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傷寒懸解

《傷寒懸解》由清代醫學家黃元御所著,是一部深入探討《傷寒論》理論的醫學著作。全書旨在釐清《傷寒論》的經絡傳變與病理機制,糾正歷代注解中的誤讀,並強調六經辨證的重要性。

一、傷寒病理機制

黃元御指出,《傷寒論》的核心在於六經傳變的病理機制,並特別強調陽病與陰病的分別。傷寒的主要病因源於外感風寒,其病位主要影響經絡和臟腑的表裡。病邪由表入裡,依次傳經,從太陽、陽明、少陽,最終入陰(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。其中,陽病多為熱,陰病多為寒,並以陽氣的盛衰來決定病勢的進退。

黃元御認為,傷寒病的傳經模式是一種自然規律,但非固定不變。例如,陽病常見表證,主要影響經絡;而陰病則進一步深入臟腑,病情相對危險。他批判一些醫家對傷寒病傳變的誤解,認為其錯誤注解導致了後世對傷寒論的曲解。

二、寒溫異氣與治療原則

黃元御詳細區分了傷寒與溫病的病理差異。傷寒多由寒邪所致,病機在於外感風寒,而溫病則多因感受溫熱之邪,其病機以內熱為主。對於寒病的治療,黃元御強調應以溫散為主,例如桂枝湯和麻黃湯,而對於溫病則需清熱解毒。

在治療原則上,他強調因時制宜,順應四時陰陽的變化。例如,冬季應重在藏精以固陽,若未能藏精,則春夏易感溫熱病。此外,他特別重視人體營衛氣血的協調,指出「陽密乃固」是陰陽平衡的基礎。

三、六經辨證與傳經模式

書中深入解析六經傳變的模式,認為六經病證不是單純的經絡病,而是經絡與臟腑之間的病理變化。黃元御強調太陽病是六經病的根本,無論病傳至陽明、少陽,抑或進一步入陰,皆需注意太陽表證是否解除。他批評了一些醫家將「傳經必熱」的觀點濫用於陰病,導致治療失誤。

六經的傳經時間具有一定規律:陽病多於七日自愈,而陰病多於六日自解。若超過此期限,則可能病邪深入臟腑,預後相對不佳。

四、對《傷寒論》後世誤解的批評

黃元御對後世醫家對《傷寒論》的誤解提出了嚴厲批評,尤其針對王叔和的《傷寒論注》。他認為,王叔和混淆了傷寒與熱病,導致後人將熱病與傷寒病理混為一談。他力圖通過本書還原仲景學說的原貌,重建傷寒辨證的正確體系。

五、脈法的重要性

本書也深入探討了脈診在傷寒辨證中的重要作用。黃元御認為,脈象能清晰反映病邪的深淺與寒熱虛實,例如脈浮為表證,脈沉為裡證,脈遲為寒,脈數為熱。他特別強調,脈診須結合病人的臨床表現,避免孤脈論病。

六、臨床應用與現代啟示

《傷寒懸解》不僅對傷寒病的診治提供了詳盡的指導,還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。黃元御強調醫者應靈活運用經方,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調整方藥。他的學說為後世醫家提供了更科學的傷寒辨證方法,也啟發了現代中醫對外感病的研究。

總結

《傷寒懸解》是一部既學術嚴謹又富有實用性的醫學著作。黃元御通過釐清《傷寒論》的病理機制,強調六經辨證的重要性,糾正了歷代注解中的錯誤,為中醫外感病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。本書所闡述的理論不僅適用於傷寒病的診治,也對現代中醫的臨床實踐具有深遠影響,是學習和研究《傷寒論》不可或缺的經典之作。


卷首 (1)

卷首 (2)

卷一 (1)

卷一 (2)

卷一 (3)

卷一 (4)

卷一 (5)

卷二 (1)

卷二 (2)

卷二 (3)

卷二 (4)

卷二 (5)

卷二 (6)

卷三 (1)

卷三 (2)

卷三 (3)

卷三 (4)

卷三 (5)

卷三 (6)

卷三 (7)

卷三 (8)

卷三 (9)

卷三 (10)

卷四 (1)

卷四 (2)

卷四 (3)

卷四 (4)

卷四 (5)

卷四 (6)

卷四 (7)

卷四 (8)

卷四 (9)

卷五 (1)

卷五 (2)

卷五 (3)

卷五 (4)

卷五 (5)

卷五 (6)

卷六 (1)

卷六 (2)

卷六 (3)

卷六 (4)

卷六 (5)

卷六 (6)

卷六 (7)

卷七 (1)

卷七 (2)

卷七 (3)

卷七 (4)

卷八 (1)

卷八 (2)

卷八 (3)

卷八 (4)

卷八 (5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