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邦博

《脈訣乳海》~ 卷四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4)

1. 遲脈指法主病

五遲者。陰也。指下尋之。重手乃得隱隱曰遲。主腎虛不安。

遲者。陰土也。何為陰土。土之性也。緩遲則較緩更甚。故亦曰土也。觀其指法。則曰重手乃得隱隱。是病在裡而為陰可知矣。自古遲則寒。此節獨不言寒。而專言腎虛不安者。何也。以遲為陰土。是土不務其德。而乘其所勝。夫土所勝者。水也。腎為水藏。乘其虛而克之。腎其能安乎哉。

白話文:

遲脈:陰土。為什麼稱為「陰土」?因為土的特性是緩慢沉穩,遲脈比緩脈更加緩慢,所以也稱為「土」。觀察其脈象特點,可以用「重手乃得隱隱」來形容,這表明疾病位於身體內部,且屬於陰證這是可以肯定的。自古以來,遲脈就與寒證相關。但這一節獨不講寒證,而專門講述腎虛不安,為什麼呢?因為「遲」脈為陰土,是土不履行其德性,而侵犯其所勝之木。土所勝的是水,腎臟是水藏,腎虛時,土乘虛而侵犯水,腎臟又怎能安寧呢?

按脈經云。遲脈呼吸三至。去來極遲。一曰舉之不足。按之盡牢。一曰按之盡牢。舉之無有。經云。遲則為寒。

2. 歌曰

遲脈人逢狀且難。遇其季夏不得痊。神工診得知時候。道是脾來水必干。今人皆言三至為遲矣。究未得遲脈之情狀也。其於指下尋之。重手乃得隱隱耳。故曰。遲脈人逢狀且難也。今人皆言遲則為寒矣。究未盡遲脈之體性也。其理又主脾來剋水。腎虛不安。如此則遲脈不專主於寒可知矣。

白話文:

遇到脈搏遲緩的人,判斷病情比較困難。若是在夏末秋初的季節遇到,就更難以痊癒了。有高明醫術的醫師診斷後知道是時候的緣故。說這是脾臟虛弱,水液必然枯竭。現在的人,凡是脈搏每分鐘只有三次的,就認為是脈搏遲緩了。可是他們並不瞭解脈搏遲緩的真正情況。用手指按脈時,必須用力才能隱約感覺到脈搏。所以說,遇到脈搏遲緩的人,判斷病情比較困難。現在的人,凡是脈搏遲緩就認為是寒證。可是他們並不瞭解脈搏遲緩的真正體性和性質。這其實是脾臟虛弱剋制了腎臟,導致腎氣虛弱而不安。這樣就可以知道,脈搏遲緩不見得一定是寒證所引起的。

然脈遲而曰遇其季夏不能痊者何也。以遲脈屬土。季夏又值土旺之時。水得土而絕。故曰遇其季夏。不能痊也。然季春季秋季冬。皆土旺之日。何獨見畏於季夏也。不知季春雖土寄旺之月。而木氣尚餘。子能扶母。即遲脈來見。土其畏木而不暇剋水。季秋亦土季旺之月。而金氣尚餘。

白話文:

脈搏遲緩卻說遇到夏季不能痊癒,原因是什麼呢?遲脈屬於土,夏季正是土勢旺盛的時候,水被土剋制而無生機,所以說遇到夏季,病情不能痊癒。然而,春季、秋季、冬季都是土旺的時候,為什麼獨獨畏懼夏季呢?不知道的是,儘管春季是土寄旺的月份,但木氣依然殘存,子水能夠扶持母親,即遲脈出現,土畏懼木氣而無暇剋制水。在秋季也是土季旺的月份,但金氣依然殘存,子水能夠扶持母親酉。所以土勢依然畏懼金而無暇剋制水。

金能生水。縱遲脈來見。子受母蔭。而水不畏土。季冬亦土寄旺之月。水適當旺。旺者不受邪。縱遲脈來見。亦無所畏。惟季夏乃土正旺之時。謂之長夏。言其生長於火也。況火為土之母。所畏者水耳。今借居土後。則火挾子勢。而反來侮水。夫火乃耗水堅土之物也。今得土以合之。

白話文:

金能生水,即使遲緩的脈象出現,那代表水得到金的生養,而水不懼怕土,冬季是土的旺盛月份,水恰逢生旺時期,生旺之物不受邪氣侵犯。所以,即使遲緩的脈象出現,也不需擔憂。只有夏季纔是土正旺盛的時候,稱為長夏,意味著土承蒙火生長。另外,火是土的母親,土所畏懼的只有水。如今,土暫居於水之後,那麼火藉助土的勢力,反而來侵犯水。而火是耗損水、固結土的物質,如今得到土的配合。

而水未有不涸者矣。故曰。遇其季夏不能痊也。

按經云。遲而澀。中塞有癥結。又云。遲而滑者脹。又云。遲而緩者有寒。仲景曰。如陽明脈遲。不惡寒。身體濈濈然汗出。則用大承氣湯。又潔古曰。遲。陰也。季夏。陽也。此證為失時反候。陰盛陽虛治之。宜瀉心肺。補肝腎。瀉心者。導赤散。補腎者。地黃丸

白話文:

中醫古籍中說:脈搏遲緩而澀滯,說明體內有癥結阻滯。又說:脈搏遲緩而滑利,說明有脹氣。再說:脈搏遲緩而緩和,說明有寒證。仲景說:像陽明經的脈搏遲緩,不畏寒,身體輕飄飄出汗,可使用大承氣湯。潔古認為:遲脈屬陰,季夏屬陽。這個證候是時令不當反常的證候。陰盛陽虛,應瀉心肺,補肝腎。瀉心用導赤散,補腎用地黃丸。

3. 又歌曰

寸口脈遲心上寒。

寸口。陽位也。所以候胸中者也。心居膈上。遲脈為寒。今見寸口。故曰。心上寒也。

按脈經云。寸遲上焦有寒。心痛咽酸。吐酸水。宜服附子湯生薑湯茱萸丸調和飲食以暖之。脈影云。手足厥冷。氣脹攻痛。主上焦寒。

白話文:

根據《脈經》記載,寸脈遲緩,上焦有寒氣。心臟疼痛、咽喉發酸、吐酸水。應該服用附子湯、生薑湯、茱萸丸。並調整飲食以溫暖身體。根據《脈影》記載,手足冰冷、氣脹疼痛,主要是上焦寒氣所致。

當關腹痛飲漿難。關所以候腹中者。關脈見遲。為寒濕之氣大作。燥熱之氣不行。寒濕之氣作。故腹痛。燥熱之氣不行。故飲漿難也。

白話文:

腹痛,喝水也難以吞嚥。關脈出現遲緩,表示寒濕之氣正在大量產生,燥熱之氣無法運行,腹痛就是寒濕之氣的表現,而喝水吞嚥困難則是燥熱之氣無法運行的表現。

按脈經云。關遲胃中寒。宜桂枝丸茱萸湯。針胃管補之。脈影云。關遲中焦寒。吞酸吐水。流入尺中腰腳重。厚衣重覆地也嫌單。尺部法地。所以候腰以下之疾者。遲為寒濕之脈。腰腳者。腎之所主。尺部而見遲脈。則為寒濕之氣。客於下焦。故腰腳重也。人身之所以常溫暖者。

白話文:

脈經上說,關脈遲說明胃中寒,應服用桂枝丸、茱萸湯治療,並針灸胃管以補益陽氣。脈影上說,關脈遲說明中焦寒,患者會吞酸吐水,寒濕之氣會流入尺脈,使腰腳沉重。即使穿很多衣服也覺得冷,因為尺脈屬地,所以可以用來判斷腰以下的疾病。遲脈為寒濕之脈,腰腳由腎臟主管,尺脈出現遲脈時,說明寒濕之氣停留在下焦,所以腰腳會沉重。人之所以經常感到溫暖,

以下焦命門之真火。得以溫分肉也。今尺部而見陰寒之脈。則寒氣作。而真火無光。是以厚衣重覆也嫌單耳。

按脈經云。尺中遲。下焦有寒。背痛。又云。尺脈遲。下焦有寒。宜服桂枝丸。針氣海關元補之。

白話文:

根據《脈經》記載,尺脈遲緩,表示下焦有寒,出現背痛。另外還記載,尺脈遲緩,代表下焦有寒,應該服用桂枝丸。同時針灸氣海穴、關元穴以進行補益。

4. 伏脈指法主病

六伏者。陰也。指下尋之。似有呼吸。定息全無。再再尋之。不離三關曰伏。主毒氣閉塞。三關四肢沉重。手足時冷。

白話文:

六伏,是指陰寒之症。用手指輕按,似乎有呼吸。但仔細一探究,卻沒有任何呼吸。反覆探尋,不離胸腹、腰部三個部位,稱為伏。症狀有毒氣閉塞,身體四肢沉重,手腳時常冰冷。

伏陰。木也。何謂陰木。厥陰之木也。厥陰者。陰之盡也。陰已極。則陽將絕矣。脈之所往來指下者。正以陰陽相維。和合交結。而脈道乃行。今陰已極。而陽將絕。則脈道不行。故指下尋之似有。呼吸定息全無。即脈經所云伏脈極重。手按之著骨乃得也。然脈之所以往來於寸關尺部者。

白話文:

伏陰。木也。什麼是陰木。是厥陰之木。厥陰者。陰的極致。陰已極。則陽將斷絕。脈之所往來指下者。正以陰陽相維。和合交結。而脈道乃行。今陰已極。而陽將斷絕。則脈道不行。所以指下尋之似有。呼吸定息全無。即脈經所云伏脈極重。需用手按著骨頭才能找到脈搏。然而脈之所以往來於寸關尺部者。

正以三焦之氣。呼吸相通耳。今陰毒之氣。壅遏三焦。使榮衛之氣。不得行於十二經隧之中。故上焦絕。則寸不行。中焦絕。則關不行。下焦絕。則尺不行。雖依稀隱現於寸關尺部之中。而實不能往來於上下。故曰。不離乎三關也。四肢者。諸陽之本也。陽氣將絕。故四肢沉重。

白話文:

正是因為三焦之氣,呼吸才得以相通。如今,陰毒之氣堵塞了三焦,導致榮衛之氣不能在十二經隧中運行。所以,上焦阻塞,寸脈就不通暢;中焦阻塞,關脈就不通暢;下焦阻塞,尺脈就不通暢。雖然脈象依稀隱現在寸、關、尺部,但實際上不能在上下往來。所以說,脈象不離開三關。四肢是諸陽之本,陽氣將要枯竭,所以四肢沉重。

而手足時冷矣。

按脈經云。伏脈極重指按之著骨乃得。一曰手下裁動。一曰按之不足。舉之無有。一曰關上沉不出。名曰伏。經云。伏者霍亂。

5. 歌曰

陰毒伏脈切三焦。不動榮家氣不調。不問春秋與冬夏。徐徐發汗始能消。陰毒伏脈切三焦。上文已詳言之矣。所謂不動營家氣不調者。何也。蓋以寒傷營。陰寒之氣。壅遏三焦。則營氣不行。營不行。則脈不出。須得溫經發表之劑。如陰毒甘草湯之類。以調其榮氣。而後脈始出也。

白話文:

陰毒(邪氣)隱伏在經脈中,阻塞了三焦。如果不使營氣運行流暢,身體的機能就會失調。這種情況無論在春夏還是秋冬都會發生,要通過徐徐發汗的方法才能解除。陰毒隱伏在經脈中,阻塞了三焦。上文已經詳細地論述了。所謂營氣不運行,身體機能失調的原因是什麼呢?這是由於寒邪侵襲了營氣。陰寒之氣阻塞了三焦,導致營氣無法正常運行。營氣不行,脈搏就不會顯現出來。這時需要服用溫經發汗的藥劑,如陰毒甘草湯之類,來調整營氣,然後脈搏才能顯現出來。

或曰。溫經發表。秋冬可施。如遇春夏。豈宜概用。不知陰毒之證。非他病可比。溫經散表。陽氣方回。雖值春夏。亦宜舍時從證。故池氏曰。積陰冷毒之氣。而伏滯於三焦。致衛氣不調。榮血不行。三焦之氣。閉塞。若有此證。不必問四季。須是發散。通其三焦。其病可除也。

白話文:

有人說。溫經發表的方法,應該在秋冬季節使用。如果遇到春夏季節,難道也要概括性的使用嗎?其實不知道陰毒之證,可不是其他疾病可以比擬的。溫經散表的方法,可以使陽氣恢復。即使在春夏季節,也應該根據病證來決定取捨時間。所以池氏說。積累的陰冷毒氣,伏積在三焦,導致衛氣不調,榮血不行。三焦之氣閉塞。如果有這種病證,不必問四季,必須發散,通利三焦,才能治癒疾病。

夫所謂徐徐發汗者何也。潔古曰。漬形以為汗。麻黃附子細辛湯。或秋冬以升麻湯。春夏以麻黃。當緩與之。經曰。陰盛陽虛。汗之則愈。予嘗讀史記左編。一病人以冬月誤服白虎。其脈伏而四肢厥冷。諸醫擬進四逆理中等劑。東垣曰不可。只宜用輕清之劑。引寒氣出於經絡之中。

白話文:

什麼是徐徐發汗呢?潔古說:漬形以為汗。麻黃附子細辛湯。或者在秋冬以升麻湯。在春夏以麻黃。應當緩慢地讓出汗。經書上說:陰氣盛則陽氣虛,發汗則會痊癒。我曾經讀過史記左編,一個病人因為在冬天誤服了白虎湯,脈搏微弱,四肢冰涼。諸位醫生想要進四逆理中等湯劑。東垣先生說不行,只應該使用輕清之劑。把寒氣引出經絡體外。

升麻防風羌活等藥。其病果愈。是皆徐徐發汗之義也。戴起宗不知此理。謂不當汗。乃引仲景脈浮者。病在表。方可汗等語。獨不知仲景亦常曰。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。脈沉者。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。則知發汗又不可以脈之浮沉論也。況陰毒一證。乃一時暴疾。禍如反掌。

白話文:

就如升麻、防風、羌活等藥。他們的病果真痊癒了。這都是徐徐發汗的道理。戴起宗不知道這個道理。他說不應該發汗。於是引用仲景的話說:「脈浮的人,病在表,纔可以用發汗法。」卻不知道仲景也常說:「少陰病一開始發病就發熱,脈沉的,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。」由此可知,發汗也不能以脈的浮沉來作為依據。更何況陰毒這一種證候,乃一時暴疾,禍害就像翻掌一樣迅速。

戴氏誤以為榮積衛積藏積。而改作徐徐調理。噫。陰毒傷寒。而可徐徐調理乎哉。訣之所謂徐徐發汗者。非治之徐徐。乃處方之徐徐。如潔古所謂漬形以為汗。又曰當緩與之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戴氏誤判為熱邪積聚在衛分、營分、腑臟分,於是改用徐徐調養的方法。唉,寒邪造成的嚴重傷寒,怎麼能用緩慢的治療方法呢?傷寒論中所說的「徐徐發汗」,並不是指治療的方法要緩慢,而是指藥方的性質要緩慢。就如同《潔古》一書中所說的:「徐緩地調整身體狀況,以達到發汗的目的。」又說:「要緩慢地給予藥物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