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脈訣乳海》~ 卷一 (19)
卷一 (19)
1. 診脈入式歌
反此者病。 帝曰:何如而反? 岐伯曰:其氣來毛而中央堅,兩旁虛,此謂太過,病在外;其氣來毛而微,此謂不及,病在中。 帝曰:秋脈太過與不及,其病皆何如? 岐伯曰: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慍慍然;其不及,則令人喘、呼吸少氣而咳上氣,見血、下聞病音。
冬石者,即《玉機真藏論》。
岐伯曰:冬石者,腎也,北方水也,萬物之所以合藏也。故其氣來沉以搏,故曰營。反此者病。 帝曰:何如而反? 岐伯曰:其氣來如彈石者,此謂太過,病在外;其來如數者,此謂不及,病在中。 帝曰:冬脈太過與不及,其病皆何如? 岐伯曰:太過則令人解㑊,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。
其不及,則令人心懸,如病飢;䏚中清,脊中痛,少腹滿,小便變。
阿阿緩弱春楊柳;此是脾家居四季。
按《玉機真藏論》,岐伯曰:脾脈者,土也,孤藏以灌四傍者也。 帝曰:然則脾善惡可得見之乎? 岐伯曰:善者不可得見,惡者可見。 帝曰:惡者如何得見? 岐伯曰:其來如水之流者,此謂太過,病在外;如鳥之啄者,此謂不及,病在中。 帝曰:夫子言脾為孤藏,中央土,以灌四傍;其太過與不及,
其病皆何如? 岐伯曰: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;其不及,則令人九竅不通,名曰重強。
在意專心察細微,靈機應變通元記。
張世賢曰:在意,專心不他雜也;他事不雜於胸中,精察脈理之微細,則靈機自然曉悟,元微之理貫通而不忘也。靈機,脈理也;脈理活動而不執滯,故曰靈機。
浮、芤、滑、實、弦、緊、洪,七表還應是本宗。
浮、芤、滑、實、弦、緊、洪七脈,皆輕手取之而即得者;浮以候表,故曰七表。
微、沉、緩、澀、遲、並、伏、濡、弱相兼,八里同。
微、沉、緩、澀、遲、伏、濡、弱八脈,輕取之不得,重手方得;沉以候里,故曰八里。 血營、氣衛定息數:一萬三千五百通。
人受氣於谷;谷入於胃,乃傳之於五臟六腑,皆受於氣。其清者為營,濁者為衛。營行脈中,衛行脈外。營衛周流不息,五十周而復大會;陰陽相貫,如環之無端。故血為榮,氣為衛。凡人所以得全其性命,氣與血也。氣為陽,陽為衛;血為陰,陰為榮。二氣常流,所以無病也。
經曰:人一呼脈行三寸,一吸亦行三寸;呼吸定息,總行六寸。人一日一夜,凡一萬三千五百息,脈行五十度,周身漏水下百刻。營衛外行陽二十五度,內行陰亦二十五度,為一周也。故五十度復會於手太陰寸口者,五臟六腑之所終始也。
白話文:
診脈入式歌
如果脈象不符合常規,就表示身體有病。
皇帝問:「怎樣叫做不符合常規呢?」
岐伯回答:「脈氣來的時候,像毛髮一樣細微,但中間卻很堅硬,兩旁虛弱,這叫做太過,病在身體的表面;脈氣來的時候,像毛髮一樣細微而且更加微弱,這叫做不及,病在身體的裡面。」
皇帝問:「秋天的脈象太過和不及,會導致什麼疾病呢?」
岐伯回答:「太過會使人氣逆上行,背部疼痛,感到煩躁不安;不及會使人喘息、呼吸短促、咳嗽、氣往上衝,嚴重時會咳血,同時會聽到胸腹裡發出異常的聲音。」
冬天的脈象像石頭一樣堅硬,這要根據《玉機真藏論》來解釋。
岐伯說:「冬天的脈象像石頭一樣堅硬,是因為腎屬水,位於北方,是萬物收藏的地方,所以它的脈氣來時沉而有力,因此叫做『營』。如果脈象不符合這種規律,就是生病了。」
皇帝問:「怎樣叫做不符合這種規律呢?」
岐伯回答:「脈氣來時像彈擊石頭一樣堅硬,這叫做太過,病在身體的表面;脈氣來時像數數一樣快速,這叫做不及,病在身體的裡面。」
皇帝問:「冬天的脈象太過和不及,會導致什麼疾病呢?」
岐伯回答:「太過會使人四肢鬆懈無力,脊椎疼痛,氣短而不願意說話;不及會使人感覺心裡空虛不安,像肚子餓了但又感到空虛一樣,脊椎疼痛,小腹脹滿,小便異常。」
阿阿緩弱像春天的楊柳一樣柔軟,這是脾臟的脈象,它掌管四季的運化。
根據《玉機真藏論》記載,岐伯說:「脾臟的脈象屬土,是孤獨的臟器,負責灌溉四面八方。」
皇帝問:「那麼脾臟的健康狀況可以從脈象中看出來嗎?」
岐伯回答:「健康的情況不容易看出來,但生病的情況可以看出來。」
皇帝問:「生病的情況怎樣看出來呢?」
岐伯回答:「脈氣來的時候像流水一樣流動,這叫做太過,病在身體的表面;脈氣來的時候像鳥啄食一樣點狀跳動,這叫做不及,病在身體的裡面。」
皇帝問:「您說脾臟是孤獨的臟器,居於中央,它的脈象太過和不及,會導致什麼疾病呢?」
岐伯回答:「太過會使人四肢無力,無法舉起;不及會使人九竅不通,身體僵硬。」
要專心致志地觀察細微的脈象,才能靈活應變,通達脈理的奧妙。
張世賢說:「專心致志就是不被其他事物干擾,胸中沒有雜念,仔細觀察細微的脈象,自然就能靈活領悟,通曉脈理的奧秘。」脈象是變動而不停滯的,所以說靈活。
浮、芤、滑、實、弦、緊、洪這七種脈象,都是輕按就可以感覺到的,它們都屬於身體表面的脈象。
微、沉、緩、澀、遲、伏、濡、弱這八種脈象,輕按摸不到,必須重按才能感覺到,它們都屬於身體內部的脈象。
血營氣衛的運行,有一定的次數。每天氣血運行一萬三千五百次。
人從食物中獲得精氣,食物進入胃,然後傳輸到五臟六腑。精氣分為清濁兩種,清的叫做營氣,濁的叫做衛氣。營氣在脈管中運行,衛氣在脈管外運行。營衛之氣周而復始地運行,五十周而重新會合,陰陽互相貫通,像圓環一樣沒有終點。所以說,血是營氣,氣是衛氣,人之所以能夠生存,就是因為有氣血。氣屬陽,陽屬於衛;血屬陰,陰屬於營。陰陽二氣不停地運行,所以人就不會生病。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人呼吸一次,脈搏運行三寸;吸氣一次,脈搏也運行三寸。一呼一吸,總共運行六寸。」人一天一夜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次,脈搏運行五十周,流動的水滴漏完一百刻度。營衛之氣在身體表面運行二十五周,在身體內部也運行二十五周,合起來為一周。所以,五十周後,脈搏會在手太陰的寸口穴重新會合,這裡也是五臟六腑開始和結束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