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脈訣乳海》~ 卷二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5)

1. 腎臟歌

腎臟對分之;膀胱其合宜。

四十二難曰:腎有兩枚,重一斤二兩,主藏志。《血氣形志論》云: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裡,謂腎與膀胱為表裡也。

按《陰陽應象大論》云:北方生寒,寒生水,水生咸,咸生腎,腎生骨髓,骨髓生肝。腎主耳。其在天為寒,在地為水,在體為骨,在臟為腎,在色為黑,在音為羽,在聲為呻,在變動為慄,在竅為耳,在味為咸,在志為恐。恐傷腎,思勝恐;寒傷血,燥勝寒;咸傷血,甘勝咸。

《金匱真言論》云:北方黑色,入通於腎,開竅於二陰,藏精於腎,故病在溪。其味鹹,其類水,其畜彘,其谷豆。其應四時,上為辰星。是以知病之在骨也。其音羽,其數六,其臭腐。旺冬身屬水,位北定無欺。

《陰陽應象大論》云:北方生寒,塞生水,水生咸,咸生腎,腎生骨髓。兩耳通為竅。

《陰陽應象大論》云:腎主耳;又云在竅為耳。

三膲附在斯。

古之言三焦者不一。其說或云無狀有名,或云有狀有名。諸論紛然,千載莫決。所謂無狀有名者,其說起於秦越人;所謂有狀有名者,其說起於《三因方》。不知三焦,原自有二,皆本之於《內經》。奈後之學者,執一不分,隨成疑案,至以手少陽之三膲,混而為上中下之三焦,何其謬也!

特未取《內經》諸篇,反覆之耳。其一見於《內經‧營衛生會篇》曰:上焦如霧,中焦如漚,下焦如瀆。觀其如霧、如漚、如瀆,而且判之以上中下,則其為無狀有名可知矣。其二見於《內經‧本藏篇》曰:密理厚皮者,三膲膀胱厚;粗理薄皮者,三膲膀胱薄;疏腠理者,三膲膀胱緩;皮急而無毫毛者,三膲膀胱急;毫毛美而粗者,三膲膀胱直;稀毫毛者,三膲膀胱結也。觀其與膀胱同其厚薄、同其緩急、同其直結,則其為有狀有名,又可知矣。要知《營衛生會篇》所云,乃無狀有名之三焦,主營氣、衛氣、宗氣者也;《本藏篇》所云,乃有狀有名之三膲,與手厥陰為表裡,配十二經絡者也。

若雲手少陽之三膲,即上中下之三焦,則是五臟五腑皆在手少陽之中矣。假令手少陽有病為熱,當治之以寒,俾十二經俱寒之可乎?又令手少陽有病為寒,當治之以熱,俾十二經俱熱之可乎?若云自有手少陽引經之藥,不犯他經,則非上中下之三焦,不辨而自明矣。

大抵無狀有名之「焦」字,無有月傍,當以平聲讀;有狀有名之「膲」字,從以月傍,當以去聲讀。或曰:三膲既與手厥陰為表裡,而又曰附於腎者何也?以《靈樞‧本藏篇》有曰:腎合三膲膀胱。《本輸篇》亦曰:少陽屬腎。故訣曰:三膲附在斯也。戴起宗不玩《本藏》《本輸》二篇之旨,謂三膲非腎所附,而據改為二陰竅附,何其懜懜也。

按三十一難曰:然三焦者,水穀之道路,氣之所終始也。上焦者,在心下,下膈在胃上口,主納而不出;其治在膻中,玉堂下一寸六分,直雨乳間陷者是。中焦者,在胃中脘,不上不下,上腐熟水穀;其治在臍傍。下焦者,

白話文:

腎臟左右各一個,與膀胱相互配合。根據《難經》第四十二難,腎臟有兩個,總重量約一斤二兩,主要功能是儲存意志。《血氣形志論》提到,足太陽和少陰互為表裡,也就是說腎臟和膀胱互為表裡。

根據《陰陽應象大論》所述,北方產生寒冷,寒冷產生水,水產生鹹味,鹹味與腎臟相關。腎臟負責生成骨髓,骨髓再生成肝臟。腎臟主管耳朵,天上的表現為寒冷,地上的表現為水,身體上的表現為骨骼,臟器中的表現為腎臟,顏色上的表現為黑色,音樂上的表現為羽調,聲音上的表現為呻吟,動作上的表現為顫抖,孔竅上的表現為耳朵,味道上的表現為鹹,情感上的表現為恐懼。恐懼傷害腎臟,思考可以克服恐懼。寒冷傷害血液,乾燥可以剋制寒冷。鹹味傷害血液,甜味可以剋制鹹味。

《金匱真言論》提到,北方的黑色,能通達腎臟,開通孔竅於兩個陰部,精華儲存在腎臟,所以疾病發生在骨髓。其味道為鹹,其類別為水,其動物為豬,其穀物為豆類,其四季對應冬季,天空中的表現為辰星。由此可知疾病發生在骨骼。其音樂為羽調,其數字為六,其氣味為腐臭。冬季時身體屬性為水,位置在北方,這絕對不會錯。

《陰陽應象大論》提到,北方產生寒冷,寒冷產生水,水產生鹹味,鹹味與腎臟相關。腎臟主管耳朵,同時它們共享耳朵這個孔竅。

接下來談論的是三焦。

古時對於三焦的描述並不統一,有的認為它無形但有名,有的認為它有形且有名,各種理論混亂,千年來無法決定。無形但有名的看法起源自秦越人,有形且有名的看法起源自《三因方》。然而,事實上三焦有兩種定義,都源於《內經》,但後世學者執著於一種定義,導致混淆不清。甚至將手少陽的三焦與上中下的三焦混為一談,這是多麼錯誤的觀點。

若不深入研究《內經》的各篇章,就無法理解其中的差異。其中一種定義出現在《內經營衛生會篇》:上焦像霧,中焦像澱粉,下焦像溝渠。從「霧」、「澱粉」、「溝渠」的描述可以看出,這種定義下的三焦是無形的。另一種定義出現在《內經本藏篇》:皮膚細緻的人,三焦和膀胱較厚;皮膚粗糙的人,三焦和膀胱較薄;皮膚毛孔大的人,三焦和膀胱鬆弛;皮膚緊繃且毫無毛髮的人,三焦和膀胱緊繃;毛髮茂密的人,三焦和膀胱直立;毛髮稀疏的人,三焦和膀胱纏結。從這些描述可以看出,這種定義下的三焦是有形的。《營衛生會篇》所描述的是無形的三焦,負責管理營氣、衛氣和宗氣;而《本藏篇》所描述的是有形的三焦,與手厥陰經互為表裡,連結著十二經絡。

如果認為手少陽的三焦就是上中下的三焦,那就意味著五臟和五腑都位於手少陽之中了。如果手少陽出現熱症,應該用寒藥治療,但這樣是否能讓十二經絡都變得寒涼呢?反之,如果手少陽出現寒症,應該用熱藥治療,但這樣是否能讓十二經絡都變得溫暖呢?如果認為手少陽有特定的引導藥物,不會影響到其他經絡,那麼上中下的三焦區別就顯而易見了。總之,無形的三焦(焦)沒有「月」旁,應該讀作平聲;而有形的三焦(膲)有「月」旁,應該讀作去聲。有人可能會問,既然三焦與手厥陰互為表裡,為什麼又說它附屬於腎臟呢?這是因為《靈樞本藏篇》提到「腎合三焦膀胱」,《本輸篇》也提到「少陽屬腎」,因此纔有了「三焦附在斯」的說法。但是,戴起宗沒有深入理解《本藏篇》和《本輸篇》的意涵,認為三焦不是腎臟所附屬,而是將其改為「附屬於二陰竅」,這是多麼糊塗的觀點。

根據《難經》第三十一難,三焦是水穀的通道,是氣體的起始和終止點。上焦位於心臟下方,隔膜上方,在胃的上口,主要負責吸收,其治療位置在膻中穴下1.6寸,位於乳頭之間的凹陷處。中焦位於胃的中部,既不上也不下,主要負責腐熟水穀,其治療位置在肚臍旁邊。下焦位於肚臍下方,膀胱上方,主要負責分離清濁,其治療位置在肚臘下方1寸處。因此,被稱為三焦,其府位於氣街,另一版本稱為「沖字」。

鹹味食物歸屬豆類和藿香。

張元素認為,腎臟像水一樣,味道為鹹,豆類和藿香都是鹹味的食物,所以它們歸屬於腎臟。《藏氣法時論》提到,脾臟顏色為黃色,適合食用鹹味的大豆、豬肉、豆類和藿香。但為什麼這些食物會歸屬於腎臟呢?王冰的注釋認為,這是為了促進關節的活動。腎臟控制著胃的關節,而脾臟和胃相連,所以鹹味食物可以軟化關節,使其更加靈活。當關節靈活時,胃氣才能正常運行,脾氣才能得到轉化,所以脾臟的適宜味道和其他器官不同。

精氣和意志互相跟隨。

根據《難經》第三十四難,腎臟儲存精氣和意志。

腎臟的脈象應當沉實且滑順。《平人氣象論》提到,正常的腎臟脈象是喘喘累積,如同鉤子一般堅硬,這種脈象被稱為「腎平」。脈象堅硬表示脈象沉實,喘喘累積表示脈象滑順。

根據《人鏡經》所述,腎臟脈象應當沉而軟滑。腎臟與骨骼相連,脈象沿著骨骼行走。正確的脈診方法是將手指按至骨骼上方,以感受脈象的沉實程度。再輕輕加壓,如果脈象無力且柔軟,抬起手指時流利,那便是脈象滑順。

如果脈象浮緩,那便預示著脾臟的問題。

「攤」在這裡是指緩慢的意思。根據雲岐子的觀點,腎臟在冬季旺盛,脈象應當沉實且滑順。但若脈象反而浮緩,這表示土剋制水,脾臟對腎臟造成負擔,所以說脾臟的問題導致了這種脈象。

黑色如同烏鴉羽毛是吉祥的徵兆,而黑色如同燒焦的煤炭則是危險的信號。

根據《五臟生成篇》所述,黑色明亮且潤澤代表生機,而黑色暗淡無光則代表死亡。

根據《玉機真藏論》所述,真正的腎臟脈象如同手指彈擊石頭,堅硬且斷斷續續,顏色為黑色且缺乏光澤,毛髮脆弱易斷,這表示病情危急。患者會感到寒冷並大量產生唾液,情緒煩躁,體內水分容易流失。

根據《難經》第四十九難,腎臟主管液體,自身分泌唾液。張世賢認為,當水份過多時,火氣就會消失,火氣消失後體溫下降,導致水分向上溢出而產生大量唾液。相反地,當火氣過旺時,體內水分會乾涸,引起煩躁,津液減少,導致口渴。

奔豚病發作於肚臍下方,最終會導致骨骼萎縮。

根據《難經》第五十六難,腎臟的積聚病症稱為奔豚,起源於下腹部,向上延伸至心臟下方,形狀如同小豬,上下移動不定,無時無刻不在讓人喘息,伴隨著骨骼萎縮和氣短的症狀。這種病症在夏季的丙丁日最易發作,原因在於脾臟疾病傳染給腎臟,腎臟疾病再傳染給心臟。夏季是心臟最旺盛的時候,旺盛的心臟可以抵抗外來的邪氣。腎臟想要將邪氣傳回脾臟,但脾臟拒絕接受,於是邪氣停留在體內形成積聚。因此,奔豚病在夏季的丙丁日最容易發生。

當腎臟實證時,會夢見腰部解開,當腎臟虛證時,會夢見自己溺水。

根據《淫邪發夢篇》所述,腎臟氣血旺盛時,會夢見腰部解開,不受任何外在因素幹擾。如果外來的氣進入腎臟,就會夢見自己站在深淵邊緣,落入水中。

根據《中藏經》所述,腎臟虛弱時,會夢見自己溺水,人處於虛弱狀態時,會夢見自己趴在水中。當腎臟氣血旺盛時,會夢見自己跳入深淵或水中。

每個腎臟約一斤多二兩,位於腰部左右相對垂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