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邦博

《脈訣乳海》~ 卷三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9)

1. 又歌曰

寸浮中風頭熱痛。

寸。陽部也。浮。陽脈也。風。陽氣也。頭。諸陽之會也。今兩寸而見浮脈。故主風熱上攻頭目也。

按脈經云。寸口浮。中風發熱頭痛。宜服桂枝湯。葛根湯。針風池風府。向火灸身。摩治風膏。覆令取汗。又云。寸口脈浮而盛者。病在外。

關浮腹脹胃虛空。

熊氏曰。左關屬肝。右關屬脾。左關脈浮。主肝木生風。右關脈浮。主風不勝土。故胃氣虛空而脹滿也。

按脈經云。關上浮腹痛心下滿。又云。腹滿不欲食。浮為虛滿。宜服平胃丸。茯苓湯。生薑前胡湯。針胃管。先瀉後補之。又云。關上脈浮而大。風在胃中。張口肩息。心下澹澹。食欲嘔。

尺部見之風入肺。大腸乾澀故難通。

尺脈見浮。主大腸乾澀。而云風入肺者。何也。經云。陽明之上燥氣主之。中見太陰。夫手太陰肺也。手陽明大腸也。正以大腸之絡絡肺。肺之絡絡大腸。大腸居少腹之中。尺所以候腹中者。浮為風。風既入肺。不傳於臟。而傳於腑。故大腸乾澀而難通也。張世賢釋謂風不在於命門。而在於肺大腸。所以乾澀而難通。風在下焦。治之以七聖丸。方見後結脈條內。

按脈經云。尺中浮。小便難。又云。尺脈浮下熱風。小便難。宜服瞿麥湯。滑石散。針橫骨關元瀉之。人云是脈浮。客熱在下焦。

白話文:

歌訣說:

寸脈浮現,代表是中風,會有頭部發熱疼痛的狀況。

寸,屬於陽部。浮,是陽脈的表現。風,也是陽氣的一種。頭部,是眾多陽氣匯聚的地方。現在兩寸脈都呈現浮脈,所以判斷是風熱之氣向上侵襲頭部,導致眼睛不適。

根據《脈經》記載,寸口脈浮,是中風、發熱、頭痛的症狀,適合服用桂枝湯或葛根湯,並針刺風池穴和風府穴,可以向火取暖或用艾灸身體,擦拭治療風的藥膏,然後蓋被子發汗。另外,《脈經》也說,寸口脈浮而且強盛,表示疾病在體表。

關脈浮現,則表示腹脹,且是胃虛空的表現。

熊氏認為,左關脈屬於肝,右關脈屬於脾。左關脈浮,代表肝木生風;右關脈浮,代表風氣會勝過脾土,因此導致胃氣虛弱、腹部脹滿。

《脈經》記載,關脈浮現,會有腹痛、心下滿悶的狀況。另外,《脈經》也說,腹脹、不想吃東西,浮脈是虛性脹滿,適合服用平胃丸、茯苓湯、生薑前胡湯,並針刺胃管穴,先瀉後補。還有,《脈經》說關脈浮大,是風邪在胃中,會張口喘氣、肩部聳動、心下感到空虛、想吐。

尺脈出現浮脈,是風邪進入肺部的表現,因為大腸乾燥,所以排便困難。

尺脈見浮,主要說明是大腸乾燥。為什麼說是風入肺呢?因為經書說,陽明經是燥氣主導,內與太陰經相通。手太陰經屬於肺,手陽明經屬於大腸。正是因為大腸的絡脈連接肺,肺的絡脈連接大腸,大腸位於下腹部,所以尺脈可以反應腹部的情況。浮脈代表風,風邪進入肺部,不會直接影響臟腑,而是影響腑,所以導致大腸乾燥、排便困難。張世賢解釋說,風邪不在命門,而在肺與大腸,所以導致大腸乾燥、排便困難。風邪在下焦,可以用七聖丸治療。這個藥方會在之後講述結脈的條文中提到。

根據《脈經》的記載,尺脈浮現,會小便困難。另外,《脈經》還說尺脈浮現,代表下焦有熱風,小便困難,適合服用瞿麥湯或滑石散,並針刺橫骨穴或關元穴來瀉熱。也有人說,這種浮脈,是客熱在下焦的表現。

2. 芤脈指法主病

二芤者。陽也。指下尋之。兩頭即有。中間全無曰芤。主淋瀝氣入小腸。

二芤者。陽火也。何為陽火。小腸火也。離為火。其象中虛。故指法曰。指下尋之。兩頭即有。中間全無。離之象也。蓋以丁火。陰火也。主手少陰。丙火。陽火也。主手太陽。手太陽。小腸也。故主病為淋瀝氣入小腸。其說詳見前脈賦。浮芤其狀相反條內參看。潔古曰。弦浮無力。

按之中央空。兩邊有。曰芤。芤主失血。手足太陽。皆血多氣少。故主病淋瀝。氣入小腸脫血病者。皆從太陽之說。

按脈經云。芤脈浮大而軟。按之中央空。兩邊實。一曰手中無。兩傍有。

白話文:

芤脈有兩種情況,都屬於陽脈。當手指按壓在脈搏上尋找時,會感覺脈搏兩頭有搏動,中間卻完全空虛,這就叫做芤脈。這種脈象主要代表著小便淋漓不盡,或是氣體進入小腸的病症。

第二種芤脈,也屬於陽火,也就是小腸的火氣。因為離卦的卦象是中間虛空的,所以摸脈時會感覺兩頭有脈搏,中間卻空虛。這就像離卦的象徵。丁火是陰火,主手少陰經;丙火是陽火,主手太陽經,而手太陽經對應的就是小腸,所以芤脈的病症主要為淋漓不盡,氣體進入小腸。這些詳細的說法可以參考之前的脈賦。浮芤的狀況與之相反,可參照相關條文。名醫張潔古認為,弦脈又浮又無力,按壓時中間空虛,兩邊有搏動,就是芤脈。芤脈代表失血。手太陽經和足太陽經都是血多氣少的經脈,所以主要代表淋漓不盡的症狀,以及氣體進入小腸導致脫血的病症,這些都與太陽經的說法一致。

《脈經》記載,芤脈浮大而軟,按壓時中間空虛,兩邊飽滿。也有說法是,指下感覺中間沒有脈搏,兩旁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