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邦博

《脈訣乳海》~ 卷四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2)

1. 又歌曰

微脈關前氣上侵。

關前。陽部也。微脈而見關前。則上焦之陽氣衰。陽氣衰則陰氣上逆。故曰氣上侵也。

白話文:

微脈出現在關前,表示上焦的陽氣虛弱,陽氣虛弱就會導致陰氣上逆,因此說是氣向上侵犯。

按脈經云。寸口脈微。若寒為衄。宜服五味子湯。摩茱萸膏令汗出。又云。寸口微無陽外寒。

當關鬱結氣排心。

白話文:

《脈經》中提到,寸口脈微弱,如果是因為受寒而引起的鼻血,應該服用五味子湯,並用茱萸膏按摩穴位,讓汗液排出。另外,寸口脈微弱,沒有陽氣,是外感寒冷的症狀。

關主中州。脾胃所居之地。然脾為陰土。生於相火。胃為陽土。生於心火。微脈而見關中。是為純陰而無陽矣。陰霾之氣閉塞。陽明之氣不行。陽明者胃也。胃之上管。當於心下。故曰鬱結氣排心也。四氣調神論云。陽氣者閉塞。地氣者冒明。此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關元穴位於腹部正中部,是脾胃所在的地方。但是,脾屬陰土,陰土生於相火,胃屬陽土,陽土生於心火。微脈在關元穴中,可以看出這裡是純陰而無陽。陰霾之氣閉塞,陽明之氣無法運行。陽明是指胃,胃的上焦部位,位於心臟的下方,所以說鬱結之氣排斥心臟。四氣調神論說,陽氣閉塞,地氣外泄,這就是所說的這種情況。

按脈經云。關脈微。胃中冷。心下拘急。宜服附子湯。生薑湯。附子丸。針巨闕補之。

尺部見之臍下積。身寒飲水即呻吟。

白話文:

根據《脈經》記載,如果關脈微弱,往往是胃中寒涼引起,導致心下拘急。建議服用附子湯、生薑湯或附子丸。此外,也可以針灸巨闕穴,以補充元氣。

尺部者。純陰之地。寒水之鄉也。所賴者。下焦命門之真火相濟。得以溫分肉。消水氣。不至有凝結積聚之患。今尺部見微。則下焦之元陽衰而身寒。膀胱之寒氣結。而臍下積矣。然兩尺屬腎。微為陰土。土來剋水。故引水以自救。及至飲水。則又無相火以溫暖分消。復助寒氣。故作痛而呻吟也。

白話文:

尺部,是純陰之地,也是寒水的故鄉。它仰賴下焦命門的真火相濟,才能溫暖肌肉,消除水氣,避免凝結積聚的危害。現在尺部出現了微症,這說明下焦的元陽衰竭,身體寒冷,膀胱的寒氣結聚,臍下產生積水。然而,兩尺屬腎,微為陰土,土能剋水,所以用喝水來拯救自己。但是,喝水後,又沒有相火來溫暖分消,反而助長了寒氣,因此感到疼痛而呻吟。

按脈經云。尺中微。無陽厥冷。腹中拘急。又云。尺脈微厥逆。小腹中拘急有寒氣。宜服小建中湯。

白話文:

《脈經》說:尺脈微弱,沒有陽氣,厥逆寒冷,腹中拘急。又說:尺脈微弱,厥逆,小腹中拘急疼痛,有寒氣。應該服用小建中湯。

2. 沉脈指法主病

二沉者陰也。指下尋之似有。舉之全無。緩度三關。狀若爛綿曰沉。主氣脹兩脅。手足時冷。

白話文:

沈脈屬於陰性。手指按下去似乎可以感覺到,但輕輕提起就感覺不到。緩慢通過寸關尺三部,像是爛棉的狀態稱為沈脈。主要表現為氣脹在兩側脅部,手腳時常發冷。

沉者。陰水也。水性沉下。尋之似有。舉之全無。水之性也。水性漂流。緩度三關。水之狀也。水性濡耎。狀若爛綿。水之形也。然水性陰冷。冷則生氣。故氣脹兩脅。而手足時冷也。

按脈經云。沉脈舉之不足。按之有餘。一曰重按之乃得。經云。沉為水為實。又為鬼疰。

白話文:

沉形容水的性質,水往下流。尋求它,好像存在;升高它,完全沒有。這是水的特性,水順著河流流動。緩慢地經過三關,這是水的狀態。水有潤澤萬物的特性,狀態像爛棉花一樣柔軟。然而水是陰冷的,陰冷則產生陽氣,所以兩脇漲氣,而手足有時冰冷。

3. 歌曰

按之似有舉還無。氣滿三焦臟腑虛。冷熱不調三部壅。通腸健胃始能除。夫沉脈主氣。為諸陰之首。今云按之似有舉還無。是沉而無力也。劉氏曰。沉而無力為氣。假令其人冷熱調和。則臟腑充實。而上中下三焦之氣。自然和暢。而無壅滯之患矣。今因冷熱不調。則衛氣不得行於陽分。

白話文:

按脈的時候,好像有脈又好像沒有脈。這是氣滿三焦,臟腑虛弱,冷熱不調,三部壅滯的症狀。只有通過通暢腸胃,健旺脾胃,才能消除這些症狀。沉脈主氣,是諸陰之首。現在說按脈的時候,好像有脈又好像沒有脈,這是沉脈無力。劉氏說:沉脈無力就是氣虛。如果這個人冷熱調和,則臟腑充實,而上中下三焦之氣,自然和暢,而沒有壅滯的患了。現在因爲冷熱不調,則衛氣不能行於陽分。

衛氣不行於陽分。則三焦之氣滿。而臟腑虛矣。治之者。當用辛溫之藥利之。以通其腸。復用溫補之藥和之。以健其胃。腸胃之氣宣通。則三部之氣條達。使衛氣復行於陽分。而脈道自無沉匿矣。

白話文:

衛氣無法運行於陽分,那麼三焦之氣就會充盈,而臟腑就會虛弱。治療這種情況,應該使用辛溫之藥來疏通它,以調暢腸胃。此外,還應該使用溫補之藥來和解它,以增強胃的功能。腸胃之氣調暢後,三部的氣就會疏通,使衛氣恢復在陽分運行,那麼脈道自然就不會沉匿了。

按經云。沉而遲。腹藏有冷病。又云。脈來沉沉澤澤。四肢不仁。而重土祟。又云。沉而滑為下血。亦為背膂痛。千金方作下重。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》說:脈搏沉緩而遲,表示腹部藏有寒性疾病。《難經》說:脈搏沉緩而潤澤,四肢不仁且僵硬,是濕土之邪盛為病。《素問》說:脈搏沉緩而滑利,表示將有便血,或背中脊柱疼痛。而《千金方》則認為,沉緩而滑利的主症是下腹部沉重。

4. 又歌曰

寸脈沉兮胸有痰。

寸部所以候胸中者。今寸部見沉。是為水氣泛而為痰矣。

白話文:

寸脈沈表示胸部有痰。

寸部用來診察胸部的情況,現在寸部出現沈脈,這表明水氣上泛形成了痰。

按千金方云。寸口脈沉而滑者。胸中有水氣。面目腫。有微熱。為風水。又云。寸口脈沉。大而滑。沉即為血實。滑即為氣實。血氣相搏。入臟即死。入腑即愈。脈經云。寸口沉胸中痛引背。又云寸口脈沉。胸中引脅痛。胸中有水氣。宜服澤漆湯。針巨闕瀉之。又云。寸口脈沉。

白話文:

《千金方》中說:寸口脈沉而滑,表示胸中有水氣,面目浮腫,並伴有輕微發熱,這便是所謂的風水病。另外,寸口脈沉,而且脈大而滑,沉表示血氣充足,滑表示氣血運行通暢。血氣互相搏擊,進入臟腑就會導致死亡,進入腑就可痊癒。《脈經》中說:寸口脈沉,胸中疼痛並延伸到背部。又說:寸口脈沉,胸中疼痛並延伸到脅部,這是因為胸中有水氣。應服用澤漆湯治療,並針刺巨闕穴以瀉出水氣。此外,寸口脈沉,一般是血虧所致。

胸中短氣。又云。寸口脈沉而堅者。病在中。又云。寸口脈沉而弱者。曰寒。又云寸口脈沉而弱者。發必墮落。又云。寸口脈沉而緊。若心下有寒。時痛。有積聚。又云。寸口脈沉而喘者。寒熱。

當關氣短痛難堪。

白話文:

胸中覺得呼吸短促。又說:寸口脈搏沉而堅實的,病在心腹。又說:寸口脈搏沉而微弱的,是寒症。又說寸口脈搏沉而微弱的,頭髮必會脫落。又說:寸口脈搏沉而急促的,心下有寒氣,時常疼痛,有積聚在心中。又說:寸口脈搏沉而氣喘的,是寒熱交加。

關所以候腹中者。中氣溫和。則舒暢而無痞滿疼痛之患矣。今關中而見沉。則為腹中有冷氣。腹中有冷氣。則閉塞而不通。閉塞而不通。則腹中疼痛。呼吸不利。而氣短難堪矣。

白話文:

把關脈來測試腹中的情況,中氣溫和,就會舒暢通暢,沒有痞滿疼痛的毛病了。現在按住關脈看到沉脈,則是腹中有寒氣。腹中有寒氣,就會閉塞不通。閉塞不通,就會腹中疼痛,呼吸不利,氣短難受了。

按脈經云。關上沉。心痛。上吞酸。又云。關脈沉。心下有冷氣。苦滿吞酸。宜服白薇茯苓丸。針胃管補之。

若在尺中腰腳重。小便稠數色如泔。

白話文:

《脈經》上說,關脈沉伏不揚,是心痛的徵兆,向上湧酸水。又說,關脈沉伏,心下有寒氣,腹脹、吞酸。應該服用白薇茯苓丸,針灸胃管穴位來補益。

尺部者。陰部也。所以候腎與三焦膀胱者。左腎主水。右腎主火。膀胱為水。三焦為火。故水火既濟。陰陽相維。而後腰腳得以便利。水道得以澄清。今尺中而見沉脈。是有陰而無陽。有水而無火。致使陽氣不行。則腰腳重滯。決瀆失職。而小便如泔矣。

白話文:

尺部是位於足背外側的部位,它與腎、三焦、膀胱相通。左腎主水,右腎主火,膀胱屬水,三焦屬火。所以,水火既濟,陰陽相輔相成,腰腳才能靈活,水道才能暢通。

現在,尺部中出現沉脈,這表明有陰而無陽,有水而無火。導致陽氣不能運行,腰腳就會沉重滯澀,決瀆失職,小便就會像泔水一樣。

按脈經云。尺中沉。引背痛。又云。尺脈沉。腰背痛。宜服腎氣丸。針京門補之。

白話文:

根據《脈經》所記載的,尺脈沉細,容易導致背痛的情形。也有另外種說法認為,當尺脈沉細的時候,容易導致腰痛以及背痛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宜食用「腎氣丸」或是針灸「京門穴」來治療。

5. 緩脈指法主病

三緩者。陰也。指下尋之。往來遲緩。小於遲脈曰緩。主四肢煩悶。氣促不安。(按他本於小字下有一駛字)

白話文:

三種緩脈,屬陰性。手指按下去探尋,脈搏來去遲緩。比遲脈更慢的稱為緩脈。主要症狀為四肢煩悶,呼吸急促不安。

緩者。陰土也。何為陰土。皇極內篇。以脾為二陰之土故也。夫脾為二陰之土。而脈緩者何也。脈經新撰有曰。脾者土也。德則為緩。恩則為遲。是以太陰之脈緩而遲。故指法曰。指下尋之。往來遲緩。小於遲脈也。脈經又曰。緩脈小駛於遲。何也。夫駛者。疾也。大抵平人脈。

白話文:

緩脈,是指脈搏緩慢而遲緩的脈象。在中醫古籍《黃帝內經》中,脾臟被認為是"二陰之土",因此脾臟與緩脈有關。

《脈經新撰》中說,脾臟屬土,其脈象的特徵是緩和而遲緩。脾臟有滋養、運化和統血的功能,脾臟功能正常,則脈搏緩和而遲緩。

《指法》中說,緩脈的脈象,在指下觸摸時,往來遲緩,比遲脈的脈象還要緩慢。

《脈經》中又說,緩脈比遲脈略微急促一些。這是因為,"駛"是指脈搏快速的意思。一般來說,健康人的脈搏,是緩和而有力的。

四至閏以太息。共成五至。遲脈者。一息三至。其意蓋曰緩脈者。比平人之脈。則又稍遲。較之遲脈。則又小駛耳。故其主病。則皆脾病。經曰。土不及。其病內舍心腹。外在肌肉四肢。以其四肢屬脾。故四肢煩悶也。經又曰。去不及甚。病留滿痞塞。病而留滿痞塞。則中氣不和。

白話文:

四次脈搏和五次脈搏的區別。較慢的脈搏,每次脈搏的時間大約是一分鐘三下。這裡所謂的較慢的脈搏,和一般人的脈搏相比,要更慢一些。但是,和更慢的脈搏相比,又稍微快一點。所以,這樣脈搏的人,通常患有脾病。《黃帝內經》說,脾氣不足,就會導致疾病內停於心腹,外現於肌肉和四肢。因為四肢屬於脾,所以四肢會煩悶。《黃帝內經》還說,脾氣不足嚴重,就會導致疾病積聚、痞塞。疾病積聚、痞塞,就會導致中氣不和。

所以氣促不安也。潔古曰。證在太陽。風傷衛。當服桂枝湯。易云。四肢煩滿。氣促不安。枳朮湯主之。按脈經云。緩脈去來亦遲小駛於遲。一曰浮大而散。陰浮於陽同等。

白話文:

所以會呼吸困難、坐立不安。潔古說,這種證屬太陽病,是風邪侵犯衛氣所致,應服用桂枝湯。易經說,四肢煩滿、呼吸急促、坐立不安者,應服用枳朮湯。脈經說,緩脈,脈搏來去都慢,而且比遲脈稍快。也有人說,浮大而散,陽脈浮起和陰脈同樣明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