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脈訣乳海》~ 卷三 (10)
卷三 (10)
1. 歌曰
指下尋之中且虛。邪風透入小腸居。病時淋瀝兼疼痛。大作湯丸必自除。指下尋之中且虛。火之象也。火性本熱。熱則生風。故曰邪風透入小腸。而為淋瀝疼痛之病也。治之者。當大作湯丸。以瀉其小腸之火。則淋瀝自止。而疼痛可除矣。云岐子云。芤主血凝而不流。凡人之十二經絡。
以應溝渠。是榮衛氣血不散。不能盈滿經絡。故見芤脈。主淋瀝小便膿及血。當大作湯丸也。四物湯地黃丸補之。桃仁承氣湯瀉之。一云大柴胡湯。吳文炳云。中且虛。兩頭有。中間無也。芤主失血。心主血。心有熱而血妄行。則芤脈見。熱則生風邪。心不受邪。遂傳於小腸。
以致小便淋瀝疼痛。須用八正散導赤散。以清邪熱。
白話文:
把脈時摸到脈象中間空虛,這種情況是邪風侵入小腸所導致的。發病時會出現小便淋漓不盡、兼有疼痛的症狀。這時需要使用大量的湯劑或丸劑來治療,病症自然會消除。
把脈時摸到脈象中間空虛,這是一種火的徵象。火的本性是熱,熱就會生風,所以說邪風侵入小腸,導致小便淋漓不盡和疼痛。治療方法應當大量使用湯劑或丸劑,來瀉小腸的火氣,這樣淋漓不盡的症狀自然會停止,疼痛也會消除。
雲岐子說,芤脈代表血液凝滯不流通。人體的十二經絡就像溝渠一樣,如果營衛氣血不散布,就無法充滿經絡,所以會出現芤脈。芤脈主要代表小便淋漓不盡、有膿血。此時應當大量使用湯劑或丸劑來治療。可以用四物湯、地黃丸來補養,桃仁承氣湯來瀉火。還有人說可以用大柴胡湯。
吳文炳說,所謂的「中且虛」,是指脈象兩頭有,中間卻是空的。芤脈主要代表失血。心臟主管血液,當心臟有熱而導致血妄行時,就會出現芤脈。熱就會生風邪,心臟不受邪,邪氣就傳到小腸,導致小便淋漓不盡和疼痛。這時需要用八正散或導赤散來清除邪熱。
2. 又歌曰
寸芤,積血在胸中。
脈者,由營氣行於十二經隧之中,流動充滿,故脈道滑利和緩,何芤之有?寸,所以候胸中者,胸為氣海,氣血壅滯於胸中,故寸口而見芤也。張世賢釋治之以犀角地黃湯,血在上焦故也。
按脈經云:寸口芤,吐血;微芤者,衄血,空虛,血去故也。宜服竹皮湯、黃耆湯,灸膻中。
關內逢芤,腸里癰。關內所以候中焦者,榮出中焦。今關內而逢芤,則為營血不行,留於腸胃之間,久之化為膿血,而成癰毒。張世賢釋治以桃仁承氣湯,血在中焦故也。
按脈經云:關脈芤,大便去血數斗者,以膈俞傷故也。宜服生地黃,並生竹皮湯,灸膈俞。若重下去血者,針關元;甚者,宜服龍骨丸必愈。
又按醫說云:楊介吉老者,泗洲人,以醫術聞四方。有儒生李氏子,學業願娶其女,以授其學,執子婿禮甚恭。吉老盡以精微告之。一日,有靈璧縣富家婦有疾,遣人邀李生以往。李初視脈云:腸胃間有所苦邪。婦曰:腸中痛不可忍,而大便從小便中出。醫者皆以謂無此證,不可治,故欲屈子。李曰:試為籌之。若姑服我之藥,三日當有瘳,不然,非其所知也。下小丸子四十粒,煎黃耆湯下之。富家依其言,下膿血數升而愈。富家大喜,贈錢五十萬,置酒而問之曰:始切脈時,覺芤脈現於腸部。王叔和脈訣云:「寸芤積血在胸中,關內逢芤,腸里癰。」
此癰生腸內,所以致然。所服者,乃雲母膏為丸耳。切脈至此,可以言醫矣。李後以醫科及第,至博士。
李植元季,即其從子也。脈經云:關上芤,胃中虛。
尺部見之,虛在腎,小便遺瀝,血凝膿。
尺部,所以候腎者,今見芤脈,是為水不勝火,腎虛則門戶失守,故小便遺瀝。水不勝火,故膿血淋漓也。張世賢釋治以抵當丸、抵當湯,或加減桃仁湯。愚謂既云虛在腎矣,理宜用涼補之劑,何為復用抵當等藥也?
亦須斟酌。
按脈經云:尺中芤,下血;微芤,小便血。又云:尺脈芤,下焦虛,小便去血,宜服竹皮生地黃湯,灸丹田關元,亦針補之。
白話文:
歌訣說:「寸口出現芤脈,表示胸腔內有瘀血。」
脈搏的運行,是營氣在十二經脈中流動,充滿而使脈道滑順平和。怎麼會有芤脈的出現呢?寸口這個部位,主要是診察胸腔的狀況。胸部是氣之海,當氣血阻塞在胸腔時,寸口就會出現芤脈。張世賢認為應該用犀角地黃湯來治療,因為病因在於上焦有瘀血。
《脈經》上說:「寸口出現芤脈,會吐血;輕微的芤脈,會流鼻血。這都是因為身體空虛,血流失的緣故。」應該服用竹皮湯、黃耆湯,並針灸膻中穴。
關脈內出現芤脈,表示腸道內有癰腫。關脈主要診察中焦的情況,營氣也是從中焦發出。現在關脈出現芤脈,表示營血運行不暢,滯留在腸胃之間,久而久之化為膿血,形成癰腫。張世賢認為應該用桃仁承氣湯來治療,因為病因在於中焦有瘀血。
《脈經》上說:「關脈出現芤脈,會大量便血,這是因為膈俞穴受傷的緣故。」應該服用生地黃,並服用生竹皮湯,針灸膈俞穴。如果出血嚴重,還可針刺關元穴;更嚴重的話,應該服用龍骨丸,必定能痊癒。
另有醫書記載:「楊介吉老先生是泗洲人,醫術聞名四方。有個儒生李姓子弟,為了學習他的醫術,願意娶他的女兒,以子婿之禮待之非常恭敬。楊老先生把醫術精髓都告訴了他。有一天,靈璧縣有位富家婦女患病,派人請李生去看病。李生一開始診脈時說:『腸胃之間有些問題。』婦人說:『腸子痛得難以忍受,而且大便從小便排出。』其他醫生都認為沒有這種病症,無法治療,所以想為難李生。李生說:『我試著想想辦法。如果妳先服用我的藥,三日應該會好轉,不然的話,我也沒辦法了。』於是開了四十粒小藥丸,用黃耆湯送服。富家婦人照著做了,排出數升的膿血,病就好了。富家非常高興,贈送五十萬錢,擺酒席問他:『你診脈時,感覺到腸部出現芤脈。王叔和的《脈訣》說:「寸芤積血在胸中,關內逢芤,腸里癰。」』這癰腫生在腸內,所以才會這樣。所服用的藥丸,是雲母膏製成的。診脈能診到這個程度,才可以說是懂醫術了。李生後來考中醫科進士,當上了博士。」
李植是元朝季年的醫生,是他的侄子。
《脈經》上說:「關上出現芤脈,表示胃中虛弱。」
尺部出現芤脈,表示腎虛,小便淋漓不止,可能有血凝結成膿。
尺部,主要是診察腎臟狀況的。現在尺部出現芤脈,表示水不克制火,腎虛則門戶失守,所以小便淋漓不止。水不能制火,所以會出現膿血。張世賢認為應該用抵當丸、抵當湯,或加減桃仁湯來治療。我認為既然說是腎虛了,理當用滋陰補腎的藥物,為什麼還要用抵當等藥呢?
這點需要仔細考慮。
《脈經》上說:「尺中出現芤脈,會便血;輕微的芤脈,會小便出血。」又說:「尺脈出現芤脈,表示下焦虛弱,小便出血,應該服用竹皮生地黃湯,針灸丹田關元穴,也可以針刺補之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