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邦博

《脈訣乳海》~ 卷四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2)

1. 八里脈交變略例論

或麻黃證二停。桂枝脈一停。當用麻黃二桂枝一湯法。更有麻黃脈桂枝證。取脈為主。脈便為二停。證為一停。用麻黃二桂枝一湯法治之。或桂枝脈麻黃證。亦脈為二停。證作一停。用桂枝二麻黃一湯法治之。大抵聖人謂脈者。司人之命。故以脈為主。多從脈而少從證也。舉世脈證交互二法。

是不合全從於脈。亦不合不從於證。如合證當兩取之。如證在交變法中。即合從脈不從證也。然亦不拘。亦當臨時消息。傳受遞從。元證來理。所投去處。沒天之時令。且七表有下者。為內外皆陽緩下。八里有汗者。為內外皆陰緩汗。七表有汗者。為外陽而內陰急汗。八里有下者。

為外陽而內陰急下。故素問說標本之化。立四因之法。為此一說也。表裡標本之化。七表論內說之。

脈證互參。謂桂枝證得麻黃脈。不宜過用麻黃。必兼以桂枝。勿使麻黃大泄之意。此為證屬陰不足。而脈屬陽有餘。故用麻黃二。多從脈之意。桂枝一。少從證之意。不致偏僻之咎。今其陰陽扶抑之法。而太過不及。自位乎中和之道也。致中和。天地位。萬物育。何病之有。

八里脈。

白話文:

有時候,麻黃證狀出現兩次,桂枝脈象出現一次,這時應該用麻黃二份、桂枝一份的藥方來治療。另外,也有出現麻黃脈象卻是桂枝證狀的情況,這時要以脈象為主,如果脈象出現兩次,證狀出現一次,就用麻黃二份、桂枝一份的藥方來治療。反過來說,如果出現桂枝脈象,卻是麻黃證狀,同樣以脈象為主,脈象出現兩次,證狀出現一次,就用桂枝二份、麻黃一份的藥方來治療。

總的來說,古人認為脈象是掌握人體生命的重要關鍵,所以要以脈象為主,多參考脈象而少參考證狀。世人普遍認為脈象和證狀可以交互參考的兩種方法,其實不應該完全只聽從脈象,也不應該完全不參考證狀。如果證狀與脈象相符,就應該兩者都考慮。如果證狀處於變化交替的情況中,就應該聽從脈象而不聽從證狀。然而,這也不是絕對的,應該根據當時的情況來調整用藥,並遵循前人的經驗和道理。要知道疾病的根源、要投藥的方向,要順應自然界的時令和變化。

身體表面的七個部位出現腹瀉,是因為體內外都屬於陽虛而導致的腹瀉。身體內部的八個部位出現流汗,是因為體內外都屬於陰虛而導致的流汗。身體表面的七個部位出現流汗,是因為體外陽氣旺盛而體內陰氣不足導致的急迫流汗。身體內部的八個部位出現腹瀉,是因為體外陽氣旺盛而體內陰氣不足導致的急迫腹瀉。所以《素問》裡說的標本轉化,並確立了四種病因的治療方法,就是這個道理。關於體表與體內的標本轉化,在七表論中已經詳細闡述過了。

脈象與證狀要互相參考,比如出現桂枝證狀卻出現麻黃脈象時,不宜過度使用麻黃,必須搭配使用桂枝,避免麻黃藥性過度發散。這是因為證狀屬於陰氣不足,而脈象屬於陽氣有餘,所以麻黃用二份,是較多地參考脈象;桂枝用一份,是較少地參考證狀,這樣就不會出現偏差的過失。現在的藥方能使陰陽相互扶持、相互抑制,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,最終達到中和的境界。能夠達到中和,天地萬物才能各安其位、生長繁榮,這樣哪裡還會有疾病呢?

以上是關於八里脈的論述。

2. 微脈指法主病

一微者陰也。指可尋之。往來甚微。再再尋之。若有若無曰微。主敗血不止面色無光。

微者。陰土也。何為陰土。雨土濛霧之象也。血實則脈實。血虛則脈虛。今云指下尋之。往來甚微。則陽已衰矣。再再尋之。若有若無。則血已脫矣。夫營出中焦。中焦治則能攝血。血足則能華色。今脈見微。則為陰盛陽虛。不能攝血。以致敗血不止。血去則不能華色。是以面色無光也。

按脈經云。微脈極細而軟。或欲絕。若有若無。一曰小也。一曰手下快。一曰浮而薄。一曰按之如欲盡。

白話文:

微脈,屬於陰脈的一種。這種脈象用手指仔細尋找才能感覺到,脈搏跳動非常微弱,要反覆尋找才能感受到,感覺好像有又好像沒有,這表示病人體內氣血衰敗、出血不止,導致臉色蒼白無光。

微脈,屬於陰土的脈象,所謂陰土,就像陰雨天霧氣濛濛的景象。正常情況下,血液充足脈搏就會有力,血液不足脈搏就會虛弱。現在說用手指尋找脈搏,跳動卻非常微弱,這表示身體的陽氣已經衰弱了;反覆尋找才感覺到脈搏好像有又好像沒有,這表示血液已經大量流失了。人體營氣來自中焦,如果中焦功能正常就能夠統攝血液,血液充足就能使臉色紅潤有光澤。現在脈象呈現微弱,表示陰氣過盛陽氣虛弱,身體無法攝住血液,導致出血不止。血液流失就會使臉色變得蒼白,所以臉色才會黯淡無光。

根據《脈經》的記載,微脈極其細小而柔軟,甚至感覺快要消失了,好像有又好像沒有。有人說微脈很小,有人說指下感覺脈搏跳動很快,有人說脈搏浮在表面而且很薄,有人說按壓脈搏感覺好像快要消失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