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脈訣乳海》~ 卷五 (5)
卷五 (5)
1. 又歌曰
熱病須得脈浮洪。細小徒費用神功。
診陰病見陽脈者生。陽病見。陰脈者死。此傷寒之大法也。若診得其脈細小。是陽病得陰脈者死矣。
汗後脈靜當便瘥。喘熱脈亂命應終。
汗後邪退。脈當平靜。今身反大熱而喘。脈躁疾而亂。此名陰陽交。交者死。
白話文:
發燒時,脈搏應該浮而有力。如果脈搏細小微弱,就需要用盡全力來治療。
診斷陰虛內熱時,如果脈搏呈現陽氣旺盛的狀態,就代表病人有望康復。反之,如果診斷陽氣外泄時,脈搏卻呈現陰氣不足的狀態,就代表病人命不久矣。這是治療傷寒病的重大原則。如果診斷出脈搏細小微弱,這表示陽氣外泄卻呈現陰氣不足的狀態,病人必死無疑。
發汗之後,脈搏應該平穩,病況就應該好轉。如果發汗之後仍然呼吸急促,發燒,而且脈搏亂跳,就代表病人命不久矣。
發汗之後,邪氣退去,脈搏應該平穩。如果身體反而更熱,呼吸急促,而且脈搏躁動而紊亂,這就叫做陰陽交戰,陰陽交戰就代表病人必死無疑。
2. 陽毒歌
陽毒健亂四肢煩。面赤生花作點斑。狂言妄語如神鬼。下利頻多喉不安。
汗出遍身應大瘥。魚口開張命欲翻。有藥不辜但與服。能過七日便能安。
白話文:
陽毒會讓四肢感到不適,臉上會出現紅疹或斑點,病人會說胡話,好像被神鬼附身一樣,拉肚子很頻繁,喉嚨也不舒服。
全身出汗後症狀會大大減輕,嘴巴張得很大,像是快要不行了。只要藥物有效,服用了就會好轉,能夠撐過七天就能康復。
池氏曰。陽證宜汗而解之。如失汗則邪傳入藏。瘀熱在裡不散。致病健亂煩躁。面赤發斑。狂言妄語。如見鬼神。下痢瘀血。如此危證。病傳在裡不當汗。又加之遍身自汗。口如魚口開強者死。能過七日。乃過經陽熱退。方有可救之理。池氏之言如此。予曰不然。夫陽毒之為病也。
白話文:
池氏說:陽證應該通過發汗來解熱。如果汗出不暢,邪氣就會傳入臟腑,瘀熱在體內不散,就會導致病情嚴重,煩躁不安,面紅發斑,胡言亂語,甚至會出現幻覺,看到鬼神,還會出現下痢瘀血的症狀。這種危急情況,病邪已經傳入臟腑,不應該再發汗,而且還出現全身自汗,嘴張開像魚嘴一樣,這都是危急的症狀,如果患者不能熬過七天,就會因陽熱退盡而死亡。池氏的說法是這樣。我認為不然。陽毒引起的疾病,
非由表而傳入於裡也。乃陽邪熱毒。一時表裡俱傷。如面赤健亂而發斑點。乃陽毒攻其表也。狂言妄語下痢。乃陽毒攻其里也。內外俱為陽毒所傷。若得汗出。則亢龍有悔。應豁然病退而大瘥矣。汗出而病猶不瘥。及魚口氣粗。則正不勝邪。而命欲翻矣。然而陽病易已。不可謂其必死。
白話文:
這種病不是由體表而傳播到體內的,而是陽邪熱毒同時傷害了體表和體內。比如臉色發紅、心煩意亂、身上出現斑點,這是陽毒攻擊體表的表現,神志昏亂、胡言亂語、腹瀉,這是陽毒攻擊體內的表現,內外同時受到陽毒的傷害,如果能出汗,則邪氣盛極而衰,應該很快地病退而痊癒了。出汗了而病情仍然沒有好轉,而且呼吸急促,則正氣不勝邪氣,生命危在旦夕,然而陽性病症容易痊癒,不能說一定的死亡
而勿加救療也。如解毒化斑之劑。不妨與服。倘能延過七日。則可生矣。過七日則陽極而陰生。所謂七日來復是也。
白話文:
而不要治療。如有解毒去除斑點之藥。可以使用。如果可以拖過七天,就可以生還了。過了七天,陽氣極盛而陰氣開始生長,這叫做「七天來復」。
3. 陰毒歌
陰毒傷寒身體重。背強眼痛不堪任。小腹急痛口青黑。毒氣衝心轉不禁。四肢厥冷惟思吐。不利咽喉脈細沉。若能速灸臍輪下。六日看過見喜深。陰毒傷寒者。非傳入之陰。乃陰毒之氣。一時表裡俱傷也。如身重背強。眼痛口青黑。四肢厥冷。乃陰毒攻於表也。小腹痛。氣衝心。
白話文:
感染陰毒風寒,身體非常沉重,背部僵硬,眼睛疼痛,難以活動。小腹劇烈疼痛,口脣青黑,毒氣衝擊心臟,導致患者不斷抽搐。四肢冰冷,只想嘔吐,咽喉腫痛,脈搏細弱而沉緩。如果能立即灸臍輪穴,六天後就能看到顯著效果。陰毒傷寒的患者,並非是傳染過來的陰邪之氣,而是陰毒之氣侵襲人體。一時表裡俱傷,出現身體沉重、背部僵硬、眼睛疼痛、口脣青黑、四肢冰冷等症狀,這是陰毒之氣侵襲表面的緣故。小腹疼痛,氣衝心臟,這是陰毒之氣侵襲裡面的緣故。
思吐而咽喉不利。乃陰毒攻於裡也。內外俱為陰毒之氣所傷。然陰病難已。當灸丹田以回陽抑陰。況六日則陰已極矣。過此不死。延至七日。則一陽來復。或可望其生云。
白話文:
惡心想吐而咽喉不通,是陰毒侵蝕了裡邊。裡裡外外都受到陰毒之氣的傷害。但是陰病難以痊癒。應當灸丹田以回陽抑陰。況且已經六天了,陰毒已經達到了極點。再過這一天還是不會死,延長到第七天,那將會有一陽來復。或者可以期待他生還。
按活人書云。陰毒脈疾。七至八至以上。疾不可數者。正是陰毒已深也。六脈沉細而疾。尺脈短小。寸口脈或大。若誤服涼藥。則渴轉急。有此之證者。便急服辛熱之藥。一日或二日便安。若陰毒漸深。其候沉重。四肢逆冷。腹痛轉甚。或咽喉不利。心下脹滿結硬。燥渴虛汗不止。
白話文:
根據《活人書》記載,陰毒脈疾的脈搏數在七至八至或以上,脈搏速度快得無法計算,表示陰毒已經很深。六種脈象沉細而快,尺脈短小,寸口脈可能大。如果誤服涼藥,就會更加口渴。有這種症狀的人,要立即服用辛熱的藥物,一兩天后就會好轉。如果陰毒逐漸加深,脈象沉重,四肢發冷,腹痛加劇,或咽喉不利,心下脹滿結硬,口渴,虛汗不止。
六脈俱沉細而疾。一息七至以來。有此證者。速於氣海關元二穴灸三二百壯。以手足和暖為效。仍兼服正陽散。
白話文:
六種脈象都沉細而搏動急促。一分鐘脈博超過120次以上。有這種症狀的,趕快在氣海和關元穴位灸火三百壯左右。以手腳感到溫暖為有效。同時服用正陽散。
又按劉守真云。然既脈疾。七至八至以上疾不可數者。正是陽熱極甚之脈也。世俗妄傳陰毒諸證。以素問驗之。皆陽熱亢極之證。但熱於內在裡極深。身表似其陰寒者也。及夫經云亢則害。承乃制也。謂五行之道。實甚則過。極則反。以克己者也。是謂兼化。如萬物熱極。而反出水液。以火鍊金。熱極而反化為水。是以火極。而反以水化也。
白話文:
另外,根據劉守真的說法,如果脈搏過快,達到每分鐘七次到八次以上,無法計數,這正是陽熱極盛的脈象。世俗中錯誤地認為這是陰毒之證,但根據《素問》的驗證,這些都是陽熱亢盛極致的徵兆。只是熱在體內深處,身體表面看似陰寒。經典中說,過度就會造成危害,因此要加以制約。這指的是五行之道,如果過盛就會過度,到達極致就會反過來,以剋制自己的方式,這就是所謂的兼化。例如,萬物過熱時,反而會產生水液。用火鍛鍊金屬,熱到極致反而會變成水。因此,火到極致時,反而會被水化解。
4. 雜病生死歌
腹脹浮大是出厄。虛小命殂須努力。
腹脹之病。有寒有熱。有虛有實。有久有暴。病證不同。治法各異。大抵皆由於陽氣外虛。陰氣內積。診得其脈浮大。則陽氣尚不甚虛。陰氣猶不甚積。且諸陽為表。陽氣易已。故曰出厄。若脈虛小。則脾胃已虛。病當在裡。諸里為陰。陰病難已。故曰命殂。
白話文:
腹脹的疾病,有寒有熱,有虛有實,有久有暴,病情症狀不同,治療方法也各不相同。大體上都是由於陽氣在身體外虛弱,陰氣在身體內積聚。診斷時,如果脈浮而且大,表示陽氣還沒有很虛弱,陰氣也還沒有積聚很嚴重。而且諸陽為表,陽氣容易康復。所以說這種情況可以避免災禍。如果脈虛而且小,表示脾胃已經虛弱,病症應該在體內。諸裏為陰,陰病難以康復。所以說這種情況恐有生命危險。
按巢氏病源曰。腹痛者。由陽氣外虛。陰氣內積故也。陽氣內虛。受風冷邪氣。風冷。陰氣也。冷積於臟腑之間不散。與脾氣相壅。虛則脹。故腹滿而氣微喘。診其脈。右手寸口氣口以前。手陽明經也。脈浮為陽。按之牢強。謂之為實。陽實者。病腹滿氣喘嗽。左手關上脈。
白話文:
根據巢氏的病源記載,腹痛是由於陽氣外虛,陰氣內積造成的。陽氣內虛,容易受到風寒邪氣的侵襲。風寒屬於陰氣,會積聚在臟腑之間,和脾氣相互壅滯。虛弱則會脹滿,所以肚子脹滿,呼吸也微弱。診斷脈象,右手寸口氣口以前,是手陽明經。脈搏浮起屬於陽,按壓時牢固強壯,叫做實。陽實的人,會出現腹脹氣喘咳嗽的症狀。左手關上脈。
足少陽經也。陰實者。病腹脹滿。煩擾不得臥也。關脈實。則腹滿響。關上脈浮而大。風在胃內。腹脹急。心內澹澹。食欲嘔逆。關脈浮。腹滿不欲食。脈浮為是虛滿。左手尺中。神門以後脈。足少陰經。沉者為陰。陰實者。病苦小腹滿。左手尺中陰實者。腎實也。苦腹脹善鳴。
白話文:
足少陽膽經。肝膽實熱時,會引發腹部脹滿,煩躁不安,不能安睡;關脈實則腹部脹滿如鼓,關上脈浮而大則風在胃內,腹部急劇脹滿,心裡煩躁,想吐又吐不出來;關脈浮則腹部脹滿不想吃東西,脈浮是虛滿。左手尺中,神門穴之後的脈絡是足少陰腎經。沉脈代表陰盛,陰實則小腹脹滿疼痛;左手尺中陰實代表腎實,會腹脹且常發出聲響。
左手關後。尺中脈浮為陽。陽實者。膀胱實也。苦少腹滿。引腰痛。脈來外澀者。為奔腹脹滿也。病苦腹滿而喘。脈反滑利而沉。皆為逆。死不治。腹脹脈浮者生。虛小者死。其湯熨針石。別有正方。
下利微小卻為生。脈大浮洪無瘥日。
白話文:
左手脈關後的尺中脈浮起為陽。陽實的,膀胱也有實證。病人感到小腹脹滿,並牽引到腰部疼痛。脈搏來得外澀的,是奔豚腹脹滿的。病患小腹脹滿而喘,脈搏反而滑利而且沉下去的,都是逆證。會死亡,無法醫治。腹脹脈浮起的會生還。脈搏虛弱而細小的會死亡。有關湯藥、熨針石等治療方法,另有正確的處方。
下利之證。雖在脾腎。其見證在於大腸。大腸屬庚金。脈若微小。則火猶不甚。而庚金無傷。故曰生。若遇浮大而洪。則為丙火來克庚金。其邪方熾。故曰無瘥日也。
白話文:
拉肚子症狀的出現,雖然在於脾腎的病變,但是症狀的表現在大腸上。大腸五行屬庚金,脈象如果虛弱細小,表示命門腎氣的火熱尚未嚴重,庚金大腸應當沒有受到傷害。所以說病證可以痊癒。如果遇到脈象浮大而洪,表示丙火來剋制庚金,邪氣正盛,所以說沒有痊癒的可能。
按儒門事親云。腸澼下膿血。脈沉小流通者佳。數疾且大有熱者死。經云。腸澼便血。身熱則死。寒則生。又云。腸澼下白沫。脈沉則生。浮則死。又云。腸澼下膿血。脈懸絕則死。滑大則生。又云。腸澼之屬。身熱脈不懸。絕滑大者生。懸澀者死。以藏期之。又云。腸澼筋攣。
白話文:
-
根據儒門侍奉父母的說法,腸澼排出膿血,脈象沉細而流暢的是好的。脈象數疾而大,有熱的會死亡。經書上說,腸澼便血,身熱則死亡,身寒則生還。又說,腸澼排出白色的泡沫,脈象沉則生還,脈象浮則死亡。又說,腸澼排出膿血,脈象懸絕則死亡,脈象滑大則生還。又說,腸澼類的疾病,如果身體發熱,脈象不懸絕、滑大的人能生還,脈象懸澀的人會死亡。
-
用臟腑的期日來推算。又說,腸澼引起筋攣,脈象不懸絕、滑大的人能生還。脈象懸澀的人會死亡。
其脈小細。安靜者生。浮大緊者死。洞泄食不化。不得留下。膿血。脈微小速者生。緊息者死。又云泄注。脈緩明小結者生。浮大數者死。
恍惚之病定癲狂。其脈實牢保安吉。寸關尺奇沉細時。如此未聞人救得。
白話文:
-
脈細小的人會長壽。脈浮大緊的人會死亡。食慾差,難以消化食物的人,身體機能會衰弱。有膿血。脈細小而快速的人會長壽。脈緊促和呼吸困難的人會死亡。
-
又說有腹瀉的人。脈緩慢並明顯有小結的人會長壽。脈浮大且次數多的人會死亡。
五十九難曰。狂癲之病。何以別之。然。狂之始發。少臥而不飢。自高賢也。自辨智也。自貴倨也。妄笑好歌樂。妄行不休是也。癲病始發。意不樂。直視僵仆。其脈三部陰陽俱盛。經言如此。所謂陰陽俱盛者。即訣所謂實牢也。若寸關尺部沉細。是於三部陰陽俱盛。相反則正氣已衰。
白話文:
五十九難說的是:狂癲的病症,如何區分呢?狂病初發時,很少睡覺,不覺得餓,自以為了不起,自認為聰明,自尊倨傲,狂笑、喜愛唱歌,胡亂走路,停不下來。癲病初發時,心情不愉快,直視著某個方向,僵直不倒。脈搏三部(寸關尺)的陰陽都旺盛。經書上是這麼說的:所謂陰陽都旺盛,就是《脈訣》上說的實牢。如果寸關尺脈部沉細,這和三部陰陽都旺盛相反,那麼正氣已經衰弱了。
故云未聞人救得也。戴起宗脈訣刊誤。復引難經重陰為癲。謂陰部內見沉澀微短脈。是陽脈不見。而陰獨盛。故為癲疾。殊失難經之旨矣。何也。據刊誤之意。盛字當作甚字。若仍作或字。則非沉澀微短可知矣。
白話文:
所以說沒聽說過有人能治療。戴起宗的《脈訣刊誤》一書中,又引用《難經》的內容:重陰則癲。意思是陰部的脈象沉澀、微短,是陽脈消失,而陰脈獨盛。所以會得癲癇病。完全誤解了《難經》的本意。為什麼呢?根據刊誤的意思,盛字應該用甚字。如果仍然用或字,那麼就不是沉澀微短可以知道了。
按二十難云。重陽者狂。重陰者癲。疑於五十九難中錯簡者。脈經云。診得癲疾。虛則可治。實則死。又云。癲疾脈實堅者生。脈沉細小者死。又云。癲疾脈搏大滑者。久久自已。其沉小急實不可治。小堅急。亦不可治。
白話文:
《二十難》中說:陽過頭就會狂躁。陰過頭就會癲癇。我懷疑在《五十九難》中是否有錯誤簡化之處。(《脈經》說:診斷出癲癇疾病。虛弱的可以治療。實在的就會死亡。又說:癲癇疾病脈搏實在而堅強的人會生。脈搏沉細小的人會死亡。又說:癲癇疾病脈搏跳動大而滑的人。時間長了會自行痊癒。脈搏沉細小而緊實的人無法治療。脈搏小而堅硬緊實的人也無法治療。
巢氏病源云。脈虛則可治。實則死。又云。緊弦實牢者生。脈細小者死。消渴脈數大者活。虛小命殂厄難脫。
數大者。陽有餘而陰不足。尚可補陰以配陽。若脈虛小。則陰陽俱虧。求其厄脫。不亦難乎。
按經云。消渴脈數大者生。細小浮短者死。又云。消渴脈沉小者生。實堅大者死。
水氣浮大得延生。沉細應當是死別。
白話文:
古籍《巢氏病源》中记载,脉虚弱可以治疗,脉实则难救。又说,脉紧弦、实牢者可活,脉细小者会死。消渴症患者,脉数而大者可活,脉虚小则命不久矣,难以逃脱。
脉数而大,说明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,尚可通过补阴来平衡阳气。但若脉虚小,则阴阳俱亏,想要活命就非常困难了。
经书中也说,消渴症患者,脉数而大者生,脉细小、浮而短者死。还有说,消渴症患者,脉沉而小者生,脉实而坚、大者死。
水气浮大者可延寿,脉沉细者则预示着死亡。
經云。少陰何以主腎。腎何以主水。曰。腎者。至陰也。至陰者。盛水也。肺者。太陰也。少陰者。冬脈也。故其本在腎。其末在肺。皆積水也。又曰。腎何以能聚水而生病。曰。腎者。胃之關也。關門不利。故聚水從其類也。上下溢於皮膚。故為胕腫。胕腫者。聚水而生病也。
白話文:
經典中說,少陰為什麼主腎?腎為什麼主水?答曰:腎,是最陰的,最陰的,充盛水。肺,是太陰,少陰是冬脈,所以它的根本在腎,末梢在肺。這都是積水所致。又說,腎為什麼能積水而致病?答曰:腎是胃的關門,關門不利,因此積水就會從屬於它類,上下溢於皮膚,所以才會引起水腫。水腫就是積水而致病。
經言如此。究之由於脾土虛弱。不能制腎水。以至氾濫皮膚而為病。若脈浮大。尚有可生之理。蓋浮屬風。大屬火。風與火皆能耗水。況浮大為陽。陽病易已。脈若沉細。沉細為陰水。則水愈橫流而土愈飄沒。其不至於死也。蓋亦鮮矣。按脈經云。水病脈洪大可治。微細者不可治之。
白話文:
中醫書籍上說,這種病情的出現是脾臟虛弱,無法制約腎臟的水分,進而造成水分氾濫到皮膚而產生病症。若是脈搏浮動且大,還有一線生機。這是因為浮屬風,大屬火,風與火皆能耗水。況且浮大為陽,陽性疾病容易治療。脈搏若是沉細,沉細為陰水,則水勢更加橫行霸道,脾土也更加飄浮不定,能不致於死亡的,恐怕也十分稀少。依據《脈經》記載,水性疾病若是脈搏洪大,可以治療,若是微弱細微,則無法治療。
雲水病脹閉。其脈浮大軟者生。沉細虛小者死。又云。水病腹大如鼓。脈實者生。虛者死。
霍亂之候脈微遲。氣少不語大難醫。三部浮洪必救得。古今課定更無疑。
白話文:
雲水病腫脹不通。如果脈象浮大而軟的人可以活。如果是沈細虛小的就會死。又說,水病腹部腫大如鼓。脈象實的人可以活。脈象虛的人就會死。
霍亂的時候,如果脈象微弱且緩慢,氣力不足、不能言語就很難治療。但如果三處脈象都呈現浮洪,就一定可以救活。這一點從古至今都是確定無疑的。
巢氏病源曰。診其脈來代者霍亂。又曰。脈代而絕者亦霍亂。霍亂脈大可治。微細不可治。霍亂吐下脈遲氣息劣。口不欲言者。不可治。觀巢氏之說。正與脈訣相符。非為臆說。戴起宗刊誤。謂脈經所無。以脈訣為自創之例。何其謬哉。而刊誤所論。皆循紙上筌蹄。並未臨證消息之耳。
白話文:
巢元方在《病源》中說,診脈而發現脈象代脈的,是患了霍亂。又說,脈象代脈而且脈搏已經斷絕的,也是霍亂。霍亂脈象洪大則可治。脈象微細則不能治。霍亂嘔吐泄瀉,脈搏微緩,呼吸困難,不願意言語的,不能治。看巢元方的說法,正是與《脈訣》相符合的,並不是隨口說說的。戴起宗在《刊誤》中說,《脈經》中沒有這些說法,而以《脈訣》為自創的範例。這真是太荒謬了。而《刊誤》中所論述的內容,都是在抄襲前人言論,並沒有根據臨牀經驗來加以考證。
夫霍亂者。乃冷熱不和。清濁相干。以致卒然心腹絞痛。其疾揮霍撩亂。故名霍亂。其始發也。則亂於裡。甚則手足厥逆。而脈沉伏。不足為怪。將解。則循手足陽明之竅以出。在上則吐。在下則瀉。其脈漸復而出矣。若不吐不瀉。脈亦不出。手足厥逆。目閉而不欲言。此為陰霍亂。
乃危證也。若內服大溫之劑。外用灸關元氣海之法。亦有能活者。
鼻衄吐血沉細宜。忽然浮大即傾危。
白話文:
霍亂病,是是冷熱氣候交替,清氣濁氣交雜所致。導致心腹突然絞痛,快速散發,故名霍亂。疾病開始發作,則在體內散亂。厲害的,手腳冰涼,脈象潛伏消失。不需要奇怪。快要好的時候,脈象沿著手陽明、足陽明經絡走向外發散。在上面則會吐,在下面則腹瀉,脈象漸漸康復而消失。如果不嘔吐、腹瀉,脈象也不恢復,手腳冰冷,眼睛閉著不說話,這是陰寒霍亂。
血虛。脈虛。理也。今吐衄二病。皆失血之證也。血既去。其脈當沉細無力。今反見浮大。浮大屬火。乃火逼血而錯經妄行。無巳時也。
病人脈健不用治。健人脈病號行屍。
白話文:
血虛。脈虛。這是根據道理而推斷出來的。現在吐血和鼻出血這兩種病,都是屬於失血癥狀。血既然已經流失了,其脈象應當沉細無力。現如今反而顯現出浮大。浮大屬於火象。這是火逼迫血液,致使血液在經絡中錯亂運行,沒有停止的時候。
所謂不用治者。乃不治自愈也。前訣形證相反。歌云健人脈病號行屍。病人脈健亦如之。所謂亦如之者。即內經所云。形肉已脫。九候雖調猶死也。此訣所云。正恐後人滯於前訣。而復歌曰。病人脈健不用治。健人脈病號行屍。亦得經所云。形肉有餘。脈氣不足死。脈氣有餘。
白話文:
所謂不用治的,是指不用治療就能痊癒。前一個訣竅中的狀症狀和脈象相反。歌訣中說,健康的人脈象卻有疾病的脈象,就像活著的死人。生病的人脈象健康,也是如此。所謂的「也是如此」,就是《內經》中所說的,形體、血肉已經衰敗,九種診察都正常,但仍然會死亡。這個訣竅所說的,正是擔心後人拘泥於前一個訣竅,所以又唱道,生病的人脈象健康,不用治療。健康的人脈象卻有疾病的脈象,就像活著的死人。這也符合《內經》所說的,形體、血肉還有餘,但脈氣不足則死亡。脈氣有餘,
形肉不足生。又仲景曰。脈病人不病。名曰行尺。以無生氣。卒眩僕不識人則死。人病脈不病。名曰內虛。以無穀神雖因無苦。刊誤亦知有此二說。乃不為此訣之釋。而故為前訣之釋。其偷心為何如也。
按脈經云。人病脈不病者生。脈病人不病者死。
心腹痛脈沉細宜。浮大弦長命必殂。
白話文:
肉體不足就無法生存。仲景又說,脈搏狀況不正常,但是病人沒有生病,稱之為「行尺」,因為沒有生氣,突然昏倒不省人事,則會死亡。病人脈搏狀況正常,但人卻生病了,稱之為「內虛」,因為沒有精神,即使沒有痛苦,也可知有這兩種說法。我不為這個訣竅進行釋義,反而優先為前一個訣竅進行釋義,他偷換概念的用心是什麼呢?
巢元方曰。心腹痛者。由臟腑虛弱。風寒客於其間。邪氣發作。與正氣相擊。上衝於心。則心痛。下攻於腹。則腹痛。上下相攻。故心腹絞痛氣不得息。診其脈。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。手少陰經也。沉者為陰。陰虛者病苦心腹痛。難以言心。如寒伏心腹㽲痛不得息。脈沉小者生。
白話文:
巢元方說,心腹疼痛是由於臟腑虛弱,風寒之邪侵襲其間,邪氣發作,與正氣相搏擊,上沖於心,則心痛。下攻於腹,則腹痛。上下相攻,所以心腹絞痛,氣不得休息。診其脈象,左手寸口脈和人迎脈以脈象為準,手少陰經脈也。脈象沉穩者為陰,陰虛者病苦心痛,難以言語形容心痛。就像寒邪伏藏在心腹之中,疼痛難止,脈象沉細者可以存活。
大𩊅疾者死。心腹痛脈沉細小者生。浮大而疾者死。刊誤引用巢氏病源而不及此。是誠何心哉。
按經云。心腹痛。痛不得息。脈細小遲者生。堅大疾者死。頓痛短澀應須死。浮滑風痰必易除。
白話文:
重大病症的人會死。心腹疼痛,脈象沈細小的可以存活。脈象浮大且快的會死。引用巢氏病源時卻忽略了這一點,這是什麼用心呢?
根據經典說法,心腹疼痛,疼痛得不能喘息,脈象細小遲緩的可以存活;脈象堅硬大且快的則會死亡。突然劇烈的疼痛且脈象短澀的必定會死;脈象浮滑的風痰症狀則容易消除。
頭為諸陽之會。其痛因不一也。短澀為陰脈。故非所宜。若脈見浮滑。浮則為風。滑則為痰。驅逐風痰。其病自已。故曰。必易除也。
按經言。形脈與病相反者死。奈何。然。病若頭痛目痛。脈反短澀者死。中風口噤遲浮吉。急實大數三魂孤。
白話文:
頭部是諸陽經脈匯聚的地方。頭痛的原因有很多。短澀是陰脈,所以不適合治療。如果脈象浮滑,浮是風,滑是痰。驅逐風痰,頭痛的疾病就會自動消失。所以說,頭痛很容易去除。
巢氏病源曰。諸陽經皆在於頭。三陽之經。並絡入頷頰。夾於口。諸陽為風寒所客。則筋急。故口噤不開也。診其脈遲者生。準繩云。風邪中人。六脈多沉伏。亦有脈隨氣奔指下洪盛者。遲浮吉。堅大急疾凶。大抵中風之證。風火居多。紺珠經曰。以火為本。以風為標。心火暴甚。
白話文:
巢元方在《病源》裡說:諸陽經都分佈在頭部。三陽經的經脈全部交絡進入下顎和臉頰,夾在嘴巴的兩邊。當諸陽經受到風寒之邪侵襲時,就會筋脈緊繃,因此嘴巴緊閉無法張開。診脈時,脈搏遲緩的人可以存活。《準繩》裡說,風邪侵犯人體,六脈多沉伏,也有脈搏隨著風邪奔騰,指下洪大而強盛的。遲緩而浮緩的脈象吉利,堅大而急促的脈象兇險。總的來說,中風的證狀多以風火邪氣居多。《紺珠經》裡說,以火邪為根本,以風邪為表徵。心火極度旺盛,暴發出來。
腎水必衰。肺金既摧。肝木自旺。如脈浮而遲。浮則風猶在表。遲則火猶不熾。故以為吉。若急實大數。則風火熾盛。而中藏入里矣。其病必凶也。
魚口氣粗難得瘥。面赤如妝不久居。
白話文:
腎水必定衰敗,肺金已經被摧毀,肝木自然旺盛。如果脈搏浮而遲緩,浮則風還在表皮,遲則火還不旺盛,所以認為是吉兆。如果脈搏急促、實數、大數,則風火旺盛,而且已經進入體內。這種病一定兇險。
脈經云。病人口如魚口。不能復閉。而氣出多不反者死。是人身之元氣。不得歸於丹田。奔越而上。故口如魚口而氣粗也。面赤如妝者。虛陽載上也。
白話文:
《脈經》說:病人嘴像魚嘴。不能合攏。而且氣息很多都不反歸,這是會死。這是因為人體的元氣,不能歸還到丹田中。元氣奔逸向上,所以嘴巴像魚嘴,氣息粗重。面赤如妝,這是因為虛陽都上越到頭部。
中氣髮直口吐沫。
張世賢曰。發乃血之餘。心不能生血。發必焦枯梗直。涎乃脾之液。脾絕則涎不收攝。故涎從口中吐出也。
噴藥悶亂起復蘇。
白話文:
中氣不足,口吐泡沫。
張世賢說,頭髮是血液的餘澤,如果心臟無法生血,頭髮必定乾枯直立。口水是脾臟的液體,脾臟功能失調則無法控制口水,所以會從口中流出。
噴了藥後,昏迷的人恢復清醒。
晞範曰。咽主咽物。咽為胃之系。下連胃脘。為水穀之道路。胃經為風痰所擾。悶亂而藥不下咽。噴吐於其外。豈可望有甦醒之期。張世賢釋起當作豈。愚謂亦不必改。訣之意。皆言有時悶亂。有時甦醒。暫開復閉。終為不起之證也。
白話文:
晞範說,咽喉主各種食物的吞嚥,咽喉是連通胃的系統。一直通到胃脘部。是水穀運行的道路。胃經被風痰所困擾,感到悶亂而藥物不能下嚥。噴吐在體外,怎麼可能希望有甦醒的時候。張世賢認為釋起應該當作豈。我認為也沒必要改。訣的意思,都是說有時感到悶亂,有時甦醒,一下子張開又一下子閉合,最終成為不起死而復生的證據。
咽喉拽鋸水雞響。
咽喉者。氣之道路也。風痰壅塞。道路窒礙。故作水雞之聲也。
搖頭上竄氣長噓。
凡人之頭。猶木之梢。火之尖也。風火相煽。故搖頭上竄。張世賢曰。氣長噓出多入少。皆真元散失之候也。
病人頭面青黑暗。
青屬肝。黑屬腎。倘色明潤。猶有可生之理。更加慘暗。則肝腎已絕矣。
汗透毛端恰似珠。
經曰。六陽氣俱絕者。則陰與陽相離。陰陽相離。則腠理泄絕。汗乃出。大如貫珠。轉出不流。則氣先死。
眼小目瞪不須治。
經云。睛不轉而仰視。此太陽已絕。
詐汗如油不可蘇。
白話文:
喉嚨感覺像被鋸子拉扯,發出像水雞叫的聲音。
喉嚨是氣體流通的通道,因為風痰阻塞,通道受阻,所以會發出像水雞叫的聲音。
病人搖頭,氣往上竄,呼吸長而微弱。
人的頭部就像樹木的頂端,也像火焰的尖端,風火互相煽動,所以會搖頭,氣往上竄。張世賢說,呼吸長而微弱,吸氣少而呼氣多,都是真氣流失的徵兆。
病人頭面顏色青黑。
青色屬於肝,黑色屬於腎,如果顏色明亮潤澤,還有生存的道理。如果顏色更加黯淡,則肝腎功能已經衰竭了。
汗水從毛孔滲出,像珠子一樣。
經書上說,六陽氣都已經消失,則陰陽分離。陰陽分離,則身體的腠理(皮膚的紋理)就會變得鬆散,汗水就會流出,而且像珍珠一樣大,流出來後又不會流動,這是氣先死亡的徵兆。
眼睛小,眼珠突出,無需治療。
經書上說,眼珠不能轉動,向上看,這是太陽經氣已經消失的徵兆。
假汗像油一樣,不可救活。
別本詐字為作字。若依油字義。當作榨汗。言陰陽相離。逼迫其汗以外泄。如油之滑而不流也。已其並中風死候也。
白話文:
寫成「詐字」的都是錯的,應該寫「作」字。如果按照「油」字的含義,就應該是「榨汗」。意思是陰陽相離,互相迫使汗液向外流出,好像油的滑膩而不流動。這是中風病人的猝死的徵候。
內實脹腹痛滿盈。心下牢強幹嘔頻。手足煩熱脈沉細。大小便澀死多真。肚腹脹滿而痛。心下牢強而嘔。手足煩熱。而大小便澀。池氏謂其內實結絕。氣不宣通。若脈大有力。下之猶有可生之理。今脈反見沉細。則又不可下。是陽證而見陰脈也。死可知矣。
白話文:
內臟實脹,腹痛脹滿。心下牢固堅強,嘔吐頻頻。手足煩躁,脈搏沉細。大小便乾澀,多是死亡徵候。腹部脹滿疼痛。心下堅強而嘔吐。手足煩熱。大小便不通暢。池氏認為內臟實結閉塞,氣血不通暢,如果脈搏有力健康,用瀉法治療還有生機。現在脈象反而沉細,就不能用瀉法了。這是陽證而見陰脈,死亡是可以預料到的。
外實內熱吐相連。下清注谷轉難安。忽然診得脈洪大。莫費神功定不痊。外實者。表實而無汗。則熱氣不得外泄。而內迫腸胃。迫於胃故嘔。迫於腸故下利清穀。腸與胃。手足陽明也。陽明為燥金。反見洪大之脈。是火來剋金。鬼克之邪也。望其痊也難矣。張世賢曰。既瀉之後。脈當細小。反得洪大。此為不治之證。勿聽子以內熱字疑為冷字。非也。
內外俱虛身冷寒。汗出如珠微嘔煩。忽然手足脈厥逆。體不安寧必死拼。
白話文:
外在有實熱,嘔吐腹瀉同時並作。清穀不能正常運化,導致下瀉。忽然把脈感覺脈象洪大,不要浪費精力,此病必定不能痊癒。外表有實熱,但是身體沒有汗出,則熱氣不能外洩,因而積聚在腸胃。積聚在胃部就導致嘔吐,積聚在腸道就導致腹瀉,清穀。腸和大腸,屬於手足的陽明經。陽明經屬燥金。脈象洪大,是火來剋金,火邪會剋死金的。希望此症能痊癒,恐怕不容易了。張世賢說:「病人在瀉過之後,脈象應該是細小,現在出現的是洪大,這是病入膏肓的證據。不要聽他以『內熱』二字懷疑為『冷』字。這是錯的。」
勿聽子曰。陰盛陽絕則外寒。故汗出如珠而不流。無陽則四肢逆冷。致脾胃無所養。故嘔煩。此惡候也。問得脈實而滑。尚有可生之理。謂陰病見陽脈者生也。愚謂身體手足冷。而厥且汗出不止。此陽將脫也。若人安靜而不嘔煩。脈雖弱而不至懸絕。猶可溫而興也。加以煩躁不寧而嘔。則又不可以用辛溫之劑。不死奚待也。
按脈經云。內外俱虛。身體冷而汗出。微嘔而煩擾。手足厥逆。體不安靜者死。
白話文:
不要聽只說陰盛陽絕就會外感風寒。所以才會汗出如珠但不流汗。沒有陽氣,四肢就會冰冷。導致脾胃沒有辦法被滋養,所以會嘔吐煩悶。這是不好的徵兆。詢問病人,脈搏結實且滑動,還有生的可能。所謂的陰病見陽脈,就是可以生還的意思。愚昧的人認為身體手腳冰冷,而且手腳冰冷而且冒汗不止,這是陽氣將要脫離身體的徵兆。如果病人安靜而不嘔吐煩悶,脈搏雖然微弱但沒有到完全斷絕的地步,還是可以用溫補的方法來治療。如果加上煩躁不安而且嘔吐,那麼就不能使用辛溫的藥物。如果不立刻治療,還等什麼呢?
上氣喘急候何寧。手足溫暖淨滑生。反得寒澀脈厥逆。必知歸死命須傾。巢元方曰。肺主於氣。若肺氣虛實不調。或暴為風邢所乘。則腑臟不利。經絡痞澀。氣不宣和。則上氣也。又曰。喘息低抑其脈滑。手足溫者生。澀而四末寒者。死也。愚按上氣喘息之人。手足寒者。十居其半。
白話文:
突然患上氣喘、呼吸急促是危急的症候。手腳溫暖、柔軟、光滑的人會痊癒。反之,手腳冰冷、發澀、脈搏遲緩、倒行逆行的人,必定知道自己將會死亡。巢元方說:肺主呼吸。如果肺氣虛實失調,或是突然受到風邪的侵襲,就會導致臟腑功能失調,經絡不通暢,氣血不能宣通和諧,就會出現氣喘。又說:喘息低沉、脈搏滑動的人,手腳溫暖的會活下來;手腳發澀,四肢冰冷的人,會死亡。愚按:氣喘、呼吸急促的人中,手腳冰冷的佔一半。
若脈不大不小。得湯火而手足即溫。其氣稍緩者。未必盡死。若手足寒而脈澀小。得湯火而猶寒者。其死無疑矣。
白話文:
如果脈搏不快也不慢,喝了熱湯後手腳很快就暖和了,呼吸稍慢一點的,不一定會死。如果手腳冰涼,脈搏又細又弱,喝了熱湯後還很冷的,那這個人一定會死。
按脈經云。上氣喘息仰昂。其脈滑。手足溫者生。脈澀四肢寒者死。又云。上氣脈數者死。謂其形損故也。又云。上氣注液。其脈虛。寧寧伏匿者生。堅強者死。又云。寒氣上攻。脈實而順滑者生。實而逆澀則死。注太素云。寒氣暴上滿實如何。曰實而滑則生。實而逆則死矣。
白話文:
《脈經》中說:上氣喘息,仰著頭,脈象滑利,手腳溫暖的人可以活命。脈象澀滯,四肢寒冷的人會死亡。又說:上氣,脈搏數促的會死亡。這是由於人的形體損耗的緣故。又說:上氣,脈搏虛弱,若隱若現的人可以活命。脈搏堅強有力的人會死亡。又說:寒氣上攻,脈搏結實而流利的人可以活命。脈搏結實而逆亂澀滯的人會死亡。《太素》中說:寒氣暴烈地攻到頭上,脈搏充實而滑利的人可以活命。脈搏充實而逆亂的人會死亡。
其形盡滿如何。曰舉形盡滿者。脈急大堅。尺滿而不應如是者。順則生。逆則死。何為順則生。逆則死。曰所謂順者。手足溫也。謂逆者。手足寒也。
咳而尿血羸瘦形。其脈疾大必難任。
白話文:
那麼又怎樣呢?回答說,脈搏急促、大而有力,尺脈飽滿而且沒有相應的徵候,像這樣的人,要是順應病症的發展,就會活下來。否則,就會死掉。為什麼說順應病症的發展就會活下來,不順應病症的發展就會死掉?回答說,所謂順應就是手腳溫暖。所謂不順應就是手腳冰冷。
巢氏曰。肺咳之狀。咳而喘息有音聲。甚則咳血。又曰。心主血。與小腸合。若心家有熱結於小腸。故小便血也。愚謂咳。心火乘肺也。尿血。心火傳於小腸也。咳而尿血。以至羸瘦。則病已劇矣。倘脈緩而小。則金不受火克。而咳可已。肺為水之上源。源清則流潔。而尿血可愈。
白話文:
巢元方說:肺咳嗽的症狀是咳嗽、喘息並伴有聲音,嚴重時會咳血。巢元方又說:心主血,與小腸相合。如果心裡有熱邪凝聚在小腸,就會出現小便帶血的症狀。我認為咳嗽是由於心火乘肺引起的,而小便帶血是由於心火傳入小腸引起的。如果出現咳嗽和小便帶血的症狀,並且導致身體消瘦,那麼病情就已經很嚴重了。如果脈搏緩慢而微弱,那麼金不受到火的剋制,咳嗽就可以停止。肺是水之上源,水源清澈那麼水流就會潔淨,小便帶血的症狀也就會痊癒。
形雖羸瘦。猶有望其生也。今脈反見疾大。則火愈熾。而咳愈增。而小便愈血。欲其生也難矣。
唾血之脈沉弱吉。忽若實大死來侵。
白話文:
形體雖然瘦弱,但仍有一線生機。現在脈象反而急促且強大,表示火氣更加旺盛,咳嗽更加嚴重,小便帶血的情況也更加惡化,想要活下來就非常困難了。
吐血的人如果脈象沈弱是好的徵兆,但如果突然變得實大,則是死亡的徵兆正在逼近。
唾血與前鼻衄吐血不同。前之吐血為。嘔吐之吐。此之唾血。為唾中見血。聖濟總錄論曰。邪熱熏於肺。則損肺。恚怒氣逆。傷於肝。則損肝。肺肝傷動。故令人唾血。如唾中有若紅縷者。屬肺藏。如脅下先苦痛。而後唾血者。屬肝經。俱可折而治之。用紫菀湯。蒲黃散。巢氏病源。復有關上脈微芤為傷肝以唾血。脈沉弱者生。牢實者死。
白話文:
吐血與流鼻血不同。流鼻血是指吐出血液。而唾血是指唾液中帶有血。有本中醫古籍《聖濟總錄》記載到:邪熱侵犯肺臟,就會損傷肺部。強烈的情緒逆氣上升,傷及肝臟,就會損傷肝臟。肺臟和肝臟受損,就會導致唾血。如果唾液中有像紅線一樣的血絲,就屬於肺臟的病。如果在吐血之前,脅下先疼痛,就屬於肝經的病。這兩種情況都可以治癒。可以使用紫菀湯和蒲黃散來治療。有本中醫古籍《巢氏病源》又記載,如果關口(手部的掌指關節)的脈搏微弱而滑利,就是肝受傷引起的吐血。脈搏微弱者可以治癒。脈搏沉弱者會死亡。
按脈經云。吐血衄血。脈滑小弱者生。實大者死。又云。唾血脈緊強者死。滑者生。又云。吐血而咳上氣。其脈數有熱。不得臥者死。
上氣浮腫肩息頻。浮滑之脈即相成。忽然微細難應救。神功用盡也無生。
白話文:
根據《脈經》所說,出現吐血、衄血的人,如果脈象滑小微弱,則可以生還,脈象實大的人則會死亡。另外,吐血的人如果脈象緊促有力,則會死亡,脈象滑利則可以生還。還有,吐血而咳嗽、氣喘的人,脈象數快、有熱,不能躺著的人會死亡。
巢氏病源曰。肺主於氣。候身之皮毛。而氣之行。循環臟腑。流通經絡。若外為邪所乘。則膚腠閉密。使氣內壅。與津液相併。不得洪越。故上氣而身腫也。經云。上氣面浮腫肩息。其脈大不治。加利必死。今訣云。微細難救。似與脈經相悖。不知脈經所云大不治者。以其上氣浮腫屬肺病。
白話文:
巢元方所著的《病源》說:肺臟主導人體的呼吸與氣血運行,並調節全身皮膚毛髮和肌肉的正常功能。氣血在體內運行,循環貫通五臟六腑,流通於全身經絡。如果人體受到外邪侵襲,皮膚毛孔就會閉塞,導致氣血內壅。氣血與津液相併,不能正常運行,故而導致上氣併發身體腫脹。經典醫書《黃帝內經》記載:上氣症狀表現為面部浮腫、肩部呼吸困難,且脈搏強大,此症難治;若是伴有腹瀉,則必死無疑。而現代所流傳的醫書中說:上氣症狀微弱細微,難以救治。這似乎與《黃帝內經》中所記載的相反。其實,醫書中所說的上氣脈搏強大而難治,是因為上氣浮腫屬於肺臟疾病引起的。
浮大屬火。火能剋金。故云大不治。加利必死者。利則大腸亦病。臟與腑俱傷。庚與辛俱絕也。今訣所云。浮滑相成者。浮則為風。滑則為痰。風痰上攻。壅塞氣道。去其風痰。則上氣自平矣。若微細。則元陽之氣衰於下。無根之氣逆於上。欲其救也難矣。
中惡腹脹緊細生。若得浮大命逡巡。
白話文:
浮脈屬於火。火能克金。所以說大脈不治。如果再加劇烈疼痛,那必然會死亡。劇烈疼痛,那麼大腸也會生病。內臟和腑臟全部受傷。庚與辛全部斷絕。現在訣中所說的浮滑相成,浮脈就是風,滑脈就是痰。風痰向上攻擊,阻塞氣道,去除風痰,那麼上氣自然平穩了。如果脈象微細,則是元陽之氣衰退在下,無根之氣逆行在上,想要救治就困難了。
巢元方云。中惡者。是人精神衰弱。為鬼神之氣。卒中之也。夫人陰陽順理。榮衛調平。神守則強。邪不干正。若將攝失。宜精神衰弱。便中鬼毒之氣。其狀卒然心腹刺痛。悶亂猶死。凡卒中惡。腹大而滿者。診其脈緊大而浮者死。緊細而微者生。又中惡吐血數升。脈沉數細者死。
白話文:
如果出現浮脈、脈搏急促的症狀,這種人可能會得病。脈經中說:突然因遭受邪氣而吐血好幾升的人,如果脈搏沉細而數快,會死亡;如果脈搏浮大而脈搏急促,則會生還。書中還說:突然因遭受邪氣,導致肚子脹大、四肢浮腫的人,如果脈搏大而緩慢,能活下來;如果脈搏緊大而浮,會死亡;如果脈搏緊細微弱,也有可能能活下來。我認為,中惡就是陰邪之氣。陰是裡面的,血也是陰的。邪氣先進入體內,傷害了血。邪氣與血同類,所以經書中說:中惡吐血好幾升,脈搏沉細而數快的人會死亡。遭受鬼邪之毒的人。
浮焱如疾者生。脈經云。卒中惡吐血數升。脈沉數細者死。浮大疾快者生。又曰。卒中惡腹大。四肢滿。脈大而緩者生。緊大而浮者死。緊細而微者亦生。愚按中惡。乃陰邪之氣也。夫里陰也。血陰也。先入里而傷血。從其類也。故經云。中惡吐血數升。脈沉數細者死。受鬼毒之氣。
陰血既傷。邪氣當循竅而出。今脈反沉細而數。沉細則陰已大傷。數則毒猶在裡。故曰死也。若浮大疾快。邪氣已出。而內無遺留。故曰生也。經中又云。卒中惡腹大。四肢滿。脈大而緩者生。緊大而浮者死。緊細而微者亦生。正與此訣相合。夫中惡而至腹脹。邪已在裡。若脈緊細。
白話文:
當陰血受損時,邪氣應當通過竅孔排出。現在脈象沉細而數,沉細表示陰已經受到嚴重損傷,數表示毒邪仍然存在體內,所以說會死亡。如果脈象浮大,疾病快速痊癒,說明邪氣已經排出體外,體內沒有殘留,所以說會生還。
《傷寒論》中還說,如果突然發生腹脹,四肢滿滿的,脈象大而緩慢,則預後良好。如果脈象緊大而浮,則預後不良。如果脈象緊細而微弱,則預後良好。這跟這個訣竅是相符合的。
如果是中了邪氣導致腹脹,邪氣已經在體內,如果脈象緊細,則表示邪氣正在攻伐正氣,正氣不足以抵抗,所以預後不良。
則毒猶不甚。故曰生。若脈浮大。則既傷其陰。復戕其陽。安得而不命逡巡也。或難曰。上文既雲浮大疾快者生。又曰。緊大而浮者死。何前後之相違也。不知前所云者。其血吐則毒氣循竅而外出。故脈宜浮大疾快。後所云者。腹脹四肢滿。毒在裡。緊大而浮者死。緊細而微者亦生。
緊大而浮。既傷其陰。復傷其陽也。緊細而微者。陰陽猶不甚也。
金瘡血盛虛細活。急疾大數必危身。
白話文:
因此,毒性還不嚴重。所以說他生還。如果脈搏浮大,那麼既傷及陰,又傷害陽,怎能不很快死亡呢?有人提出疑問,上文已經說浮大而脈搏快的人能活命,又說緊大而浮的人會死,為什麼前後相矛盾呢?不知道前面所說的是,吐血的毒氣沿著竅穴向外排出,所以脈搏應該浮大、疾快。後面所說的是,腹部脹滿,四肢腫脹,毒在裡面,緊大而浮的人會死。緊細而微弱的人也能活命。
凡遇金瘡之證。須審去血盛與不盛。如去血不盛。其脈不必定欲虛細也。張世賢曰。金瘡刀刃所傷之瘡也。血盛。去血多也。血既出多。脈當虛細。反得急疾數大。風熱乘之。其身之所以危也。
白話文:
凡是遇到金瘡之症,必須審慎判斷血是否流得很多。如果血流得不多,其脈搏不一定會虛細。張世賢說,金瘡是刀刃所傷的創口。血盛是指血流得過多。血既然流得過多,脈博就應該虛弱細小。相反地,如果脈搏反而表現為急促、疾速、且有力的話,那麼風熱之邪就會乘虛而入,這是危及生命的因素。
按經云。金瘡血出太多。其脈虛細者生。實數大者死。又云。金瘡出血。脈沉小者生。浮大者死。又云。斫瘡出血一二石。脈來大二十日死。又云。斫刺俱有。病多少血出不自止者。七日死。滑細者生。又按金瘡一證。最為切要。如兩人相爭。其人自刎其頸。性命在於頃刻。
白話文:
根據經典記載,金瘡血流太多,脈搏虛弱細微者生,脈搏實數有力者死。又說,金瘡出血,脈搏沉細者生,脈搏浮大者死。又說,斫瘡出血一、二升,脈搏來得大,二十天內死亡。又說,斫刺都有,病情嚴重,血出不止者,七天內死亡。脈搏滑細者生。另外,金瘡一症,最為重要。例如兩個人爭吵,其中一人自刎其頸,性命在一瞬間。
兩家之存亡系焉。倘能救活。其功不小。金瘡之方最多。求其萬全。蓋亦鮮矣。庸醫無指。每用活雞皮敷之。究無一效。後余求得一方。屢試屢驗。將藥一上。其痛立止。其血立止。真奇方也。況藥品平常易制。如人刎頸氣顙已斷。將絲線縫攏。以藥末摻之。將軟絹圍定。不過數次。
白話文:
這兩個人的存活命運,就繫結於此了。如果能夠救活,功勞當然不小。金瘡藥方很多,要找到萬無一失的,恐怕也很少了。庸醫沒有主見,常常用活雞皮敷上。但完全沒有效果。後來我找到一個藥方,多次試用,多次驗證。把藥一敷上去,疼痛立刻停止,血也立刻止住。這真是神奇的藥方啊。而且藥品很普通,容易準備。就像有人割斷了脖子,氣管已經斷了。用線縫好後,把藥粉敷上,用軟絹包紮起來。只要數次,就能痊癒了。
即能痊活。故不敢閉天之寶。謹以告諸同人。其方用生松香為末六兩。生半夏為末。四兩。二共再碾候用。至於些小金瘡。不足論矣。
凡脈尺寸緊數形。又似釵直吐轉增。此患蠱毒急須救。速求神藥命應停。
白話文:
用這個方法馬上就能治好。所以不敢隱瞞這個珍貴的祕方,謹慎地告訴有緣的同道中人。這個祕方的藥方是用生松香研成細末六兩,生半夏研成細末四兩,兩味藥一起研磨備用。至於其他的小金瘡,就不足掛齒了。
按蠱字從蟲從皿。是合聚蟲蛇之類。以器皿盛之。任其相啖食。餘一存者。名為蠱。能變化為毒害人。有事之者。以毒害人。多因飲食內行之。中其毒者。其狀心痛如被物齕。或時面目清黃。變化無常。先傷於膈上。則吐血。食人五臟。下血瘀黑。如爛雞肝。如不急治之。食臟腑至盡。
白話文:
「蠱」字是由「蟲」和「皿」組成,指的是將蟲蛇等生物放在器皿中,讓它們互相吞噬,最後存活下來的那一隻。這種生物能變化成毒物,傷害人體。人之所以會中毒,多半是因為飲食中攝入了毒物。中毒的人會感到心痛,像被東西咬一樣,臉色也會變得蒼白發黃,變化多端。如果毒素先傷及隔膜,就會吐血;如果毒素侵蝕五臟,就會排出黑色的血,就像腐爛的雞肝一樣。如果不立即治療,毒素會持續侵蝕五臟六腑,最終導致死亡。
則死。診其脈尺寸緊數。是其候也。旦起取井花水未食前當令病人唾水內。唾如柱腳直下沉者。是蠱毒。沉散不至下者。是草毒。治之之法。如敗鼓皮、石榴皮、苦瓠瓤、胡荽根、車轄脂、刺蝟皮、牡丹根、胡荽子、蚯蚓之類。按方治之。或有生者。張世賢釋謂釵直如轉索。
肝氣盛也。吐轉增。脾氣衰也。木盛則脾絕。其死定無疑。其說恐亦未當。
白話文:
如果中毒則會死亡。診斷出其脈搏寸口、關口、尺口緊實而快速跳動。這就是徵兆。天一亮就取井裡的花水,在病人沒吃東西之前,讓病人吐口水到水中。如果唾液像柱子的腳一樣直直往下沉,那就是蠱毒。如果唾液沉下去後散開,沒有沉到水底,那就是草毒。治療這種中毒的方法,可以採用敗鼓皮、石榴皮、苦瓠瓤、胡荽根、車轄脂、刺蝟皮、牡丹根、胡荽子、蚯蚓之類的藥物。按照藥方治療,有些中毒者可以救活。張世賢在《釋》中說,釵子直的像轉索。
按經云。三部脈堅而數。如銀釵股。蠱毒病必死。數而軟。蠱毒病得之生。中毒洪大脈應生。細微之脈必危傾。吐血但出不能止。命應難返沒痊平。
白話文:
根據經典《難經》所說,三部脈象堅硬而急促,像銀釵一樣堅硬。這說明得了蠱毒病,必死無疑。脈象急促而柔軟,蠱毒病能夠治癒。中毒深重時,脈象應當洪大。脈象細微,肯定會有生命危險。吐血不止,病情難以恢復健康。
熊宗立將此訣連屬上文。非也。上四句言中蠱毒。此四句言中飲食藥餌之毒。其意蓋曰。凡中毒者。其脈若洪大。則本人之元氣。尚能勝毒。故曰生脈。若沉細。則本人之元氣。不能勝毒。故曰危也。若吐血不止。則不論脈之洪大沉細。即當以死斷之。何也。心為君。其主血脈。
白話文:
熊宗立把這些訣竅和前面的內容聯繫起來。這是錯誤的。前面的四句說的是中毒。這四句說的是飲食藥餌中毒。其意思大概就是說。凡是中毒的人,他的脈搏如果洪大,那麼這個人的元氣,還能勝過毒氣。所以說生脈。如果脈搏沉細,那麼這個人的元氣,不能勝過毒氣。所以說危險。如果吐血不止,那麼無論脈搏洪大還是沉細,都應該斷定為死。為什麼?心是君主,它主宰著血脈。
毒雖中而未見血。則毒在腸胃。其毒尚緩。或吐或下而解矣。若吐血不止。則毒直犯心君。則其死必矣。戴氏謂他證失血。皆以沉細為生。惟中毒吐血。以洪大為生。其誤甚矣。(按經云。人為百藥所中傷。脈浮澀而疾者生。微細者死。洪大而遲者生。)
白話文:
中毒之後還沒有吐血, 就表示毒仍在腸胃, 毒性還算緩和。可以透過嘔吐或腹瀉來解除。如果吐血不止, 就表示毒性直犯心臟, 那麼就必然死亡。戴氏說, 其他症狀出現失血, 只要脈搏沉細就表示會生還。只有中毒吐血的狀況下, 脈搏洪大才表示會生還。戴氏的說法是大錯特錯。(根據經典記載, 人被各種藥物所傷害, 脈搏浮動澀滯而快速的人會生還; 脈搏微弱細小的人會死亡; 脈搏洪大而緩慢的人也會生還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