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傷寒懸解》~ 卷六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2)

1. 陽明來路一(陽明八)

問曰病有太陽陽明,有正陽陽明,有少陽陽明,何謂也?答曰太陽陽明者,脾約是也;正陽陽明者,胃家實是也;少陽陽明者,發汗利小便已,胃中燥煩熱,大便難是也。

陽明之病,或自太陽傳來,或自少陽傳來,或由本經自入。自太陽來者,謂之太陽陽明。太陽陽明者,小便數而大便難,膀胱津涸,脾胃失潤,因而脾氣約結,糞粒堅小也。本經自入者,謂之正陽陽明。正陽陽明者,胃家陽實,不俟別經之傳,一有表邪外郁,腑熱自發也。自少陽來者,謂之少陽陽明。

少陽陽明者,發汗利水,膽液枯槁,因而胃中燥熱,大便艱難也。太陽陽明者,寒水之枯;少陽陽明者,相火之旺;正陽陽明者,燥金之盛也。

2. 陽明來路二(陽明九)

問曰何緣得陽明病?答曰太陽病,若發汗,若下,若利小便,此亡津液,胃中乾燥,因轉屬陽明,不更衣,內實,大便難者,是名陽明也。

陽明病來自太陽者,多少陽者,少陽盛之人,太陽病感汗下利,水亡其津液,以致胃中乾燥,因而轉屬陽明,燥熱內實,大便堅硬,此名為陽明也。

3. 陽明來路三(陽明十)

本太陽病初得時,發其汗,汗先出不徹,因轉屬陽明也。

太陽病汗出透徹,則表解而裡氣亦達。若汗出不徹,表邪未解,腑熱鬱生,因而轉屬陽明也。

4. 陽明來路四(陽明十一)

二陽並病: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,汗先出不徹,因轉屬陽明,續自微汗出,不惡寒。若太陽病證不罷者,不可下,下之為逆。如此可小發汗。設面色緣緣正赤者,陽氣拂鬱在表,當解之,薰之。若發汗不徹,不足言陽氣拂鬱不得越,當汗不汗,其人煩躁,不知痛處,乍在腹中,乍在四肢,按之不可得,其人短氣,但坐,以汗出不徹故也。更發汗則愈。

何以知汗出不徹,以脈澀故知也。

病傳陽明之腑,而太陽表證未罷,謂之二陽並病。以太陽初病發汗不徹,經熱內蒸,因而轉屬陽明,續自微汗出,而不惡寒,便是腑熱作矣。腑熱宜下。若太陽表證不罷者,不可下,下則表陽內陷,此之謂逆。如此可小發汗,以泄其表。設表邪外盛,面色緣緣正赤者,此陽氣拂鬱在表,不得出路,鬱蒸頭面之故。

當內解外薰,令其透徹。不得小汗,以致邪留。若發汗不徹,陽氣拂鬱不得外越,其人胃氣內遏,必至煩躁,又覺疼痛,其痛不知其處,或在腹中,或在四肢,按之絕不可得,而且隧路壅阻,呼吸短氣。凡此諸證,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。更發其汗則愈。此何以知是汗出之不徹,以其脈澀故知之也。

澀者,陽鬱而不滑利也。拂鬱,抑鬱之意。漢書鄒陽傳,太后拂鬱泣血。楚辭七諫,沉江心拂鬱而內傷。薰法:以盆盛滾水,入被熱薰,取汗最捷,宜於下部用之。

5. 陽明經病腑病汗下總綱一(陽明十二)

病人煩熱汗出则解,又如瘧狀,日晡時發熱者,屬陽明也。脈實者宜下之,脈浮虛者宜發汗。下之與大承氣湯,發汗宜桂枝。(方在太陽五)

太陽表證未解而生煩熱,汗出則煩熱解矣,乃汗後又如瘧狀,每日日晡時發熱者,此屬陽明也。(日晡申戍之交,陽明旺盛之時也。漢書天文志,正月旦決八風,旦至食為麥,食至昳為稷,昳至晡為黍,晡至下晡為菽,下晡至日入為麻。各以其時用云色占種所宜。按日晡在日昳之後,下晡在日入之前,正申酉戍燥金得令之時也。

)陽明有經證,有腑證。經證表熱外發,其脈浮虛。腑證裡熱內結,其脈實。脈實者宜下之以泄其裡熱,脈浮虛者宜發汗以泄其表熱。下之與大承氣湯大黃芒硝破結而泄熱,厚朴枳實降濁而消滿也。發汗宜桂枝湯,姜甘大棗補脾精而和中氣,桂枝芍藥通經絡而泄營郁也。

6. 陽明經病(七章 腑病連經)

陽明自太陽傳來水入於腑,全是經病。經病宜汗。其未離太陽之經則用麻桂,其將入陽明之腑則加葛根。陽明一見吐利,雖未是裡實可下之證,然而經迫腑郁,已是胃熱將成之根,故用葛根雙解經腑之郁。此證得法,自無離經入腑之患矣。

7. 陽明經病桂枝證一(陽明十三)

陽明病,脈遲,汗出多,微惡寒者,表未解,也可發汗,宜桂枝(方在太陽五)。

脈遲,汗出惡寒,是太陽中風脈證,故宜桂枝;而多汗,已屬胃陽之盛,故曰陽明病也。

8. 麻黃證二(陽明十四)

陽明病,脈浮,無汗而喘者,發汗則愈,宜麻黃(方在太陽二十)。

脈浮,無汗而喘,是太陽傷寒脈證,故宜麻黃

太陽經病內傳陽明之腑,陽明之腑邪未實,太陽之經邪未罷,是宜用太陽表藥。即里有下證而表病未解,亦不可下,當先以麻桂表其風寒,然後議下也。

風脈浮緩,寒脈浮緊,遲者緩之變文也。風脈不言浮,寒脈不言緊,省文也。太陽傳陽明,緩緊之中必兼大象,以傷寒三日陽明脈大,前章已經提明,故此不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