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懸解》~ 卷三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2)

1. 大青龍湯(六)

麻黃(六兩) 桂枝(二兩) 甘草(二兩炙) 大棗(十二枚) 生薑(三兩) 杏仁(五十枚) 石膏(雞子大一塊打碎)

上七味,以水九升,先煮麻黃減二升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溫服一升,取微似汗。汗出多者,溫粉樸之(牡蠣粉止身汗)。一服汗出者,停,後服。汗多亡陽,遂虛惡風,煩躁不得眠也。

白話文:

大青龍湯(六)

藥材組成:
麻黃(六兩)、桂枝(二兩)、炙甘草(二兩)、大棗(十二顆)、生薑(三兩)、杏仁(五十顆)、石膏(雞蛋大小一塊,打碎)

製作與服用方法:
將以上七味藥材加入九升水中,先煮麻黃,水量減少二升後,撇去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繼續煎煮至剩三升藥液。溫熱服下一升,讓身體微微發汗。若出汗過多,可用牡蠣粉製成的溫粉來止汗。服用一次後若已出汗,即可停藥,不需繼續服用。

注意事項:
過度發汗會耗損陽氣,導致身體虛弱、怕風、心煩躁動而無法安睡。

2. 大青龍證二(太陽三十三)

傷寒脈浮緩,身不疼,但重,乍有輕時,無少陰證者,大青龍湯主之。

傷寒脈浮緊,身疼痛,緣表被寒束而經氣壅塞也。此脈浮緩而身不痛,但覺體重而已,然亦乍有輕時,是非外寒之微而實裡熱之盛。再於他處徵之,別無少陰證者,宜大青龍,外發表寒而內清裡熱也。

風脈浮緩、浮緊者,必傳入陽明,以營鬱而生裡熱,衛閉而不能泄也。寒脈浮緊、浮緩者,必傳入陽明,以衛鬱而生裡熱,營泄而不能外閉也。(陽明腑熱則氣蒸汗泄,寒不能閉。)中風多傳陽明,若其脈微弱,無陽明證而將入少陰,則又用真武。陽明多傳少陰,若其脈浮緩,無少陰證而將入陽明,又用青龍。風寒對舉,參伍盡變,立法精矣。

傷寒陽明、太陰脈俱浮緩。(陽明篇:「脈浮而緩,手足自溫者,是謂系在太陰。至七八日,大便硬者,為陽明病也。」)大青龍之浮緩,則陽明之緩,非太陰之緩也。脈法:「寸口脈微而緩緩者,胃氣實。實則谷消而水化也。」靈樞:「津液五別」,中熱則胃中消穀,腸胃充廓,故胃緩。胃緩,是以脈緩緩者,胃氣之脈也。」

或改此條作:「小青龍證不通之極,脈法緊則為寒。小青龍證內外皆寒,其脈必緊,安有浮緩之理?」

白話文:

病人外感風寒後,若脈象呈現浮緩,身體雖不疼痛卻感到沈重,且不適感偶爾減輕,同時沒有少陰病的症狀(如四肢冰冷、精神萎靡等),此時應使用大青龍湯治療。

外感風寒時若脈象浮緊且全身疼痛,是因體表受寒邪束縛,經絡氣血運行壅滯所致。而此證脈象浮緩且身不痛,僅感身體沈重,但症狀時輕時重,說明並非外寒輕微,實為體內熱邪熾盛。進一步觀察若無其他少陰病症狀,則適合用大青龍湯,既可發散表寒,又能清除里熱。

中風(外感風邪)患者脈象若先浮緩後轉為浮緊,通常提示病邪將傳入陽明經,因營氣郁滯而生內熱,衛氣閉塞無法宣散;傷寒(外感寒邪)患者脈象若由浮緊轉浮緩,亦多傳入陽明經,因衛氣郁滯生熱,而營氣外洩不能固表(陽明腑熱會蒸騰津液導致汗出,寒邪難以閉阻體表)。中風多傳陽明,但若脈象微弱且無陽明病症,反而趨向少陰病時,則需用真武湯;傷寒多傳少陰,若脈浮緩且無少陰病症而將轉陽明病時,則仍用大青龍湯。風證與寒證相互對照,病情變化錯綜複雜,足見古代醫家的診療思路極為精妙。

傷寒病中,陽明病與太陰病的脈象均可表現為浮緩。(《陽明篇》記載:「脈浮緩且手足溫暖者,屬於太陰病。若七八日後大便乾結,則轉為陽明病。」)大青龍湯所治的浮緩脈,本質是陽明病的緩脈,非太陰病的緩脈。《脈法》提到:「寸口脈微中帶緩,是胃氣充實的表現,反映消化功能正常。」《靈樞》亦指出:「津液分化五種途徑」,中焦有熱則胃能消化食物,腸胃充實擴張,故胃氣舒緩——這種緩脈正是胃氣旺盛的脈象。

另有觀點質疑本條記載應為小青龍湯證,認為:「小青龍湯主治寒邪壅滯至極,脈法明言緊脈主寒。小青龍證內外皆寒,脈象必緊,怎可能出現浮緩脈?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