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邦博

《脈訣乳海》~ 卷二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4)

1. 肝臟歌

按中歲經云。虛則夢化草茸茸。實則夢山林茂盛。

積因肥氣得。杯覆脅隅傍。

五十六難曰。肝之積。名曰肥氣。在左脅下如覆杯。有頭足。久不愈。令人發咳逆痎瘧。連歲不已。以季夏戊己日得之。何以言之。肺病傳肝。肝當傳脾。脾季夏適旺。旺者不受邪。肝復欲還肺。肺不肯受。故留結為積。故知肥氣以季夏戊己日得之。

翠羽身將吉。顏同枯草殃。

五臟生成篇云。青如草茲者死。青如翠羽者生。言察病人之色青如翠羽。謂青而明潤也。故曰生。察病人之色。青如草茲。謂青而慘暗也。故曰死。

四斤餘四兩。七葉兩分行。

四十二難曰。肝重四斤四兩。左三葉。右四葉。凡七葉。

白話文:

依照《中歲經》所說,如果肝臟虛弱,就會夢到野草叢生;如果肝臟強健,就會夢到山林茂盛。

肝臟積聚病邪,通常是因為體內肥膩之氣造成的,會感覺左側脅肋下方好像覆蓋著一個杯子。

《五十六難》中提到,肝臟的積聚稱為「肥氣」,在左側脅肋下方,像倒扣的杯子一樣,有頭和腳的形狀。如果長期不治癒,會讓人咳嗽、氣逆、發瘧疾,而且會持續很多年。這種病通常在季夏(農曆六月)的戊己日得病。為什麼這樣說呢?因為肺的病邪會傳給肝臟,肝臟又會傳給脾臟。而季夏時脾臟正當旺盛,旺盛的脾臟不會接受邪氣,於是肝臟的病邪想要回到肺臟,但肺臟又不肯接受,因此就會停留在肝臟形成積聚。所以我們知道,「肥氣」這種病通常在季夏的戊己日得病。

臉色像翠鳥的羽毛般有光澤,代表病情將要好轉;臉色像枯草一樣暗淡,代表病情將會惡化。

《五臟生成篇》中說,臉色如果呈現像草一樣的青色,代表將要死亡;如果臉色呈現像翠鳥羽毛一樣的青色,代表將要存活。意思是觀察病人的臉色,如果是青色但明亮潤澤,就代表會好轉;觀察病人的臉色,如果是青色但暗淡沒有光澤,就代表將要死亡。

肝臟的重量約為四斤四兩,左右兩邊共有七片葉子,左邊三片,右邊四片。

2. 肝脈見於三部歌

三部俱弦,肝有餘。目中疼痛若痃虛。怒氣滿胸,常欲叫。翳蒙瞳子,淚如珠。

張世賢曰:痃,少腹下病也。弦脈見於三部,乃肝家有餘。目乃肝之竅,有餘主目中疼痛。其經還繞陰器,而抵少腹,故苦痃虛也。

愚謂痃當作眩。夫弦,肝之本脈也。今三部俱弦,是木不務其德。肝開竅於目,故目中疼痛。經云:木太過甚,則忽忽善怒,眩冒巔疾者,是也。夫既曰肝有餘,而又曰虛者何也?所謂有餘者,邪氣有餘;所謂虛者,乃亢則害,承乃制,反自傷而虛也。怒則氣上逆,故氣滿胸膛,常欲叫也。瞳子屬肝,肝氣盛則翳障疼痛,而淚出也。

凡眼科諸書,動言目有五輸,乃以黑睛屬肝,瞳子屬腎,非也。愚謂當以黑睛屬腎,瞳子屬肝。何也?以黑睛色黑,當屬腎;瞳子色青,當屬肝。況水能生木,正以黑睛之水在外,方能養其瞳子之木在內,而常清浮光明。斯千載以來,窺其竅者,叔和一人耳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三個部位的脈象都呈現弦脈,代表肝氣過盛。眼睛會疼痛,像眩暈一樣的感覺。容易生氣,覺得胸口脹滿,常常想大叫。眼睛的瞳孔會被遮蔽,流淚像珠子一樣。

張世賢說:「痃,是指小腹下方的疾病。」弦脈出現在三個部位,代表肝經氣過盛。眼睛是肝臟的開竅處,肝氣過盛就會導致眼睛疼痛。肝經還會環繞陰部,抵達小腹,所以會感到小腹不適像有眩暈感。

我認為「痃」應該是「眩」。弦脈是肝臟的本脈。現在三個部位的脈象都是弦脈,代表肝木之氣沒有發揮其正常功能。肝臟在眼睛開竅,所以眼睛會疼痛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木氣太過盛,就會精神恍惚、容易生氣,出現頭暈、頭痛的症狀。」既然說肝氣過盛,又說肝虛,這是為什麼呢?所謂的過盛,是指邪氣過盛;所謂的虛,是因為過於亢盛反而會造成損害,抑制它反而可以制約它,但因為過於亢盛反而會自我損害導致虛弱。生氣時,氣會向上逆行,所以會覺得胸口脹滿,常常想大叫。瞳孔屬於肝臟,肝氣過盛就會導致瞳孔被遮蔽、疼痛,並且流淚。

所有眼科書籍都說眼睛有五個部位,認為黑睛屬於肝臟,瞳孔屬於腎臟,這是不對的。我認為應該是黑睛屬於腎臟,瞳孔屬於肝臟。為什麼呢?因為黑睛顏色是黑色的,應該屬於腎臟;瞳孔顏色是青色的,應該屬於肝臟。而且水能生木,正是因為黑睛的水在外面,才能滋養瞳孔的木在裡面,使眼睛保持清澈明亮。這千百年來,真正看清這個道理的,只有王叔和一人而已。

3. 肝脈歌

肝軟井弦本沒邪。

經云。脈來軟弱招招。如揭長竿末梢。曰肝平。故云沒邪也。緊因筋急有些些。

緊為寒。肝主筋。寒則筋攣。故緊因筋急有些些也。

細看浮大更兼實。赤痛昏昏似物遮。

浮為風實。大為火。風火相煽。上為目疾。

溢關過寸口相應。目眩頭重與筋疼。

肝脈本弦長。然但當守其本位。今溢關而過於寸口。則木盛矣。木盛則生風。諺曰樹大招風。故為目眩頭重之疾矣。

芤時眼暗或吐血。四肢癱瘓不能行。

肝藏血者也。芤為失血之脈。目得血而能視。手得血而能握。足得血而能步。肝脈而見芤。故或為眼暗。並四肢癱瘓之證作矣。

澀則緣虛血散之。肋脹脅滿自應知。

肝為血多氣少之臟。澀乃氣多血少之脈。肝脈而見澀。則知肝虛而血散矣。肋與脅肝。經之所布也。肝不藏血。故氣乘其虛而居之。是以肋脹而脅滿矣。

滑因肝熱連頭目。緊實弦沉痃癖基。

肝開竅於目。肝部而脈見滑。是為肝經有火。火性炎上故熱連頭目也。按醫學云。沉弦緊實四脈。主腎水不能生木以致肝虛結成癖積。或近臍或兩肋間作痛。基者言其病有根基。而難拔也。

微弱浮散氣作難。目暗生花不耐看。肝為血多氣少之臟。微弱浮散。乃肺脈也。為氣多血少之脈。今四脈見於肝部。乃血不足。而氣居之。故曰氣作難也。肝開竅於目。目得血而能視。今血既不足。故目暗生花。而不耐看矣。

甚浮筋弱身無力。遇此還須四體癱。

肝主筋。取之當於十二菽之重。與筋平者。肝部也。今甚浮則浮而無力矣。浮而無力為虛。虛則無血以榮其筋。筋不得其養。則難以束骨。故四肢癱瘓矣。

白話文:

肝脈柔軟平和,按起來如井水般沉靜,不帶邪氣。

《黃帝內經》說,肝脈來時柔軟無力,就像輕揭長竿末梢那樣輕柔,這表示肝氣平和,所以說不帶邪氣。如果脈搏按起來繃緊,像拉緊的繩子,那是因為筋脈過於急躁所致。

繃緊的脈象代表寒邪入侵,肝主筋,寒邪會使筋脈攣縮,所以脈象才會出現繃緊的狀況。

如果仔細看,肝脈有時會呈現浮大且有力的狀態,同時伴隨赤痛、昏昏沉沉像被東西遮蔽住的感覺,這是因為浮脈代表風邪,大脈代表火邪,風火相互煽動,就會向上侵犯眼睛,造成眼疾。

如果肝脈超過正常範圍,向外擴展到寸口部位,就代表肝氣過盛,木氣太過旺盛容易生風,就像俗話說的「樹大招風」,就會出現頭暈、頭重、筋骨疼痛的症狀。

如果肝脈出現芤脈(中間空虛的脈象),可能會導致眼睛昏暗或吐血,甚至四肢癱瘓無法行走,這是因為肝臟是儲藏血液的器官,芤脈代表失血過多。眼睛需要血液滋養才能看見,手腳需要血液滋養才能活動,肝脈出現芤脈,就會出現眼睛昏暗、四肢癱瘓等症狀。

如果肝脈出現澀脈(不流暢的脈象),代表肝臟虛弱,血氣耗散。肝臟是血多氣少的器官,澀脈代表氣多血少,肝脈出現澀脈,代表肝臟虛弱,血液無法好好儲存。肋骨和脅部是肝經分布的地方,肝臟無法儲藏血液,氣就會趁虛而入,停留在肋骨和脅部,導致肋骨脹痛、脅部脹滿。

如果肝脈出現滑脈,代表肝經有熱,肝開竅於目,肝經有火,火氣向上燃燒,就會引起頭部和眼睛發熱。根據醫學的說法,沉脈、弦脈、緊脈、實脈這四種脈象同時出現,代表腎水無法滋養肝木,導致肝臟虛弱,形成腫塊或硬塊,這些腫塊可能靠近肚臍或在兩肋之間,常常疼痛。這裡說的「基」,是說病根很深,難以去除。

如果肝脈出現微弱、浮散、呼吸困難的現象,甚至眼睛昏暗、出現幻影,代表肝臟血氣不足。肝臟是血多氣少的器官,微弱浮散的脈象其實是肺脈的特徵,代表氣多血少。當肺脈的特徵出現在肝脈上,代表血液不足,而氣太多,就會感到呼吸困難。肝開竅於目,眼睛需要血液滋養才能看清東西,現在血液不足,眼睛就會昏暗,出現幻影,無法看久。

如果肝脈極度浮散、筋脈虛弱、身體無力,甚至可能導致四肢癱瘓。肝臟主管筋脈,正常的肝脈應該輕按時像十二粒豆子那麼重,和筋脈一樣柔軟。如果脈象極度浮散,就代表虛弱無力。虛弱無力表示血液無法滋養筋脈,筋脈無法得到滋養,就難以束縛骨骼,就會出現四肢癱瘓的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