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邦博

《脈訣乳海》~ 卷二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2)

1. 脾脈歌

夫脾主中州。而能攝血。故曰營出中焦。脾陰足則磨谷能消食。而連肉潤肌臀矣。澀為血少。今脾脈而見澀。則為脾虛血少。脾既虛。則飲食不甘美。故曰。即非多食也。縱強食之。亦不能作肌膚矣。熊氏謂脾脈見澀。是心火虛。故令脾土無生氣。其說亦太轉折。張氏謂其澀為肺脈。

見於土部。是子來母位。實邪為患。故能多食。不多食則肌肉消瘦矣。其說更悖。

微浮傷客熱。來去作微疏。

熊宗立云。脾部脈微而浮。是外之風邪熱毒。客舍於脾也。故乍熱乍止。如客之往來。非本經之正病。但安其脾胃。則自愈矣。

有緊脾家痛。仍兼筋急拘。欲吐即不吐。沖沖未得疏。

經脈別論云。食入於胃。散精於肝。淫氣於筋。緊則為寒。脾胃而見緊脈。是為內傷生冷。木氣鬱於土中。不得發越。故腹痛而筋急。欲吐不吐。即嘔逆也。嘔逆則氣擾亂於胸中。而沖沖未得疏泄。若能得一吐。則木氣條達而復伸。筋自不拘。腹痛自止矣。

若弦肝氣盛。妨食被機謀。

此為木來剋土。必致妨礙飲食。而為賊邪所謀害矣。

大實心中痛。如邪勿帶符。

脾脈大實。則為脾有實邪。而為心中痛者。何也。按經脈篇云。脾足太陰之脈。起於大指之端。入腹屬脾。絡胃。上膈。挾咽。連舌本。散舌下。其支者。復從胃。別上膈。注心中。又云。脾病為心下急痛。故曰。大實心中痛也。藏病則傳於府。足陽明胃經是也。足陽明病。則登高而歌。棄衣而走。故曰。如邪勿帶符也。

溢關涎出口。風中見羈孤。

脾屬土。其性鎮靜。其畏風木。開肌腠也。其液為涎。脾氣不足。則所勝侮之。脾土被克而起。致中州無權。風木之邪肆虐。故風痰壅塞於上。而涎液溢出於口。此為太陰中風之證。太陰。脾土也。脾土主灌溉四傍。今既中風。則如人之羈旅孤危。而一無所依助也。

白話文:

脾臟是身體的中心樞紐,負責統攝血液。所以說,營養物質出自於中焦。脾臟陰氣充足,就能磨碎食物消化,進而滋養肌肉和臀部,使之豐潤。如果脈象呈現澀滯,表示血少。現在如果脾脈出現澀脈,就代表脾虛血少。脾虛了,吃東西就沒什麼味道。所以說,即使不是吃很多,縱使勉強多吃,也不能夠轉化成肌肉。熊氏認為脾脈出現澀脈,是心火虛弱,導致脾土沒有生機,這種說法太過迂迴。張氏認為澀脈是肺脈,出現在脾土的部位,是子來母位的現象,認為這是實邪在作怪,所以能多吃,若不多吃肌肉就會消瘦,這個說法更不合理。

如果脾脈呈現微浮,表示有外來的風邪熱毒侵擾,來來去去,脈象呈現稍微稀疏的現象。熊宗立說,脾部的脈象微弱而浮,是外來的風邪熱毒侵襲了脾臟。所以才會時而發熱時而停止,就像客人來來往往一樣,並非脾臟本身的問題。只要安撫脾胃,自然就會痊癒。

如果脾脈呈現緊的脈象,代表脾胃有疼痛感,同時還會感到筋脈拘急。想吐卻又吐不出來,胸口覺得堵塞不舒暢。經脈別論說,食物進入胃之後,會將精華散發到肝,然後濡養筋脈。緊脈代表寒。脾胃出現緊脈,是因為內傷,吃了生冷的食物。木氣鬱積在土中,無法疏泄發散,所以腹痛且筋脈拘急。想吐卻吐不出來,就是想嘔吐的感覺。嘔吐的話,胸中的氣機就會擾亂,感到堵塞不暢。如果能吐出來,木氣就會順暢伸展,筋脈自然就不會拘急,腹痛也會停止。

如果脾脈呈現弦脈,代表肝氣旺盛,會阻礙脾胃的消化功能,這表示木來克土,導致飲食受到妨礙,受到賊邪的侵擾。

如果脾脈呈現大而實的脈象,代表脾臟有實邪,導致心口疼痛。為什麼呢?根據經脈篇所說,脾足太陰經的脈絡,起於大腳趾,進入腹部連繫脾臟,絡於胃,往上通過膈膜,挾著咽部,連繫舌根,散布於舌下。它的一個分支,又從胃部往上通過膈膜,注入心中。又說,脾病會導致心下急痛。所以說,脾脈大而實會導致心口疼痛。臟腑生病會傳到與之相對應的腑,也就是足陽明胃經。足陽明經有病,就會出現登高而歌,丟掉衣服亂跑的瘋狂行為,所以說,像發瘋一樣,不要使用符咒來鎮壓。

如果嘴角流涎,表示是脾虛,受風邪侵襲,就會感到孤立無助。脾臟屬土,性情鎮定,害怕風木。開泄肌肉的皮表。脾的液體是口水。脾氣不足,就會受到木邪的欺侮。脾土被剋制而興起,導致脾胃中樞無力,風木之邪肆虐,所以風痰阻塞於上,而口水溢出。這是太陰中風的症狀。太陰,指的就是脾土。脾土主導灌溉四方,現在既然中風,就像旅人身處異鄉,孤獨危險,沒有任何依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