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懸解》~ 卷五 (4)
卷五 (4)
1. 大黃黃連瀉心湯(四十六)
大黃(二兩) 黃連(一兩)
上二味,以麻沸湯漬之,去滓,分溫再服。
白話文:
將大黃二兩、黃連一兩這兩味藥,用剛煮沸的開水浸泡,去藥渣後,將藥液分兩次溫服。
2. 附子瀉心證三(太陽一百二十五)
脈浮而緊,而復下之,緊反入里,則作痞。按之自濡,但氣痞耳。心下痞,按之濡,其脈關上浮者,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。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,附子瀉心湯主之。
脈浮而緊,應以汗解。而復下之,緊反入里,浮緊變為沉緊,則作痞證。痞證陽氣格郁,必生上熱。陰氣凝塞,必生下寒。寒熱相逼,二氣摶結,則心下石硬而關脈沉緊。是當用諸瀉心清上溫下之法。若按之心下自濡,診之關上脈浮者,是下寒未生。但是陽氣痞塞郁生上熱,宜用大黃黃連瀉其上熱,無用溫藥也。
若下寒已生,則心下不濡而關上不浮,其上熱逼蒸,別無去路,是必開其皮毛泄而為汗。如是心下痞硬而復惡寒汗出者,是其下寒已動,宜附子瀉心湯。大黃芩連泄其上熱,附子溫其下寒也。此以下傷其中氣,土敗胃逆膽,心不降,君相二火皆升。大黃泄胃而降逆,黃連瀉其心火,黃芩瀉其膽火。
第曰瀉心者,相火以君火為主也。
白話文:
如果把脈發現脈象浮而且緊,本來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,卻反而用瀉下的方式來處理,這樣一來,原本在表面的緊脈反而深入到體內,就會形成痞證。如果按壓痞的地方感覺是軟的,只覺得是氣機阻滯而造成的痞,這表示是上熱下虛。如果心下痞,按壓是軟的,而且把脈時關脈浮起來,就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來治療。如果心下痞,又覺得怕冷、出汗,就用附子瀉心湯來治療。
脈象浮而且緊,本來應該用發汗來解決。卻反而用了瀉下,使得緊脈從表面跑到體內,浮緊的脈象轉變為沉緊,就會形成痞證。痞證是因為陽氣被鬱結,所以會產生上熱;陰氣凝滯,所以會產生下寒。寒熱互相逼迫,兩股氣交結在一起,就會使心下感覺硬,而且關脈沉緊。這時就應該用瀉心的方法,清上熱,溫下寒。如果按壓心下感覺是軟的,診脈時關脈是浮的,這表示下寒還沒產生,只是陽氣阻塞而產生上熱,應該用大黃黃連來瀉上熱,不用溫熱藥物。
如果下寒已經產生,那麼心下按壓就會感覺不軟,關脈也不會浮起來。上熱會往上蒸騰,沒有其他散發的途徑,就一定會從皮膚毛孔洩出去而產生汗。如果出現心下痞硬,又覺得怕冷、出汗,就是下寒已經開始活動,應該用附子瀉心湯。其中,大黃、黃芩、黃連可以瀉上熱,附子可以溫下寒。這是因為下方傷到了中氣,導致脾胃功能衰退,膽氣上逆,心火不能下降,君火和相火都往上跑。大黃可以瀉胃火並使上逆的氣機下降,黃連可以瀉心火,黃芩可以瀉膽火。
這裡說的瀉心,是指相火要以君火為主導。
3. 附子瀉心湯(四十七)
附子(一枚,炮去皮,破,別煮取汁) 大黃(二兩) 黃連(一兩) 黃芩(一兩)
上四味,下三味,以麻沸湯二升漬之,須臾絞去滓,內附子汁,分溫再服。
白話文:
將附子(一枚,炮製去除外皮,搗破,另外煮汁取用),大黃(二兩),黃連(一兩),黃芩(一兩)。
將以上四種藥材中的後三種放入容器,用兩升剛煮沸的熱水浸泡,稍等片刻後,擠壓去除藥渣,再加入事先煮好的附子汁,分兩次溫服。
4. 十棗湯證四(太陽一百二十六)
太陽中風下利嘔逆,表解者乃可攻之,其人漐漐汗出,發作有時,頭痛,心下痞硬滿,引脅下痛,乾嘔短氣,汗出不惡寒者,此表解里未和也,十棗湯主之。
太陽中風下利嘔逆,是有水濕在內,於法可攻,然必表邪外解乃可攻之,其人內有水氣格陽於外,氣蒸竅泄,漐漐汗出者,而陰陽勝復發作,有時水飲阻格,濁氣不降,頭為之痛,陰邪上填,心下痞結硬滿而引脅下疼痛,胃氣上逆而生乾嘔,肺氣上逆而苦短氣,使非水飲郁格,何以至此?若其漐漐汗出而不復惡寒者,是表邪已解而裡氣未和也,宜十棗湯。大棗保其脾精,芫遂大戟泄其水飲也。
白話文:
太陽經中風,出現腹瀉、嘔吐,這種情況是有水濕在體內。按理說可以攻下,但必須等表邪解除後才能攻。這個人體內有水氣阻礙陽氣外達,導致氣體蒸發從孔竅排出,所以會不斷微微出汗。體內陰陽之氣互相較量,所以症狀發作會有時間性。水飲阻滯,濁氣無法下降,就會引起頭痛。陰邪向上堆積,導致心下痞塞、堅硬飽滿,並且牽引到脅肋部位疼痛。胃氣上逆造成乾嘔,肺氣上逆會感到呼吸短促。如果不是水飲阻滯,怎麼會這樣?如果微微出汗卻不感到怕冷,就說明表邪已經解除,只是體內氣機還沒調和。這種情況適合用十棗湯來治療。方中的大棗可以保護脾精,芫花、甘遂、大戟則可以排除體內的水飲。
5. 十棗湯(四十八)
大棗(十枚) 芫花 甘遂 大戟
上三味等分,各搗篩為散。以水一升半,先煮大棗肥者十枚,取八合,去滓,內諸藥末。強人服一錢匕,羸人服半錢。平旦溫服。若下少,病不除者,明日更服,加半錢。得快下利後,糜粥自養。
白話文:
將大棗十枚、芫花、甘遂、大戟這三味藥等分磨成粉末。先用水一升半煮大棗(要挑選肥大的)十枚,煮到剩八合時,濾掉藥渣,再加入磨好的藥粉。體格強壯的人服用一錢匕,體弱的人服用半錢。早上空腹時溫服。如果瀉下太少,病情沒有改善,第二天再服,劑量增加半錢。等到瀉下通暢後,就用粥來調養身體。
6. 生薑瀉心證五(太陽一百二十七)
傷寒汗出解之後,胃中不和,心下痞硬,乾噫,食臭,脅下有水氣,腹中雷鳴,下利者,生薑瀉心湯主之。
傷寒汗出解後,胃中不和,心下痞硬,水穀不消,陳宿停留,濁氣衝胸而乾嘔,食臭,膽邪剋土,土虛不能制水,水鬱膽部而積於脅下,土敗木賊陰氣激宕,腹中雷鳴而病下利者,生薑瀉心湯主之。生薑半夏降其濁陰,黃芩黃連清其心膽,姜甘參棗溫補中氣以轉樞軸也。
白話文:
傷寒病發汗後病情解除,但胃部不適,心口處感覺堵塞、發硬,會有乾嘔、打嗝,吃東西覺得有腐臭味,脅肋下方有水液停滯,肚子裡咕嚕咕嚕響,並有腹瀉的症狀,可以用生薑瀉心湯來治療。
傷寒病發汗後病情解除,但胃部不適,心口處感覺堵塞、發硬,水穀食物難以消化,陳舊的食物殘渣停留在腸胃,濁氣上衝到胸口而引起乾嘔,吃東西覺得有腐臭味,這是因為膽的邪氣侵犯脾胃,導致脾胃虛弱不能控制水液,水液停留在膽部,並積聚在脅肋下方,脾胃衰敗,肝木反過來侵犯脾土,導致體內陰氣躁動,腹中雷鳴作響並且腹瀉,這種情況可以用生薑瀉心湯來治療。方中的生薑、半夏可以降下體內的濁陰之氣,黃芩、黃連可以清除心膽的熱邪,乾薑、甘草、人參、大棗則可以溫補中氣,使其恢復正常的運轉功能。
7. 生薑瀉心湯(四十九)
生薑(四兩) 半夏(半升) 黃芩(一兩) 甘草(三兩炙) 黃連(一兩) 人參(三兩) 乾薑(一兩) 大棗(十二枚)
上八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服三升。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白話文:
生薑四兩、半夏半升、黃芩一兩、炙甘草三兩、黃連一兩、人參三兩、乾薑一兩、大棗十二枚。
將以上八味藥材,加水一斗(約2000毫升),煮到剩下六升(約1200毫升)時,把藥渣濾掉,然後再將藥湯煎煮到剩下三升(約600毫升)。每次溫服一升(約200毫升),一天服用三次。
8. 甘草瀉心湯證六(太陽一百二十八)
傷寒中風,醫反下之,其人下利日數十行,穀不化,腹中雷鳴,心下痞硬而滿,乾嘔,心煩不得安。醫見其心下痞,謂病不盡,復下之,其痞益甚。此非結熱,但以胃中虛,客氣上逆,故使硬也。甘草瀉心湯主之。
傷寒中風,應當解表,醫反下之,敗其中氣,水穀不化,土木皆郁,升降倒行。脾陷而賊於乙木,則腹中雷鳴而下利;胃逆而迫於甲木,則心下痞硬而乾嘔;君相二火皆升而心煩。醫以痞為結熱,而復下之,其痞益甚。不知此非結熱,但以胃中陽虛,不能堤障陰邪,陰中客氣上逆陽位,故使心下結硬也。
甘草瀉心湯。甘草、薑、棗,補中而溫下寒;半夏、芩、連,降逆而清上熱也。
白話文:
一個人因為傷寒或中風,醫生反而用瀉下的藥物來治療,導致病人一天拉肚子幾十次,而且拉出來的都是沒有消化的食物,肚子裡還會咕嚕咕嚕地響,心口感覺堵塞、脹滿、硬硬的,想吐卻又吐不出來,心煩意亂,無法安寧。醫生看到他心口堵塞,以為病沒有好,又繼續用瀉下的藥物,結果心口的堵塞更加嚴重。這種情況並不是因為有熱結在體內,而是因為胃氣虛弱,有邪氣往上衝逆,才會導致心口堵塞。這時候應該用甘草瀉心湯來治療。
本來傷寒或中風應該用發汗解表的藥物,醫生卻反而用瀉下藥,結果傷了身體的氣,導致水穀無法消化,脾胃的功能失調,升降的機制也亂了。脾虛弱下陷而被肝木欺負,所以肚子裡咕嚕咕嚕響而且拉肚子;胃氣上逆衝到肝木,所以心口堵塞、硬硬的而且想吐;心火和相火都往上衝,所以心煩意亂。醫生以為心口堵塞是因為體內有熱結,又再用瀉下藥,結果堵塞更嚴重。其實這並不是因為有熱結,而是因為胃的陽氣不足,沒辦法抵擋陰邪,陰邪之氣往上衝到陽位,才會導致心口堵塞、硬硬的。
甘草瀉心湯裡的甘草、乾薑、大棗,可以補養中氣,溫暖下焦的虛寒;半夏、黃芩、黃連,可以降下上逆的氣,清除上焦的熱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