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邦博

《脈訣乳海》~ 卷三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)

1. 卷三

2. 七表八里脈總論

余嘗讀潔古表裡諸論。言言合理。字字入微。深得叔和之旨。但含蘊幽元。難以曉暢。每欲為之詮釋。而捉筆無從。偶於廣陵市肆中。得一寫本。捧讀之。乃潔古表裡諸論之釋義也。亡其姓氏。不知出自誰手。而乃逐節疏鈔。亦自可觀。但於魯魚亥豕之文。未見具眼。如七表脈交變略例論中有云。

夫標本者。太陰有標本之化數語。要知太陰之陰字。乃太陽之陽字傳刻之誤耳。釋之者。縱不便為之竄改以校前賢。亦不當為之強釋以誤後學。且不達內經標本之旨。而以太陽屬君火。太陰標寒本熱等語。悖謬極矣。然而詮註之苦心。不可泯滅。余姑存之。取其長而略其短。

至於分條析理。注述詳明。殆有望於後之君子云。

七表者。浮芤滑實弦緊洪也。八里者。微沉緩澀遲伏濡弱也。

凡奇數。陽之數也。七道表脈皆屬陽。其邪從前而外來者。謂之實邪。主發越而去之。其脈先自外。而漸傳於內。初起脈見浮緊洪。發散之後。或見弦滑實。若是人素稟弱。又或有內傷者。其人迎脈必芤。此皆陽脈也。凡偶數。陰之數也。八道里脈。皆屬陰。其邪從後而內入者。

又云。內踝而入者。謂之虛邪。必須溫中理中之法治之。故沉脈中見遲伏緩澀濡弱也。若單見微緩之脈。此乃表裡俱虛矣。

按七表脈。以浮脈先定其表。其餘六道。俱在浮中見。八里脈以沉脈先定其里。其餘七道。俱在沉中見。

七表陽也。八里陰也。表脈多見於左。而客隨主變。(客為不應得之脈也。)

邪在外為表證。為陽。為客邪。客病為本所變者。是本經不應得之脈。因正氣復。則邪氣自退。本經脈復又如至。故曰客隨主變。

里脈多見於右。又而主隨客變。(主脈者。本臟正脈也。)

邪在內為里證。為陰。為主病。本病為客所變者。是本經應得之脈。因邪氣傳裡。則正氣為邪所制。本經為不應得之脈變焉。故曰主隨客變也。按本經脈。各藏本脈也。為主客邪。不能侵其本經。是本經正氣不受其邪。則客病退矣。是主能變客。

左手三部所主溫風寒也。溫風寒病得於外。

溫風寒。是天地時行之氣。時或溫氣流行。時或風邪播動。時或厲氣凝寒。此皆外來之邪。從表而入者。豈不為病得於外耶。

按溫風寒為天地厲氣。從外所感。由天之五運之氣而時行者。豈不為得之於外。

右手三部所主於燥濕暑也。燥濕暑病生於內。

燥濕暑者。是陽明燥金生火。太陰濕土生濕。暑者。熱邪也。天地交泰之後。令亢陽一伏。陰土濕氣交蒸。而為暑。陽明為濕土相蒸。而亦為暑熱也。豈不為病在於內耶。

此脈法之大概。及其互相變見。或表脈見之於右。或里脈見之於左。或陰陽更相乘。或陰陽更相伏。或一脈為十變。(一為陽。十為陰。)脈理精微。非一言可盡。然其要不越乎陰陽五行而已。

白話文:

七表八里脈總論

我曾經研讀過潔古先生關於表裡病證的論述,句句精當,字字入微,深刻領會了張仲景的旨意。但其內容深奧隱晦,難以理解透徹。我一直想為它作註釋,卻又不知從何下手。偶然在廣陵的市集上,得到一本手抄本,讀後發現是潔古先生表裡論的闡釋。抄寫者姓名不詳,不知出自何人之手,但它逐條逐節地加以疏解,也值得參考。只是在一些文字錯誤的地方,未能精確辨析。例如,七表脈交變略例論中說道:

「標本」二字,太陰有標本之化,這句話中「太陰之陰」字,乃是「太陽之陽」字刻寫錯誤。闡釋者雖然不方便更改前賢的文字,也不應該強行解釋而誤導後學。況且,不明白《內經》關於標本的精髓,而說太陽屬君火,太陰標寒本熱,這些說法都太荒謬了!然而,其註釋的用心良苦,不可抹殺,我就姑且保留下來,取其優點,略去其缺點。

至於條理分明、註釋詳盡,實在有益於後來的學者。

七表脈是:浮、芤、滑、實、弦、緊、洪。八里脈是:微、沉、緩、澀、遲、伏、濡、弱。

凡是奇數,是陽數;七種表脈都屬於陽,邪氣從前面外來,稱為實邪,應該發散驅除。其脈首先在外,逐漸傳到內部,初期脈象表現為浮緊洪,邪氣發散之後,可能出現弦滑實。如果病人體質虛弱,或者有內傷,其人迎脈一定芤。這些都是陽脈。凡是偶數,是陰數;八種里脈都屬於陰,邪氣從後面內進入。

又說,邪氣從內踝進入,稱為虛邪,必須用溫中理中方法治療,所以沉脈中會出現遲伏緩澀濡弱。如果單獨出現微緩的脈象,這是表裡都虛了。

按:七表脈以浮脈先確定其為表證,其餘六種脈象都在浮脈的基礎上出現。八里脈以沉脈先確定其為里證,其餘七種脈象都在沉脈的基礎上出現。

七表屬陽,八里屬陰。表脈多見於左手,而客隨主變(客脈是不應出現的脈象)。

邪氣在外為表證,屬陽,屬客邪,客病是本經脈象的變化,是本經不應出現的脈象。因為正氣恢復,邪氣自然退去,本經脈象又恢復正常,所以說客隨主變。

里脈多見於右手,而主隨客變(主脈是臟腑的正常脈象)。

邪氣在內為里證,屬陰,為主病,本病是客邪引起的變化,是本經應該出現的脈象。因為邪氣傳入里,正氣被邪氣所制約,本經脈象發生異常變化,所以說主隨客變。按:本經脈象,各藏有其本來的脈象,由於主客邪氣,不能侵犯其本經,也就是說本經的正氣不受邪氣影響,客邪就會退去,這就是主能變客。

左手三部脈象主溫、風、寒,溫風寒病從外感得。

溫、風、寒是天地間流行的邪氣,有時溫邪流行,有時風邪傳播,有時寒邪凝結,這些都是外來的邪氣,從表而入,豈不是從外感得的病嗎?

溫風寒是天地間的厲氣,從外感得,由於天之五運之氣而時行,豈不是從外感得的病?

右手三部脈象主燥、濕、暑,燥濕暑病生於內。

燥濕暑,是陽明燥金生火,太陰濕土生濕,暑是熱邪。天地交合之後,讓亢盛的陽氣稍微收斂,陰土濕氣交蒸而為暑;陽明被濕土蒸煮,也產生暑熱,豈不是病在內部嗎?

這就是脈法的大概,以及它們之間相互變化的情況,有時表脈出現在右手,有時里脈出現在左手,有時陰陽互相乘侮,有時陰陽互相收藏,有時一種脈象有十種變化(一為陽,十為陰)。脈理精微,非一言可以盡述,但其根本不離陰陽五行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