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脈訣乳海》~ 卷一 (15)
卷一 (15)
1. 診脈入式歌
若診他脈,覆手取。
凡診他人之脈,醫人必自覆其手:以食指候病人之寸,中指候病人之關,無名指候病人之尺。此其常也。故曰:「覆手取。」戴起宗誤以為病人之手,而改為「診脈皆須仰手看」,不通甚焉。
按薛立齋云,脈訣之言謂:「診他則覆手,自診則仰手,取手便而已。」刊誤蓋誤認歌意,以醫之覆手診人,為覆病人之手也。自此以後,有似此者則去之而不辨。
要自看時,仰手認!若診自己之脈,亦必以食指候寸,中指候關,無名指候尺。若亦覆手以診,則指法顛倒矣。凡欲診自己左手之脈,必以右手從左手背後,仰操向上曲指取之;若診右手之脈,以左手從右手背後仰操向上曲指取之,則指法亦如診他人之脈矣。
三部須教指下明,九候瞭然心裡印。
其說已見《脈賦》。
大腸共肺為傳送。
張世賢云:「大腸者,肺之府,乃傳道之官,傳送不潔之物,而變化出焉。」其傳道也,必待氣往下行;肺主氣,故共為傳送也。經曰:「陽明之上,燥氣治之,中見太陰。」
按經云:「肺者,相傅之官,治節出焉;大腸者,傳道之官,變化出焉。」心與小腸為受盛。
張世賢云:「心者,火之屬也;火主時令,則萬物皆盛。小腸者,心之府,乃受盛之官,承奉胃司而受盛糟粕。」心屬火,火能化物;糟粕受已,復化傳入大腸,故云心與小腸為受盛。經曰:「少陰之上,火氣治之,中見太陽。」
按經云:「心者,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;小腸者,受盛之官,化物出焉。」
脾胃相通五穀消。
經云:「脾胃者,倉廩之官,五味出焉。」蓋胃主納穀,脾主化谷。潔古曰:「脾胃之氣常通和。」故曰「脾胃相通五穀消」也。膀胱腎合為津慶。
經云:「腎者,作強之官,伎巧出焉;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。」五臟雖各有其液,而所主者為腎,故曰「膀胱腎合為津慶」也。戴起宗謂非腎與膀胱所專主,則謬矣。
三焦無狀空為名,寄在胸中膈相應。
所謂「無狀空有名」者,此即《內經》所云「上焦如霧,中焦如漚,下焦如瀆」者是也。又《難經》云:「上焦者,在心下,下膈在胃上口,主內而不出;其治在膻中,玉堂下一寸六分,直兩乳間陷者是。中焦者,在胃中脘,不上不下,主腐熟水穀;其治在臍傍。下焦者,在臍下,當膀胱上口,主分別清濁,主出而不內,以傳道也;其治在臍下一寸。」故名曰「三焦」。此「焦」字當讀作平聲,無有月旁,故曰無狀,空有名也。至於下文《腎臟歌》內所云「兩耳通為竅,三膲附在斯」之「三膲」,准《經脈篇》為手厥陰之府,配十二經絡,乃有形有名,有經絡者;其字讀作去聲,並有月旁。不可以無狀有名之三焦,混作有狀有名有經絡之三膲也。
肝膽同為津液府,能通眼目為清淨。
經云:「肝者,將軍之官,謀慮出焉;膽者,中正之官,決斷出焉。」又膽為清淨之府;肝開竅於目,故能通眼目為清浮也。
白話文:
診斷他人脈象時,必須將自己的手背朝上覆蓋在病人的手腕上。
診斷他人脈象時,醫生必須將自己的手背朝上,用食指按住病人的寸部,中指按住病人的關部,無名指按住病人的尺部。這是一般的診脈方法,所以說「覆手取」。戴起宗誤以為是病人的手要覆蓋,將此改為診脈時都必須將手掌向上看,這是非常不合理的。
薛立齋說過,脈訣所說的「診他人,則覆手;自己診脈,則仰手」,只是為了取手方便而已。之前的刊誤版本,將醫者覆手診斷他人脈象,誤解為覆蓋病人的手。從此之後,遇到類似的錯誤就直接刪除,不再辨別。
如果要診斷自己的脈象時,必須將手掌向上。診斷自己的脈象,也是用食指按寸部、中指按關部、無名指按尺部。如果也用覆手的方式診斷,指法就會顛倒。要診斷自己左手的脈象,必須用右手從左手背後繞過,手掌向上彎曲手指按脈。診斷右手脈象時,用左手從右手背後繞過,手掌向上彎曲手指按脈。這樣指法就和診斷他人脈象相同了。
三部脈位必須清楚明白,九候脈象也必須牢記在心。這些道理在脈賦中已經詳細說明。
大腸和肺共同負責傳輸。張世賢說,大腸是肺的腑,是傳導的官員,負責傳輸不潔之物,並將其轉化排出。它的傳導必須等待氣向下運行。肺主氣,所以和大腸共同負責傳輸。經文說:「陽明之上,燥氣治之,中見太陰。」經文又說:「肺是輔助的官員,負責調節;大腸是傳導的官員,負責變化。」
心和小腸共同負責容納。張世賢說,心屬於火,火主時令,萬物因此而興盛。小腸是心的腑,是負責容納的官員,承接胃的工作,容納糟粕。心屬於火,火能消化食物,糟粕容納後,再被轉化傳入大腸。所以說心與小腸共同負責容納。經文說:「少陰之上,火氣治之,中見太陽。」經文又說:「心是君主之官,神明從這裡產生;小腸是容納的官員,物質從這裡轉化。」
脾和胃相互貫通,消化五穀。經文說:「脾和胃是倉廩之官,五味從這裡產生。」胃負責納入食物,脾負責消化食物。張潔古說,脾胃之氣通常是協調貫通的,所以說脾胃相互貫通,消化五穀。
膀胱和腎臟合起來負責津液的運行。經文說:「腎是負責強健的官員,技巧從這裡產生;膀胱是州都之官,津液儲藏在這裡。」五臟雖各有津液,但主要掌管者是腎。所以說膀胱和腎臟合起來負責津液的運行。戴起宗說這不是腎和膀胱專職掌管的,是錯誤的。
三焦沒有固定的形狀,只是一個空泛的名稱。它寄存在胸腔中,與膈膜相對應。所謂沒有固定的形狀,只是一個空泛的名稱,就是內經所說的「上焦如霧,中焦如漚,下焦如瀆」。《難經》又說,上焦在心臟下方、膈膜之上,位於胃的上口,主要負責納入而不排出,其治療部位在膻中穴,即玉堂穴下一寸六分,兩乳之間的凹陷處;中焦在胃的中脘,不上不下,主要負責腐熟水穀,其治療部位在肚臍旁邊;下焦在肚臍下方、膀胱的上口,主要負責區分清濁,負責排出而不納入。因此說三焦是傳輸的通道。這裡的「焦」字應該讀平聲,沒有月字旁,所以說沒有形狀,只是個空泛的名稱。至於下文腎臟歌中所說的,「兩耳是它的孔竅,三膲附著於此」,這裡的「三膲」,根據經脈篇是手厥陰之府,配合十二經絡,是有形有名的,有經絡的。這裡的「膲」字讀去聲,並有月字旁。不能將這裡無狀空名的三焦,與有狀有名有經絡的三膲混為一談。
肝和膽同為津液的儲藏庫,它們可以使眼睛清澈明亮。經文說:「肝是將軍之官,謀慮從這裡產生;膽是中正之官,決斷從這裡產生。」膽又被稱為清淨之府,肝開竅於眼睛,所以可以使眼睛清澈明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