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邦博

《脈訣乳海》~ 卷四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7)

1. 虛脈指法主病

三虛者。陰也。指下尋之不足。舉之亦然。曰虛。主少力多驚。心中恍惚。小兒驚風。

虛者。陰也。離之象也。離中虛。在天為火。在人為心。心主血脈。血實則脈實。血虛則脈虛。今指下尋之不足。舉之亦然。則心血虛矣。心血虛則神無所倚。故少力多驚。心中恍惚。易曰。日昃之離。何可久也。若小兒見此虛脈。則易於成驚。何也。小兒乃方長之氣。脈當有力。

白話文:

虛者,是指陰,離卦的象徵。離卦中間是空的。在自然界中,離卦代表火。在人體中,離卦代表心。心主血脈,血實則脈實,血虛則脈虛。現在用手輕輕按脈,脈搏很弱;如果用點力按,脈搏依然很弱,那麼就是心血虛了。心血虛了,神就沒有依靠,所以,患者少力、容易受驚。心中的想法混亂,昏迷不定。《易經》說,「日昃之離,何可久也」。如果小兒出現這種虛脈,則很容易受驚。為什麼呢?因為小兒正處於生長發育的階段,脈搏應當有力。

今反見虛脈。則為先天不足。或脾胃虛弱。風火易乘。故主驚風之證也。治之者。宜益其元氣。培其脾土。氣血充足。而風木不得以乘之。驚風之患。庶可免矣。張世賢釋謂治以濕青丸加減小柴胡湯。則虛虛之禍。其能免乎。

白話文:

現在反見虛脈,則是由於先天不足,或者脾胃虛弱,風邪火邪容易侵入,所以主患驚風。治療的時候,宜益其元氣,培補脾胃之氣,氣血充足,則風木不得以乘之,驚風之患,庶可免矣。張世賢釋謂治以濕青丸,加減小柴胡湯。則虛虛之禍,其能免乎?

按脈經云。虛脈遲大而軟。按之不足。隱指豁豁然空。

2. 歌曰

恍惚心中多悸驚。三關定息脈難成。血虛臟腑生煩熱。補益三焦便得寧。心主血脈。心中恍惚而多驚悸。血虛可知矣。及候其脈。則寸關尺部三關之內。尋按俱虛。而不成息數。自非一臟一腑之虛。乃三焦之虛也。夫三焦。五臟六腑之本也。三焦之血虛。則臟腑之煩熱生矣。

白話文:

我感到心中恍惚,且多有驚悸。三部脈象平定,難以察覺。血虛導致臟腑產生煩熱。補益三焦,就會感到舒適安寧。心臟主導血脈運行。我心中感到恍惚,且多有驚悸。由此可知,這是血虛所致。再號其脈象,寸、關、尺三部脈象都很虛弱,難以察覺脈搏跳動的次數。這不單單是一個臟腑的虛弱,而是三焦的虛弱。三焦是五臟六腑的根本。三焦血虛,就會使臟腑產生煩熱。

治之者。當補益其三焦。夫心血虛。而曰補益其三焦者。何也。正以心火也。三焦亦火也。補益三焦。即大易所云。明而作離。大人以繼明之義也。不然。則為日昃之離。安可久也。

白話文:

治療心血虛的人,應該補益三焦。有人可能會問,為什麼心血虛了要補益三焦呢?這是因為心火也是火,三焦也是火。補益三焦,就是《易經》中所說的「明而作離,大人以繼明」的意思。如果心血虛了卻不補益三焦,就會變成「日昃之離」,那就危險了。

按脈經云。尺脈虛小者。足脛寒痿痹腳疼。

3. 促脈指法主病

四促者。陽也。指下尋之極數。並居寸口曰促。漸加則死。漸退則生。促者。陽也。坎之象也。夫促而取象於坎。何也坎。陷也。一陽而陷於二陰之中也。促者數。而並於寸口中。有一止也。故取象於坎也。人身之陰陽和。則脈道往來和緩。今曰指下尋之極數。是陽已盛矣。

白話文:

四促脈:是陽脈,從寸口往下按到極點。假如四促脈同時出現在寸口脈上,稱為促脈,而且逐漸增強,就會死亡;逐漸減弱,就會生還。促脈是陽脈的象徵,也是坎卦的象徵。為什麼把促脈比作坎卦呢?坎,就是陷入,一陽陷入二陰之中,促脈數目多而且同時出現於寸口脈上,好像一陽陷於二陰之中,所以用坎卦來比喻它。人體的陰陽和諧,脈道往來和緩,現在說從寸口往下按到極點,說明陽氣已經很亢盛了。

並居寸口。是陽已盛而驅策其陰血。如人疾趨。時復一蹶也。所謂漸加則死者。陽愈亢而陰愈竭。乃乘危而著鞭。則其死也必矣。若能漸退。則陰陽和合。有既濟之功。故曰漸退則生。

白話文:

並居寸口。這是陽氣太盛了,驅動陰血,就像人走得過快,隨時都可能跌倒一樣。所謂的「漸加則死者」,是指陽氣越盛,陰氣越竭,就好像在危機中又鞭策勞苦之人,死亡就勢必會發生。如果能夠逐漸退讓,那麼陰陽就會合和,有既濟之功。因此說「漸退則生」。

按脈經云。促脈來去數。時一止復來。

又按黎氏曰。陽邪上忤。故有偏盛。其脈按之有餘。舉之洪數。不遊三關。並居寸口。雖盛疾。必時一止而復來。謂之促。令人三焦不和。氣逆而厥。上盛下虛。上溢下絕。其候漸進者死。漸退者生。又劉守真曰。促脈者。陽也。數而時一止也。主聚積氣痞憂思所成。亦或熱劇失下。則令脈促。下之則平也。

白話文:

黎氏也說,陽邪的性質向上冒犯,所以症狀會偏盛。脈象診起來有餘,提起來洪數,不經過三關,並聚於寸口的位置。雖然病情嚴重,但必定會在某一時刻停止下來,然後又再發作,稱之為促脈,容易令人三焦不和,氣息逆亂而厥冷,上盛下虛,上溢下絕,如果病情逐漸加劇則會死亡,如果病情逐漸緩解則會生還。劉守真也說,促脈指陽脈,數而有時停頓一回,主因聚積氣痞、憂思所導致。也有可能是高熱失去汗液導致,就會出現促脈,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就可以平復。

4. 歌曰

促脈前來已出關。常居寸口血成斑。忽然漸退人生也。或若加時命在天。關。陰陽之交也。已出關則盡溢於寸口矣。並居寸口。則陽並於上陽盛則烈其陰血。而斑疹生焉。潔古曰。升多而不降。前曲後倨。如操帶鉤曰死。漸退者。以陽得陰則解。加進之者。獨陽脫陰。故知命在天也。

白話文:

促脈來診斷時,病情已發作了。通常住在寸口脈的地方,血流會形成斑塊。如果斑塊忽然漸漸消退,代表病人就要死了。或者,如果病情的時間增加,那就要看病人的命了。關口脈是陰陽交界的地方。如果病情已發作了,斑塊就會充滿寸口脈的地方。而斑塊都住在寸口脈的地方,就表示陽氣集中在上部,陽氣盛行就會嚴重傷害陰血,斑疹就會因此產生。潔古說:「升多而不降,前曲後倨,像是拿著帶鉤器,」也就是死亡。「漸退」的意思是,陽氣得到陰氣,就會消解。若是病情增進,則是陽氣單獨脫離陰氣,所以知道病人的命在於天。

池氏曰。促脈急而數。其脈溢。關至寸口。乃水火相乘。而風壅血氣衰。故發血斑。其脈漸加溢進即死。退居本位即生。

白話文:

池氏說:促脈跳得急而快。脈搏滿溢,從關脈至寸脈。是水火相乘,風氣壅滯,血氣衰弱的緣故。所以發出血斑。這種脈搏逐漸滿溢發展就會死亡。退居本位就會生還。

按脈經云。寸口脈促上擊者。曰肩背痛。

5. 結脈指法主病

五結者。陰也。指下尋之。或來或往。聚而卻還曰結。主四肢氣悶。連痛時來。結者。陰也。兌之象也。兌為澤。陰陽和而後雨澤降。今指下尋之。脈道或往或來。聚而卻還。是陰獨盛而陽不能入也。即脈經所謂緩時一止復來者曰結。為血留而不行。氣滯而不散。是龍蟠而不雨也。

白話文:

五結是陰脈的徵候,用手指按壓脈搏時,有時出現脈搏來回往復的現象,匯聚之後又退回,稱之為結。主症是四肢氣滯堵塞,疼痛連續發作。結是陰脈的徵候,是兌卦的象徵。兌卦代表澤水,陰陽和合之後,雨水才會降下。現在用手指按壓脈搏,脈搏有時來回往復,匯聚之後又退回,這是因為陰脈獨盛而陽脈無法進入。這就如同《脈經》中所說的:「緩脈時有一次停頓,然後又復來,」這是由於血流瘀滯而不通暢,氣機壅滯而不疏散,就像龍盤旋而不下雨。

四肢屬陽。血留而不行。氣滯而不散。則陰陽不相維。故四肢氣悶矣。連痛時來者。即下文之大腸疼痛也。

按脈經云。結脈往來緩。時一止復來。按之來緩時一止者。名結陽。初來動止。更來小數。不能自還。舉之則動。名結陰。

白話文:

《脈經》說:脈象往來緩慢,時而停止又繼續跳動。按壓脈搏時,來脈緩慢,時而停止的,叫做結陽脈。剛開始脈動緩慢,然後又出現幾次小的脈動,不能自己恢復。如果用手舉起病人的手,脈搏就會動起來,叫做結陰脈。

又按劉守真曰。結脈者。遲緩而時一止為陰也。主陰盛發躁煩滿。乃陽厥極深。以至身冷脈微欲絕而緩弱。時一止者。亦胸煩躁。此止為熱極而非寒也。皆須以標本明之。

白話文:

劉守真還說,脈搏結滯,緩慢而時常停頓一下,這是陰盛的表現,患者常表現為狂躁煩滿。這是因為陽氣在體表極為虛弱,以至於身體發冷,脈搏微弱欲斷而緩弱,時常停頓一下,患者也會感到胸悶煩躁。這種停頓是熱極的表現,而非寒。必須將標本分清。

6. 歌曰

積氣生於脾臟傍。大腸疼痛陣難當。漸知稍瀉三焦火。莫謾多方立紀綱。脈結而云積氣者。何也。凡人之身。左屬肝主血。右屬肺主氣。結脈象兌。兌居西方。為人生之右。當知有積氣生於脾臟之傍。肚腹之右也。然積氣而生於脾臟之傍者。何也。營衛生會篇曰。穀氣入胃。

白話文:

積氣是產生於脾臟旁邊。大腸疼痛陣陣難忍。逐漸知道稍微瀉一下三焦的火氣。不要胡亂使用多種方法來確立綱紀。脈結而說積氣的是怎麼回事。人的身體左邊屬肝主血,右邊屬肺主氣。結脈象兌,兌居西方,是人生的右側。應該知道積氣產生於脾臟旁邊,肚腹的右邊。但是積氣而產生於脾臟旁邊是為什麼呢?營衛生會篇說:穀氣進入胃中。

以傳於肺。五臟六腑。皆受其氣。又營氣篇曰。谷入於胃。乃傳於肺。流溢於中。布散於外。專精者。行於經隧。常營無已。終而復始。是謂天地之紀。故氣從手太陰出。注手陽明云。今脈而見結。如人步履維艱。而復見一蹶。是脾胃之氣。不能轉輸於肺。而肺又不能傳送於大腸。

白話文:

養分由腸道傳送到肺部。它能讓五臟六腑都受到它的滋養。營氣篇說:穀物進入胃部,然後傳送到肺部,在體內流通,並擴散到體外。專注的人,氣血在經絡中運行,始終保持運行,永不停息,週而復始。這就是天地間的規律。所以氣從手太陰經出來,注入手陽明經。現在脈象出現阻塞,就像一個人走路艱難,而且又突然跌倒。這是脾胃之氣無法輸送至肺臟,而肺臟又不能將氣血傳送到大腸。

是以留滯於脾臟之傍。而為積氣故也。然脈結而云大腸疼痛者。何也。辛不病而庚病也。辛不病而庚病者。何也。辛於丙合為水。寒氣主之。庚於乙合為金。燥氣主之。辛金者。陰金也。肺金是也。庚金者。陽金也。大腸是也。以陽金之燥氣。留滯於大腸。故陣陣而作疼痛也。

白話文:

這就是濕滯停留在脾臟旁邊而成為了積氣。然而脈結卻說是大腸疼痛,這是為什麼呢?辛金不生病,庚金卻生病,這是為什麼呢?辛金與丙火結合為水,寒氣主宰著它。庚金與乙木結合為金,燥氣主宰著它。辛金屬於陰金,如肺金。庚金屬於陽金,如大腸。乾燥的陽金之氣滯留在乙木與庚金之間,所以就會陣陣地導致疼痛。

然大腸痛而瀉三焦火者何也。以燥氣近於火。金其畏火者也。陰金受制於臟。陽金受制於腑。從其類也。夫大腸者。府也。故受制於三焦。治之者宜瀉三焦之火。不使助其燥金之氣。則痛自減。而疾自瘳矣。但結脈終屬於陰脈之極。不得峻用苦寒。亦不得急於攻伐。只宜稍瀉三焦之火可也。

白話文:

為什麼大腸疼痛並腹瀉,是三焦火引起的?因為燥氣接近於火。金最害怕火。陰金受制於臟腑。陽金受制於腑臟。這是因為它們同類的緣故。大腸是腑,所以受制於三焦。治療大腸疼痛腹瀉,應該瀉三焦之火,不使它助長燥金之氣,那麼疼痛自然會減少,疾病自然會痊癒。但是,結脈終究屬於陰脈的極端,不能峻用苦寒藥物,也不能急於攻伐。只宜稍稍瀉三焦之火就可以了。

誠恐後人以腹痛之故。誤投辛熱。則津液枯而燥愈甚。求其愈也難矣。故叮嚀告戒之曰。莫謾多方立紀綱也。

按李東垣蘭室秘藏七聖丸。治大腸疼痛。不可忍。全引用此訣。附七聖丸方。羌活一兩。郁李仁湯浸去皮。另研。一兩五錢。大黃八錢。煨檳榔。桂去皮。木香川芎。以上各五錢。上除郁李仁另研入內。共為細末。煉蜜為丸。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三五十丸。白湯下。食前取大便微利。

白話文:

按照李東垣《蘭室祕藏》所記載的七聖丸。治療大腸疼痛,無法忍耐的症狀,全部引用這個訣竅,附上七聖丸的配方。

羌活一兩、郁李仁用湯浸泡後去除外皮,另行研磨,用量為一兩五錢,大黃八錢、燒烤過的檳榔、去除外皮的桂皮、木香、川芎,以上各五錢。

將除了郁李仁外的其他藥材研磨成細末,並加入郁李仁一起研磨,製成藥丸,丸子的形狀如同梧桐子般大小。每次服用三五十粒,用溫開水送服。在進食前服用藥物,即可幫助大便順暢。

一服而愈。切禁不得多利大便。其痛滋甚。又按劉守真痔疾論曰。手陽明大腸。名曰害蜚。六元正紀論陽明又曰。司殺府大腸。謂害蜚謂金。能害五蟲。又曰。司殺府謂金主殺。既有此二名。何以自生蟲。蓋謂三焦相火盛而能制陽明金。故木來相侮。內經曰。侮謂勝己也。木主生五蟲。

白話文:

一次服藥就治好了。一定要禁止流行排便。疼痛會更加嚴重。另外根據劉守真痔疾論說。手陽明大腸。名稱是害蜚。六元正紀論陽明又說。司殺府大腸。害蜚是指金。可以傷害五種蟲。又說。司殺府是指金主殺。既有這兩個名稱。為什麼自己生蟲。大概是說三焦相火旺盛並且能夠制約陽明金。所以木來欺侮。內經說。侮辱是指勝過自己。木主生五蟲。

叔和云。風主生於脾臟傍。大腸疼痛陣難當。漸覺稍瀉三焦熱。莫謾多方立紀綱。此言飲酒多食熱物。脾生火熱。而助三焦氣盛。火能生土也。當瀉三焦火。熱退。使金得氣而反制木。木受制則五蟲不生。病自愈矣。

白話文:

叔和說,風氣常生於脾臟旁邊,到大腸引發陣陣疼痛,逐漸出現腹瀉,三焦出現熱症。不要盲目採用很多方法治療,這都是由於飲酒或多吃熱性食物,脾臟生熱,因而助長了三焦氣勢,火氣能生土氣。應當治療三焦的熱火,熱火退卻,金氣就能得到滋養,反過來制約木氣,木氣受到制約,那麼五蟲就不會出現,病症自然就會痊癒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