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脈訣乳海》~ 卷二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0)

1. 脾臟歌

失則氣連吞。

熊宗立云:夏以胃氣為本,反得脈弦而急,如相連吞嚥而來是;肝木克脾土,故為反脈。張世賢曰:氣謂脈氣也,脈氣如相連吞嚥而來,即雀啄漏水之脈,脾衰乃見,故曰失矣。據二氏之說,俱以氣字為脈氣。然熊氏之說,本於李晞範。晞範曰:「連吞者,所以形容緊數之狀。」

恐未必然,何也?若以脾脈之反時言,則弦而急矣;連吞是何脈,而足以盡弦急之狀也?以愚觀之,氣字當作口氣。

按《內經·宣明五氣篇》云:「五氣所病,脾為吞。」又《針經》云:「刺中脾,十日死,其動為吞。」是以知吞為口氣言,非為脈狀言也。予嘗見一人脾病,其口常如連連吞嚥之狀,至死方休,此之謂也。

按《玉機真藏論》云:「真脾脈至弱,而乍數乍疏,色黃青不澤,毛折乃死。」

實夢歌歡樂;虛爭飲食分。

《淫邪發夢篇》云:「脾氣勝則夢歌樂,身體重不舉;厥氣客於脾,則夢見丘陵大澤、壞屋風雨。」又《方盛衰論》云:「脾氣虛,故夢飲食不足。」

按《中藏經》云:「脾實則夢築牆蓋屋,盛則夢歌樂,虛則夢飲食不足;厥邪客於脾,則夢大澤丘陵、風雨壞室。」

濕多成五泄;腸響若雷奔。

夫脾主濕,濕多則成泄矣。《五十七難》曰:「泄凡有幾?皆有名否?」曰:「然。泄凡有五,其名不同:有胃泄,有脾泄,有大腸泄,有小腸泄,有大瘕泄,名曰後重。胃泄者,飲食不化色黃;脾泄者,腹脹滿泄注,食即嘔吐逆;大腸泄者,食已窘迫,大便色白,腸鳴切痛;小腸泄者,溲而便膿血,小腹痛;大瘕泄者,裡急後重,數至圊而不能便,莖中痛。」此五泄之法也。《脈經》云:「脾病者,虛則腹脹,腸鳴溏泄食不化,取其足太陰陽明少陰血也。」痞氣冬為積;皮黃四體昏。

《五十六難》曰:「脾之積,名曰痞氣,在胃脘,覆大如盤;久不愈,令人四肢不收,發黃癉,飲食不為肌膚,以冬壬癸日得之。」何以言之?肝病傳脾,脾病傳腎;腎以冬適旺,旺者不受邪;脾復欲還肝,肝不肯受,故留結為積;故知痞氣以冬壬癸日得之。

二斤十四兩;三斗五升存。

《四十二難》曰:「人腸胃長短,受水穀多少,各幾何?」曰:「然。胃大一尺五寸,徑長二尺六寸,橫屈受水穀三斗五升;其中常留谷二斗,水一斗五升。」又曰:「胃重二斤十四兩,紆曲屈伸,長二尺六寸,大一尺五寸,徑五寸,容谷二斗,水一斗五升。」張世賢曰:「此歌言脾,今並及胃者,脾胃相連故耳。」

白話文:

脾臟歌

如果脾臟功能失常,就會出現吞嚥時氣連連上衝的現象。

熊宗立認為,夏天養護脾胃之氣最為重要。如果反而出現脈象弦而急促,就像吞嚥動作連連不斷,這就是肝木剋脾土,所以脈象才會反常。張世賢說,這裡的「氣」指的是脈氣,脈氣如果像吞嚥一樣連連而來,就如同麻雀啄食或漏水一樣,這是脾臟衰弱的表現。所以說脾臟「失常」了。根據熊宗立和張世賢的說法,他們都把「氣」字理解為脈氣。然而,熊宗立的說法,其實是根據李晞範的觀點,李晞範說「連吞」是用來形容脈搏急促的狀態。

我認為這種說法不一定正確。如果說的是脾臟脈象反常時會出現弦而急的脈象,那連吞又是一種什麼脈象呢?它又如何能完全表達弦而急的狀態呢?依我看,「氣」字應該理解為「口氣」。

《內經·宣明五氣篇》說:「五氣所病,脾為吞」,《針經》也說「刺中脾十日死,其動為吞」,因此可以知道這裡的「吞」指的是口氣,而不是指脈象。我曾經見過一個人脾臟有病,他的口常常像連連吞嚥一樣,直到死亡才停止,這就是這裡說的情況。

《玉機真藏論》說:「真正的脾脈是微弱的,而且時快時慢,面色黃而帶青,沒有光澤,毛髮枯槁就表示要死了。」

脾臟功能強盛的時候,會做夢夢到歡樂的場面,脾臟功能虛弱的時候,則會夢到爭奪食物。

《淫邪發夢篇》說:「脾氣旺盛則會夢到歌舞歡樂,身體感到沉重不靈活。邪氣侵犯脾臟,就會夢到丘陵大澤、房屋倒塌和風雨交加。」《方盛衰論》說:「脾氣虛弱,所以會夢到飲食不足。」

《中藏經》說:「脾臟功能旺盛,則會夢到築牆蓋屋,功能強盛則會夢到歌舞歡樂,虛弱則會夢到飲食不足,邪氣侵犯脾臟,就會夢到大澤丘陵、風雨交加和房屋倒塌。」

體內濕氣過多會導致五種腹瀉,腸鳴像雷聲一樣響亮。

脾臟主導體內濕氣的運化,如果濕氣過多就會導致腹瀉。五十七難說:「腹瀉一共有幾種,都有名字嗎?有的,腹瀉一共有五種,它們的名字各不相同,分別是胃瀉、脾瀉、大腸瀉、小腸瀉和大瘕瀉。大瘕瀉又叫後重。胃瀉的症狀是食物不消化,大便呈黃色;脾瀉的症狀是腹脹腹滿,腹瀉不止,吃完就嘔吐;大腸瀉的症狀是吃完飯就腹部急迫,大便顏色發白,腸鳴劇烈疼痛;小腸瀉的症狀是排尿時有膿血,小腹疼痛;大瘕瀉的症狀是裡急後重,多次想上廁所卻排不出來,陰莖疼痛。這就是五種腹瀉的情況。」《脈經》說:「脾臟有病的人,虛弱時會腹脹,腸鳴,腹瀉不止且食物不消化。可以取足太陰脾經、陽明胃經和少陰腎經的血來治療。」脾臟的病變積久了會形成痞塊,冬天會加重,皮膚會發黃,身體感到困倦。

五十六難說:「脾臟的積聚叫做痞氣,它在胃脘部位,像盤子一樣大,久治不愈會導致四肢無力,出現黃疸,吃進去的食物不能轉化成營養,這個病多在冬天壬癸日發作。為什麼會這樣呢?是因為肝病傳到脾,脾病傳到腎,腎在冬天正值旺盛,旺盛的時候不會受邪氣侵犯,脾臟又想回到肝臟,而肝臟不肯接受,所以邪氣就停留在體內形成積聚。因此我們知道痞氣會在冬天壬癸日發作。」

胃的重量是二斤十四兩,容量是三斗五升。

四十二難說:「人的腸胃長短,能容納多少水穀,各有不同。胃的長度是一尺五寸,直徑長二尺六寸,橫向彎曲,能容納三斗五升水穀,其中通常會留有二斗的食物和一斗五升的水。胃的重量是二斤十四兩,彎曲伸展,長二尺六寸,大一尺五寸,直徑五寸,能容納二斗食物和一斗五升水。」張世賢說:「這首歌講的是脾臟,現在又講到胃,是因為脾和胃是緊密相連的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