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傷寒懸解》~ 卷六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1)

1. 陽明實證

陽明以戊土而化氣於燥金。陽明者胃之經,胃者陽明之腑。陽明病有經有腑,經主傳輸而腑主受盛。病在太陽之經,若胃陽非旺,則二日陽明,三日少陽,六日經盡汗解,不入陽明之腑。此總統於太陽一經,不論二三四日,俱系桂枝麻黃之證。雖二日陽明之時,亦不得謂之陽明病,以其明日則傳少陽,後日則傳太陰,非陽明中土無所復傳之證也。若胃陽素盛,經邪內傳,此方謂之陽明病。

白話文:

陽明經絡屬戊土,能化生燥金之氣。陽明經絡是胃經,胃是陽明經絡的腑。陽明經絡或胃腑出現疾病,有經絡病和腑臟病之分。經絡病主司運行傳輸,腑臟病主司容受盛放。太陽經絡出現疾病,如果胃陽不旺,那麼第二天就會傳變為陽明經絡病,第三天傳變為少陽經絡病,第六天經絡中的邪氣全部通過出汗排出體外,不會進入陽明腑臟。這表明病邪主要在太陽經絡,不論邪氣傳變到第二、第三、第四天,都屬於桂枝麻黃合劑的適應證。儘管到了第二天,陽明經絡出現病證,但也不能稱之為陽明病,因為邪氣在第二天會傳變到少陽經絡,第三天會傳變到太陰經絡,這並非陽明經絡病,因為邪氣還有去處,還可以繼續傳變。如果胃陽本來就旺盛,經絡中的邪氣傳變到內部,這種情況纔可用陽明病來稱呼。

蓋正陽當令,則太少無權,而三陰退避。自此而永留胃腑,終始不遷,所謂陽明中土無所復傳也。方其腑熱未實,經病不罷,是為葛根湯證。及其胃熱鬱蒸,汗出表解,潮熱痛滿,但用承氣攻下,別無餘事。使非下早,裡虛萬無意外之變。感病之百不一失,甚可慶慰者也。然而物忌盛滿,亢則害生於此。

白話文:

當陽氣旺盛的時候,寒邪勢力衰退,三陰邪氣退避。從此陽氣長駐胃腑,始終不變,這就叫做陽明中土沒有什麼需要進一步傳承的了。當胃中熱氣還沒有積聚成實,經脈的病症還沒有消失,這就是葛根湯適用的證候。等到胃中熱氣鬱結蒸騰,發汗後表症解除,但潮熱、疼痛、腹脹仍然存在,這時只需要使用承氣湯攻下,別無其他治療方法。如果不能及時攻下,內裏虛弱必定會產生意外變故。感病的一百個人中,使用承氣湯攻下後不會失敗,非常值得慶幸。然而事物忌諱盛滿,過度就會招致禍害。

遷延失下久而陰為陽,並精液消亡,土焦水涸,亦歸於死。仲景所以示早攻之戒,而又垂急下之條。早攻則陽去而入陰,緩下則陰盡而陽亢,遲速均失。也是故承氣之法,妙在緩急恰宜之交,使夫病去而人存,是在良工焉。

白話文:

拖延不治療,久了陰會變成陽,精液也會耗盡,身體如同乾涸的土地,最終走向死亡。張仲景警告要提早治療,同時也傳授了緊急瀉下的方法。提早治療,陽氣會離開而進入陰氣;延遲治療,陰氣耗盡而陽氣亢盛;時機把握不當,都失之交臂。因此,使用承氣湯的方法,技巧在於把握恰當的時機,不急不遲,讓疾病康復,人體健康,這正是良醫的拿手絕活。

2. 陽明經提綱一(陽明一)

胃為燥土,燥則生熱,病在三陽,不論何經之感,郁其內熱,胃病即作,以胃家之陽實也。顧陰易盛而陽易虧,故胃有實熱而非無虛冷。實熱則陽神用事,並陰而歸陽;虛冷則陰邪司權,出陽而入陰,非一致也。然名為陽明,以其兩陽合明而極盛也。居陽實之名而有陽虛之實,則陽明不成為陽明,徒負虛聲矣。

白話文:

胃屬燥土,燥性會生熱,疾病在三陽經(手少陽、足少陽、足陽明),無論感受何種外邪,內鬱化熱,胃病就會發作,這是因為胃陽氣旺盛所致。但陰氣容易盛,陽氣容易虧虛,因此胃既有實熱,也會有虛冷。實熱時,陽氣旺盛,陰氣順從陽氣;虛冷時,陰邪掌控身體,陽氣外耗,陰氣內盛,兩者表現不同。陽明經之所以稱為陽明,是因為它的兩條陽經(胃經、大腸經)合稱光明,陽氣極盛。它既有陽實之名,又有陽虛之實,那麼陽明經就不算是真正的陽明經,只是徒有虛名罷了。

是以胃家之實可曰陽明之為病。至於胃中之虛,是名為陽明而實為太陰,尚可曰陽明之為病乎?仲景於陽明之為病,冷熱虛實兩立而俱存之,而提綱則曰胃家實也。其崇陽黜陰之意,具見於文字之外矣。

陽明之為病,胃家實也。

白話文:

因此,胃中實熱可以說是陽明病症。至於胃中虛寒,雖然名為陽明,實際上卻是太陰病症,還可以說是陽明病症嗎?張仲景在論述陽明病症時,冷熱虛實同時存在,但綱領卻說胃中實證。他尊崇陽氣、貶抑陰氣的思想,從文字之外就能清楚地看出。

胃者陽明之腑,陽明之為病,全緣胃家之陽實。陽實則病至陽明腑,熱鬱發病,邪歸胃而不復他傳,非他經之不病也。三陽之陽莫盛於陽明,陽明之邪獨旺,不得屬之他經也。胃家之實而病歸胃腑,終始不遷,故曰陽明之為病。若胃陽非實,則今日在陽明之經,明日已傳少陽之經,後日已傳太陰之經,未可專名一經曰陽明之為病也。

白話文:

胃是陽明經的腑臟,陽明經出現疾病,完全是由於胃部陽氣的實證。陽氣實證,病邪就會到達陽明腑,熱邪鬱積發病,邪氣只集中在胃部而不會傳播到其他部位,並不是其他經絡不會出現疾病。三陽經中的陽氣,沒有比陽明經更盛,陽明經的邪氣也因此特別旺盛,無法歸屬到其他經絡。胃部的實證導致疾病集中在胃腑,從開始到結束都不會轉移,所以稱為陽明經的疾病。如果胃陽不是實證,那麼疾病今天可能在陽明經,明天就傳到少陽經,後天就傳到太陰經,不能專門歸類到陽明經的疾病。

3. 陽明提綱二(陽明二)

傷寒三日陽明脈大

傷寒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,陽明之脈大,少陽之脈弦細。若三日正傳少陽之時,不見少陽弦細之脈,而見陽明之大脈,知其傳於陽明之腑矣。

白話文:

傷寒發病後第一天是以太陽經為主導,第二天轉為陽明經為主導,第三天則轉為少陽經為主導。陽明經的脈象宏大,少陽經的脈象則細而有力。如果在第三天,並未出現少陽經脈象細而有力的徵狀,卻出現陽明經脈象宏大的徵狀,就表示病邪已傳入陽明腑。

4. 陽明外證一(陽明三)

問曰陽明病外證云何?答曰身熱汗自出,不惡寒反惡熱也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:「陽明病的外部症狀是什麼?」回答是:「身體發熱,自行出汗,不是怕冷反而怕熱。」

裡熱外發則身熱,熱氣薰蒸則汗自出。汗出表解,但熱無寒,故不惡寒反惡熱。此後全是內熱為害,與外寒無關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身體內部有熱氣,就會發熱,熱氣蒸發就會出汗。出汗可以緩解表面的熱氣,但熱氣沒有寒氣,所以不會怕冷,反而怕熱。此後的所有症狀都是體內熱氣造成的,與外部的寒氣無關。

5. 陽明外證二(陽明四)

問曰病有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者何也?答曰雖得之一日而寒將自罷,即自汗出而惡熱也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道,有些病在一開始的時候並沒有發燒,卻畏寒的症狀是怎麼回事?回答是,雖然在一開始時畏寒,但這種寒象將會自行消失,隨後病人會自己出汗並且開始怕熱。

得陽明病之一日,太陽表證未罷,則猶見惡寒,以胃熱未盛故也。遲則胃熱隆盛,孔竅蒸泄,惡寒將自罷,即自汗出而惡熱也。

白話文:

在陽明經發病的第一天,太陽經的表證尚未完全消失,所以患者仍會有惡寒的症狀,這是因為胃熱尚未旺盛的緣故。隨著時間推移,胃熱逐漸增盛,身體孔竅散熱,惡寒的症狀自然會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自汗和惡熱。

6. 陽明外證三(陽明五)

問曰惡寒何故自罷?答曰陽明居中土也,萬物所歸,無所復傳。始雖惡寒,二日自止,此為陽明病也。

白話文:

有人問道,為什麼惡寒的症狀會自行消失?回答是,陽明經位於身體的中央位置,就像大地一樣萬物歸於此,沒有其他傳變的情況。雖然一開始會有惡寒的感覺,但到了第二天就會自動停止,這是因為患上了陽明病的緣故。

感傷三陽則為熱,傳之三陰則為寒,以陽盛於腑,陰盛於臟。腑病則熱,臟病則寒也。感證一傳胃腑,則胃熱日增,不復再傳三陰而為寒。緣陰盛之人,三陽方病於外,三陰即應於中傳陰,則後之惡寒無有止期。此但入三陰為寒,不入胃腑為熱者也。陽盛之人,太陽被感,腑熱鬱生,其始熱未極盛,猶見惡寒。

白話文:

如果感染了三陽經,就會發熱;如果傳到三陰經,就會發寒,這是因為陽氣盛在腑,陰氣盛在臟。腑的疾病會發熱,臟的疾病會發寒。感染一旦傳到胃腑,胃熱會逐日加重,不會再傳到三陰經而導致發寒。因為陰盛的人,三陽經病證在外面,三陰經就會相對應地在裡面傳入陰經,所以後來的惡寒會沒完沒了。這只是傳入三陰經會發寒,不會傳入胃腑發熱的意思。陽氣盛的人,太陽經受感染,腑熱鬱結產生,一開始熱未極盛,還會出現惡寒。

俟至二日,熱盛之極,氣蒸汗泄,則惡寒自止。此但入胃腑為熱,不入三陰為寒者也。陽盛則生,陰盛則死。陰莫盛於少陰,陽莫盛於陽明。病入三陰,死多生少,雖用姜附回陽,難保十全無失,最可慮也。一傳胃腑,則正陽司氣,三陰無權,萬不一死,至為吉兆。俟其胃熱盛實,一用承氣攻下,自無餘事。

陽貴陰賤,正為此也。

白話文:

等到了第二天,熱氣到了極盛,氣血蒸騰汗如雨下,那麼惡寒就會自然停止。這是因為熱氣只進入胃腑中,沒有進入三陰(少陰、厥陰、太陰)而導致寒氣。陽氣旺盛就會生機勃勃,陰氣旺盛就會死亡。陰氣在少陰最盛,陽氣在陽明最盛。如果疾病進入三陰,死亡的多,生還的少,即使使用姜附來回陽,也難保十全十美,所以最令人擔憂。一旦疾病傳入了胃腑,就會有正陽之氣掌管氣機,三陰便無能為力,萬中無一會死亡,是非常好的徵兆。等到胃氣熱盛充實的時候,用承氣湯攻下,便沒有什麼後患了。

7. 陽明外證四(陽明六)

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,是轉屬陽明也。

白話文:

傷寒發燒但沒有出汗,同時惡心嘔吐、無法進食,後來反而出現持續細微的汗出,這表示病情已經轉變為屬於陽明經的症狀了。

太陽傷寒經證未解,發熱無汗嘔不能食,緣寒邪束迫胃氣壅逆,故無汗而嘔食不能下也。而反汗出濈濈然者,必因胃腑有熱蒸其皮毛,是為轉屬陽明也。

白話文:

太陽傷寒症候還沒解,發燒卻不出汗且嘔吐、不能進食,因為寒邪收束壓迫胃氣上逆,所以不出汗,而嘔吐、食物吞不下。

但反而出汗很黏膩的人,一定是因為胃腑有熱氣蒸上身體皮膚,這是轉屬於陽明經的徵兆。

8. 陽明外證五(陽明七)

傷寒脈浮而緩,手足自溫者,是為系在太陰。太陰者,身當發黃。若小便自利者,不能發黃。至七八日大便硬者,為陽明病也。傷寒轉系陽明者,其人濈濈然微汗出也。

白話文:

傷寒時出現脈搏浮緩,手腳溫暖的症狀,表示疾病轉移到太陰經。太陰經受影響時,身體會出現黃疸。如果小便暢通,則不會發黃。到了七、八天後,如果大便變硬,則表示疾病轉移到陽明經。傷寒轉移到陽明經時,患者會微微出汗,身體感到潮濕。

太陽傷寒,陽旺則傳陽明,陰旺則傳太陰。若脈浮而緩,手足自溫,是陽明太陰所同,且以系之太陰。然太陰身當發黃。緣濕土被郁,必見黃色。雖脾胃俱有黃證,而胃之發黃,乃太陰濕土所傳也。若小便自利者,則濕去,又不能發黃。太陰陽明,何從別之?必驗之大便。太陰之大便自利,陽明之大便則硬。

白話文:

當太陽經受到寒邪侵襲導致傷寒時,陽氣旺盛則傳變到陽明經,陰氣旺盛則傳變到太陰經。

如果脈象浮緩,手腳自然溫暖,這是陽明經和太陰經同時出現的症狀,但可以先歸屬於太陰經。因為太陰經的病症會出現身體發黃。這是因為濕土受到鬱結,必然會導致黃色。脾胃都有發黃的病症,但胃部發黃是太陰經的濕土傳變過來的。如果小便通利,那麼濕氣已經消散,也就不會出現發黃。

如何區分太陰經和陽明經?必須從大便中驗證。太陰經的大便會自動通利,而陽明經的大便會變硬。

至七八日大便硬者,此為陽明病也。又太陰無汗,傷寒轉系陽明者,其人濈濈然微汗出也。(此與太陰至七八日暴煩下利條,彼此互文。)

白話文:

到了七八天,大便變得乾燥堅硬,這是陽明病的表現。此外,太陰病沒有出汗,傷寒轉變為陽明病的人,會微微出汗。(這與太陰病到七八天突然煩躁腹瀉的條目互相補充說明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