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傷寒懸解》~ 卷五 (4)

卷五 (4)

25. 大黃黃連瀉心湯(四十六)

大黃(二兩) 黃連(一兩)

上二味,以麻沸湯漬之,去滓,分溫再服。

26. 附子瀉心證三(太陽一百二十五)

脈浮而緊,而復下之,緊反入里,則作痞。按之自濡,但氣痞耳。心下痞,按之濡,其脈關上浮者,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。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,附子瀉心湯主之。

脈浮而緊,應以汗解。而復下之,緊反入里,浮緊變為沉緊,則作痞證。痞證陽氣格郁,必生上熱。陰氣凝塞,必生下寒。寒熱相逼,二氣摶結,則心下石硬而關脈沉緊。是當用諸瀉心清上溫下之法。若按之心下自濡,診之關上脈浮者,是下寒未生。但是陽氣痞塞郁生上熱,宜用大黃黃連瀉其上熱,無用溫藥也。

若下寒已生,則心下不濡而關上不浮,其上熱逼蒸,別無去路,是必開其皮毛泄而為汗。如是心下痞硬而復惡寒汗出者,是其下寒已動,宜附子瀉心湯。大黃芩連泄其上熱,附子溫其下寒也。此以下傷其中氣,土敗胃逆膽,心不降,君相二火皆升。大黃泄胃而降逆,黃連瀉其心火,黃芩瀉其膽火。

第曰瀉心者,相火以君火為主也。

27. 附子瀉心湯(四十七)

附子(一枚,炮去皮,破,別煮取汁) 大黃(二兩) 黃連(一兩) 黃芩(一兩)

上四味,下三味,以麻沸湯二升漬之,須臾絞去滓,內附子汁,分溫再服。

28. 十棗湯證四(太陽一百二十六)

太陽中風下利嘔逆,表解者乃可攻之,其人漐漐汗出,發作有時,頭痛,心下痞硬滿,引脅下痛,乾嘔短氣,汗出不惡寒者,此表解里未和也,十棗湯主之。

太陽中風下利嘔逆,是有水濕在內,於法可攻,然必表邪外解乃可攻之,其人內有水氣格陽於外,氣蒸竅泄,漐漐汗出者,而陰陽勝復發作,有時水飲阻格,濁氣不降,頭為之痛,陰邪上填,心下痞結硬滿而引脅下疼痛,胃氣上逆而生乾嘔,肺氣上逆而苦短氣,使非水飲郁格,何以至此?若其漐漐汗出而不復惡寒者,是表邪已解而裡氣未和也,宜十棗湯大棗保其脾精,芫遂大戟泄其水飲也。

29. 十棗湯(四十八)

大棗(十枚) 芫花 甘遂 大戟

上三味等分,各搗篩為散。以水一升半,先煮大棗肥者十枚,取八合,去滓,內諸藥末。強人服一錢匕,羸人服半錢。平旦溫服。若下少,病不除者,明日更服,加半錢。得快下利後,糜粥自養。

30. 生薑瀉心證五(太陽一百二十七)

傷寒汗出解之後,胃中不和,心下痞硬,乾噫,食臭,脅下有水氣,腹中雷鳴,下利者,生薑瀉心湯主之。

傷寒汗出解後,胃中不和,心下痞硬,水穀不消,陳宿停留,濁氣衝胸而乾嘔,食臭,膽邪剋土,土虛不能制水,水鬱膽部而積於脅下,土敗木賊陰氣激宕,腹中雷鳴而病下利者,生薑瀉心湯主之。生薑半夏降其濁陰,黃芩黃連清其心膽,姜甘參棗溫補中氣以轉樞軸也。

31. 生薑瀉心湯(四十九)

生薑(四兩) 半夏(半升) 黃芩(一兩) 甘草(三兩炙) 黃連(一兩) 人參(三兩) 乾薑(一兩) 大棗(十二枚)

上八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服三升。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32. 甘草瀉心湯證六(太陽一百二十八)

傷寒中風,醫反下之,其人下利日數十行,穀不化,腹中雷鳴,心下痞硬而滿,乾嘔,心煩不得安。醫見其心下痞,謂病不盡,復下之,其痞益甚。此非結熱,但以胃中虛,客氣上逆,故使硬也。甘草瀉心湯主之。

傷寒中風,應當解表,醫反下之,敗其中氣,水穀不化,土木皆郁,升降倒行。脾陷而賊於乙木,則腹中雷鳴而下利;胃逆而迫於甲木,則心下痞硬而乾嘔;君相二火皆升而心煩。醫以痞為結熱,而復下之,其痞益甚。不知此非結熱,但以胃中陽虛,不能堤障陰邪,陰中客氣上逆陽位,故使心下結硬也。

甘草瀉心湯。甘草、薑、棗,補中而溫下寒;半夏、芩、連,降逆而清上熱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