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脈訣乳海》~ 卷三 (1)
卷三 (1)
1. 歌曰
三關怏怏不能前。只為風邪與氣連。
言陰血已竭。而陽無所依。虛邪賊風。與氣相連。乘虛而獨居於表也。
按經云。弱為虛為悸。
少年得此須憂慮。老弱逢之病卻痊。
弱脈陰金也。金象屬秋。少年者。春夏之令也。老弱者。秋冬之令也。少年得之。謂之逆。老弱得之。謂之順也。
白話文:
歌訣說:三關脈象無力遲緩,無法向前推進,這都是因為風邪與氣虛相互勾結。
這是說陰血已經耗盡,而陽氣失去依附。虛弱的邪氣像賊風一樣,與虛氣相連,趁虛獨自停留在身體表面。
根據經文說:脈象虛弱,代表身體虛弱並伴隨心悸。
年輕人出現這種情況必須憂慮,年老體弱的人遇到這種情況反而病情會好轉。
虛弱的脈象屬於陰金,金的象徵是秋季。年輕人處於春夏的時令,年老體弱的人處於秋冬的時令。年輕人出現虛弱脈象,稱為逆反;年老體弱的人出現虛弱脈象,稱為順應。
2. 又歌曰
關前弱脈陽道虛。關中有此氣多疏。若在尺中陰氣絕。痠疼引變上皮膚。
寸。陽位也。寸部見弱。謂之陽道虛。尺。陰位也。尺部見弱。謂之陰氣絕。關。陰陽交會之所也。關部見弱。謂之陰陽不相維。故曰氣多疏也。然尺部見弱。何以痠疼引變上皮膚也。尺以候腎。腎虛則病痠疼。
尺所以候下焦者。衛出下焦。衛氣者。陽氣也。所以溫分肉。而實皮膚者也。尺部而見弱。則陰氣絕。而陽無所依。則不能溫分肉。而實皮毛。故痠疼引變於皮膚之上也。
按脈經云。寸弱陽氣虛。關弱無胃氣。尺弱少血。又云。寸口脈弱。陽虛自汗出而短氣。宜服茯苓湯。內補散。適飲食消息。勿極勞。針胃管補之。又云。關脈弱。胃氣虛。胃中有客熱。脈弱為虛熱作病。其雖曰有熱。不可大攻之。熱去則寒起止宜服竹葉湯。針胃管補之。又云。尺脈弱。陽氣少。發熱骨煩。宜服前胡湯。乾地黃湯。針關元補之。
又按仲景曰。假令尺脈弱。名曰陰不足。陽氣下陷。入陰中而發熱也。
白話文:
歌訣說:
關脈之前(寸脈)如果呈現虛弱,代表身體陽氣不足。關脈中間如果呈現虛弱,代表身體氣的運行不順暢。如果在尺脈部位呈現虛弱,代表身體陰氣已經虛竭,會導致痠痛,甚至會牽引到皮膚表面產生病變。
寸脈是陽氣的所在,寸脈部位呈現虛弱,就稱為陽氣虛弱。尺脈是陰氣的所在,尺脈部位呈現虛弱,就稱為陰氣虛竭。關脈是陰陽交會的地方,關脈部位呈現虛弱,就代表陰陽之氣無法相互維繫,所以說氣的運行會不順暢。然而尺脈虛弱,為什麼會導致痠痛,並且牽引到皮膚產生變化呢?因為尺脈是代表腎臟的脈象,腎臟虛弱就會產生痠痛。
尺脈之所以能反映下焦的狀況,是因為衛氣從下焦而出,衛氣是陽氣,它能溫養肌肉、充實皮膚。如果尺脈呈現虛弱,代表陰氣已經虛竭,陽氣失去依靠,就無法溫養肌肉、充實皮膚,所以痠痛會牽引到皮膚表面。
脈經說:
寸脈虛弱,代表陽氣不足。關脈虛弱,代表胃氣不足。尺脈虛弱,代表氣血不足。又說,寸口脈虛弱,代表陽氣虛弱,會自發性出汗,並且呼吸短促,應該服用茯苓湯、內補散來調養,注意飲食的調配,不要過度勞累,可以針刺胃管穴來補益。又說,關脈虛弱,代表胃氣虛弱,胃中可能有潛藏的熱邪,脈象虛弱代表是虛熱引起的疾病,雖然說有熱,但不能過度使用攻伐的藥物,熱邪退去後可能會轉為寒症,應該服用竹葉湯來調養,可以針刺胃管穴來補益。又說,尺脈虛弱,代表陽氣不足,會出現發熱、骨頭煩熱等症狀,應該服用前胡湯、乾地黃湯來調養,可以針刺關元穴來補益。
張仲景說:
如果尺脈呈現虛弱,就稱為陰氣不足,是陽氣下陷到陰分之中而引起的發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