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懸解》~
1. 卷六
2. 陽明經上篇(五十章)
3. 陽明實證
陽明以戊土而化氣於燥金。陽明者胃之經,胃者陽明之腑。陽明病有經有腑,經主傳輸而腑主受盛。病在太陽之經,若胃陽非旺,則二日陽明,三日少陽,六日經盡汗解,不入陽明之腑。此總統於太陽一經,不論二三四日,俱系桂枝麻黃之證。雖二日陽明之時,亦不得謂之陽明病,以其明日則傳少陽,後日則傳太陰,非陽明中土無所復傳之證也。若胃陽素盛,經邪內傳,此方謂之陽明病。
蓋正陽當令,則太少無權,而三陰退避。自此而永留胃腑,終始不遷,所謂陽明中土無所復傳也。方其腑熱未實,經病不罷,是為葛根湯證。及其胃熱鬱蒸,汗出表解,潮熱痛滿,但用承氣攻下,別無餘事。使非下早,裡虛萬無意外之變。感病之百不一失,甚可慶慰者也。然而物忌盛滿,亢則害生於此。
遷延失下久而陰為陽,並精液消亡,土焦水涸,亦歸於死。仲景所以示早攻之戒,而又垂急下之條。早攻則陽去而入陰,緩下則陰盡而陽亢,遲速均失。也是故承氣之法,妙在緩急恰宜之交,使夫病去而人存,是在良工焉。
白話文:
陽明病是因為陽氣在胃中化為燥熱。陽明指的是胃經,而胃是陽明的臟腑。陽明病有經絡和臟腑之分,經絡主導氣血傳輸,臟腑則負責容納食物。如果病邪在太陽經,且胃陽不夠旺盛,病邪會依序傳到陽明經(第二天)、少陽經(第三天),六天後經絡之邪會消退並出汗痊癒,不會進入陽明的臟腑。這時候的病情都屬於太陽經的範圍,無論第二天、第三天、第四天,都屬於桂枝湯或麻黃湯的證候。即使第二天病邪到了陽明經,也不能稱之為陽明病,因為病邪明天會傳到少陽經,後天會傳到太陰經,並非停留在陽明中土而無法傳遞的病證。
如果胃陽原本就很旺盛,經絡的邪氣傳入體內,這時候才能稱為陽明病。當陽氣旺盛時,太陰、少陰之氣會受到壓制,而三陰之氣也會退避。病邪從此會一直停留在胃腑,不會轉移到其他地方,這就是所謂陽明中土無法傳遞的病證。當胃腑的熱邪還沒完全積聚,經絡的病症還沒解除時,這屬於葛根湯證。等到胃熱積聚,身體發熱如潮水般起伏,腹部脹痛,這時候只要用承氣湯攻下,將胃熱排出即可。如果不早點攻下,導致體內虛弱,就會發生各種意想不到的變故。這種方法可以讓大部分的病人痊癒,實在令人欣慰。然而,任何事物都不宜過度,過度旺盛就會產生危害。
如果沒有及時攻下,導致病情拖延,久而久之,陰氣就會轉為陽氣,精液也會耗損,身體變得乾枯,最終會走向死亡。張仲景因此告誡要及早攻下,同時也強調緊急情況下要迅速攻下。太早攻下會讓陽氣過於虛弱而轉為陰證,太晚攻下則會讓陰氣耗盡而陽氣過於旺盛,無論太早或太晚都會出問題。因此,使用承氣湯的關鍵在於掌握攻下的時機,使病情得到控制而人能存活,這考驗著醫生的功力。
4. 陽明經提綱一(陽明一)
胃為燥土,燥則生熱,病在三陽,不論何經之感,郁其內熱,胃病即作,以胃家之陽實也。顧陰易盛而陽易虧,故胃有實熱而非無虛冷。實熱則陽神用事,並陰而歸陽;虛冷則陰邪司權,出陽而入陰,非一致也。然名為陽明,以其兩陽合明而極盛也。居陽實之名而有陽虛之實,則陽明不成為陽明,徒負虛聲矣。
是以胃家之實可曰陽明之為病。至於胃中之虛,是名為陽明而實為太陰,尚可曰陽明之為病乎?仲景於陽明之為病,冷熱虛實兩立而俱存之,而提綱則曰胃家實也。其崇陽黜陰之意,具見於文字之外矣。
陽明之為病,胃家實也。
胃者陽明之腑,陽明之為病,全緣胃家之陽實。陽實則病至陽明腑,熱鬱發病,邪歸胃而不復他傳,非他經之不病也。三陽之陽莫盛於陽明,陽明之邪獨旺,不得屬之他經也。胃家之實而病歸胃腑,終始不遷,故曰陽明之為病。若胃陽非實,則今日在陽明之經,明日已傳少陽之經,後日已傳太陰之經,未可專名一經曰陽明之為病也。
白話文:
胃是乾燥的土,乾燥就會產生熱。如果病在三陽經(太陽、陽明、少陽),無論是哪條經脈受到外邪侵襲,只要體內鬱積熱氣,就會引發胃病,因為胃的陽氣本來就比較旺盛。然而,陰氣容易旺盛而陽氣容易衰弱,所以胃有實熱的情況,也並非沒有虛寒的情況。實熱的時候是陽氣主導,陰氣也會跟著轉為陽;虛寒的時候是陰邪主導,陽氣會離開而轉為陰,兩者情況並不相同。之所以稱作陽明,是因為兩陽(指陽明經和胃腑的陽氣)匯合而陽氣達到最旺盛的狀態。如果只有名為陽明的盛陽之名,卻有陽氣虛弱的實質,那就不能稱作陽明,只是空有虛名而已。
因此,胃的實證可以說是陽明經的病。至於胃的虛證,雖然名為陽明,實際上卻是太陰的病,還能說是陽明經的病嗎?張仲景在論述陽明病時,同時考慮到寒熱虛實這兩種對立的情況,但提綱卻說是「胃家實」,他崇尚陽氣、排斥陰邪的意圖,在文字之外就能明顯看出。
陽明病的病因,是因為胃的陽氣過盛。
胃是陽明經的腑,陽明病的發生,完全是因為胃的陽氣過於充實。陽氣過盛就會導致病邪入侵陽明腑,熱邪鬱結而發病,病邪會歸於胃腑而不會傳到其他經脈,並不是說其他經脈就不會生病。三陽經中陽明經的陽氣最盛,陽明經的邪氣也最旺盛,不能歸屬到其他經脈。胃家陽氣過於充實,病邪歸於胃腑,從頭到尾都不會轉移,所以說這是陽明病的特點。如果胃陽並非實證,那麼今天病在陽明經,明天可能就傳到少陽經,後天又可能傳到太陰經,這樣就不能單獨稱作是陽明病了。
5. 陽明提綱二(陽明二)
傷寒三日陽明脈大
傷寒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,陽明之脈大,少陽之脈弦細。若三日正傳少陽之時,不見少陽弦細之脈,而見陽明之大脈,知其傳於陽明之腑矣。
白話文:
傷寒病發病三天,如果摸到脈象變大,就表示病邪已經傳到陽明經了。
傷寒病一般第一天是太陽病,第二天是陽明病,第三天是少陽病。陽明病的時候,脈象會變大;少陽病的時候,脈象會變得細且像弓弦一樣繃緊。如果病發三天,本來應該是傳到少陽經的時候,卻沒有摸到少陽那種細且繃緊的脈象,反而摸到陽明那種變大的脈象,就知道病邪已經傳到陽明腑了。
6. 陽明外證一(陽明三)
問曰陽明病外證云何?答曰身熱汗自出,不惡寒反惡熱也。
裡熱外發則身熱,熱氣薰蒸則汗自出。汗出表解,但熱無寒,故不惡寒反惡熱。此後全是內熱為害,與外寒無關也。
白話文:
請問陽明病的外在症狀是什麼?回答是:身體發熱、會自己流汗,不覺得怕冷反而覺得怕熱。
這是因為體內的熱向外發散導致身體發熱,熱氣蒸騰就使得汗液自己流出。出汗後表面的邪氣就解除了,只有熱而沒有寒的感覺,所以不會怕冷反而會怕熱。這之後都是體內熱氣造成的危害,跟外來的寒氣無關了。
7. 陽明外證二(陽明四)
問曰病有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者何也?答曰雖得之一日而寒將自罷,即自汗出而惡熱也。
得陽明病之一日,太陽表證未罷,則猶見惡寒,以胃熱未盛故也。遲則胃熱隆盛,孔竅蒸泄,惡寒將自罷,即自汗出而惡熱也。
白話文:
請問:病人得病一天,沒有發燒卻感到怕冷,這是為什麼呢?
回答:雖然得病才一天,但這種怕冷的感覺很快就會停止,接著會自己出汗並且感到怕熱。
這是因為得了陽明病的第一天,太陽表證的症狀還沒完全消失,所以才會出現怕冷的現象,這是因為胃的熱氣還不夠旺盛的緣故。等到時間久一點,胃的熱氣變得強盛,毛孔蒸發散熱,怕冷的感覺就會自然停止,接著會自己出汗並且感到怕熱。
8. 陽明外證三(陽明五)
問曰惡寒何故自罷?答曰陽明居中土也,萬物所歸,無所復傳。始雖惡寒,二日自止,此為陽明病也。
感傷三陽則為熱,傳之三陰則為寒,以陽盛於腑,陰盛於臟。腑病則熱,臟病則寒也。感證一傳胃腑,則胃熱日增,不復再傳三陰而為寒。緣陰盛之人,三陽方病於外,三陰即應於中傳陰,則後之惡寒無有止期。此但入三陰為寒,不入胃腑為熱者也。陽盛之人,太陽被感,腑熱鬱生,其始熱未極盛,猶見惡寒。
俟至二日,熱盛之極,氣蒸汗泄,則惡寒自止。此但入胃腑為熱,不入三陰為寒者也。陽盛則生,陰盛則死。陰莫盛於少陰,陽莫盛於陽明。病入三陰,死多生少,雖用姜附回陽,難保十全無失,最可慮也。一傳胃腑,則正陽司氣,三陰無權,萬不一死,至為吉兆。俟其胃熱盛實,一用承氣攻下,自無餘事。
陽貴陰賤,正為此也。
白話文:
問:為什麼惡寒的症狀會自己停止?
答:因為陽明經脈位於身體中間,是各種氣機歸屬的地方,不會再往其他經脈傳遞。所以剛開始雖然會怕冷,但過兩天就會自己停止,這就是陽明病的表現。
外感病邪侵犯三陽經脈就會發熱,傳到三陰經脈就會發冷,這是因為陽氣在六腑中旺盛,陰氣在五臟中旺盛的緣故。六腑生病就會發熱,五臟生病就會發冷。病邪從外感侵犯到胃腑,胃熱就會一天比一天加重,不會再傳到三陰經脈而變成寒證。如果本身體質陰虛的人,外感病邪剛開始侵犯三陽經脈時,三陰經脈就會馬上產生反應,病邪傳入三陰經脈,那麼之後的怕冷症狀就沒有停止的期限。這種情況是病邪只進入三陰經脈而變成寒證,沒有進入胃腑變成熱證的表現。而體質陽氣旺盛的人,太陽經脈受到外感侵襲,腑中的熱邪就會被鬱積而產生,剛開始熱邪還沒有達到極盛的程度,所以仍然會怕冷。
等到兩天後,熱邪盛到極點,身體內的氣機蒸騰,汗液外泄,那麼怕冷的症狀就會自然停止。這種情況是病邪只進入胃腑而變成熱證,沒有進入三陰經脈變成寒證的表現。陽氣旺盛則生,陰氣旺盛則死。陰氣最旺盛的經脈是少陰經,陽氣最旺盛的經脈是陽明經。病邪如果傳入三陰經脈,死亡的機率就高,存活的機率就低,即使使用薑附等藥物來回陽,也很難保證完全沒有失誤,這是最需要擔心的。病邪如果傳入胃腑,那麼正氣就主導身體的氣機,三陰經脈就沒有權力干涉,死亡的機率非常低,是個非常好的徵兆。等到胃熱積盛,用承氣湯之類的藥物來攻下,自然就沒有後顧之憂了。
陽氣可貴,陰氣卑賤,原因就在於此。
9. 陽明外證四(陽明六)
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,是轉屬陽明也。
太陽傷寒經證未解,發熱無汗嘔不能食,緣寒邪束迫胃氣壅逆,故無汗而嘔食不能下也。而反汗出濈濈然者,必因胃腑有熱蒸其皮毛,是為轉屬陽明也。
白話文:
如果得了傷寒,發燒沒有汗、想吐吃不下東西,反而開始流汗,而且汗水不斷冒出,這就是病情轉移到陽明經的現象。
本來是太陽經的傷寒還沒好,發燒沒有汗、想吐吃不下東西,這是因為寒邪束縛,導致胃氣不順暢,所以才會沒有汗而且想吐、吃不下東西。但如果反而開始流汗,而且汗水不斷冒出,一定是胃裡有熱氣蒸發到皮膚表面,這就表示病情已經轉移到陽明經了。
10. 陽明外證五(陽明七)
傷寒脈浮而緩,手足自溫者,是為系在太陰。太陰者,身當發黃。若小便自利者,不能發黃。至七八日大便硬者,為陽明病也。傷寒轉系陽明者,其人濈濈然微汗出也。
太陽傷寒,陽旺則傳陽明,陰旺則傳太陰。若脈浮而緩,手足自溫,是陽明太陰所同,且以系之太陰。然太陰身當發黃。緣濕土被郁,必見黃色。雖脾胃俱有黃證,而胃之發黃,乃太陰濕土所傳也。若小便自利者,則濕去,又不能發黃。太陰陽明,何從別之?必驗之大便。太陰之大便自利,陽明之大便則硬。
至七八日大便硬者,此為陽明病也。又太陰無汗,傷寒轉系陽明者,其人濈濈然微汗出也。(此與太陰至七八日暴煩下利條,彼此互文。)
白話文:
如果得了傷寒,脈象是浮而且緩慢,手腳卻自己是溫熱的,這表示病邪還停留在太陰經。如果病在太陰經,身體應該會發黃。但是如果小便順暢的話,就不會發黃。如果到了七八天,大便變得乾燥堅硬,那就是陽明經的病了。傷寒從其他經轉到陽明經時,病人會微微出汗,感覺濕潤。
太陽經的傷寒,如果陽氣旺盛,就會傳到陽明經,如果陰氣旺盛,就會傳到太陰經。如果脈象浮緩,手腳溫熱,這是陽明經和太陰經都可能出現的症狀,但這時先判斷為太陰經。如果病在太陰經,身體應該發黃。因為濕氣困在土中,就會出現黃色。雖然脾胃都有可能引起黃疸,但胃的黃疸是由太陰經的濕氣傳過去的。如果小便順暢,濕氣排除了,就不會發黃。那要如何區分太陰經和陽明經呢?一定要觀察大便的情況。太陰經的病大便會是稀的,而陽明經的病大便會是硬的。
如果到了七八天,大便變得乾燥堅硬,這就是陽明經的病。另外,太陰經沒有汗,而傷寒從其他經轉到陽明經時,病人會微微出汗,感覺濕潤。(這個描述與太陰經到了七八天突然煩躁、腹瀉的條文,是互相對照的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