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懸解》~ 卷三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3)

1. 太陽傷寒小青龍證

(三章 太陽入太陰少陰去路)

中風大青龍之證,外有風而內有熱也。傷寒之小青龍證,表有寒而里有水也。大小青龍,外之解表則同,而內之溫清大異。大青龍可以泄裡熱而不可以溫內寒,小青龍所以佐大青龍之不逮也。傷寒之人,或表邪外鬱而宿水裡發,或渴飲涼水而停留不消,是以多有水氣之證。以其熱渴雙解表裡之寒,小青龍乃不易之法也。

白話文:

太陽傷寒小青龍證

(第三章 太陽病轉入太陰、少陰的病理變化)

中風的大青龍湯證,特點是外部感受風邪而內部有熱。傷寒的小青龍湯證,則是體表受寒而體內有水飲。大青龍湯與小龍青湯雖然都能解表,但對於體內寒熱的調理卻截然不同。大青湯能清洩裡熱,卻無法溫暖體內寒氣,而小青龍湯正彌補了大青龍湯的不足。

傷寒患者可能因表邪鬱阻而引發體內宿飲,或是因口渴飲用涼水導致水濕停滯不化,因此常出現水氣病症。針對這類既有表寒又有裡飲的狀況,小青龍湯能同時解決發熱與口渴問題,是治療此證的經典方劑。

2. 小青龍證一(太陽三十四)

傷寒表不解,心下有水氣,乾嘔,發熱而咳,或渴,或利,或噫,或小便不利,少腹滿,或喘者,小青龍湯主之。

傷寒表證不解而水停心下,阻肺胃降路,胃氣上逆而生乾嘔,肺氣上逆而生咳嗽,或火升金燥而為渴,或氣阻肺脹而為喘,或濁氣上噯而為噫,或清氣下泄而為利,或小便不利而少腹滿急。凡此皆水氣瘀格之故,宜小青龍湯。甘草培其中氣,麻桂發其營衛,芍藥清其風木,半夏降逆而止嘔,五味細辛乾薑降逆而止咳也。

白話文:


小青龍證一(太陽三十四)

當傷寒表證未解除,且心下有水氣停積時,可能出現乾嘔、發熱、咳嗽等症狀,或伴隨口渴、腹瀉、打嗝、小便不暢、下腹脹滿、氣喘等情況,此時應使用小青龍湯治療。

傷寒表證未癒,水氣停積於心下,阻礙肺胃之氣下降,導致胃氣上逆而乾嘔,肺氣上逆而咳嗽。可能因火氣上升、肺燥而口渴,或因氣機阻滯、肺部脹滿而氣喘,或因濁氣上沖而打嗝,或因清氣下洩而腹瀉,或因小便不利而下腹脹悶緊迫。這些症狀皆因水氣鬱滯所致,宜用小青龍湯。

方中甘草補益中氣,麻黃、桂枝發散營衛之邪,芍藥清瀉風木之氣,半夏降逆止嘔,五味子、細辛、乾薑則降氣止咳。

3. 小青龍湯(七)

麻黃(三兩) 桂枝(三兩) 芍藥(三兩) 甘草(二兩炙) 半夏(三兩洗) 五味(半升) 細辛(三兩) 乾薑(二兩)

上八味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減二升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。若微利者,去麻黃,加芫花如雞子大,熬令赤色。(下利者,水邪侮土,加芫花以泄水也。)若渴者,去半夏,加栝蔞根三兩。(栝蔞根清金止渴也。)若噫者,去麻黃,加附子一枚,炮。(寒水侮土,濁氣上逆,則為噫,加附子暖水而降逆也。

)小便不利,少腹滿者,去麻黃,加茯苓四兩。(茯苓以泄滿也。)若喘者,加杏仁半斤,去皮尖。(杏仁利肺而止喘也。)

白話文:

小青龍湯(七)
藥物組成:
麻黃(三兩)、桂枝(三兩)、芍藥(三兩)、炙甘草(二兩)、半夏(三兩,洗淨)、五味子(半升)、細辛(三兩)、乾薑(二兩)

煎服方法:
將以上八味藥材加入一斗水,先煮沸麻黃至水量減少二升,撇去浮沫,再加入其餘藥材,繼續煎煮至剩三升藥液,濾去藥渣,溫熱時服用一升。

加減調整:

  1. 若出現輕微腹瀉:去除麻黃,加入雞蛋大小的芫花,炒至赤紅色。(腹瀉因水濕侵脾,芫花可瀉水濕。)
  2. 若口渴:去除半夏,加入三兩栝蔞根。(栝蔞根能清肺熱、止渴。)
  3. 若打嗝:去除麻黃,加入一枚炮附子。(寒濕犯胃致氣逆打嗝,附子可溫陽降逆。)
  4. 若小便不暢、小腹脹滿:去除麻黃,加入四兩茯苓。(茯苓能利水消脹。)
  5. 若氣喘:加入半斤去皮尖杏仁。(杏仁可宣肺平喘。)

4. 小青龍證二(太陽三十五)

太陽病小便利者,以飲水多必心下悸,小便少者必苦裡急也。

申明上章小便不利少腹滿之義:小便利者,津液滲泄,則必發燥渴;渴而飲水多者,土濕木鬱,必心下動悸;木鬱不能泄水,而小便少者,水積少腹,必苦腹裡滿急也。

白話文:

小青龍證二(太陽三十五)

若太陽病患者小便通暢,因飲水過多,必定會感到心下悸動;如果小便量少,則會出現腹部脹滿急迫的不適。

解釋上一章關於小便不利及少腹脹滿的含義:當小便通暢時,體內津液流失,容易出現口乾燥渴的症狀;口渴而大量飲水後,由於脾土濕盛、肝木鬱滯,會導致心下悸動;若肝木鬱滯無法疏洩水液,造成小便量少,水濕積聚於少腹,便會引發腹部脹滿急迫的現象。

5. 小青龍證三(太陽三十六)

傷寒心下有水氣,咳而微喘,發熱不渴,小青龍湯主之。服湯已渴者,此寒去欲解也。

服湯已而渴者,表寒已解,里水亦去,津液乍耗,是以作渴。渴者是表解寒去,水積化汗而外泄也。大青龍證是表陽之盛,內有火氣;小青龍證是里陽之虛,內有水氣。陰陽一偏逢郁即發。大小青龍外解風寒而內泄水火,感證之必不可少者也。

白話文:

小青龍證三(太陽三十六)

當傷寒病患的心下有水氣,出現咳嗽且輕微氣喘,發熱卻不口渴時,應使用小青龍湯治療。若服藥後開始口渴,表示體內寒氣已除,病情即將好轉。

服藥後口渴的原因是表寒已消散,體內水氣也隨之排除,津液暫時消耗,因而感到口渴。這種口渴現象代表體表寒邪解除,水氣化為汗液排出體外。大青龍湯證是表陽過盛,內部有熱氣;小青龍湯證則是裡陽虛弱,內部有水氣。陰陽一旦偏頗,遇阻滯便發病。大小青龍湯既能解除外感風寒,也能內消水熱之邪,是治療此類症狀不可或缺的方劑。

6. 太陽傷寒白虎證四章

(太陽入陽明去路)

陽盛之人表寒裡熱則用大青龍表寒解而裡熱盛,於是有白虎清金之法。肺金清而胃熱消,可無異日陽明之證矣。至於汗後陽虛之渴,則於白虎而加人參。涼金益氣,生津化水,清滌煩渴之妙,超人巧而絕天工。制方立法,神化難追。然白虎湯證,雖皆傷寒之條,其實來自中風者多。

如服桂枝湯大汗出後,大煩渴不解,脈洪大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其為風證甚明。以中風多傳陽明,白虎湯證乃承氣證之初氣也。

白話文:

[太陽傷寒白虎證四章]

(太陽轉入陽明的病理演變)

體質陽氣旺盛的人,若外感風寒而體內兼有熱邪,通常會使用「大青龍湯」來解除表寒。一旦表寒消散而內熱轉盛,便可採用「白虎湯」的清熱法。此法能清除肺金之熱,進而消除胃熱,避免後續發展成陽明病。

若病患在發汗後出現陽氣虛弱、口渴的症狀,則需在白虎湯中加入人參(即「白虎加人參湯」)。此方既能清肺金之熱、補益正氣,又可生津止渴、化解體內燥熱。其調理煩躁口渴的效果,巧妙非凡,徬彿超越人為技藝而達天然之境。此方的創制原理精深,後人難以企及。

雖然白虎湯的適用症狀多列於傷寒條文中,但實際上,此證更多源自中風(太陽中風)。例如:服用桂枝湯後,若病患大汗不止、極度煩躁口渴未解,且脈象洪大,便須以「白虎加人參湯」治療。這明顯屬於風邪所致的病症。

因中風病邪易傳入陽明經,白虎湯證其實是「承氣湯證」的初期階段(即陽明熱證初現,尚未形成腑實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