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懸解》~ 卷三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5)

1. 白虎證二(太陽三十八)

傷寒脈浮滑,此里有熱,表有寒也。白虎湯主之。

此申明上章未顯之義。脈滑者里有熱也。厥者表有寒也。此不言厥者,診脈浮滑,已知是表寒外束裡熱內郁,不必問其肢節之厥熱矣。若裡熱外發,則脈變實緩,不復浮滑也。浮滑者,陽氣鬱格之象也。此之表寒,乃陰氣之外浮,非寒邪之外淫。不然,表寒未解,無用白虎之理。

白話文:

白虎證二(太陽三十八)

傷寒時脈象浮滑,表示體內有熱而體表有寒,此時應使用白虎湯治療。

此段是進一步解釋前一章未詳細說明的內容。脈滑代表體內有熱,而體表有寒(通常伴隨四肢冰冷的症狀)。這裡沒有提到四肢冰冷,是因為從脈象浮滑已可判斷體內熱氣鬱結、體表受寒氣束縛,不必再特意詢問患者肢體是否冰冷。

若體內熱氣向外發散,脈象會轉為實而緩和,不再呈現浮滑。浮滑脈象是陽氣被寒氣鬱阻的表現。這裡所說的體表寒氣,實際上是陰氣浮於外,並非外來的寒邪侵襲。否則,若體表寒邪未解,就不適合使用白虎湯。

2. 白虎證三(太陽三十九)

傷寒脈浮發熱無汗,其表不解者,不可與白虎湯。渴欲飲水,無表證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
脈浮發熱無汗,是表未解也。此合用大青龍,雙解表裡,不可與白虎湯,但清其里。若渴欲飲水而無表證者,是汗出而熱退也。汗後陽泄,宜防風知母膏伐陽,白虎而加人參,清金益氣,生津化水,汗後解渴之神方也。

白話文:

《白虎證三(太陽三十九)》

當傷寒患者出現脈象浮、發熱卻無汗的症狀時,代表外邪未解,此時不可單純使用白虎湯。若患者口渴想喝水,但已無表證(外邪症狀),則應以白虎加人參湯治療。

脈浮、發熱、無汗,說明外邪仍在體表。這種情況應使用大青龍湯來同時解除表裡之邪,而非單用白虎湯只清內熱。若出現口渴欲飲水且無表證,表示患者已出汗且熱度消退。由於發汗後陽氣耗損,此時需以知母等藥物清熱,並用白虎湯加入人參,既能清肺熱補氣,又可生津止渴,是治療汗後口渴的良方。

3. 白虎加人參湯(九)

石膏(一斤碎) 知母(六兩) 甘草(二兩) 粳米(六合) 人參(三兩)

於白虎湯內加人參三兩,餘依白虎湯方法。

白話文:

白虎加人參湯(九)

藥材:
石膏(一斤,搗碎)
知母(六兩)
甘草(二兩)
粳米(六合)
人參(三兩)

製法:
在白虎湯的配方中加入人參三兩,其餘製作方法與白虎湯相同。

4. 白虎證四(太陽四十)

傷寒無大熱,口燥渴,心煩,背微惡寒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
表解故無大熱,背微惡寒即前章表有寒也。陽乘陰位而生裡熱則陰乘陽位而生。表寒遠則客於肢節,近則浮於脊背。脊背肢節皆陽位也。

白話文:

白虎證四(太陽四十)

傷寒症狀沒有明顯高熱,但口中乾燥渴飲,心情煩躁,背部稍微怕冷的,應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。

表證已經解除,所以沒有明顯高熱;背部稍怕冷,就是前面章節提到的「表有寒」。陽氣侵入陰位而產生內熱,同時陰氣也會侵入陽位而形成表寒。這種表寒如果影響範圍較廣,會出現在四肢關節;若較輕微,則浮現在背部。脊背和四肢關節都屬於陽氣所在的位置。

5. 太陽風寒五苓散證三章(太陽入太陰去路)

太陽表證未解而里有水氣,小青龍、五苓散皆解表泄水之劑,而小青龍之表藥則用麻黃,五苓散之表藥則用桂枝,其里水則同,而表證之風寒則異也。小青龍但用麻黃髮汗以泄水,其於大便微利者方用芫花,小便不利者方用茯苓。五苓散則兼用二苓、澤瀉泄水以發汗,以風家內熱燥渴甚於傷寒,是以燥勝其濕則火亦偏旺,濕勝其燥則水亦偏多。其傳陽明而用白虎燥盛者也,其傳太陰而用五苓濕盛者也。

傷寒多傳太陰病水者固眾,中風多傳陽明病水者亦繁,此燥證之所以少而濕證之所以多也。(溫疫水證最多,亦以飲冷不消故也。)

白話文:

太陽風寒五苓散證三章(太陽病轉入太陰病的發展路徑)

當太陽表證尚未解除而體內又有水氣停滴時,小青龍湯和五苓散都是能同時解表與利水的方劑。但小青龍湯的解表藥物使用麻黃,五苓散則用桂枝;兩方雖同樣處理體內水氣,但對應的表證風寒類型不同。

小青龍湯僅用麻黃發汗來排除水氣,只有當患者出現輕微腹瀉時才加芫花,小便不暢時才用茯苓。五苓散則同時運用茯苓、豬苓、澤瀉等利水藥物來達到發汗效果——這是因為風寒證患者內熱乾渴的程度比傷寒證更顯著。當體內燥氣壓制濕氣時,火熱會偏盛;反之濕氣壓制燥氣時,水濕就會積聚較多。病症傳變至陽明經時,適用白虎湯治療燥熱偏盛狀況;傳變至太陰經時,則適合用五苓散處理濕氣過重情況。

傷寒證多轉變為太陰水濕病症的情形固然常見,但中風證演變成陽明水濕病症的案例也不少。這正是臨床上燥症較少見而濕症較普遍的原因。(瘟疫病症中水濕證候特別多見,這與患者飲用冷飲導致水濕不化也有關聯。)

6. 五苓散一(太陽四十一)

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,有表裡證,渴欲飲水,水入則吐者,名曰水逆,五苓散主之。

中風發熱六七日,經盡不解,而且煩渴思飲,外而發熱是有表證,內而作渴是有里證,內渴欲飲水而水入則吐者,是有里水瘀停也。此名水逆,由舊水在中而又得新水,以水濟水,正其所惡,兩水莫容,自當逆上也。五苓散,桂枝行經而發表,白朮燥土而生津,二苓澤瀉行水而泄濕也。多服暖水,蒸泄皮毛,使宿水亦從汗散,表裡皆愈矣。

白話文:

五苓散一(太陽四十一)

中風發熱已六七日仍未退,患者感到煩躁,並出現表證與裡證。口渴想喝水,但水一喝下就嘔吐,此現象稱為「水逆」,可用五苓散治療。

中風發熱六七日,病程未解,患者煩躁口渴想喝水。外有發熱屬表證,內有口渴屬裡證。若口渴想喝水卻一喝就吐,是因體內積水停滯所致。此稱為「水逆」,主因是體內原有積水未消,又喝入新水,造成水氣互衝而嘔吐。五苓散中,桂枝能行經絡、解表發汗,白朮可健脾生津,茯苓與澤瀉則能利水滲濕。若多喝溫水,使水氣從毛孔蒸散,則體內積水可隨汗排出,表裡症候皆能緩解。

7. 五苓散(十)

茯苓(十八銖) 豬苓(十八銖) 澤瀉(一兩六銖) 白朮(十八銖) 桂枝(半兩去皮)

上五味為末,以白飲和服,方寸匕,日三服,多飲暖水,汗出愈。

白話文:

[五苓散(十)]

藥物組成:
茯苓(18銖)
豬苓(18銖)
澤瀉(1兩6銖)
白朮(18銖)
桂枝(半兩,去皮)

製法與用法:
將以上五種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溫開水調和後服用,每次服用約一茶匙(方寸匕),一天三次。服用後多喝溫水,待發汗後即可痊癒。

8. 五苓證二(太陽四十二)

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,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。

傷寒汗後陽虛濕動,君相二火浮升,故作燥渴。其渴者濕邪較甚,故用五苓。不渴者濕邪較輕,茯苓甘草湯苓桂姜甘,泄水而疏木,和中而培土,防其濕動而生水瘀也。

白話文:

[五苓證二(太陽四十二)]

傷寒患者在發汗後出現口渴症狀時,應使用五苓散治療;若無口渴症狀,則使用茯苓甘草湯。

傷寒發汗後,體內陽氣虛弱且水濕之氣浮動,導致心火與相火(腎火)往上亢盛,因而產生燥熱口渴的症狀。若患者口渴,表示濕邪較重,故選用五苓散。若無口渴,則濕邪較輕,此時使用茯苓甘草湯(含茯苓、桂枝、生薑、甘草),可利水濕、調和肝氣,同時健脾和中,防止水濕滯留而形成水瘀之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