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懸解》~ 卷三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4)

1. 白虎證一(太陽三十七)

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也,白虎湯主之。

四肢厥逆而脈見遲澀,是為裡寒厥;而脈滑,是里有熱也。蓋燥熱內郁,侵奪陰位,陰氣浮散,外居肢節,故肢冷而脈滑。白虎湯,石膏清金而退熱,知母潤燥而泄火,甘草粳米補中而化氣,生津而解渴也。胃陽素盛之人,陰虛火旺,一被感傷,經熱內蒸,津液消爍,則成陽明下證,而胃火未盛,肺津先傷。

是以一見渴證,先以白虎涼金泄熱,滋水滌煩,膈熱肅清,則不至入胃而致煩熱亡陰之害矣。白虎證,即將來之大承氣證而裡熱未實;從前之大青龍證而表寒已解者也。表寒已解,故不用麻黃;裡熱未實,故不用硝黃。

白話文:

白虎證一(太陽三十七)

若傷寒患者脈象滑但四肢冰冷,表示體內有熱,應以白虎湯治療。

當四肢冰冷且脈象遲緩、澀滯時,屬於體內寒氣導致的厥逆;而若脈象滑,則代表體內有熱。這是因為燥熱鬱結於內,侵佔了陰氣的位置,使得陰氣浮散至四肢,因而出現四肢冰冷但脈滑的現象。

白虎湯中:

  • 石膏能清肺熱、退熱邪。
  • 知母滋潤燥氣、瀉火。
  • 甘草和粳米則能調補中氣、轉化津液,生津解渴。

對於本身胃陽偏盛、陰虛火旺的人,一旦外感寒邪,經絡之熱便會向內蒸騰,消耗津液,可能演變為陽明病的重證(如燥屎內結)。若此時胃火尚未熾盛,但肺津已傷,則一見口渴症狀,便可先以白虎湯清肺熱、滋陰潤燥,以清除膈間熱邪,避免熱邪深入胃腑,導致高熱傷陰的後患。

白虎湯證其實處於:

  1. 未來可能發展為大承氣湯證(但體內熱邪尚未結實成燥屎)。
  2. 過去曾為大青龍湯證(但表寒已解)。
    由於表寒已解,不需麻黃發汗;裡熱未成實結,亦不需芒硝、大黃攻下,故以白虎湯清熱生津為主。

2. 白虎湯(八)

石膏(一斤) 知母(六兩) 甘草(二兩) 粳米(六合)

上四味,以水一升,煮米熟湯成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白話文:

白虎湯(八)
配方:
石膏(一斤)
知母(六兩)
甘草(二兩)
粳米(六合)

製法與服法:
將以上四味藥材加入一升水,煮至米熟後即成藥湯,過濾掉藥渣。每次溫熱服用一升,一天服用三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