,吐酸水。宜服附子湯,生薑湯,茱萸丸。調和飲食以暖之。脈影云。手足厥冷,氣脹攻痛,主上焦寒。
當關腹痛飲漿難。關所以候腹中者。關脈見遲,為寒濕之氣大作,燥熱之氣不行。寒濕之氣作,故腹痛。燥熱之氣不行,故飲漿難也。
按脈經云。關遲胃中寒,宜桂枝丸,茱萸湯,針胃管補之。脈影云。關遲中焦寒,吞酸吐水,流入尺中腰腳重。厚衣重覆地也嫌單。尺部法地。所以候腰以下之疾者。遲為寒濕之脈。腰腳者。腎之所主。尺部而見遲脈,則為寒濕之氣,客於下焦,故腰腳重也。人身之所以常溫暖者。
以下焦命門之真火,得以溫分肉也。今尺部而見陰寒之脈,則寒氣作,而真火無光。是以厚衣重覆也嫌單耳。
按脈經云。尺中遲,下焦有寒,背痛。又云。尺脈遲,下焦有寒。宜服桂枝丸。針氣海關元補之。
白話文:
又歌曰:
寸口脈象遲緩,表示心臟部位有寒氣。
寸口是手腕部靠近大拇指的地方,屬於陽位,主要是用來診斷胸腔內的情況。心臟位於橫膈膜之上,脈象遲緩代表有寒氣。現在寸口脈象遲緩,因此說心臟部位有寒氣。
《脈經》說:寸口脈遲緩,上焦(指胸腔及上腹部)有寒氣,會引起心痛、咽喉酸澀,吐酸水。應該服用附子湯、生薑湯、吳茱萸丸等藥方,並調整飲食來溫暖身體。還有脈象學的書說,手腳冰冷、腹脹疼痛,主要也是上焦有寒氣。
當關脈象遲緩,表示腹痛且喝不下水。關脈是手腕部中間的部位,用來診斷腹腔內的情況。關脈脈象遲緩,代表體內寒濕之氣很嚴重,燥熱之氣無法運行。寒濕之氣旺盛,所以腹痛;燥熱之氣不行,所以喝不下水。
《脈經》說:關脈遲緩,是胃部有寒氣,適合服用桂枝丸、吳茱萸湯等藥方,並針灸胃管來補養。還有脈象學的書說,關脈遲緩是中焦(指脾胃部位)有寒氣,會有吞酸、吐水,並流入尺脈,導致腰腳沉重。即使穿上厚重的衣服,還是覺得冷。
尺部是手腕部靠近手肘的部位,屬於陰位,主要用來診斷腰部以下的疾病。脈象遲緩代表寒濕之氣。腰腳是由腎臟主管的,尺部出現遲脈,代表寒濕之氣停留在下焦(指腹部下部),所以腰腳感到沉重。人體之所以能保持溫暖,是靠下焦命門的真火來溫養全身肌肉。現在尺部出現陰寒的脈象,代表寒氣旺盛,真火衰弱,因此就算穿上厚厚的衣服還是覺得冷。
《脈經》說:尺中脈遲緩,是下焦有寒氣,會引起背痛。又說:尺脈遲緩,是下焦有寒氣,適合服用桂枝丸,並針灸氣海、關元穴來補養。
4. 伏脈指法主病
六伏者,陰也。指下尋之,似有呼吸,定息全無。再再尋之,不離三關曰伏。主毒氣閉塞,三關四肢沉重,手足時冷。
伏陰,木也。何謂陰木?厥陰之木也。厥陰者,陰之盡也。陰已極,則陽將絕矣。脈之所往來指下者,正以陰陽相維,和合交結,而脈道乃行。今陰已極,而陽將絕,則脈道不行。故指下尋之似有,呼吸定息全無,即脈經所云伏脈極重,手按之著骨乃得也。然脈之所以往來於寸關尺部者,
正以三焦之氣,呼吸相通耳。今陰毒之氣,壅遏三焦,使榮衛之氣,不得行於十二經隧之中。故上焦絕,則寸不行;中焦絕,則關不行;下焦絕,則尺不行。雖依稀隱現於寸關尺部之中,而實不能往來於上下。故曰:「不離乎三關也。」四肢者,諸陽之本也。陽氣將絕,故四肢沉重,
而手足時冷矣。
按脈經云:「伏脈極重,指按之著骨乃得。」一曰手下裁動,一曰按之不足,舉之無有,一曰關上沉不出,名曰伏。經云:「伏者霍亂。」
白話文:
所謂的「伏脈」,屬於陰脈。把手指放在脈搏處仔細尋找,感覺脈搏好像有呼吸的樣子,但仔細確認卻完全沒有。再三尋找,脈搏都只在寸關尺這三個位置附近,這就稱為「伏脈」。這種脈象通常代表身體有毒邪之氣堵塞,導致寸關尺部位和四肢感到沉重,手腳也時常冰冷。
「伏脈」屬於陰,對應五行中的「木」,是「厥陰之木」。什麼是「厥陰之木」呢?「厥陰」指的是陰氣發展到極點的狀態。當陰氣達到極限,陽氣就會衰竭。脈搏之所以能在指下感覺到跳動,是因為陰陽相互依存、協調結合,讓脈道能夠運行。現在陰氣已經極盛,陽氣即將消亡,脈道因此無法正常運行。所以,用手指尋找脈搏時,感覺好像有跳動,但仔細確認卻沒有呼吸的規律,這就如同脈經所說的「伏脈極重,必須用力按壓到骨頭才能感覺到」。脈搏之所以能在寸、關、尺這三個部位跳動,是因為三焦的氣息相互流通。現在陰毒之氣阻塞了三焦,使得體內的營氣和衛氣無法在十二經脈中運行。所以,上焦的氣息斷絕,寸脈就無法跳動;中焦的氣息斷絕,關脈就無法跳動;下焦的氣息斷絕,尺脈就無法跳動。雖然脈搏在寸關尺三個部位依稀可見,但實際上氣息無法在上下之間流通。所以說,「脈搏只在三關附近出現」。四肢是諸陽之氣的根本,陽氣如果將要衰竭,四肢就會感到沉重,手腳也容易冰冷。
根據脈經記載:「伏脈極重,要用力按壓到骨頭才能摸到。」另外,還有一種說法是:手指輕按時,感覺脈搏若有似無;用力按壓又感覺不到,舉起手指則脈搏消失。還有一種說法是:脈搏在關脈處沉伏不出,這些都稱為「伏脈」。脈經也說:「伏脈主霍亂。」
5. 歌曰
陰毒伏脈,切三焦。不動榮家,氣不調。不問春秋與冬夏,徐徐發汗始能消。 陰毒伏脈切三焦,上文已詳言之矣。所謂不動營家氣不調者,何也?蓋以寒傷營,陰寒之氣,壅遏三焦,則營氣不行。營不行,則脈不出。須得溫經發表之劑,如陰毒甘草湯之類,以調其榮氣,而後脈始出也。
或曰:溫經發表,秋冬可施,如遇春夏,豈宜概用?不知陰毒之證,非他病可比。溫經散表,陽氣方回,雖值春夏,亦宜舍時從證。故池氏曰:積陰冷毒之氣,而伏滯於三焦,致衛氣不調,榮血不行,三焦之氣閉塞,若有此證,不必問四季,須是發散,通其三焦,其病可除也。
夫所謂徐徐發汗者何也?潔古曰:漬形以為汗,麻黃附子細辛湯,或秋冬以升麻湯,春夏以麻黃湯,當緩與之。經曰:陰盛陽虛,汗之則愈。予嘗讀史記左編,一病人以冬月誤服白虎,其脈伏而四肢厥冷,諸醫擬進四逆理中等劑。東垣曰:不可,只宜用輕清之劑,引寒氣出於經絡之中,如升麻防風羌活等藥,其病果愈。是皆徐徐發汗之義也。戴起宗不知此理,謂不當汗,乃引仲景脈浮者,病在表,方可汗等語。獨不知仲景亦常曰: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,脈沉者,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。則知發汗又不可以脈之浮沉論也。況陰毒一證,乃一時暴疾,禍如反掌。
戴氏誤以為榮積衛積藏積,而改作徐徐調理。噫!陰毒傷寒,而可徐徐調理乎哉?訣之所謂徐徐發汗者,非治之徐徐,乃處方之徐徐。如潔古所謂漬形以為汗,又曰當緩與之之謂也。
白話文:
歌訣說:陰毒潛藏在脈絡深處,要切入三焦來治療。如果榮氣系統不動,氣血就會不調和。無論春夏秋冬,都要慢慢地發汗,才能消除這種病症。
陰毒潛藏在脈絡深處,要切入三焦來治療,前面已經詳細說明了。所謂「榮氣系統不動,氣血不調和」是什麼意思呢?這是因為寒氣侵襲了榮氣,陰寒之氣阻塞了三焦,導致榮氣無法運行。榮氣無法運行,脈象就顯現不出來。必須使用溫暖經絡、發散表邪的藥物,例如陰毒甘草湯之類的方劑,來調和榮氣,脈象才會顯現出來。
有人會問:溫經發表的方法,在秋冬季可以使用,如果遇到春夏,難道也適合全部使用嗎?要知道陰毒這種病症,不是其他疾病可以比較的。溫經散寒、發散表邪,陽氣才能恢復,即使在春夏,也應該捨棄季節的限制,而根據病症來治療。所以池氏說:陰冷的毒氣積聚,潛伏在三焦,導致衛氣不調,榮血無法運行,三焦的氣機閉塞。如果有這種病症,不必考慮四季,一定要發散,疏通三焦,病就可以治癒。
所謂慢慢發汗是什麼意思呢?潔古說:要使身體微微出汗,可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,或者秋冬用升麻湯,春夏用麻黃湯,都要慢慢地給藥。醫書說:陰氣過盛、陽氣虛弱,發汗就能治癒。我曾經讀過史記左編,有一個病人在冬天誤服了白虎湯,脈象沉伏,四肢冰冷,其他醫生想用四逆理中等方劑。東垣說:不可以,只能用輕清的藥物,引導寒氣從經絡中排出,像是升麻、防風、羌活等藥,結果病就痊癒了。這都是慢慢發汗的意思。戴起宗不懂這個道理,認為不應該發汗,反而引用仲景的「脈浮,病在表,才可以發汗」等語。卻不知道仲景也常說:少陰病剛開始發病就發熱,脈沉的,要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。可見發汗不可以單純以脈象的浮沉來判斷。何況陰毒這種病症,是突然發作的急病,變化很快。
戴氏誤以為陰毒是榮氣積滯、衛氣積滯或臟腑積滯,而改用慢慢調養的方法。唉!陰毒傷寒,怎麼可以用慢慢調養的方法呢?訣中所說的慢慢發汗,不是說治療要慢慢來,而是說開藥要慢慢來。就像潔古所說的,要讓身體微微出汗,又要慢慢地給藥,就是這個意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