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傷寒懸解》~ 卷六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4)

1. 大承氣湯(五十八)

大黃(四兩) 芒硝(三兩) 枳實(五枚炙) 厚朴(半斤炙去皮)

上四味以水一斗,先煮枳樸取五升,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,去滓內芒硝,更上火微一兩沸,分溫再服,得下余勿服。

2. 小承氣湯證三(陽明二十二)

陽明病脈遲,雖汗出不惡寒者,其身必重,短氣,腹滿而喘,有潮熱者,此外欲解,可攻裡也。手足濈然而汗出者,此大便已硬也。大承氣湯主之。若汗多,微發熱,惡寒者,外未解也。其熱不潮,未可與承氣湯。若腹大滿不通者,可與小承氣湯,微和胃氣,勿令大泄下。

陽明病而見脈遲,是濕旺之診。雖汗出不惡寒者,表證已解,然而裡熱未成,以其土濕也。其身必重,濁濡滯。迨至胃熱已盛,燥奪其濕,肺腑壅遏,短氣,腹滿而喘,有潮熱者,此外證欲解,可攻裡也。再驗其手足濈然而汗出者,此胃熱盛實,大便已硬也。宜以大承氣泄之。

蓋四肢秉氣於胃,胃寒則四肢厥冷,胃熱則四肢氣蒸汗泄,故手足汗出,是為胃熱之極,大便硬也。若汗雖多,猶微發熱而惡寒者,外未解也,不可攻裡。即外已解而其熱不潮,尚非可下之時,未可與承氣湯。若腹中大滿不通者,急不能待,可與小承氣湯,微和胃氣,通其大滿而止,勿令大泄下也。

3. 小承氣湯(五十九)

大黃(四兩) 厚朴(二兩) 枳實(二枚煮)

以上三味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溫三服。初服湯當更衣,不爾者盡飲之,更衣者勿服也。

4. 小承氣證五(陽明二十三)

太陽病若吐、若下、若發汗,微煩、小便數,大便因硬者,與小承氣湯和之愈。

吐下發汗,傷其津液,微覺心煩,小便數行,大便因硬者,此將來之大承氣證,宜早以小承氣湯和之,即愈也。

5. 調胃承氣證五(陽明二十四)

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

不因吐下而心煩者,胃陽原盛,所謂正陽陽明也。燥土耗傷津液則煩。心煩即譫語之根,甚則譫語。此亦大承氣之初證也。

6. 亡津便硬證六(陽明二十五)

陽明病本自汗出,醫更重發汗,病已瘥,尚微煩,不了了者,此大便必硬故也。以亡津液,胃中乾燥,故令大便硬。當問其小便日幾行?若本小便日三四行,今日再行,故知大便不久出。今為小便數少,以津液當還胃中,故知不久必大便也。

本自汗出,又重發其汗熱隨汗泄,病已瘥矣,尚微煩,而不了了者,此過汗亡津,胃中乾燥,大便必硬。當問其小便一日幾行?若小便前多而今少,則大便必不久出,以津液還入胃中,腸胃滋潤故也。

7. 蜜煎導證七(陽明二十六)

陽明病自汗出,若發汗,小便自利者,以為津液內竭,雖硬不可攻之。當須自欲大便,宜蜜煎導而通之。若土瓜根及與大豬膽汁,皆可為導。

本自汗出,若又發其汗,或小便自利者,此為津液內竭,非胃熱土燥可比。大便雖硬不可攻之。當須自欲大便結而不下,宜蜜煎導而通之。若土瓜根(土瓜根汁入少水筒吹入肛門,大便立通)及與大豬膽汁,皆可為導也。

8. 蜜煎導方(六十)

蜜(七合)

上一味入銅器中,微火煎之,稍凝似飴狀,攪之勿令焦著,欲可丸並手捻作挺,令頭銳大如指,長二寸許,當熱時急作,冷則硬,以內穀道中,以手急抱,欲大便時去之。

9. 豬膽方(六十一)

豬膽(一枚)

上一味瀉汁和醋少許,以灌穀道中,如一食頃,當大便出。

10. 麻仁丸證八(陽明二十七)

趺陽脈浮而澀,浮則胃氣強,澀則小便數。浮澀相摶,大便則難。其脾為約,麻仁丸主之。

陽明胃經自頭走足,行於足趺動脈,曰衝陽,故名趺陽。陽盛則脈浮,浮則胃氣強壯也。血虛則脈澀,澀則風木疏泄而小便數也。浮澀相合,土燥水枯,大便則難。其脾氣約結而糞粒堅小,此太陽陽明之證也。(八章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。)宜麻仁丸。麻仁杏仁潤燥而滑腸,芍藥大黃清風而泄熱,厚朴枳實行滯而開結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