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脈訣乳海》~ 卷四 (1)
卷四 (1)
1. 九道脈法論
云岐子曰。九道脈者。從天地九數之理說也。經曰。善言天者。必有應於人。是以天有九星。地有九州。人有九臟。亦有九野。故立九道脈。以應天地陰陽之法也。以長為乾。清陽發腠理。以短為坤。濁陰歸六腑。以虛為離。心中驚則血衰。以促為坎。脈進則死。退則生。以結為兌。
發在臍傍。以代為中上主上中下三元正氣。以牢為震。前後有水火相乘之氣。以動為艮。主血山衰。以細為異。主秋金有餘。此九道脈。以應九臟九宮之法也。
九道脈
白話文:
岐子說,所謂的「九道脈」,是從天地間九個數字的道理來說的。經典上說:「善於談論天道的人,必定會觀察到它在人身上的對應關係。」因此,天上存在九個星宿,地上劃分九州,人體有九個臟器,也有九個區域,所以建立了九道脈,來對應天地陰陽的法則。
脈象呈現長的狀態,對應天(乾),表示清陽之氣散發於皮膚。脈象呈現短的狀態,對應地(坤),表示濁陰之氣回歸到六腑。脈象呈現虛的狀態,對應火(離),表示心中驚恐則血氣衰弱。脈象呈現急促的狀態,對應水(坎),表示脈象前進則死亡,後退則生存。脈象呈現結的狀態,對應澤(兌),發在肚臍旁邊。脈象呈現代的狀態,對應中上,主導上、中、下三元正氣。脈象呈現牢的狀態,對應雷(震),表示前後有水火相生的氣。脈象呈現動的狀態,對應山(艮),表示血氣衰弱。脈象呈現細的狀態,對應異,表示秋天金氣有餘。這九道脈,是用來對應九臟和九宮的法則的。
2. 長脈指法主病
一長者,陽也。指下尋之,三關如持竿之狀。舉之有餘曰長,過於本位亦曰長,主渾身壯熱,夜臥不安。
長者,陽也,乾之象也。《易》曰:「乾之九五,亢龍有悔。」此之謂也。經曰:「長則氣治,何病之有。」今則三關如持竿之狀,舉之有餘,過於本位,是長之太過者矣。故主陽邪熱毒之氣,乘其三焦,陽盛則熱,故其見證為渾身壯熱也。陽盛則乘其陰,故夜臥不安也。
按潔古曰:「長法乾,此陽明脈。故尺寸俱長,身熱目疼鼻乾,不得臥,當汗,陽化氣也。」
長脈迢迢度三關,指下來時卻又還。陽毒在臟三焦熱,徐徐發汗始能安。長脈迢迢度三關者,言脈三關通度,迢迢而長也。指下尋之卻又還者,言脈往來甚盛也。長脈為陽,三關通度,則知陽邪熱毒,客於三陰之標,三焦之內皆熱也。夫既曰陽毒在臟,而曰汗者何也?潔古曰:「在三陰經絡中有邪者,是也。無汗乃陰中之陽,可汗而已。是經絡無形受邪,法當去之,為三陰標之病也。」今陽邪為患,若得微汗,則陰氣復舒,陽毒隨汗而解矣,正如夏月炎蒸,亢旱得雨,即清涼也。云岐子曰:「徐徐發汗者,為在標之深遠,急則邪不能出,發之以升麻湯,發在陽明標。」
一法加羌活麻黃中,治法以地骨皮散,治渾身壯熱。
按《脈經》云:「寸口脈中手長者,曰足脛痛。」
白話文:
長脈的指法及對應病症:
長脈,屬陽性。用手指按摸時,感覺脈搏在寸、關、尺三關的位置,像拿著竹竿一樣直長。如果脈搏搏動的範圍超過正常位置,也稱為長脈。這種脈象通常代表全身發熱,夜晚難以安眠。
長脈屬陽,如同易經中的「乾卦」象徵。如同易經所說:「乾卦的九五爻,龍飛得太高會後悔。」這就是長脈的意涵。經脈理論說:「脈象正常且長,則氣血順暢,不會有疾病。」但現在,如果脈搏在三關位置像拿著竹竿一樣,搏動範圍過長且超過正常位置,就是長脈太過的情形。這種脈象多半代表身體受了陽邪熱毒侵襲,熱毒侵犯三焦,陽氣過盛導致發熱,所以會出現全身發熱的症狀。陽氣過盛也會影響陰氣,導致夜晚難以安睡。
金朝名醫張元素說:「長脈屬乾卦,是陽明經的脈象。所以寸脈和尺脈都呈長脈時,會出現發熱、眼睛疼痛、鼻孔乾燥、無法安眠等症狀,應當用發汗的方式治療,這是讓陽氣化開的方法。」
長脈搏動時,明顯地通過三關,但按下去時,又感覺它要返回。這表示陽邪熱毒積聚在臟腑,導致三焦都發熱。要慢慢地發汗,才能使身體恢復安穩。長脈明顯地通過三關,表示脈搏在三關都相通且長。按下去時又感覺要返回,表示脈搏來回搏動非常強盛。長脈屬陽,脈搏在三關通暢,表示陽邪熱毒侵襲了三陰經的表面,使三焦內都發熱。既然說陽毒積聚在臟腑,為何要用發汗治療呢?張元素說:「如果三陰經絡中有邪氣,就要發汗。沒有汗表示陰氣中有陽氣,可以透過發汗來治療。這表示邪氣侵犯了無形的經絡,應當用發汗的方式去除邪氣,這是三陰經表面出現的病症。」現在因為陽邪作亂,如果能微微出汗,陰氣就能恢復舒暢,陽毒也會隨著汗液解除,就像夏天天氣炎熱乾燥,一旦下雨就會感到清涼一樣。 雲岐子說:「要慢慢地發汗,因為邪氣在身體較深遠的地方,如果急著發汗,邪氣反而無法排出,可以使用升麻湯治療,這類病症屬於陽明經的表面。」
另外一種治療方法,是加入羌活和麻黃,並用地骨皮散來治療全身發熱的症狀。
《脈經》記載:「寸口脈搏動時,感覺像手掌很長,表示腳和脛骨會疼痛。」
3. 短脈指法主病
二短者,陰也。指下尋之不及本位曰短,主四肢惡寒,腹中生氣,宿食不消。短者,陰也,坤之象也。坤屬土,脾土旺則能消化飲食,使清陽之氣,實於四肢,濁陰之氣,歸於六腑,自然上下宣通,脈經舒暢,何至有氣壅之患也。倘一為生冷宿食所傷,則陽氣鬱遏於陰中,不得暢達於外,
清濁相干,而腹中之冷氣生矣。今云指下尋之,不及本位,言其中手而短也。經曰,短則氣病。四肢屬陽,陽氣伏則不能實於四肢,故四肢惡寒也。陽氣鬱,則胃氣不行,故腹中生氣,要知皆由宿食不消之所致耳。
按丹溪心法曰,長為熱流通,短為寒凝結。又脈經第一篇載,脈二十四道,有數脈,散脈,革脈,而無長脈,短脈,牢脈。至第九篇,始見長為陽,短為陰之說。又以動為陽,以弦為陰。第十三篇云,夫脈者,血之府也。長則氣治,短則氣病,數則煩心,大則病進,上盛則氣高,下盛則氣脹,代則氣衰,細則氣少。
白話文:
如果兩處脈搏都呈現短的狀態,這屬於陰的表現。用手指按脈時,感覺脈搏的位置沒有到達正常的位置,就稱為短脈。這種脈象主要表示四肢怕冷,肚子裡有氣產生,以及消化不良、食物積滯。
短脈屬於陰,象徵著坤卦的狀態。坤卦屬土,而脾胃屬土,如果脾胃功能強健,就能消化飲食,將清陽之氣輸送到四肢,使四肢溫暖有力,並將濁陰之氣排入六腑,這樣就能使身體上下氣機暢通,經脈舒暢,自然不會有氣機壅塞的問題。
如果因為吃了生冷食物或積食,導致陽氣被鬱積在陰分之中,無法向外輸佈,清氣和濁氣互相干擾,肚子裡就會產生寒氣。這裡說的「指下尋之,不及本位」,是指用手指按脈時,感覺脈搏比正常位置短。經典醫書說:「脈短,表示氣病。」四肢屬於陽,如果陽氣被壓抑,就不能輸送到四肢,所以會感到四肢怕冷。陽氣被鬱積,胃氣運行不暢,就會導致肚子裡產生脹氣,要知道這些都是因為消化不良、食物積滯引起的。
根據朱丹溪的《丹溪心法》所說,脈象長表示熱氣運行通暢,脈象短則表示寒氣凝結。另外,《脈經》的第一篇記載了二十四種脈象,其中有數脈、散脈、革脈,但沒有長脈、短脈、牢脈。直到第九篇,才出現了長脈屬於陽,短脈屬於陰的說法。又以動脈屬於陽,弦脈屬於陰。第十三篇說,脈是血液的府邸。脈長表示氣機順暢,脈短表示氣病,脈數表示心煩,脈大表示病情進展,上部脈盛表示氣向上逆,下部脈盛表示氣脹,脈代表示氣衰弱,脈細表示氣不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