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邦博

《脈訣乳海》~ 卷五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)

1. 陽毒歌

陽毒健亂,四肢煩。面赤生花,作點斑。狂言妄語,如神鬼。下利頻多,喉不安。

汗出遍身,應大瘥。魚口開張,命欲翻。有藥不辜,但與服。能過七日,便能安。

池氏曰:陽證宜汗而解之,如失汗,則邪傳入藏,瘀熱在裡不散,致病健亂煩躁。面赤發斑,狂言妄語,如見鬼神,下痢瘀血,如此危證,病傳在裡不當汗,又加之遍身自汗,口如魚口開強者死。能過七日,乃過經陽熱退,方有可救之理。池氏之言如此。予曰不然,夫陽毒之為病也。

非由表而傳入於裡也,乃陽邪熱毒,一時表裡俱傷。如面赤健亂而發斑點,乃陽毒攻其表也。狂言妄語下痢,乃陽毒攻其里也。內外俱為陽毒所傷,若得汗出,則亢龍有悔,應豁然病退而大瘥矣。汗出而病猶不瘥,及魚口氣粗,則正不勝邪,而命欲翻矣。然而陽病易已,不可謂其必死。

而勿加救療也,如解毒化斑之劑,不妨與服,倘能延過七日,則可生矣。過七日則陽極而陰生,所謂七日來復是也。

白話文:

陽毒這種病症會使人精神錯亂,四肢感到煩躁不安。臉色潮紅,出現像花朵一樣的斑點。患者會胡言亂語,如同見到鬼神一般。腹瀉頻繁,喉嚨也不舒服。

如果能全身出汗,病情應會大幅好轉。但如果嘴巴張得像魚一樣,表示生命危在旦夕。若有藥可服用,就應該給病人服下。如果能撐過七天,病情就能穩定下來。

池氏認為,陽證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。如果沒能發汗,邪氣就會傳入體內,熱瘀積在裡面無法消散,導致病情嚴重,精神錯亂、煩躁不安。臉色潮紅,出現斑點,胡言亂語,好像看到鬼神,腹瀉排出瘀血。這種危險的病症,病邪已經深入體內,不適合再用發汗的方式治療。如果又加上全身自發性出汗,嘴巴張得像魚一樣,表示病情危急,病人可能會死亡。如果能撐過七天,表示體內的陽熱已經消退,這才可能有救的機會。池氏是這麼說的。

我(作者)認為不是這樣。所謂的陽毒病,並不是從表層傳入體內的,而是陽熱邪毒同時傷害了體表和體內。臉色潮紅、精神錯亂並出現斑點,是陽毒侵襲體表的表現。胡言亂語和腹瀉,是陽毒侵襲體內的表現。體內體表都被陽毒所傷,如果能順利出汗,就像「亢龍有悔」一樣,病情就會明顯好轉。如果出汗後病情沒有好轉,甚至出現嘴巴張開、呼吸急促,表示正氣無法抵抗邪氣,生命危在旦夕。但陽性疾病容易痊癒,不能就此認為病人必死無疑,而放棄治療。如果能服用解毒化斑的藥物,不妨試試。如果能撐過七天,就有機會活下來。撐過七天表示陽氣達到極限開始轉陰,就是所謂的「七日來復」的道理。

2. 陰毒歌

陰毒傷寒身體重。背強眼痛不堪任。小腹急痛口青黑。毒氣衝心轉不禁。四肢厥冷惟思吐。不利咽喉脈細沉。若能速灸臍輪下。六日看過見喜深。

陰毒傷寒者。非傳入之陰。乃陰毒之氣。一時表裡俱傷也。如身重背強。眼痛口青黑。四肢厥冷。乃陰毒攻於表也。小腹痛。氣衝心。

思吐而咽喉不利。乃陰毒攻於裡也。內外俱為陰毒之氣所傷。然陰病難已。當灸丹田以回陽抑陰。況六日則陰已極矣。過此不死。延至七日。則一陽來復。或可望其生云。

按活人書云。陰毒脈疾。七至八至以上。疾不可數者。正是陰毒已深也。六脈沉細而疾。尺脈短小。寸口脈或大。若誤服涼藥。則渴轉急。有此之證者。便急服辛熱之藥。一日或二日便安。若陰毒漸深。其候沉重。四肢逆冷。腹痛轉甚。或咽喉不利。心下脹滿結硬。燥渴虛汗不止。

六脈俱沉細而疾。一息七至以來。有此證者。速於氣海關元二穴灸三二百壯。以手足和暖為效。仍兼服正陽散。

又按劉守真云。然既脈疾。七至八至以上疾不可數者。正是陽熱極甚之脈也。世俗妄傳陰毒諸證。以素問驗之。皆陽熱亢極之證。但熱於內在裡極深。身表似其陰寒者也。及夫經云亢則害。承乃制也。謂五行之道。實甚則過。極則反。以克己者也。是謂兼化。如萬物熱極。而反出水液。以火鍊金。熱極而反化為水。是以火極。而反以水化也。

白話文:

陰毒引起的傷寒會導致身體沉重、背部僵硬、眼睛疼痛難以忍受。小腹會劇烈疼痛,嘴唇發青發黑,毒氣上衝心臟讓人難以控制。四肢冰冷,只想嘔吐,咽喉不利,脈象細弱而沉。如果能立刻在肚臍下方施灸,六天後有機會看到好轉。

所謂陰毒傷寒,並不是外界傳染的陰邪,而是陰毒之氣,短時間內表裡都受到傷害。例如身體沉重、背部僵硬、眼睛疼痛、嘴唇發青發黑、四肢冰冷,都是陰毒侵犯體表的表現。小腹疼痛、氣往上衝到心臟、想吐且咽喉不利,是陰毒侵犯內裡的表現。內外都受到陰毒之氣的傷害,而陰病難以治癒。應該艾灸丹田來恢復陽氣,抑制陰邪。更何況六天時陰氣已經達到極盛,如果能撐過這時,到了第七天,陽氣開始復甦,或許就能有生機。

根據《活人書》的說法,陰毒脈象的跳動頻率,如果達到每分鐘七至八次以上,甚至無法數清,就表示陰毒已經很深了。六脈沉細而快,尺脈短小,寸口脈或者較大。如果誤服寒涼藥物,則會更加口渴。出現這些症狀,應立即服用辛熱的藥物,一兩天就會好轉。如果陰毒逐漸加深,症狀會變得更加嚴重,四肢逆冷,腹痛加劇,或者咽喉不利,心下脹滿堅硬,口渴不止,虛汗不止。

如果六脈都沉細而快,呼吸一次脈搏跳動七次以上,出現這種情況,應該立刻在氣海和關元兩個穴位艾灸兩三百壯,直到手腳溫暖有效。同時服用正陽散。

此外,根據劉守真的說法,脈搏跳動快,每分鐘七到八次以上甚至無法數清,其實是陽熱極盛的脈象。世俗傳言陰毒的各種症狀,如果用《素問》來驗證,其實都是陽熱亢盛的表現,只是熱在內裡很深,身體表面才呈現出陰寒的假象。《黃帝內經》說「亢則害,承乃制」,意思是說五行的道理,太過就會產生危害,過度就會走向反面,這是指用相克的道理來制約它。這也是「兼化」的體現。就像萬物熱到極點,反而會產生水液;用火煉金,熱到極點反而會化成水。所以說火熱到極點,反而會用水來轉化。

3. 雜病生死歌

腹脹浮大是出厄。虛小命殂須努力。

腹脹之病。有寒有熱。有虛有實。有久有暴。病證不同。治法各異。大抵皆由於陽氣外虛。陰氣內積。診得其脈浮大。則陽氣尚不甚虛。陰氣猶不甚積。且諸陽為表。陽氣易已。故曰出厄。若脈虛小。則脾胃已虛。病當在裡。諸里為陰。陰病難已。故曰命殂。

按巢氏病源曰。腹痛者。由陽氣外虛。陰氣內積故也。陽氣內虛。受風冷邪氣。風冷。陰氣也。冷積於臟腑之間不散。與脾氣相壅。虛則脹。故腹滿而氣微喘。診其脈。右手寸口氣口以前。手陽明經也。脈浮為陽。按之牢強。謂之為實。陽實者。病腹滿氣喘嗽。左手關上脈。

足少陽經也。陰實者。病腹脹滿。煩擾不得臥也。關脈實。則腹滿響。關上脈浮而大。風在胃內。腹脹急。心內澹澹。食欲嘔逆。關脈浮。腹滿不欲食。脈浮為是虛滿。左手尺中。神門以後脈。足少陰經。沉者為陰。陰實者。病苦小腹滿。左手尺中陰實者。腎實也。苦腹脹善鳴。

左手關後。尺中脈浮為陽。陽實者。膀胱實也。苦少腹滿。引腰痛。脈來外澀者。為奔腹脹滿也。病苦腹滿而喘。脈反滑利而沉。皆為逆。死不治。腹脹脈浮者生。虛小者死。其湯熨針石。別有正方。

下利微小卻為生。脈大浮洪無瘥日。

下利之證。雖在脾腎。其見證在於大腸。大腸屬庚金。脈若微小。則火猶不甚。而庚金無傷。故曰生。若遇浮大而洪。則為丙火來克庚金。其邪方熾。故曰無瘥日也。

按儒門事親云。腸澼下膿血。脈沉小流通者佳。數疾且大有熱者死。經云。腸澼便血。身熱則死。寒則生。又云。腸澼下白沫。脈沉則生。浮則死。又云。腸澼下膿血。脈懸絕則死。滑大則生。又云。腸澼之屬。身熱脈不懸。絕滑大者生。懸澀者死。以藏期之。又云。腸澼筋攣。

其脈小細。安靜者生。浮大緊者死。洞泄食不化。不得留下。膿血。脈微小速者生。緊息者死。又云泄注。脈緩明小結者生。浮大數者死。

恍惚之病定癲狂。其脈實牢保安吉。寸關尺奇沉細時。如此未聞人救得。

五十九難曰。狂癲之病。何以別之。然。狂之始發。少臥而不飢。自高賢也。自辨智也。自貴倨也。妄笑好歌樂。妄行不休是也。癲病始發。意不樂。直視僵仆。其脈三部陰陽俱盛。經言如此。所謂陰陽俱盛者。即訣所謂實牢也。若寸關尺部沉細。是於三部陰陽俱盛。相反則正氣已衰。

故云未聞人救得也。戴起宗脈訣刊誤。復引難經重陰為癲。謂陰部內見沉澀微短脈。是陽脈不見。而陰獨盛。故為癲疾。殊失難經之旨矣。何也。據刊誤之意。盛字當作甚字。若仍作或字。則非沉澀微短可知矣。

按二十難云。重陽者狂。重陰者癲。疑於五十九難中錯簡者。脈經云。診得癲疾。虛則可治。實則死。又云。癲疾脈實堅者生。脈沉細小者死。又云。癲疾脈搏大滑者。久久自已。其沉小急實不可治。小堅急。亦不可治。

白話文:

雜病生死歌

腹部膨脹很大,預示著病情會有轉機。如果腹部脹小,生命垂危,必須積極治療。

腹部脹滿的疾病,有寒有熱,有虛有實,有久病有急病,不同的病症,治療方法也不同。大多數都是由於陽氣不足,陰氣內積。如果診脈發現脈象浮大,說明陽氣還沒有非常虛弱,陰氣也沒有積聚得很嚴重,而且所有陽經在體表,陽氣較易恢復,所以說病情會有轉機。如果脈象虛小,則說明脾胃已經虛弱,病邪在裡,裡屬陰,陰病難治,所以說生命垂危。

巢氏《病源》中說,腹痛是陽氣不足,陰氣內積造成的。陽氣不足,受風寒邪氣侵襲,風寒屬陰邪,寒邪積聚在臟腑之間不散,與脾氣相阻,虛則脹,所以腹部脹滿,氣短喘息。診脈時,右手寸口(氣口以前)屬手陽明經,脈象浮大為陽實,按之堅實有力,稱為陽實,陽實者,腹部脹滿,氣喘咳嗽。左手關上脈屬足少陽經,脈象實大為陰實,陰實者,腹部脹滿,煩躁不安,不能臥睡。關脈實,則腹部脹滿,按之有聲。關上脈浮大,風邪在胃中,腹部脹痛,心煩意亂,想吐,食欲不振。關脈浮,腹部脹滿,不想吃東西,脈浮為虛脹。左手尺中(神門以後)脈屬足少陰經,脈沉為陰實,陰實者,小腹脹滿疼痛。左手尺中陰實,腎實,腹部脹滿,常有腸鳴音。左手關後尺中脈浮為陽實,陽實者,膀胱實,小腹脹滿,牽引腰痛。脈象外澀,為奔豚氣上衝,腹部脹滿。腹部脹滿而喘息,脈象反而滑利而沉,都是逆證,無法治愈,將會死亡。腹部脹滿,脈象浮者生,脈象虛小者死。至於湯藥、熨貼、針灸、藥石等治療方法,另有詳細的處方。

下痢稀少,預示著病情好轉。脈象大而浮洪,病情沒有好轉的跡象。

下痢雖然病位在脾腎,但症狀主要表現在大腸。大腸屬金,脈象如果微小,則火邪未盛,庚金未受損傷,所以預示病情好轉。如果脈象浮大洪大,則丙火克庚金,邪氣盛,所以預示病情無好轉之日。

《儒門事親》中說,腸瀉下膿血,脈沉小而流暢者預後良好;脈數疾而大,並伴有發熱者會死亡。《經》書中說,腸瀉下血,發熱則死,發冷則生;又說,腸瀉下白沫,脈沉則生,脈浮則死;又說,腸瀉下膿血,脈懸絕則死,脈滑大則生;又說,腸瀉一類疾病,發熱而脈不懸絕,脈滑大者生,脈懸澀者死。以藏期預後。《經》書又說,腸瀉伴筋攣,脈小細而安靜者生,脈浮大緊者死;便泄食不消化,不能保留,並伴有膿血,脈微小而快速者生,脈緊而呼吸急促者死;又說,泄瀉,脈緩和細小而結實者生,脈浮大而數者死。

神志恍惚,確定是癲狂病,如果脈象實而有力,預後良好。如果寸關尺三部脈象沉細,從來沒有聽說有人能救活。

《五十九難》中說,狂癲病如何區分?狂病初發,少睡不飢,自認為賢能,自認為聰明,自認為高貴傲慢,胡亂地大笑唱歌,胡亂地走動不停。癲病初發,心情不愉快,直視前方,僵臥倒地。三部脈象陰陽俱盛。《經》書上如此記載,所謂陰陽俱盛,就是脈訣中所說的實而有力。如果寸關尺三部脈象沉細,與三部陰陽俱盛相反,說明正氣已經衰竭,所以說從來沒有聽說有人能救活。戴起宗《脈訣》刊誤,又引用《難經》重陰為癲,說陰部出現沉澀微弱短小的脈象,陽脈不見,而陰獨盛,所以是癲疾,這與《難經》的本意相違背。為什麼呢?據刊誤的說法,盛字應作甚字。如果仍然作盛字,則沉澀微弱短小是無法知道的。

《二十難》中說,重陽為狂,重陰為癲,懷疑《五十九難》中錯抄了。脈學經典中說,診斷癲疾,虛弱可以治療,實證則死亡;又說,癲疾脈象實而有力者生,脈沉細小者死;又說,癲疾脈搏大而滑者,久而自愈,脈沉小而急實者不可治,脈小而堅急者,也不可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