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邦博

《脈訣乳海》~ 卷一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3)

1. 脈賦

魚躍澄澄。而遲疑掉尾。

魚躍者。魚翔脈也。遲疑掉尾者。頭不動而尾搖。撇然一厥也。又訣云。尾掉搖搖頭不動。魚翔腎絕亦如期。蝦游者。以上下之往來言。時復一隱也。魚翔者。以內外之往來言。時復一厥也。

嗟乎。遇此之候。定不能起。縱有丸丹。天命而已。

復有困重沉沉。聲音劣劣。寸關雖無。尺猶不絕。往來息均。踝中不歇。如此之流。何憂殞滅。經文具載。樹無葉而有根。人困如斯。垂死乃當更治。沉沉。神昏也。劣劣。氣少也。寸關之脈雖無。尺中之脈不絕。而且往來息均。及診踝中足少陰太谿之動脈。(在足內踝後五分。

跟骨上陷中動脈。)則又流利不歇。譬諸枝葉雖凋。根本尚在。猶有發生之根。又何患乎殞滅也哉。難經第八難云。寸口脈平而死者。何謂也。然。諸十二經脈者。皆繫於生氣之原。所謂生氣之原者。謂十二經之根平也。謂腎間動氣也。此五臟六腑之本。十二經脈之根本。呼吸之門。

三焦之源。一名守邪之神。故氣者。人之根本也。根絕則莖葉枯矣。寸口脈平而死者生。氣獨絕於內也。然脈賦所言者。枝葉雖盡。而根本尚存。猶有可生之理。難經所云。根本先撥。而莖葉雖存。必無可生之道。合而觀之。相得而益彰矣。

按脈經云。上部有脈。下部無脈。其人當吐不吐者死。上部無脈。下部有脈。雖困無所苦。所以然者。譬如人之有足。樹之有根。雖枝葉枯槁。不致殞萎。若根本壞則殆矣。

白話文:

脈搏的感覺像魚在水中跳躍,清晰可見,但又遲疑不定、像魚尾在擺動。

所謂的魚躍,是指脈搏像魚在水中悠游;而遲疑掉尾,是指脈搏頭部沒有動,尾部卻在搖晃,突然一下就停止了。又有一種說法是,尾部搖動但頭部不動,這代表魚翔脈(脈象如魚在水中游動)且腎氣將絕,死亡也將到來。蝦游的脈象是指脈搏上下來回,時而又會隱沒不見;而魚翔的脈象是指脈搏在內外游動,時而會停止一下。

唉!如果遇到這樣的脈象,病人一定無法痊癒,即使有靈丹妙藥,也只能說是天命注定。

另外,還有脈搏困頓沉重、聲音微弱,寸關部位摸不到脈,但尺部卻還有脈搏,而且脈搏往來均勻,腳踝的太谿穴還有脈動。遇到這種情況,不必擔心病人會死亡。醫書上說,樹木即使沒有葉子但有根,人也像這樣,即使病重垂死,還能繼續治療。沉沉是指神智不清,劣劣是指氣息微弱。寸關部位的脈搏雖然摸不到,但尺部的脈搏沒有斷絕,而且往來均勻,並且診察腳踝內側的太谿穴(在足內踝後方五分,跟骨上方凹陷處的動脈)還有脈動,就像流水一樣沒有停止。這就如同樹木的枝葉雖然凋零,但樹根還在,仍然有再次生長的可能,又何必擔心會死亡呢?《難經》第八難說:「寸口的脈象平和,卻會死亡,是什麼原因呢?」答案是:「人體的十二經脈都與生氣之源相連,所謂的生氣之源,是指十二經脈的根本是平順的,也就是腎間動氣。這是五臟六腑的根本、十二經脈的根本、呼吸的門戶、三焦的來源,也稱為守護正氣的神。所以說氣是人的根本,如果根本斷絕,那麼枝葉就會枯萎。寸口的脈象平和卻會死亡,是因為生氣在體內已經完全斷絕。但《脈賦》所說的,是枝葉雖然衰敗,但根本還存在,仍然有存活的道理。《難經》所說的,是根本先被拔除,即使枝葉仍然存在,也一定沒有存活的機會。將兩者合併來看,就能更加清楚明白。」

按《脈經》記載:「上部有脈,下部無脈,這種人會想吐卻吐不出來而死亡。上部無脈,下部有脈,即使病重也沒有什麼痛苦。」之所以會這樣,就像人有腳,樹有根一樣。即使枝葉枯槁,也不會導致死亡,但如果根本壞掉就危險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