傷寒懸解
《傷寒懸解》由清代醫學家黃元御所著,是一部深入探討《傷寒論》理論的醫學著作。全書旨在釐清《傷寒論》的經絡傳變與病理機制,糾正歷代注解中的誤讀,並強調六經辨證的重要性。
一、傷寒病理機制
黃元御指出,《傷寒論》的核心在於六經傳變的病理機制,並特別強調陽病與陰病的分別。傷寒的主要病因源於外感風寒,其病位主要影響經絡和臟腑的表裡。病邪由表入裡,依次傳經,從太陽、陽明、少陽,最終入陰(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。其中,陽病多為熱,陰病多為寒,並以陽氣的盛衰來決定病勢的進退。
黃元御認為,傷寒病的傳經模式是一種自然規律,但非固定不變。例如,陽病常見表證,主要影響經絡;而陰病則進一步深入臟腑,病情相對危險。他批判一些醫家對傷寒病傳變的誤解,認為其錯誤注解導致了後世對傷寒論的曲解。
二、寒溫異氣與治療原則
黃元御詳細區分了傷寒與溫病的病理差異。傷寒多由寒邪所致,病機在於外感風寒,而溫病則多因感受溫熱之邪,其病機以內熱為主。對於寒病的治療,黃元御強調應以溫散為主,例如桂枝湯和麻黃湯,而對於溫病則需清熱解毒。
在治療原則上,他強調因時制宜,順應四時陰陽的變化。例如,冬季應重在藏精以固陽,若未能藏精,則春夏易感溫熱病。此外,他特別重視人體營衛氣血的協調,指出「陽密乃固」是陰陽平衡的基礎。
三、六經辨證與傳經模式
書中深入解析六經傳變的模式,認為六經病證不是單純的經絡病,而是經絡與臟腑之間的病理變化。黃元御強調太陽病是六經病的根本,無論病傳至陽明、少陽,抑或進一步入陰,皆需注意太陽表證是否解除。他批評了一些醫家將「傳經必熱」的觀點濫用於陰病,導致治療失誤。
六經的傳經時間具有一定規律:陽病多於七日自愈,而陰病多於六日自解。若超過此期限,則可能病邪深入臟腑,預後相對不佳。
四、對《傷寒論》後世誤解的批評
黃元御對後世醫家對《傷寒論》的誤解提出了嚴厲批評,尤其針對王叔和的《傷寒論注》。他認為,王叔和混淆了傷寒與熱病,導致後人將熱病與傷寒病理混為一談。他力圖通過本書還原仲景學說的原貌,重建傷寒辨證的正確體系。
五、脈法的重要性
本書也深入探討了脈診在傷寒辨證中的重要作用。黃元御認為,脈象能清晰反映病邪的深淺與寒熱虛實,例如脈浮為表證,脈沉為裡證,脈遲為寒,脈數為熱。他特別強調,脈診須結合病人的臨床表現,避免孤脈論病。
六、臨床應用與現代啟示
《傷寒懸解》不僅對傷寒病的診治提供了詳盡的指導,還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。黃元御強調醫者應靈活運用經方,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調整方藥。他的學說為後世醫家提供了更科學的傷寒辨證方法,也啟發了現代中醫對外感病的研究。
總結
《傷寒懸解》是一部既學術嚴謹又富有實用性的醫學著作。黃元御通過釐清《傷寒論》的病理機制,強調六經辨證的重要性,糾正了歷代注解中的錯誤,為中醫外感病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。本書所闡述的理論不僅適用於傷寒病的診治,也對現代中醫的臨床實踐具有深遠影響,是學習和研究《傷寒論》不可或缺的經典之作。
卷首 (1)
卷首 (2)
卷首 (3)
卷首 (4)
卷一 (1)
卷一 (2)
卷一 (3)
卷一 (4)
卷一 (5)
卷一 (6)
卷一 (7)
卷一 (8)
卷一 (9)
卷二 (1)
卷二 (2)
卷二 (3)
卷二 (4)
卷二 (5)
卷二 (6)
卷二 (7)
卷二 (8)
卷二 (9)
卷二 (10)
卷二 (11)
卷二 (12)
卷三 (1)
卷三 (2)
卷三 (3)
卷三 (4)
卷三 (5)
卷三 (6)
卷三 (7)
卷三 (8)
卷三 (9)
卷三 (10)
卷三 (11)
卷三 (12)
卷三 (13)
卷三 (14)
卷三 (15)
卷三 (16)
卷三 (17)
卷三 (18)
卷三 (19)
卷三 (20)
卷四 (1)
卷四 (2)
卷四 (3)
-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(十七)
- 汗後作喘證四(太陽五十九)
- 麻杏甘石證五(太陽六十)
- 人參白虎證六(太陽六十一)
- 人參白虎證七(太陽六十二)
- 表裡俱虛證八(太陽六十三)
- 調胃承氣證九(太陽六十四)
- 陰陽俱虛證十(太陽六十五)
卷四 (4)
卷四 (5)
- 火邪圊血證十二(太陽六十七)
- 火逆助邪證十三(太陽六十八)
- 火逆吐血證十四(太陽六十九)
- 火邪內攻證十五(太陽七十)
- 太陽壞病入太陰去路(一十一章)
- 太陽壞病入太陰五苓散證一(太陽七十一)
- 五苓散證二(太陽七十二)
- 甘草乾姜證三(太陽七十三)
卷四 (6)
卷四 (7)
卷四 (8)
- 新加湯證十(太陽八十)
- 新加湯(二十)
- 葛根連芩證十一(太陽八十一)
- 葛根黃連黃芩湯(二十一)
- 桂枝去芍藥證十二(太陽八十二)
- 桂枝去芍藥湯(二十二)
-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(二十三)
- 桂枝厚朴杏子證十三(太陽八十三)
-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(二十四)
- 桂枝厚朴杏子證十四(太陽八十四)
-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證十五(太陽八十五)
卷四 (9)
-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(二十五)
- 厚朴姜夏參甘證十六(太陽八十六)
- 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(二十六)
- 梔子厚朴證十七(太陽八十七)
- 梔子厚朴湯(二十七)
- 梔子乾薑證十八(太陽八十八)
- 梔子乾薑湯(二十八)
- 梔子香豉證十九(太陽八十九)
- 梔子豉湯(二十九)
- 梔子香豉證二十(太陽九十)
- 梔子甘草豉湯(三十)
- 梔子生薑豉湯(三十一)
卷四 (10)
- 忌梔子證二十一(太陽九十一)
- 太陽壞病入少陰去路(十七章)
- 太陽壞病入少陰桂枝附子證一(太陽九十二)
- 桂枝加附子湯(三十二)
- 芍藥甘草附子證二(太陽九十三)
- 芍藥甘草附子湯
- 內外俱虛證三(太陽九十四)
- 苓桂術甘證四(太陽九十五)
- 茯苓白朮桂枝甘草湯(三十四)
- 真武湯證五(太陽九十六)
卷四 (11)
卷四 (12)
- 桂枝甘草湯(三十五)
- 陽虛耳聾證七(太陽九十八)
- 身重心悸證八(太陽九十九)
- 桂苓甘棗證九(太陽一百)
-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(三十六)
- 桂枝加桂證十(太陽一百零一)
- 桂枝加桂湯(三十七)
- 桂枝加桂證十一(太陽一百零二)
卷四 (13)
卷四 (14)
- 溫針亡陽證十三(太陽一百零四)
-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證十四(太陽一百零五)
-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(三十九)
- 茯苓四逆證十五(太陽一百零六)
- 茯苓四逆湯(四十)
- 乾薑附子證十六(太陽一百零七)
- 乾薑附子湯(四十一)
- 禹餘糧證十七(太陽一百零八)
- 太陽壞病入厥陰去路(一章)
- 太陽壞病入厥陰胃冷吐蛔證一(太陽一百零九)
卷五 (1)
卷五 (2)
- 大陷胸湯(四十二)
- 大陷胸證二(太陽一百一十二)
- 大陷胸證三(太陽一百一十三)
- 大陷胸丸證四(太陽一百一十四)
- 大陷胸丸(四十三)
- 結胸忌下證五(太陽一百一十五)
- 結胸煩躁證六(太陽一百一十六)
- 小結胸證七(太陽一百一十七)
卷五 (3)
卷五 (4)
卷五 (5)
卷五 (6)
卷五 (7)
卷五 (8)
卷五 (9)
卷五 (10)
卷六 (1)
卷六 (2)
卷六 (3)
卷六 (4)
卷六 (5)
- 麻黃證三(陽明十五)
- 桂枝葛根證四(陽明十六)
- 桂枝加葛根湯(五十四)
- 葛根證五(陽明十七)
- 葛根湯(五十五)
- 葛根證六(陽明十八)
- 葛根半夏證七(陽明十九)
- 葛根加半夏湯(五十六)
- 陽明腑病(二十七章)
- 陽明腑證調胃承氣證一(陽明二十)
- 調胃承氣湯(五十七)
卷六 (6)
卷六 (7)
卷六 (8)
卷六 (9)
卷六 (10)
卷六 (11)
- 大承氣證十六(陽明三十五)
- 大承氣證十七(陽明三十六)
- 大承氣證十八(陽明三十七)
- 大承氣證十九(陽明三十八)
- 大承氣證二十(陽明三十九)
- 大承氣證二十一(陽明四十)
- 三陽合病證二十二(陽明四十一)
- 汗多亡津二十三(陽明四十二)
卷六 (12)
卷六 (13)
卷七 (1)
卷七 (2)
卷七 (3)
卷七 (4)
卷七 (5)
- 汗多亡陽證十五(陽明六十六)
- 譫語喘滿證十六(陽明六十七)
- 譫語鄭聲證十七(陽明六十八)
- 梔子豉證十八(陽明六十九)
- 白虎證十九(陽明七十)
- 汗多胃燥證二十(陽明七十一)
- 口燥欲衄證二十一(陽明七十二)
- 鼻燥欲衄證二十二(陽明七十三)
卷七 (6)
卷七 (7)
卷八 (1)
卷八 (2)
卷八 (3)
卷八 (4)
卷八 (5)
- 小建中湯(六十七)
- 小柴胡證九(少陽十)
- 屬陽明證十(少陽十一)
- 黃芩半夏證十一(少陽十二入陽明去路)
- 黃芩湯(六十八)
-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(六十九)
- 大柴胡證十二(少陽十三入陽明去路)
- 大柴胡湯(七十)
- 大柴胡證十三(少陽十四入陽明去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