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脈訣乳海》~ 卷三 (4)
卷三 (4)
1. 七表脈交變略例論
潔古曰:七表脈者,是客邪來傷主,乃陰乘陽也。其證若身熱(外陽)惡寒(內陰),是外陽而內陰見也。七表脈,但熱而不惡寒者(表裡俱屬陽),是內外皆陽也。七表證,自汗惡風,卻得八里脈者(陽證見陰脈),當用麻黃(散其陽邪)、桂枝(實其陰分)各半湯。如八里證,自汗惡風,得七表脈(陰證見陽脈),亦用桂枝麻黃各半湯。有汗不惡風者(腠理虛),黃耆白芍湯。無汗不惡寒者(正邪),蔥豉湯。脈如浮滑而長,為三陽,禁不可發汗。經曰:陽實陰虛,汗出而死。
凡外感之邪,皆為客邪也。其病自外而入,循外踝上背絡顛頂,以入腹。人身之背屬陽,腹屬陰。陽氣被外邪所乘,而陽氣不能外衛。其證發熱惡寒者,是外陽而內陰也。七表證,發熱不惡寒者,是內外皆陽也。七表證自汗惡風,卻見八里脈者,是陽證得陰脈也,主弱而客強,故用麻黃而兼桂枝各半湯,一以實其表而助陽,一以扶其標而泄陰也。八里證,外不發熱,自汗惡風,而脈是七表之脈,此為陰證見陽脈,內陽而外陰也,當扶陽而祛陰,故用桂枝兼麻黃各半湯也。有汗不惡風者,是陽中虛邪所致,要實其腠理,故用黃耆白芍湯。無汗不惡寒者,或只發熱,此為實邪,故用蔥豉湯。脈若浮滑而長,此是三陽俱病,半表半裡之證,不可發汗。恐誤發汗,亡陽而死。故經曰:陽盛陰虛,汗出則死也。
按評云:此一段只體貼註解,議論會悟外陰內陽、外陽內陰之理。內外或皆陰,內外或皆陽。脈屬陰屬陽,證屬陰屬陽。如此推測,自然不誤。
仲景曰:脈浮當汗。三陽當汗者,謂陽中有陰。夫表者,是陽分也。脈浮,亦陽分也。浮脈客陰也,故當發汗。且陽中有陰者,陽乃榮衛之分,客陰自外而入居之,故宜耗出而發去之。經曰:在上者因分而越之。此說非謂陽中有形跡之陰,是陽中客邪之陰證,居其表也。
當發汗之證,是尺寸俱浮,陽中有陰也,客邪也,標病也,表之表也。客邪自外而入,在榮之外衛之間,故脈浮宜發汗而耗去之。經曰:在上者因而越之,是在太陽也。太陽自顛頂而上,其邪循背而行於上,可以越而去之。此所謂客邪未入於內也,是無形之陰邪,居其表者。故仲景之法,當汗而愈焉。
按仲景論中,凡脈浮當汗。又三陽俱病,不可汗。但陽分中有客邪,即當汗。何以為客?陰在陽分中也。假如七表之脈,外證發熱惡寒,又無汗或作煩渴煩躁,只審其但兼惡寒,可汗;不兼惡寒,三陽中皆陽也,不可汗,慎之慎之。夫三陽之表,是三陽標也,無形經絡受客陰,乃表之表也,乃陽中陽分也。宜發其客陰之邪(別本其字作去字)。
故前說陽中有陰,當汗。
三陽者,太陽、陽明、少陽也。三陽之標邪,在太陽之上,尚未入陽明、少陽。其證頭身背痛,為無形中陰邪也。無形經絡受客邪,乃表之表,宜發去客邪,而陽分中之客陰,因汗而愈。洵不誣矣。
白話文:
七表脈交變略例論
古人說,七表脈是指外邪入侵人體,陰邪乘據陽氣的現象。症狀表現為發熱惡寒,這是外陽而內陰。如果只是發熱不惡寒,則表明內外皆屬陽氣。七表證出現自汗惡風,卻摸到八里脈(陰脈),應當使用麻黃桂枝各半湯,因為這是陽證見陰脈,需要用麻黃散陽邪,用桂枝補陰分。如果出現八里證(陰證),有自汗惡風,卻摸到七表脈(陽脈),也用麻黃桂枝各半湯,因為這是陰證見陽脈。若是有汗但不惡風,這是腠理虛弱,用黃耆白芍湯;如果無汗也不惡寒,這是正邪交爭,用蔥豉湯。脈象浮滑而長,這是三陽俱病,禁止發汗,因為《傷寒論》說:「陽實陰虛,汗出而死。」
凡是外感邪氣,都是客邪。疾病從體表入侵,沿著外踝向上,經過背部,到達頭頂,再進入腹部。人體的背部屬陽,腹部屬陰。陽氣被外邪所侵犯,陽氣不能正常防衛,就會出現發熱惡寒,這是外陽而內陰的七表證。如果只是發熱不惡寒,則是內外皆陽的七表證。七表證自汗惡風,卻出現八里脈,這是陽證出現陰脈的現象,說明正氣虛弱,邪氣旺盛。所以要使用麻黃桂枝各半湯,麻黃以散表邪助陽氣,桂枝以扶正泄陰邪。八里證表現為不發熱,自汗惡風,脈象卻是七表脈,這是陰證見陽脈,內陽外陰,應該扶陽祛陰,所以也用麻黃桂枝各半湯。有汗但不惡風,是陽氣不足,邪氣內傷,需要補益腠理,所以用黃耆白芍湯。無汗也不惡寒,或只是發熱,這是實邪,所以用蔥豉湯。脈象浮滑而長,這是三陽俱病,半表半裡之證,不可發汗,以免傷陽氣而致死。所以《傷寒論》說:「陽盛陰虛,汗出則死。」
總之,這段文字主要闡述了如何根據陰陽、表裡、脈象等方面來判斷病情,並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法。要仔細辨別內外皆陰、內外皆陽、脈屬陰陽、證屬陰陽等情況,才能準確判斷,避免誤治。
張仲景說:「脈浮當汗,三陽當汗者,謂陽中有陰。」表證是陽分,脈浮也是陽分,浮脈表示陰邪客於陽分,所以要發汗。陽中有陰是指陽分中有外邪入侵,所以要通過發汗將邪氣排出。經書上說:「在上者,因分而越之。」這並不是說陽分中有形體的陰邪,而是指陽分中有客邪,位於體表。
需要發汗的症狀,是寸口脈都浮,表示陽中有陰,有客邪,是表證中的表證,客邪從外而入,位於榮衛之間,所以脈浮應該發汗將邪氣排出。經書上說:「在上者,因分而越之」,這是指在太陽經,太陽經從頭頂向下,邪氣循背而行,可以通過發汗而排出,因為這時的客邪還未深入內部,是無形的陰邪,位於體表。所以張仲景的方法,是發汗治療。
張仲景的論述中,凡是脈浮都應該發汗,但是三陽俱病卻不能發汗。只有陽分中有客邪才能發汗。什麼是客邪?就是陰邪在陽分之中。例如七表脈,外證發熱惡寒,又無汗或伴隨煩渴、煩躁,如果只有惡寒,可以發汗;如果沒有惡寒,屬於三陽皆陽,則不可發汗,要謹慎小心。三陽的表證,是三陽的標證,無形的經絡受客邪,是表之表,是陽中之陽,應該發散客邪。所以之前所說的陽中有陰應該發汗,這是正確的。
三陽指太陽、陽明、少陽。三陽的標證邪氣,在太陽經之上,還未進入陽明、少陽,症狀是頭、身、背痛,是無形的陰邪,無形的經絡受客邪,是表之表,應該發散客邪,陽分中的客邪,通過發汗而痊癒,這是真實可靠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