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懸解》~ 卷三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7)

1. 文蛤散(十二)

文蛤(五兩)

上一味杵為散,以沸湯五合和方寸匕。

白話文:

文蛤散(十二)

五兩文蛤

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取一湯匙(方寸匕)的量,用五合(約100毫升)的沸水調和服用。

2. 白散(十三)

桔梗(三分) 貝母(三分) 巴豆(一分,去皮,煮研如脂)

上二味為末,內巴豆,更於臼中杵之,以白飲和服。強人半錢匕,弱者減之。病在膈上必吐,在膈下必利。不利,進熱粥一杯。利過不止,進冷粥一杯。身熱皮粟不解,欲引衣自覆者,若以水噀之洗之,益令熱不得去。當汗而不汗則煩。假令汗已出腹中痛,與芍藥三兩,如上法。 (汗出腹痛者,血亡而木燥也。芍藥清風木而潤血燥。)

白話文:

白散(十三)

成分:
桔梗(三分)
貝母(三分)
巴豆(一分,去掉外皮,煮熟研磨成脂狀)

製法:
將前兩味藥研磨成粉末,加入巴豆,再用臼杵搗勻,以溫水調和服用。

用量用法:
身體強壯者可服半錢匕,體弱者減量。
藥效反應:
病位在膈膜以上者會嘔吐,在膈膜以下者會腹瀉。
若未腹瀉,可喝一杯熱粥助藥力;若腹瀉過度不止,則喝一杯冷粥緩解。

注意事項:
若發熱且皮膚起粟粒狀疹而不退,想要覆蓋衣物保暖時,切勿用水噴灑或清洗身體,否則會使熱氣無法散出,導致煩躁。

特殊情況處理:
若應出汗卻不出汗,可能引發煩躁;若出汗後伴隨腹痛,可服用三兩芍藥,方法同上。(出汗後腹痛是因血虛且肝氣燥熱,芍藥能平肝清熱並滋潤血燥。)

3. 太陽傷寒抵當湯證(四章太陽入陽明去路)

風寒外感,有上焦之熱,有下焦之熱,有氣分之熱,有血分之熱。上焦氣分之熱,白虎可清;上焦血分之熱,承氣可下;而膀胱熱結,病在下焦血分,則於承氣而加破血之藥,於是有桃核承氣、抵當湯、丸之設。傷寒之病,在於衛氣;氣鬱則生寒;中風之病,在乎營血;血鬱則生熱;熱結血分,是中風之證,非傷寒之證也。至於陽盛之人,傷寒而有此,則抵當用丸而不用湯,以其下熱不如中風之甚也。

白話文:

太陽傷寒抵當湯證(四章太陽入陽明去路)

風寒侵襲人體時,可能引起上焦或下焦的熱證,也有氣分或血分的熱證。上焦氣分的熱證,可以用白虎湯來清熱;上焦血分的熱證,可以用承氣湯來瀉下。而若熱邪凝結在膀胱,病位在下焦血分,則會在承氣湯的基礎上加入破血的藥物,因此有了桃核承氣湯、抵當湯、抵當丸等方劑的設立。

傷寒病的病機主要在於衛氣鬱滯,氣鬱便會生寒;中風病的病機則在於營血鬱滯,血鬱便會生熱。熱邪凝結在血分,是中風的證候,而非傷寒的證候。至於陽氣旺盛的人,即使患了傷寒而出現類似證候,也是使用抵當丸而非抵當湯,因為其下焦熱結的程度不如中風嚴重。

4. 桃核承氣證一(太陽四十四)

太陽病不解,熱結膀胱,其人如狂,血自下,下者愈,其外不解者,尚未可攻,當先解外。外解已,但小腹急結者,乃可攻之,宜桃核承氣湯。

太陽病表證不解,經熱內蒸而結於膀胱。膀胱者,太陽之腑,水腑不清,膀胱素有濕熱,一因表郁,腑熱內發,故表熱隨經而深結也。熱結則其人如狂。緣膀胱熱結必入血室。血者,心所主,胎君火而孕陽神。血熱則心神擾亂,是以狂作也。若使瘀血自下,則熱隨血泄,不治而愈。

不下則宜攻之。如其外證不解者,尚未可攻,攻之恐表陽內陷。當先解外證。外證已除,但余小腹急結者,乃可攻之,宜桃核承氣湯。桂枝桃仁通經而破血,大黃芒硝下瘀而泄濕,甘草保其中氣也。

白話文:

【桃核承氣湯證案例一(太陽病第四十四條)】

當太陽病的表證未解除時,體內的熱氣會向內積聚於膀胱。膀胱是太陽經的腑臟,若水液代謝功能失調,加上患者本身膀胱有濕熱,一旦因體表鬱閉,便會引發腑臟熱邪內發,導致表熱隨經絡深入膀胱形成積熱。熱氣積聚會使患者出現類似發狂的症狀。這是因為膀胱積熱必定會影響子宮(血室)。血液由心臟主導,蘊含君火並滋養精神。當血熱時會擾亂心神,因而引發狂躁症狀。

若瘀血能自然排出,熱邪便會隨血液外洩,不須治療即可痊癒。若無法自然排出就需用攻下療法。但若患者仍有外在表證未解,則不宜立即攻下,以免體表的陽氣內陷。此時應先解除表證。待表證完全消除後,僅剩小腹緊繃硬結的症狀時,才能使用攻下法,適合服用桃核承氣湯。

此方中:桂枝和桃仁能疏通經絡、化解瘀血;大黃和芒硝可攻下瘀滯、清除濕熱;甘草則用以保護中焦脾胃之氣。

5. 桃核承氣湯(十四)

桃仁(五十枚,去皮尖) 桂枝(二兩,去皮) 甘草(二兩,炙) 大黃(四兩) 芒硝(二兩)

上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半,去滓,內芒硝,更上火微沸,下火,先食溫服五合,日三服,當微利。

白話文:

桃核承氣湯(十四)

材料:
桃仁(50顆,去除外皮和尖端)
桂枝(2兩,去除外皮)
甘草(2兩,經過炙烤)
大黃(4兩)
芒硝(2兩)

製作方法:
將以上五味藥材,加入七升水,煎煮至剩下二升半的藥液,過濾掉藥渣。再加入芒硝,放回火上稍微煮沸後熄火。

服用方式:
飯前溫熱服用五合(約100毫升),一天服用三次。服用後會輕微通便。

6. 抵當證二(太陽四十五)

太陽病六七日,表證猶存,脈微而沉,反不結胸,其人如狂者,以熱在下焦。少腹當硬滿,小便自利者,下血乃愈。所以然者,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腹裡故也。抵當湯主之。

六七日,經盡之期,表證猶存,脈微而沉,已無表脈。寸脈浮,關脈沉,當病結胸,乃反不結胸,而其人如狂者,以熱不在上焦,而在下焦也。熱結下焦,其少腹必當硬滿。若是小便自利,是熱結血分,下血乃愈。以太陽表邪隨經內入,瘀熱在裡,宜抵當湯。水蛭、虻蟲、桃仁、大黃,破瘀而泄熱也。

白話文:

太陽病六七天,表證仍在,脈象微弱而沈,反而不出現結胸症狀,患者表現得像發狂一樣,這是因為熱邪在下焦。小腹部位會變得硬滿,如果小便通暢,表明熱邪結於血分,排出瘀血才能痊癒。原因在於太陽經的表邪隨經脈內侵,導致瘀熱積聚在體內。治療方案為抵當湯。

到了六七天,這是病程將盡的時期,表證仍然存在,但脈象微弱而沈,已無表證的脈象。如果寸脈浮、關脈沈,通常會出現結胸症狀,但反而不結胸,患者卻表現得像發狂一樣,這是因為熱邪不在上焦,而是聚集在下焦。熱邪結於下焦,小腹部位必定會硬滿。倘若小便通暢,說明熱邪結於血分,需要排出瘀血才能痊癒。這是由於太陽表邪隨著經脈內侵,瘀熱滯留體內,適合使用抵當湯。方中水蛭、虻蟲、桃仁、大黃具有破瘀洩熱的功效。

7. 抵當湯(十五)

大黃(三兩,酒浸) 水蛭(三十枚,熬) 虻蟲(三十枚,熬,去翅足) 桃仁(三十枚)

上四味為末,水五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不下,再服。

白話文:

抵當湯(十五)

大黃(三兩,用酒浸泡)
水蛭(三十隻,炒過)
虻蟲(三十隻,炒過,去除翅膀和腳)
桃仁(三十顆)

將以上四味藥材研磨成粉末,加入五升水,煮至剩三升,過濾藥渣,溫熱服用一升。若症狀未緩解,可再服用一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