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邦博

《脈訣乳海》~ 卷二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2)

1. 心臟歌

榮氣弱。名曰卑。惵卑相搏。名曰損。若執字義。則高章惵卑。是何義理。亦在學人會意於精神冥寞而已。豈亦將以字義之不切。而遽改之可乎。堪笑今世之人。不於指下求其神情。專於字上求其似是。其去道不亦遠乎。

按玉機真藏論云。心脈至堅而搏。如循薏苡子。累累然。色赤黑不澤。毛折乃死。

按人鏡經曰。心脈浮大而散。心合血脈。循血脈而行。持脈指法。如六菽之重。按至血脈而得者為浮。稍稍加力。脈道粗者為大。又稍加力。脈道闊軟者。為散也。

液汗通皮潤。聲言爽氣清。

張世賢曰。腎主液。入心為汗。肺主聲。入心為言。水能剋火。汗通則腎水平。而皮潤火不受水賊矣。火能剋金。言爽則肺金平而氣清金。不受火侵矣。

伏梁秋得積如臂在臍縈。五十六難曰。心之積名曰伏梁。起臍上火如臂。上至心下。久不愈。令人病煩心。以秋庚辛日得之。何以言之。腎傳心。心當傳肺。肺秋適旺。旺者不受邪心復欲還腎。腎不肯受。故留結為積。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。

順視雞冠色。凶看瘀血凝。

五臟生成篇云。赤如雞冠者生。赤如衃血者死。言察病人之色赤如雞冠。謂赤而明潤。故曰生。察病人之色赤如衃血。謂赤而慘暗。故曰死。診時須審委。細察在叮嚀。

凡醫者。必須望聞問切。上文既已察其色。聞其聲。切其脈。至此復須審委細察以問之。庶可萬全。叔和之所以叮嚀戒告者。欲以儆後人也。下四藏仿此。

實夢憂驚怪。虛翻煙火明。

靈樞云。心氣盛則夢善笑恐畏。厥氣客於心。則夢見丘山煙火。所謂心氣盛者。實之謂也。所謂厥氣客者。虛之謂也。張世賢曰。心臟有餘。則夢或憂或驚。或怪異之事。心臟不足。則夢煙火光明。化竭而見本矣。秤之十二兩。大小與常平。

四十二難曰。心重十二兩。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。主藏神。

白話文:

心氣虛弱,叫做「卑」,「惵」和「卑」相互搏動,叫做「損」。如果只執著於字面意思,那麼「高章惵卑」是什麼道理呢?其實道理在於學醫的人,要用心體會那種難以言傳的精神狀態。難道要因為字義不貼切,就隨便更改它嗎?真是可笑,現在的人不從實際觸摸的脈象中尋求其神韻,只在字面上尋求表面相似,這樣離真正的醫道不是越來越遠了嗎?

《玉機真藏論》說,心脈堅硬而搏動,像在摸薏苡子一樣,一顆顆相連。脈色如果赤黑而沒有光澤,並且毳毛也斷裂,就表示快要死了。

《人鏡經》說,心脈浮散而大,心臟主導血液,血液循著脈道運行。摸脈時,手指輕按,就像按著六顆豆子的重量。輕按能摸到脈搏的是「浮」,稍稍加重力道,脈道粗大的為「大」,再加重力道,脈道寬而柔軟的是「散」。

體液變成汗水,使皮膚滋潤;聲音清朗,說話時氣息順暢。

張世賢說,腎臟主導體液,體液進入心臟就變成汗水。肺臟主導聲音,聲音進入心臟就變成言語。水能克火,汗液流通,腎水就能平和,而皮膚滋潤,心火就不會被水邪侵犯。火能克金,言語爽朗,肺金就能平和,而氣息清暢,肺金就不會被火邪侵犯。

「伏梁」這種積聚病症,在秋天會出現,如同手臂一樣從肚臍向上延伸到心下。「五十六難」說,心的積聚叫做「伏梁」,它從肚臍上發起,像手臂一樣向上延伸到心下。這種病久治不愈,會使人煩躁不安。這種病在秋天庚辛日發病,為什麼這麼說呢?因為腎臟將邪氣傳給心臟,心臟本應該將邪氣傳給肺臟,但肺臟在秋天正當旺盛,旺盛的肺臟不受邪氣,心臟又想把邪氣還給腎臟,腎臟又不肯接受,所以邪氣就停留在心臟積聚成「伏梁」。所以說,「伏梁」是在秋天庚辛日發病的。

觀察臉色,如果像雞冠一樣紅潤,就是好兆頭;如果像瘀血一樣紫暗,就是凶兆。

《五臟生成篇》說,臉色紅潤像雞冠一樣,就表示能活;臉色紅而暗淡像瘀血一樣,就表示要死了。這是說,觀察病人的臉色,如果紅潤而有光澤,就表示能活。如果病人的臉色紅而慘淡晦暗,就表示要死了。診病時,必須仔細審視,仔細觀察,再三叮囑病人。

凡是醫生,必須通過望、聞、問、切四種方法診斷疾病。前面已經觀察了病人的臉色,聽了病人的聲音,摸了病人的脈象,到這裡,還必須仔細審視,詳細觀察,詢問病人,這樣才能做到萬無一失。叔和(王叔和)之所以再三叮囑告誡,就是為了提醒後人。下面的四個臟腑也是這樣。

如果做夢夢到憂愁、驚恐、怪異,表示心氣實;如果做夢夢到煙火光明,表示心氣虛。

《靈樞》說,心氣旺盛就會夢到高興的笑、恐懼和害怕;邪氣侵擾心臟,就會夢見山丘和煙火。所謂心氣旺盛,指的是心氣實。所謂邪氣侵擾,指的是心氣虛。張世賢說,心臟功能過剩,就會夢到憂愁、驚恐,或怪異的事;心臟功能不足,就會夢到煙火光明,這是心氣衰竭而顯現出本質。心臟的重量是十二兩,大小和正常的一樣。

「四十二難」說,心臟重十二兩,裡面有七個孔和三根毳毛,裡面盛滿了三合精汁,主管精神活動。

2. 心脈見於三部歌

三部俱數心家熱。舌上生瘡唇破裂。狂言滿目見鬼神。飲水百杯終不歇。數則為熱。三部俱數。則心火熾盛。而成燎原之勢矣。舌者心之外應。唇者脾之外應。火炎則土燥。故舌上生瘡。而唇為之破裂矣。心藏神。心熱盛則神昏。而滿目見鬼神也。火盛則水衰。乃欲飲水以自救。故飲百杯而終不歇也。

白話文:

心脈在三部脈象都呈現快速跳動,代表心臟火熱。舌頭長瘡、嘴唇破裂。胡言亂語、眼花繚亂,看到鬼神。喝一百杯水仍然無法解渴。脈象跳動快代表體內有熱。三部脈象都快速跳動,代表心火非常旺盛,已經形成難以控制的火勢。舌頭是心臟外在的反應,嘴唇是脾胃外在的反應。火氣旺盛會導致脾胃乾燥,所以舌頭長瘡,嘴唇也跟著破裂。心臟掌管精神,心火太旺盛會導致精神昏亂,因此眼花繚亂,看到鬼神。火氣旺盛會導致體內水分不足,所以想喝水來自我救濟,才會喝了一百杯水還是無法解渴。

3. 心脈歌

心脈芤,陽氣作聲。或時血痢吐交橫。

芤為陽火,火之發也有聲。芤主失血,心脈見芤,則火逼血而錯經妄行。

故吐血之時,哮哮有聲也。或傳於府,而作血痢之證。

溢關骨痛心煩躁,更兼頭面赤騂騂。

溢上出魚際也,關下入關中也。煩出於肺,躁出於腎。診得左寸上出於魚,而下入於關,則為心火熾盛,而成燎原之勢。上出於魚,則炎上而灼肺,下入於關,則風火交加。炎上灼肺,故面赤而煩;風火交加,則水涸而躁矣。

按醫說云,王叔和脈訣論曰:溢關骨痛心煩躁。通真子解云:心脈盛而溢,關則筋緊而骨束,是以骨痛。師曰:筋緊有筋攣之疾,豈得骨痛?所以心脈盛而骨痛者,心屬火,骨屬腎水,心脈溢關,則水不勝火,煎熬得骨痛,非筋緊也。

大實由來面赤風,燥痛面色與心同。

心屬火,在色為赤,心脈而見實,則為心經實火。心之華在面,肺合皮毛。

火盛則傷金,故皮膚燥痛而面色赤也。

微寒虛惕心寒熱。

心不足則人驚惕。心脈見微,則為心火不足,然少陰為標寒本熱,故虛惕而有寒熱交作之證矣。

急則腸中痛不通。

心脈急為心邪干於小腸也。急為風熱傳於小腸,故不通而作痛矣。經云:心脈急,名曰心疝,少腹當有形。又舉痛論云:熱氣留於小腸腸中痛,癉熱焦渴,則堅幹不得出,故痛而閉不通矣。

按大奇篇云:心脈搏滑急為心疝。帝曰:診得心脈而急,此為何病?病形何如?岐伯曰:病名心疝,少腹當有形也。帝曰:何以言之?岐伯曰:心為牝藏,小腸為之使,故曰少腹當有形也。

實大相堅並有滑,舌強心驚語話難。

大,心脈也。滑,相火脈也。君火以寧,則相火以位。今心脈實大而滑,則君相二火交煽於上,舌乃心之苗,故舌強心驚,而語言謇澀矣。

單滑心熱別無病。

滑為水中之火,相火脈也。今見於心部,別無兼見之證,則為君臣道合,不過為之心熱而已。

澀無心力不多言。

心主血脈,又主言語。上文云:心脈平則聲言爽氣清矣。澀為血少,心部而見澀脈,則為心血不足,而懶於言語。

沉緊心中逆冷痛。

沉緊為太陽寒水,心部面見沉緊,則為寒水之氣,厥逆於上而心中冷痛矣。所謂心中者,胃之上也。

弦時心急又心懸。

心主血脈,弦為寒,為收引,心脈弦,則經脈收引而急矣。經云:心脈弦,心下有水氣愊愊,故曰又心懸。

白話文:

心脈歌

心脈摸起來空虛無力(芤脈),代表體內陽氣在活動發出聲響。有時會出現血便或吐血等症狀,交錯發生。

這種空虛的脈象屬於陽火,火發作的時候會產生聲音。空虛脈象主要表示失血,心脈出現空虛,表示火氣逼迫血液不循常規運行。

所以吐血的時候,聲音會很大。這種情況有時會傳導到腸胃,引起血痢的症狀。

心脈如果超出正常範圍,會有骨頭疼痛,內心煩躁不安,還會伴隨頭臉發紅的現象。

「溢上出魚際」指的是脈象在寸口位置超過魚際穴,「關下入關中」指的是脈象在關部位置下陷。煩躁是肺的功能失常,躁動不安是腎的功能失常。如果在左手寸脈上摸到脈象超出魚際,又下陷到關部,代表心火過於旺盛,有如燎原大火般蔓延。脈象超出魚際,表示火氣上炎灼傷肺部;脈象下陷到關部,表示風火交加。火氣上炎灼傷肺部,所以臉色發紅,內心煩躁;風火交加,則會導致體內水分不足而躁動不安。

有醫書說,王叔和的脈訣提到:「心脈外溢,骨頭疼痛,內心煩躁。」通真子的解釋是:「心脈旺盛而溢出,關部脈象則是筋脈緊繃,骨骼受到束縛,所以會感到骨頭疼痛。」有醫生提出疑問:「筋脈緊繃應該是筋脈攣縮的疾病,怎麼會導致骨痛呢?」所以心脈旺盛導致骨痛的原因是:心屬火,骨屬腎水,心脈外溢,則腎水無法制約心火,被心火煎熬導致骨痛,並非筋脈緊繃所致。

心脈旺盛呈現實脈,臉色發紅,也是因為體內有風邪,乾燥疼痛,臉色與心火的顏色一樣都是紅色。

心屬火,在顏色上表現為紅色。心脈呈現實脈,代表心經有實火。臉部是心氣的表徵,肺主皮毛。

火氣旺盛則會損傷肺金,所以皮膚會乾燥疼痛,臉色也會發紅。

心氣虛弱的時候,會感到寒冷,身體會顫抖不安,還會有時發冷有時發熱的現象。

心氣不足會使人容易驚恐不安。心脈呈現微弱,代表心火不足,但由於少陰經的特性是外寒內熱,所以會出現虛弱驚恐,並有寒熱交替的症狀。

心脈呈現急促,則會導致腸道疼痛,而且排泄不暢。

心脈急促代表心邪干擾到小腸。急促脈象表示風熱傳到小腸,導致排泄不暢而產生疼痛。醫書說:「心脈急促,稱為心疝,少腹會有腫塊。」《舉痛論》中提到:「熱氣停留在小腸,會導致腸道疼痛,熱邪導致口渴,大便堅硬無法排出,所以疼痛且排泄不通。」

《大奇篇》中說:「心脈跳動快速且流暢,稱為心疝。」皇帝問:「摸到心脈呈現急促,這是什麼病?病狀如何?」岐伯回答說:「病名為心疝,少腹會有腫塊。」皇帝問:「為什麼這樣說?」岐伯說:「心為陰臟,小腸是心的附屬,所以說少腹會有腫塊。」

心脈呈現實脈、大脈、堅硬且流暢,會出現舌頭僵硬,心悸恐慌,說話困難。

「大」指的是心脈。「滑」指的是相火的脈象。君火平和,相火才會安分守己。現在心脈呈現實大且流暢,代表君火和相火同時在體內燃燒,舌頭是心臟的表徵,所以會出現舌頭僵硬,心悸恐慌,說話困難的情況。

心脈單獨呈現流暢,表示身體僅有輕微熱感,沒有其他疾病。

流暢的脈象代表體內有火,屬於相火。現在在心脈部位摸到流暢的脈象,沒有其他兼見的症狀,表示君火與相火調和,僅僅會感到身體發熱而已。

心脈呈現澀脈,表示心氣虛弱,不喜歡說話。

心主血脈,也主管言語。前面說過,心脈平和則聲音清晰響亮。澀脈代表血虛,在心脈部位摸到澀脈,表示心血不足,所以不喜歡說話。

心脈呈現沉脈且緊繃,代表體內寒氣逆流,導致胸腹部冰冷疼痛。

沉緊脈象屬於太陽經寒水的特性,在心脈部位摸到沉緊脈,代表寒水之氣逆流向上,導致胸腹部冰冷疼痛。這裡說的「心中」,指的是胃的上部。

心脈呈現弦脈,代表心氣急促,而且有懸空感。

心主血脈,弦脈代表寒氣,也代表收縮。心脈呈現弦脈,表示經脈收縮而急促。醫書說:「心脈呈現弦脈,心下會有水氣積聚,所以會有心懸的感覺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