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邦博

《脈訣乳海》~ 卷三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5)

1. 七表脈交變略例論

若是三陽之裡。是三陽本也。主有形受邪。膀胱與胃是也。既受在有形之處。惟宜利小便。下大便則愈。此乃陽中之陰也。此說言主。前說言客。若不窮主客邪正之理。必傷人命。

三陽之裡。謂病入陽明本也。陽中客陰傳入於胃。主有形受邪。謂邪入。於胃中糟粕也。胃與膀胱俱在有形之處。胃中飲食變化而成糟粕。其受盛之物。乃成受邪之物也。豈不為有形之邪耶。故宜下大便而利小便也。所謂陽中之陰。非客陰也。是主病也。本病也。明其主客之理。自不誤治之矣。

三陰當下者。夫三陰者藏也。外無所主。內無所受。所主者皮毛血脈肌肉筋骨耳。無所受者。無所受盛也。在三陰經絡中。有邪者是為無形。乃陰中之陽。可汗而已。是經絡無形受客邪。當發汗去之。為三陰標之病也。三陰屬裡。夫三陰受邪。必歸於太陰。而復還於陽明。何也。

太陰從標本而化。歸於受盛之官。變化出焉。為有形跡之陰邪。自當下之而愈。若是無形中所受。乃三陰標之病也。外有所主者。謂脈尚系弦緊洪滑等。至七表之脈也。病雖傳裡。而經絡之中。尚為客邪也。是三陰之標。未入三陰之本者。若入三陰之本。則所受盛矣。經曰。

無形之邪。乃陰中之陽。故曰可汗。謂還當解表。不可擅下也。至於三陰之本。當下之證。解見下文。三陰本者。藏也。盛則終歸於胃。是有形病也。當自各經絡中藥入胃去之。此乃三陰當下也。是為陰中之陰。可下而愈。此為主之陰。非是客邪之陰也夫客主共論。陰中有陽。

當下去之者。陰中者主也。有陽者客邪也。言陰經中受陽邪。染於有形物中。不得出者可下。

三陰之本。本之本也。里之裡也。里證若盛。則燥渴。其脈必實。是客陰歸於陽明。為有形跡之陰。乃主中之陰。非客邪之陰也。經曰。經絡中受陽邪。更染於有形物中。其陽邪積於臟腑不得出者。故當下之而愈也。

略說八里。乃陽乘陰也。其證身涼四肢厥。惡熱。是外陰而內陽也。但寒不熱不渴者。是內外皆陰也。仲景云。厥深熱亦深。厥微熱亦微。口傷爛赤。因發汗得之。

八里之證。病在乎內。陽邪乘於陰經。邪入三陰也。陽邪客陰也。三陰經絡。主陰也。客陽傳於主中之陰。故曰陽乘陰也。故證身涼不發熱。四肢屬陽。但陰盛陽盛。故四肢冷厥。而又惡寒者。是陰中有陽。為外陰而內陽也。若是四肢冷厥。不惡寒。不作渴。是內外皆寒。內外純陰之證也。

仲景云。熱深厥亦深。熱微厥亦微。口傷爛赤者。此又一陽證也。乃陽盛陰虛。因醫家誤發汗而致之者。內經曰。三陰可溫。而不可汗者宜也。夫七表八里。發汗吐下。治傷寒必當仔細論之。七表八里。互相交變。乃壞證。來(此節疑有脫簡)理脈中。一說六脈交變。浮滑長為三陽。

白話文:

七表脈交變略例論

如果病是在三陽經的內部,那這是三陽經本身的病,主要是有形的實質受邪侵擾,像是膀胱和胃。既然邪氣侵入有形的地方,就應該以利小便和通大便來治療,這樣病就會好,這屬於陽經中的陰病。這裡說的是「主病」,前面說的是「客邪」。如果不弄清楚主病和客邪、邪氣和正氣的道理,一定會傷害人命。

所謂的三陽經內部,是指病邪進入陽明經的本位。陽經中的客邪傳入胃,說明有形的實質受邪侵擾,指邪氣進入胃中的食物殘渣。胃和膀胱都在有形的地方,胃中食物消化後形成殘渣,這些容納的東西也成了受邪的地方,難道不是有形的邪氣嗎?所以應該通大便和利小便。這裡說的陽中的陰,不是客邪,而是主病,是本來的病。明白主客之間的道理,自然就不會誤治了。

至於三陰經的病,如果應該用攻下的方法治療,那是因為三陰經是收藏精氣的臟器,外不主事,內不受邪。它所主的,是皮膚、毛髮、血脈、肌肉、筋骨等;它不受邪,是指它沒有容納邪氣的地方。如果邪氣在三陰經絡中,那這種邪氣是無形的,屬於陰經中的陽邪,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這是經絡中無形受到的客邪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驅除,屬於三陰經表淺部位的病。三陰經屬里,如果三陰經受邪,最終會歸於太陰經,然後又會返回陽明經,為什麼呢?

太陰經能根據標本的性質而變化,最終歸於接受食物殘渣的官竅,然後變化產生疾病,形成有形可見的陰邪,自然應該用攻下的方法來治療。如果是無形之中受到的邪氣,那就是三陰經表淺部位的病。說「外有所主」,是指脈象還表現為弦、緊、洪、滑等,屬於七表脈的範疇。雖然病邪已經傳入體內,但在經絡中,仍然屬於客邪,是三陰經表面的病,還沒有進入三陰經的根本。如果進入三陰經的根本,那所容納的邪氣就多了。《內經》說:

無形的邪氣,是陰中的陽邪,所以說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意思是應該用解表的藥物治療,不可以隨便攻下。至於三陰經的根本,需要用攻下方法治療的,在後面的文字中會詳細解釋。所謂的三陰經根本,是指臟器,當它們容納邪氣過多時,最終會歸於胃,成為有形的病,應該從各個經絡用藥,讓邪氣從胃排出,這就是三陰經應該用攻下方法治療的情況,屬於陰經中的陰病,可以用攻下方法治療。這屬於主病中的陰,不是客邪的陰。總之,要結合主病和客邪來討論,陰中有陽。

應該用攻下方法治療的,是陰經的主病,有陽邪是客邪。意思是說,陰經中受到陽邪,並且停留在有形的東西中,不能排出,就可以用攻下的方法治療。

三陰經的本,是本中的本,是里中的里。如果里證嚴重,就會出現口渴,脈象一定會是實脈。這是客邪的陰歸於陽明經,形成了有形可見的陰邪,是主病中的陰,不是客邪的陰。《內經》說:經絡中受陽邪,又停留在有形的東西中,陽邪積聚在臟腑而無法排出,所以應該用攻下方法治療。

簡單來說,八里屬於陽邪侵犯陰經的情況。表現為身體發涼,四肢厥冷,怕熱,這是外陰內陽的表現。如果只是身體寒冷,不發熱,也不口渴,這是內外都是陰寒的情況。張仲景說:厥冷得越厲害,發熱也越厲害;厥冷輕微,發熱也輕微。口舌潰爛,是因發汗導致的。

八里的病證,病在內部,是陽邪侵犯陰經,邪氣進入三陰經。陽邪是客邪,它侵犯了主陰的三陰經。所以說陽邪侵犯陰經。所以身體發涼不發熱。四肢屬於陽,但由於陰盛陽衰,所以四肢厥冷。又怕冷,這是陰中有陽,是外陰內陽的表現。如果四肢厥冷,但不怕冷,也不口渴,這是內外都是寒,是內外純陰的病證。

張仲景說:發熱越厲害,厥冷也越厲害;發熱輕微,厥冷也輕微。口舌潰爛,這又是一種陽證,是陽盛陰虛,因醫生誤用發汗所導致。《內經》說,三陰經可以用溫補的方法,而不能用發汗的方法。七表和八里,用發汗、催吐、攻下的方法治療傷寒,一定要仔細探討。七表和八里互相轉化,是病情惡化的表現。接下來應該要研究脈象,一說六脈的變化,浮、滑、長是三陽的脈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