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傷寒懸解》~ 卷三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6)

1. 茯苓甘草湯(十一)

茯苓(二兩) 桂枝(二兩) 生薑(二兩) 甘草(一兩炙)

上四味,以水四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分溫三服。

白話文:

將茯苓二兩、桂枝二兩、生薑二兩、炙甘草一兩,這四種藥材,加入四升的水一起煮,煮到剩下二升的藥液後,濾掉藥渣,將藥液分成三次溫服。

2. 五苓證三(太陽四十三)

病在陽,應以汗解之,反以冷水噀之,灌之,其熱被卻不得去,彌更益煩,肉上粟起,意欲飲水,反不渴者,服文蛤散。若不瘥者,與五苓散。寒實結胸,無熱證者,與三物小陷胸湯(方在太陽一百十七),白散亦可服。

五苓散證,水飲在內,郁格經陽而生外熱。病在陽分,應當以汗解之,使里水化,汗病可立愈。乃反以冷水噀之,灌之,皮膚得冷汗孔皆闔,表熱被冷水卻逐而不得外去,彌更益其煩躁。衛郁欲發升於孔竅,而外寒闔秘,不能透發,於是衝突皮膚,肉上如粟粒凝起。經熱內蒸,煩熱作渴,意欲飲水,而停水在內,其實反不渴者,宜服文蛤散。

文蛤利水解渴也。若不瘥者,則是水旺濕多,文蛤不能勝任,仍與五苓散。若寒邪上逆,實結胸膈,肺郁生熱,而外無熱證,則表邪已退,宜與小陷胸湯。黃連栝蔞泄熱而滌郁,半夏降逆而開結也。白散桔梗貝母清降其虛熱,巴豆溫破其實寒,令其湧泄而去,以絕根株,亦可服也。

白話文:

疾病發生在身體的陽分,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解除,反而用冷水噴灑、沖灌,這樣熱氣被冷水阻擋而無法散去,反而更加煩躁,皮膚上起像小米粒一樣的疙瘩,很想喝水,實際上卻不覺得口渴,這種情況應該服用文蛤散。如果沒有好轉,就服用五苓散。如果是寒邪導致的實證結胸,而且沒有發熱的症狀,就服用三物小陷胸湯(方劑在太陽篇第一百十七條),也可以服用白散。

五苓散證,是體內有水濕停滯,鬱積阻礙了經絡的陽氣,進而產生體表的發熱。疾病發生在陽分,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解除,使體內的水濕化解,這樣病就可以很快治好。卻反而用冷水噴灑、沖灌,皮膚受到冷刺激,汗孔都閉合了,體表的熱氣被冷水阻擋而無法向外散發,反而更加加重了煩躁。衛氣鬱積想要從毛孔發散出去,但是外面的寒冷閉塞了毛孔,不能順利發散,於是就衝擊皮膚,皮膚上就出現像小米粒一樣凝結的疙瘩。體內熱氣蒸騰,產生煩熱想喝水,但因為體內有水濕停滯,實際上卻不覺得口渴,這時適合服用文蛤散。

文蛤有促進水分代謝、解除口渴的作用。如果服用文蛤散後沒有好轉,就表示體內水濕過多,文蛤散的藥力不夠,這時就仍然要服用五苓散。如果是寒邪向上逆行,導致胸膈部位結實阻塞,肺氣鬱滯而產生熱,但是體表沒有發熱的症狀,就表示體表的邪氣已經消退,這時適合服用小陷胸湯。黃連和栝蔞可以清熱、疏通鬱滯,半夏可以降逆、開散結氣。白散中的桔梗和貝母可以清降虛熱,巴豆可以溫熱破除實寒,使體內寒氣從下排出,從根本上解決問題,也可以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