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邦博

《脈訣乳海》~ 卷三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6)

1. 七表脈交變略例論

乃陽中有陰。沉澀短為三陰。乃陰中有陽。當審察表裡。分其內外。以辨虛實。治從標本。萬舉萬當。治傷寒要分辨陰陽虛實標本輕重之法。七表八里。互相交變。不可不細論之。六脈交變。浮滑長為陽脈。沉澀短為陰脈。三陰三陽。兩相交而兩相變。有陽變而為陰。有陰變而為陽者。

如七表證。而得八里之脈。此陽證見陰脈。為壞證也。八里證而得七表之脈。此陰證見陽脈。可以生也。陽中有陰。陰中有陽。變化無窮。可不認其陰陽虛實表裡標本而治之也哉。

夫標本者。太陰有標本之化。少陰亦然。(陰字乃陽字之訛。)太陽標熱而本寒。從此生七表。少陰標寒而本熱。從此生八里。太陰標本皆陰。少陽標本皆陽。惟陽明與厥陰。不從標本。從乎中也。此舉六氣之標本也。

太陽標熱而本寒者。太陽屬君火。故標熱本寒者。謂應膀胱。膀胱屬水。所以本寒。少陽膽經。稟肝木。木中有火。所以標本皆陽。陽明屬胃。燥土也。謂四臟寒熱之氣。皆歸於土。而能變化。所以無標本之應。土居中央。故曰從乎中也。從此生七表也。太陰標寒而本熱者。

太陰濕土。為柔和之土也。土中有濕氣而生焉。故曰標寒。而又與陽明胃之燥土。同歸一經。所以本熱也。少陰有標本之化者。少陰屬腎。標應膀胱水。本應三焦火。水與火交。所以有標本之化。厥陰屬膽。厥陰膽經。居於左脅。故不從標本。而木氣只干脾胃。稟於兩關。故曰從乎中也。

從此生八里也。所謂六氣之標本者。溫風寒外來之邪。從標而入者。燥濕暑。內生之邪。從本而出者。

按六微旨大論云。少陽之上。火氣治之。中見厥陰。陽明之上。燥氣治之。中見太陰。太陽之上。寒氣治之。中見少陰。厥陰之上。風氣治之。中見少陽。少陰之上。熱氣治之。中見太陽。太陰之上。濕氣治之。中見陽明。所謂本也。本之下。中之見也。見之下。氣之標也。

本標不同。氣應異象。叔和所載者。是七表八里。九道脈訣。二十四道脈之標本也。皆有從標從本。從乎中。假令太陽少陰。各有標本之化。太陽脈浮。少陰脈沉。此乃浮沉交。

叔和所載。七表八里。時為傷寒虛實而設。又立九道脈。諸天地九九之數。共成為二十四道脈之標本也。標以明其表陰也。本以明其里陽也。中能變化。從乎中土也。所謂太陽少陰。各有標本之化者。陽浮而動。故陽邪為天行之氣。陰沉而靜。故陰從中土而出。標入於本。而本能變化。故浮與沉交。要不越乎二十四道脈之標本也。

內經曰。若從標本論之。是為長短交。長以發汗。短以下長曰陽明。短曰太陰。長者陽明。當解表利小便。短者太陰。當下。土鬱則奪之。令無壅礙。故長脈發之。短脈下之者。是滑與澀交。滑居寸而熱。澀居尺而寒。滑居尺而熱。澀居寸而寒。澀脈居尺寸。皆損氣。滑居尺寸皆助陰陽。

白話文:

這是說陽脈中會有陰的成分,陰脈中也會有陽的成分。診斷時要仔細觀察病症的表裡,區分內在和外在,辨別虛實,治療時要從根本原因著手,才能萬無一失。治療傷寒要分辨陰陽虛實、病症的輕重和本末。七種表證和八種里證會互相轉換,必須仔細探討。六種脈象也會變化,浮滑而長的脈象屬於陽脈,沉澀而短的脈象屬於陰脈。三陰和三陽脈會互相轉換,有陽證轉變成陰證的,也有陰證轉變成陽證的。

如果出現七表證,卻摸到八里證的脈象,這是陽證出現陰脈,屬於壞證。反之,如果出現八里證,卻摸到七表證的脈象,這是陰證出現陽脈,表示病情可以好轉。陽脈中有陰,陰脈中有陽,變化無窮,怎能不仔細辨別陰陽虛實、表裡本末來治療呢?

所謂的「本末」,太陰病有其本末的變化,少陰病也是如此。(這裡的「陰」字應是「陽」字的誤寫。)太陽病表現出熱象,但病根是寒,由此產生七種表證。少陰病表現出寒象,但病根是熱,由此產生八種里證。太陰病的本末都屬陰,少陽病的本末都屬陽。只有陽明和厥陰病,不從本末來判斷,而是要從「中」來辨別。這裡說明了六氣的本末。

太陽病表現出熱象,但病根是寒,是因為太陽對應君火,因此表現出熱。而病根寒冷,是因為對應膀胱,膀胱屬水,所以病根是寒。少陽對應膽經,膽經屬於肝木,木中有火,所以本末都屬陽。陽明對應胃,胃屬燥土,四臟寒熱之氣都歸於土,並且能變化,所以沒有本末的規律,因為土居中央,所以說要從「中」來辨別。由此產生七種表證。太陰病表現出寒象,但病根是熱。

太陰對應濕土,屬於柔和的土,土中有濕氣產生,所以說表現出寒象,又和陽明胃的燥土同歸一經,所以病根是熱。少陰病有本末的變化,是因為少陰對應腎,表現在外的對應膀胱水,病根在內的對應三焦火,水與火交替,所以有本末的變化。厥陰對應膽,厥陰膽經位於左脅,不從本末來判斷,木氣只影響脾胃,取決於兩關脈,所以說要從「中」來辨別。

由此產生八種里證。所謂的六氣本末,溫風寒是外來的邪氣,從「標」而入。燥濕暑是內生的邪氣,從「本」而出。

按照《六微旨大論》所說,少陽之氣,用火來治療,中間會看到厥陰之象。陽明之氣,用燥來治療,中間會看到太陰之象。太陽之氣,用寒來治療,中間會看到少陰之象。厥陰之氣,用風來治療,中間會看到少陽之象。少陰之氣,用熱來治療,中間會看到太陽之象。太陰之氣,用濕來治療,中間會看到陽明之象。這說的是「本」。在「本」之下,能看到「中」的表現。在「中」之下,能看到「氣」的表象。

本末不同,氣的表現也會不同。叔和所記載的,是七種表證、八種里證,以及九道脈的訣竅,合起來是二十四道脈的本末。這些都有從「標」、從「本」和從「中」來判斷的。例如太陽和少陰,各自有本末的變化。太陽脈是浮的,少陰脈是沉的,這是浮和沉的交替。

叔和所記載的七表八里,是為了區別傷寒的虛實而設立的。又設立了九道脈,是依照天地之數九九相乘,總共有二十四道脈的本末。用「標」來表明表面的陰象,用「本」來表明裡面的陽象,「中」則能夠變化,是從屬於「中土」的。所謂太陽和少陰,各自有本末的變化,陽脈是浮動的,所以陽邪是從天而來的。陰脈是沉靜的,所以陰邪是從中土而出的。表象會進入到根本,而根本能夠變化,所以浮脈和沉脈會交替。但不超出二十四道脈的本末。

《內經》說,如果從本末來論述,那就是長短的交替。長脈用來發汗,短脈用來下瀉。長脈代表陽明,短脈代表太陰。長脈是陽明,應該解表和利小便。短脈是太陰,應該下瀉。土氣鬱結就要疏導,使其沒有阻塞。所以長脈用發汗的方法,短脈用下瀉的方法。這就是滑脈和澀脈的交替。滑脈在寸口是熱證,澀脈在尺脈是寒證。滑脈在尺脈是熱證,澀脈在寸口是寒證。澀脈出現在寸口或尺脈,都表示氣的損傷。滑脈出現在寸口或尺脈,都有助於陰陽的調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