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脈訣乳海》~ 卷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)

1. 卷四

2. 八里脈交變略例論

潔古曰:八里脈者,乃右手三部,寸、關、尺受邪者也。陽乘陰也。是微、沉、緩、澀、遲、伏、濡、弱八里脈也。有里之表,乃三陰經絡,各稱標之名也;有里之裡者,乃三陰之本,脾、腎、肝總稱之名也。且三陰標者,為陰中之陽;本者,為陰中之陰也。盛則歸於胃土,乃邪染有形。故里之表,是陰中之陽,當漬形以為汗,宜發之,主宜緩。

內經曰:脈長者,為外病;脈短者,為內病。入里之脈,俱短脈也,俱在右手三部受邪者也。病入於內,為陽邪乘乎陰也。顧有里之裡,有里之表。里之表者,邪在三陰經絡中,為三陰之標也。三陰標者,仍是陽邪,尚未入於胃土,故不可輕下,而當緩散之。若是里之裡,陰中之陰也。

邪歸於胃土,而染於有形跡之中,下之則愈。蓋里之表,漬形以為汗者,身膚漬漬潮潤,乃陽邪在裡中之表,本來正汗,非若取汗之證。發越而出者,主宜緩也。

里之裡,是陰中之陰分也,當急下之。客宜急。是知諸中客邪當急;諸主自病,當緩。前說七表,乃春夏具三陽;後說八里,乃秋冬具三陰。經中論反交錯生疾,得本位以常法治中,互相為病,當推移所在主客,相合脈證,依緩急治之。假令惡寒也,里之表也,當與麻黃附子細辛湯緩發之。

是漬形以為汗也。如不惡風寒而反欲去衣;身涼,面目赤;四肢逆;數日不大便;小便赤澀,引飲;身靜重如山;譫語昏冒;脈沉細而疾數者,是足少陰經反受火邪,是里之裡病,乃陰中之陰,陽邪也。此客邪當速,急下去之,以大承氣湯除之。

里之裡者,本中之裡也。客邪盡淨,里證急矣,故宜急下。凡客邪至於中者,中在經絡之中,雖為表而漸入里矣,尚可緩乎?故宜急表也。諸主自病者,非外來之病也。五行中相乘相剋,互相交變,多見八里脈也。宜分別脈證,相合與相異治之。有輕重之分。如證宜急,而脈不宜急者;

脈宜急,而證不宜急者,止從緩而不宜急也。緩則能守其和平;急則乃交錯生疾。必當以本位常法治中;當推移所在主客,與相合脈證,依緩急治之。是多從脈而不從證也。若是交變互相為病,當分主客脈證。或證當汗,而脈不可汗;證當下,而脈不可下;或脈可汗,而證不可汗;

或證可下,而脈不可下。互相交變,而又互相推移,主客輕重與緩急之法。如經中謂漬形以為汗者,用麻黃又兼附子,一以治標,一以治本,是從其緩也。如不惡風寒,而反欲去衣等證,此是陰中之陽,邪在內矣,宜急治其里。治其里,是多從證,而不從其脈也。

今將七表脈有下者,八里脈有汗者,七表脈有汗者,八里脈有下者,此四論為古今之則。於七表脈論、八里脈論內,交五說之。更有脈與證相雜之法,當取仲景內,桂枝脈(里)得麻黃證(表);麻黃脈得桂枝證。遞用麻黃桂枝各半湯。如桂枝證二停,麻黃脈一停,當用桂枝二麻黃一湯法。

白話文:

潔古先生表示,所謂「八里脈」,指的是右手三部位(寸、關、尺)感受到病邪的情況,這是陽氣壓倒陰氣的現象。這種脈象特徵微沈、緩、澀、遲、伏、濡、弱等八種特性,我們稱之為「八里脈」。

「八里脈」中的「裏」,是指三陰經絡,各部位有各自的名稱。而更深入的「裏」,則是三陰的根本,包括脾、腎、肝,我們統稱為「裏」。「裏」的表面是陰中之陽,根本則是陰中之陰。若病情加重,會影響到胃,這時病邪已經侵入實質器官。對於「裏」的表面,也就是陰中之陽,應讓身體發汗,適合緩慢治療。

《內經》指出,脈象長的是外感病,脈象短的是內傷病。當病邪進入「裏」,脈象會變得短促,這代表病邪進入右手三部位。病情進入體內,是陽邪侵犯陰氣的表現。再進一步區分,「裏」的表面,是病邪在三陰經絡中,屬於三陰的表面,這是陰中之陽,病邪尚未侵入胃,所以不能隨意瀉下,應該採用緩慢散發的方式治療。

如果病邪深入「裏」的內部,即陰中之陰,病情會更嚴重。病邪進入胃,侵入實質器官,瀉下可以改善病情。當身體微微出汗,這是陽邪在「裏」的表面,是正常的汗出,並非刻意出汗。對於「裏」的內部,即陰中之陰,必須立即瀉下,這是病情的關鍵。

舉例來說,如果病人畏寒,這是「裏」的表面病狀,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緩慢發汗。然而,如果病人不畏風寒,反而想脫衣服,身體涼爽,但臉色潮紅,四肢冰冷,數日未排大便,小便色赤且排尿困難,身體沉重如山,出現胡言亂語和昏迷,脈象沉細且快速,這代表足少陰經受到火邪的侵害,這是「裏」的內部病狀,屬於陰中之陰,這是陽邪,病情非常危急,應立即使用大承氣湯瀉下。

「裏」的內部,是病根所在,當病邪清除後,病情急轉直下,因此必須立即瀉下。如果病邪進入「裏」,即使仍在經絡中,病情已由表面轉向內部,不能輕忽,因此必須立即治療。然而,如果是本身疾病,而非外來病邪,病情會在五行中相互剋制和變化,容易出現「八里脈」。應根據脈象和病狀,判斷病情輕重,如果病狀需立即治療,但脈象不適合,或者脈象需立即治療,但病狀不適合,應優先考慮緩慢治療。

此外,如果脈象和病狀交錯變化,例如脈象需發汗,但病狀不適合,或者脈象需瀉下,但病狀不適合,或者相反,應根據病情輕重和緩急程度,決定治療方式。一般而言,應優先考慮脈象,因為脈象可以反映病情的真實情況,而病狀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。然而,在特殊情況下,應根據病情的輕重和緩急程度,靈活調整治療方式。

根據《素問》,病邪進入「裏」的表面,可以使用麻黃和附子,一個治療表面,一個治療根本,這是緩慢治療的方法。然而,如果病情進入「裏」的內部,必須立即治療,這是根據病狀而非脈象。現在將「七表脈」中有瀉下情況、「八里脈」中有發汗情況、「七表脈」中有發汗情況、「八里脈」中有瀉下情況,作為古往今來的治療原則。在「七表脈」和「八里脈」的理論中,還有更多脈象和病狀相互影響的法則。

總的來說,脈象是反映病情的重要指標,應優先考慮脈象,但也不能完全忽視病狀。如果脈象和病狀相互影響,應根據病情輕重和緩急程度,靈活調整治療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