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懸解》~ 卷首 (1)
卷首 (1)
1. 卷首
2. 仲景微旨
3. 寒溫異氣
傷寒溫病各不同氣,素問生氣通天論陰陽之要,陽密乃固,陽強不能密,陰氣乃絕,因於露風乃生寒熱,是以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。金匱真言論精者身之本也,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。冬傷於寒,即冬不藏精之變文也。陽生於春而長於夏,收於秋而藏於鼕鼕時,地下之溫暖者陽氣之密藏也。
人於此際宜順天時以藏陽氣,蟄藏者腎精之職,精密則陽藏矣。冬不藏精,陽氣疏泄。天當極寒之際,人行盛暑之令,相火炎蒸,精液消亡,是謂冬傷於寒。此緣冬時腎精不秘,陽飛火騰,傷其寒水蟄藏之令氣,非感冒寒邪,冬時不病也。一交春夏,木火司氣,內熱愈增,偶因風露侵傷,郁其內熱,則為溫病(春為溫病,夏為熱病,時令不同,名目雖殊,實一證也)。
病因外感而根原內傷,感在經絡而傷在臟腑,故病傳三陽,即內連三陽之腑,病傳三陰,即內連三陰之臟。在臟在腑,但熱無寒,以其原有內熱,因表鬱而里發也。六日經盡,則臟腑經絡表裡皆熱,故曰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也(素問熱論語)。傷寒中風本無內熱,但因風寒外感而發病,在經絡,不在臟腑。
陽盛而後傳陽明之腑,陰盛而後傳太陰之臟。其視溫病之熱自內發者不同,而病傳陽腑則為熱病,入陰臟則為寒(名曰病入實裡氣之自病也)。其視溫病之表裡皆熱者亦不同也。叔和混熱病於傷寒(叔和敘例引熱病之文以釋傷寒寒熱病論),遂致後來傳經為熱之訛注,傷寒者數十百家,無不背仲景而遵叔和一論之誤,遺禍千古。此雖叔和之謬,而實後人之愚。
仲景傷寒昭如日星,後人一字不解,無怪其狐惑於邪說也(仲景而後醫法失傳,非第傷寒雜病亦爾祖派已訛,孫支愈繆庸妄,接踵不可勝數也)。
白話文:
寒溫異氣
傷寒與溫病是兩種不同的病症。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提到陰陽的關鍵在於陽氣固密,若陽氣過盛而不固密,陰氣就會耗竭。人體若受風寒侵襲,便會產生寒熱症狀。因此,冬天受寒邪所傷,到了春天必定會發為溫病。《金匱真言論》指出,精氣是身體的根本,若能藏精充足,春天就不會得溫病。所謂「冬傷於寒」,其實就是冬天未能藏精的另一種說法。
陽氣在春天生發,夏天旺盛,秋天收斂,冬天則潛藏。冬季地下的溫暖,正是陽氣深藏的表現。此時人體應順應天時,收斂陽氣。藏精的功能由腎負責,若腎精固密,陽氣就能安藏。若冬天未能藏精,陽氣就會外洩。當外界極寒之時,人體卻如同盛夏,相火熾熱,精液耗損,這就是「冬傷於寒」的緣由。此因冬季腎精不固,陽氣外浮,損傷了寒水蟄藏的氣機,並非當時感冒寒邪而立即發病。
到了春夏,木火當令,內熱更加旺盛,一旦受風露侵襲,鬱結內熱,便會形成溫病(春天稱為溫病,夏天稱為熱病,名稱雖異,實則相同)。此病雖因外感誘發,但根源在於內傷,外邪影響經絡,內傷則損及臟腑。因此,病邪傳至三陽經時,便會連累三陽所屬的腑;傳至三陰經時,則會影響三陰所屬的臟。無論在臟在腑,皆表現為熱症而無寒症,這是因為原本就有內熱,因表邪鬱閉而從內發作。六日後經絡傳遍,臟腑表裡皆熱,故《素問·熱論》說「三陰三陽、五臟六腑皆受病」。
傷寒與中風原本無內熱,僅因風寒外感而發病,病位在經絡,不在臟腑。陽氣盛則傳至陽明之腑,陰氣盛則傳至太陰之臟。這與溫病熱從內發的情況不同。若病邪傳至陽腑則為熱病,入陰臟則為寒病(此為臟腑自身氣機失常所致),也與溫病表裡皆熱的表現有別。
王叔和將熱病混入傷寒(其《傷寒例》引用熱病理論解釋傷寒),導致後世誤解傳經為熱症。註解《傷寒論》的醫家不下數十百人,卻皆背離仲景原意而遵循叔和的錯誤觀點,遺禍千年。雖是叔和之過,實則後人愚昧。仲景的《傷寒論》本如日月般明晰,後人卻不解其義,難怪會被邪說迷惑(仲景之後,醫道失傳,不僅傷寒如此,雜病亦然,祖師之法已訛,後世謬誤更甚,庸醫輩出,不勝枚舉)。
4. 傳經大凡
傷寒傳經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,日傳一經,亦與溫病相同。所謂「發於陽者七日愈,發於陰者六日愈」,一定之數也。六日經盡,邪退正復,汗出而解,傷寒之常。其與溫病不同者,溫病邪感於經絡而熱生於臟腑,傷寒中風原無里邪,不必定傳臟腑。
陽旺而後傳腑,陰旺而後傳臟(名曰傳腑傳臟,實臟腑之自病也),此不同也。太陽經所謂「傷寒一日太陽受之,脈若靜者為不傳」,此不傳三陰之臟也。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,此不傳陽明之腑也。少陽篇所謂「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也」,此不傳陽明之腑也。
傷寒三日三陽為盡,三陰當受邪,其人反能食不嘔,此為三陰不受邪,此不傳三陰之臟也。傷寒中風不傳臟腑則有之,無不傳經之理。程氏以為傷寒不傳經,果不傳經,則仲景所謂「發於陽者七日愈,發於陰者六日愈」,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,以行其經盡故也。諸語不盡相刺繆乎?人之裡氣無虧,二三日內或經傳陽明而汗解,或經傳少陽而汗解,亦偶爾見之。此不過千百之十一,未可以概尋常傷寒之家也。
白話文:
《傳經大凡》
傷寒病的傳變通常按以下順序:第一天太陽經,第二天陽明經,第三天少陽經,第四天太陰經,第五天少陰經,第六天厥陰經,每日傳變一經,這與溫病的傳變規律相同。古醫書所言「病發於陽經者七日痊癒,發於陰經者六日痊癒」,是固定的病程週期。六日經氣循環完畢,邪氣消退正氣恢復,通過發汗而病解,這是傷寒的常態。
傷寒與溫病的差異在於:溫病的邪氣侵襲經絡而熱邪生於臟腑;傷寒和中風原本無內在邪氣,不一定傳入臟腑。陽氣旺盛則邪傳腑,陰氣旺盛則邪傳臟(雖稱傳腑傳臟,實為臟腑自身病變),這是兩者的不同點。
《太陽經》提到「傷寒第一日太陽經受邪,若脈象平靜則表示不傳變」,這是指不傳入三陰之臟。傷寒二三日未出現陽明、少陽症狀者亦為不傳,指不傳陽明之腑。《少陽篇》所述「傷寒三日少陽脈象轉小預示病將愈」,同樣指不傳陽明之腑。
傷寒三日若三陽經傳變結束,按理應傳入三陰經,但患者反而能進食且不嘔吐,說明三陰經未受邪侵,即不傳三陰之臟。傷寒中風確有未傳臟腑的情況,但絕無不傳經的道理。程氏認為傷寒不傳經,若真不傳經,則張仲景所言「發於陽七日愈,發於陰六日愈」,以及「太陽病頭痛超過七日自愈者,因其經氣循環已盡」等論述,豈非自相矛盾?
若患者體內正氣充足,可能在二三日內經氣傳至陽明或少陽後即汗出而愈,這種情況雖偶有發生,但概率不過十分之一,不能視為普通傷寒的常規病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