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傷寒懸解》~ 卷三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1)

1. 桂二麻一證四(太陽三十一)

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,與桂枝湯如前法。若形如瘧,日再發者,桂枝二麻黃一湯。

此總申明上三章之義。如服桂枝湯大汗出而表未解,而脈又洪大(洪大即脈浮之變文),是表有寒而里有熱。此亦桂枝越婢證,可與桂枝湯如前法而加越婢也。若前證之形如瘧狀,而無洪大之脈,寒熱日僅再發,不能二三度者,是正氣虛不能頻與邪爭也。其風邪多而寒邪少,宜桂枝二麻黃一,重泄營血而輕泄衛氣,乃為合法也。

此章是首章一日二三度發者一條治法,以其不能二三度發是為未欲愈故也。前章脈微、脈弱、脈浮、脈微弱、脈洪大,總對弦緊言。微弱即不弦緊,洪大即浮,意勿泥。

白話文:

如果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,脈象變得洪大,表示病邪仍在體表,可以按照之前的方法再次服用桂枝湯。

如果出現像瘧疾一樣的症狀,一天發作兩次,則應該服用桂枝二麻黃一湯。

這段話總結了前面三章的含義。如果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,但體表的病邪沒有解除,而且脈象又變得洪大(洪大是浮脈的一種變化),表示體表有寒邪,體內有熱邪。這也是桂枝越婢湯證,可以按照之前的方法服用桂枝湯,但要加入越婢湯。如果之前的症狀表現得像瘧疾,但沒有洪大的脈象,只是寒熱一天發作兩次,而不是兩三次,這是因為身體的正氣虛弱,不能頻繁地與邪氣抗爭。這種情況是風邪較多而寒邪較少,應該服用桂枝二麻黃一湯,重點是疏泄營血,輕微地疏泄衛氣,這樣才符合治療原則。

這一章是針對第一章中提到的一天發作兩三次的情況,因為不能發作兩三次表示病情尚未好轉。前面章節提到的脈象微、脈弱、脈浮、脈微弱、脈洪大,都是相對弦緊脈而言。微弱表示脈象不弦緊,洪大表示是浮脈,理解時不要太過拘泥字面意思。

2. 桂枝二麻黃一湯(五)

桂枝(一兩七銖) 芍藥(一兩六銖) 甘草(一兩二銖) 大棗(五枚) 生薑(一兩六銖) 麻黃(十六銖) 杏仁(十六枚去皮尖)

上七味,以水五升,先煮麻黃一、二沸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二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再服。

白話文:

將桂枝(約27克)、芍藥(約26克)、甘草(約20克)、大棗(五枚)、生薑(約26克)、麻黃(約10克)、杏仁(去皮尖,約16枚),這七種藥材,加入五升的水,先煮麻黃,煮開一到兩次後,撈掉上面的泡沫,再放入其他藥材一起煮,煮到剩兩升時,濾掉藥渣,溫熱服用一升,一天服用兩次。

3. 太陽傷寒大青龍證(二章)

太陽中風,脈緩,頭痛,汗出而不煩躁。此其脈緊,身痛,無汗而煩躁者,衛閉而營不能泄也。故其脈證似傷寒。太陽傷寒,脈緊,身疼。此其脈緩而身不疼者,營閉而衛不能泄也。故其脈證似中風。中風衛閉而營郁,陽盛者,固宜青龍。然當防其腎陰之旺,故立真武之法。

傷寒營閉而衛郁,陰盛者,固宜真武。然當防其胃陽之旺,故垂青龍之方。靈通變化,元妙無窮也。首章名曰中風,次章名曰傷寒。俗手妄繆,以為風寒雙感,誤世非小也。

白話文:

太陽中風的病症,脈象是緩和的,會有頭痛,流汗但不會煩躁。如果脈象是緊的,身體疼痛,沒有流汗而且煩躁,這是因為衛氣閉塞,營氣無法宣洩的緣故,所以脈象和症狀看起來像傷寒。太陽傷寒的病症,脈象是緊的,身體會疼痛。如果脈象是緩和的而且身體不疼痛,這是因為營氣閉塞,衛氣無法宣洩的緣故,所以脈象和症狀看起來像中風。中風導致衛氣閉塞而營氣鬱滯,如果陽氣旺盛的,當然適合用大青龍湯來治療。但要小心腎陰過於旺盛,所以要設立真武湯的治療方法。

傷寒導致營氣閉塞而衛氣鬱滯,如果陰氣旺盛的,當然適合用真武湯來治療。但要小心胃陽過於旺盛,所以要採用大青龍湯的處方。靈活變通,其中的奧妙無窮無盡。第一段說的是中風,第二段說的是傷寒。一般庸俗的醫生胡亂解釋,以為是風寒同時侵犯身體,這樣誤導世人,造成的影響實在不小。

4. 大青龍證一(太陽三十二)

太陽中風,脈浮緊,發熱惡寒,身疼痛,不汗出而煩躁者,大青龍湯主之。(太陽入陽明去路)若脈微弱,汗出惡風者,不可服也。服之則厥逆,筋惕肉瞤,此為逆也,以真武湯救之。(方在少陰十九,太陽入少陰去路)

營性發揚而寒性固澀,傷寒營欲發而寒閉之,故脈緊而無汗。衛性斂閉而風性疏泄,中風衛欲閉而風泄之,故脈緩而有汗。太陽中風,脈緊身痛,寒熱無汗,脈證悉同傷寒,此衛陽素旺,氣閉而血不能泄也。衛氣遏閉,營鬱熱甚,故見煩躁。大青龍湯,甘草大棗,補其脾精;生薑杏仁,降其肺氣;麻桂,泄其營衛之鬱閉;石膏,清神氣之煩躁也。蓋氣欲閉而血欲泄,血強而氣不能閉,則營泄而汗出;氣強而血不能泄,則營閉而無汗。

營熱內郁,外無泄路,是以脈緊身痛,寒熱無汗,而生煩躁。異日之白虎承氣諸證,皆以經熱之內傳者也。早以青龍發之,則內熱不生矣。若脈微弱而汗出惡風者,中風之脈證如舊,而陽虛陰旺,不可服此。此服之,汗出亡陽,則四肢厥逆,筋惕肉瞤,為害非輕矣。蓋四肢秉氣於脾胃,陽亡土敗,四肢失溫,所以逆冷。

筋司於肝,肝木生於腎水而長於脾土,水寒土濕,木鬱風動,故筋脈振惕而皮肉瞤動。真武湯,苓朮燥土而泄濕,附子溫經而驅寒,芍藥清肺而息風也。

白話文:

太陽中風,症狀是脈象浮而且緊,發燒怕冷,全身痠痛,沒有流汗卻感到煩躁不安,這時可以用大青龍湯來治療。(這是太陽病往陽明病方向發展的徵兆)如果脈象微弱,並且流汗怕風,就不能服用大青龍湯。如果吃了大青龍湯,反而會導致四肢冰冷、抽筋顫抖、肌肉跳動,這是用錯藥造成的副作用,這時可以用真武湯來救治。(真武湯的方劑在少陰病第十九條,這是太陽病往少陰病方向發展的徵兆)

營氣本性是向外發散,而寒邪的性質是凝固收澀。當身體受到寒邪侵襲,營氣想要向外發散卻被寒邪阻礙,所以脈象會緊而且沒有汗。衛氣的本性是收斂閉藏,而風邪的性質是疏泄發散。當身體受到風邪侵襲,衛氣想要閉藏卻被風邪疏泄,所以脈象會緩而且有汗。太陽中風,脈象緊而且全身痠痛,發燒怕冷且沒有汗,這些脈象和症狀都和傷寒很像,這是因為衛陽本來就很旺盛,導致氣機閉塞而血脈無法疏泄。衛氣被阻礙閉塞,營氣鬱積發熱嚴重,所以會出現煩躁。大青龍湯裡面的甘草和大棗,可以補養脾胃的精氣;生薑和杏仁,可以降下肺氣;麻黃和桂枝,可以疏泄營衛之氣的鬱結;石膏,可以清除神氣的煩躁。大體上來說,是氣想要閉藏而血想要疏泄,如果血氣強盛而氣機無法閉藏,就會導致營氣發散而流汗;如果氣機強盛而血脈無法疏泄,就會導致營氣閉塞而沒有汗。

營熱鬱積在體內,體表又沒有疏泄的通道,所以會出現脈象緊、全身痠痛、發燒怕冷且沒有汗,而且感到煩躁不安。之後可能會出現白虎湯證和承氣湯證等症狀,這些都是因為經絡的熱邪向體內傳導造成的。如果在早期就用大青龍湯來發散邪氣,就不會產生後續的內熱。如果脈象微弱而且流汗怕風,這表示雖然脈象和症狀還是像中風,但實際上是陽氣虛弱陰氣旺盛,這種情況不能服用大青龍湯。如果吃了大青龍湯,會導致大量出汗而使陽氣更加虛脫,進而造成四肢冰冷、抽筋顫抖、肌肉跳動,造成的危害非同小可。四肢的氣血來源於脾胃,如果陽氣耗盡脾胃功能衰敗,四肢就會失去溫養,所以會感到冰冷。

筋脈由肝臟主管,肝木的生長依賴於腎水和脾土的滋養。如果腎水寒冷脾土濕潤,肝木就會受到抑制,導致風氣內動,所以會出現筋脈顫動和肌肉跳動。真武湯裡面的茯苓和白朮,可以燥濕健脾、利水;附子可以溫暖經脈驅散寒邪;芍藥可以清肺氣平息內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