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懸解》~ 卷三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1)

1. 桂二麻一證四(太陽三十一)

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,與桂枝湯如前法。若形如瘧,日再發者,桂枝二麻黃一湯。

此總申明上三章之義。如服桂枝湯大汗出而表未解,而脈又洪大(洪大即脈浮之變文),是表有寒而里有熱。此亦桂枝越婢證,可與桂枝湯如前法而加越婢也。若前證之形如瘧狀,而無洪大之脈,寒熱日僅再發,不能二三度者,是正氣虛不能頻與邪爭也。其風邪多而寒邪少,宜桂枝二麻黃一,重泄營血而輕泄衛氣,乃為合法也。

此章是首章一日二三度發者一條治法,以其不能二三度發是為未欲愈故也。前章脈微、脈弱、脈浮、脈微弱、脈洪大,總對弦緊言。微弱即不弦緊,洪大即浮,意勿泥。

白話文:

《桂二麻一證四(太陽三十一)》的如下:

如果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,脈象洪大,可以按照之前的方法再給予桂枝湯。若出現類似瘧疾的症狀,一天只發作兩次,則適合用「桂枝二麻黃一湯」。

這段內容是總結前三章的論述。如果服桂枝湯後大汗出但表證未解,脈象又洪大(洪大即脈浮的另一種表述),表示體表有寒而體內有熱。這也屬於桂枝湯合越婢湯的證型,可依照前述方法開立桂枝湯並加入越婢湯。

如果之前的症狀表現像瘧疾,但沒有洪大的脈象,寒熱症狀一天只發作兩次,而非反覆多次,表示正氣較弱,無法頻繁與邪氣抗爭。此時風邪多而寒邪少,適合用「桂枝二麻黃一湯」,重點在於疏洩營血、輕微調理衛氣,這才是正確的治療方式。

這一章是針對首章所述「一日發作兩三次」的變通治法,由於病人無法頻繁發作(僅日再發),代表病情尚未完全好轉。前文提到的脈微、脈弱、脈浮、脈微弱、脈洪大等,都是相對於弦緊脈而言。微弱脈表示不弦緊,洪大脈即浮脈,理解時應靈活看待,不要過於拘泥文字。

2. 桂枝二麻黃一湯(五)

桂枝(一兩七銖) 芍藥(一兩六銖) 甘草(一兩二銖) 大棗(五枚) 生薑(一兩六銖) 麻黃(十六銖) 杏仁(十六枚去皮尖)

上七味,以水五升,先煮麻黃一、二沸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二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再服。

白話文:

桂枝二麻黃一湯(五)

此方劑組成如下:
桂枝(一兩七銖)
芍藥(一兩六銖)
甘草(一兩二銖)
大棗(五枚)
生薑(一兩六銖)
麻黃(十六銖)
杏仁(十六枚,去皮尖)

製作方法:
將上述七味藥材加入五升水中,先煮沸麻黃一至兩次,去除浮沫,再加入其餘藥材,煎煮至剩兩升藥液,過濾去渣。溫熱服用,每次一升,一天服用兩次。

3. 太陽傷寒大青龍證(二章)

太陽中風,脈緩,頭痛,汗出而不煩躁。此其脈緊,身痛,無汗而煩躁者,衛閉而營不能泄也。故其脈證似傷寒。太陽傷寒,脈緊,身疼。此其脈緩而身不疼者,營閉而衛不能泄也。故其脈證似中風。中風衛閉而營郁,陽盛者,固宜青龍。然當防其腎陰之旺,故立真武之法。

傷寒營閉而衛郁,陰盛者,固宜真武。然當防其胃陽之旺,故垂青龍之方。靈通變化,元妙無窮也。首章名曰中風,次章名曰傷寒。俗手妄繆,以為風寒雙感,誤世非小也。

白話文:

太陽傷寒大青龍證(二章)

太陽中風的症狀,脈象緩和,頭痛,出汗但不煩躁。若脈象緊繃,身體疼痛,無汗且煩躁,這是因為衛氣閉塞而營氣無法宣洩所致,此時脈象與症狀類似傷寒。

太陽傷寒的症狀,脈象緊繃,身體疼痛。若脈象緩和且身體不痛,則是因營氣閉塞而衛氣無法宣洩,此時脈象與症狀類似中風。

中風時,衛氣閉塞而營氣鬱滯,陽氣旺盛者適合使用大青龍湯,但需注意腎陰可能過旺,因此另設立真武湯的治法。

傷寒時,營氣閉塞而衛氣鬱滯,陰氣旺盛者適合使用真武湯,但需提防胃陽過旺,因此設有大青龍湯的方劑。這些方法靈活變化,深奧無窮。

第一章稱為中風,第二章稱為傷寒。若醫者誤解為風寒同時感染,便是嚴重謬誤,貽害世人甚大。

4. 大青龍證一(太陽三十二)

太陽中風,脈浮緊,發熱惡寒,身疼痛,不汗出而煩躁者,大青龍湯主之。(太陽入陽明去路)若脈微弱,汗出惡風者,不可服也。服之則厥逆,筋惕肉瞤,此為逆也,以真武湯救之。(方在少陰十九,太陽入少陰去路)

營性發揚而寒性固澀,傷寒營欲發而寒閉之,故脈緊而無汗。衛性斂閉而風性疏泄,中風衛欲閉而風泄之,故脈緩而有汗。太陽中風,脈緊身痛,寒熱無汗,脈證悉同傷寒,此衛陽素旺,氣閉而血不能泄也。衛氣遏閉,營鬱熱甚,故見煩躁。大青龍湯,甘草大棗,補其脾精;生薑杏仁,降其肺氣;麻桂,泄其營衛之鬱閉;石膏,清神氣之煩躁也。蓋氣欲閉而血欲泄,血強而氣不能閉,則營泄而汗出;氣強而血不能泄,則營閉而無汗。

營熱內郁,外無泄路,是以脈緊身痛,寒熱無汗,而生煩躁。異日之白虎承氣諸證,皆以經熱之內傳者也。早以青龍發之,則內熱不生矣。若脈微弱而汗出惡風者,中風之脈證如舊,而陽虛陰旺,不可服此。此服之,汗出亡陽,則四肢厥逆,筋惕肉瞤,為害非輕矣。蓋四肢秉氣於脾胃,陽亡土敗,四肢失溫,所以逆冷。

筋司於肝,肝木生於腎水而長於脾土,水寒土濕,木鬱風動,故筋脈振惕而皮肉瞤動。真武湯,苓朮燥土而泄濕,附子溫經而驅寒,芍藥清肺而息風也。

白話文:

大青龍證一(太陽三十二)

太陽中風,若脈象浮緊,症狀為發熱、怕冷、身體疼痛、無汗且煩躁不安,此時應使用大青龍湯治療。(此為太陽病轉入陽明的路徑)但若脈象微弱,出汗且怕風,則不可服用此方。誤服可能導致四肢逆冷、筋肉抽搐跳動,此為誤治後的逆證,應以真武湯救治。(方劑見於少陰篇第十九條,屬太陽病轉入少陰的路徑)

營氣本性發散,而寒氣具有收束作用。傷寒時營氣欲發卻被寒氣閉塞,故脈緊且無汗;衛氣本性收斂,而風性疏洩。中風時衛氣欲閉卻被風氣外洩,故脈緩且有汗。太陽中風患者若出現脈緊、身痛、寒熱無汗等症狀,表面上與傷寒相同,實因衛陽素來旺盛,氣機閉阻而血不得外洩所致。衛氣郁閉,營血郁熱加劇,故見煩躁。

大青龍湯中:甘草、大棗補益脾精;生薑、杏仁降肺氣;麻黃、桂枝疏洩營衛之郁閉;石膏清除神氣之煩躁。蓋因氣欲閉而血欲洩——若血盛則氣不能閉,營血外洩而汗出;若氣盛則血不能洩,營氣閉阻故無汗。

營熱內郁卻無外洩通路,遂致脈緊身痛、寒熱無汗、煩躁不安。日後可能出現的白虎湯證、承氣湯證等,皆因經熱內傳而生。若早期以青龍湯發汗,則內熱無從產生。若脈微弱、汗出惡風者,雖中風脈證仍在,但陽虛陰盛,不可服用此方。否則汗出亡陽,將引發四肢厥逆、筋肉抽搐,危害甚重。

因四肢依賴脾胃之氣濡養,陽氣消亡則脾胃衰敗,四肢失溫故逆冷。筋由肝主,肝木生於腎水而長養於脾土,若水寒土濕則肝郁風動,故見筋脈震顫、皮肉跳動。真武湯中:茯苓、白術燥土洩濕;附子溫經驅寒;芍藥清肺熄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