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傷寒懸解》~ 卷六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3)

1. 麻黃證三(陽明十五)

太陽與陽明合病,喘而胸滿者,不可下,麻黃主之。

太陽與陽明合病,經迫腑郁,胃逆肺脹,故喘而胸滿。宜麻黃湯。麻黃髮表而散汗,杏仁降逆而止喘。不可下也。

2. 桂枝葛根證四(陽明十六)

太陽病項背強,

反汗出惡風者,桂枝加葛根湯主之。

陽明經行身之前,自頭下膈而走足;太陽經行身之後,自頭下項循背而走足。太陽經病頭痛項強而已,不至

反汗出惡風者,緣太陽表病不解,鬱遏陽明經腑之氣不得順降,逆沖胸膈背者。胸之腑也,胸膈脹滿則項背壅阻愈格太陽下行之路,故

反汗出惡風者。葛根泄陽明之經氣,降逆而達郁也。

3. 桂枝加葛根湯(五十四)

桂枝(三兩) 芍藥(二兩) 甘草(二兩炙) 大棗(十二枚) 生薑(三兩切) 葛根(四兩)

上六味,以水一斗,先煮葛根減二升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覆取微似汗,不須啜粥。

4. 葛根證五(陽明十七)

太陽病項背強,

無汗,惡風者,葛根湯主之。

營為寒傷,閉束二陽衛氣。葛根湯:葛根泄陽明之衛,麻黃泄太陽之衛,桂枝、芍藥通經絡而清營血,姜、甘、大棗和中氣而補脾精也。

5. 葛根湯(五十五)

葛根(四兩) 麻黃(二兩) 桂枝(二兩) 芍藥(二兩) 甘草(二兩) 生薑(三兩) 大棗(十二枚)

上七味㕮咀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、葛根,減二升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覆取微似汗,不須啜粥,余如桂枝法,將息及禁忌。

6. 葛根證六(陽明十八)

太陽與陽明合病者,必自下利。葛根湯主之。

太陽表寒外束,經絡壅迫,郁遏陽明胃氣,不能容納水穀已化之食,必當注泄而下。葛根麻黃泄二陽之衛郁,以松裡氣也。

7. 葛根半夏證七(陽明十九)

太陽與陽明合病,不下利,但嘔者,葛根加半夏湯主之。

二陽合病,經迫腑郁,不能容納水穀未化之食,必當湧吐。而上半夏降胃逆而止嘔吐也。

8. 葛根加半夏湯(五十六)

葛根(四兩) 麻黃(三兩,炮去黃汗焙) 桂枝(二兩) 芍藥(二兩) 甘草(二兩) 生薑(三兩) 大棗(十二枚) 半夏(半升,洗)

上八味,以水一斗,先煮葛根、麻黃,減二升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二升,去滓,溫服一升,覆取微似汗。

9. 陽明腑病(二十七章)

陽明病自經傳腑,腑病宜下。其經證未罷,猶見惡寒,則宜先汗而後下。經證已解,惡寒不作,而潮熱汗出,全是腑證,當相其緩急而用下法也。

10. 陽明腑證調胃承氣證一(陽明二十)

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,蒸蒸發熱者,屬胃也,調胃承氣湯主之。

太陽病二日,陽明三日,少陽四日,此但傳經絡而不入臟腑,發汗則解矣。乃當三日少陽之期,發汗不解而反蒸蒸發熱者,此不在經而在胃也。宜早以調胃承氣調之,免後此之用大承氣。此大承氣之初證也。

11. 調胃承氣湯(五十七)

大黃(三兩,清酒浸去皮) 甘草(二兩,炙) 芒硝(半斤)

上三味㕮咀,以水三升煮取一升,去滓內芒硝,更上火微煮令沸,少少溫服。

12. 大承氣證二(陽明二十一)

二陽並病,太陽證罷,但發潮熱,手足漐漐汗出,大便難而譫語者,下之則愈,宜大承氣湯

二陽並病,太陽經證既罷,但有陽明腑證,潮熱,汗出,大便難而譫語,全是胃腑燥熱閉塞不通,下之泄其胃熱則愈,宜大承氣湯也。潮熱,即日晡發熱,按時發作,期如潮信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