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懸解》~
1. 卷首
2. 仲景微旨
3. 寒溫異氣
傷寒溫病各不同氣,素問生氣通天論陰陽之要,陽密乃固,陽強不能密,陰氣乃絕,因於露風乃生寒熱,是以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。金匱真言論精者身之本也,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。冬傷於寒,即冬不藏精之變文也。陽生於春而長於夏,收於秋而藏於鼕鼕時,地下之溫暖者陽氣之密藏也。
人於此際宜順天時以藏陽氣,蟄藏者腎精之職,精密則陽藏矣。冬不藏精,陽氣疏泄。天當極寒之際,人行盛暑之令,相火炎蒸,精液消亡,是謂冬傷於寒。此緣冬時腎精不秘,陽飛火騰,傷其寒水蟄藏之令氣,非感冒寒邪,冬時不病也。一交春夏,木火司氣,內熱愈增,偶因風露侵傷,郁其內熱,則為溫病(春為溫病,夏為熱病,時令不同,名目雖殊,實一證也)。
病因外感而根原內傷,感在經絡而傷在臟腑,故病傳三陽,即內連三陽之腑,病傳三陰,即內連三陰之臟。在臟在腑,但熱無寒,以其原有內熱,因表鬱而里發也。六日經盡,則臟腑經絡表裡皆熱,故曰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也(素問熱論語)。傷寒中風本無內熱,但因風寒外感而發病,在經絡,不在臟腑。
陽盛而後傳陽明之腑,陰盛而後傳太陰之臟。其視溫病之熱自內發者不同,而病傳陽腑則為熱病,入陰臟則為寒(名曰病入實裡氣之自病也)。其視溫病之表裡皆熱者亦不同也。叔和混熱病於傷寒(叔和敘例引熱病之文以釋傷寒寒熱病論),遂致後來傳經為熱之訛注,傷寒者數十百家,無不背仲景而遵叔和一論之誤,遺禍千古。此雖叔和之謬,而實後人之愚。
仲景傷寒昭如日星,後人一字不解,無怪其狐惑於邪說也(仲景而後醫法失傳,非第傷寒雜病亦爾祖派已訛,孫支愈繆庸妄,接踵不可勝數也)。
白話文:
傷寒和溫病兩者病因的氣候因素不同。《黃帝內經·生氣通天論》提到陰陽的重要性,陽氣固密才能強健,陽氣太強則無法固密,陰氣就會衰竭。因為受風寒侵襲,所以會產生寒熱的症狀。因此,冬天受到寒邪侵襲,春天就容易生溫病。《黃帝內經·金匱真言論》說,精氣是身體的根本,所以能把精氣儲藏好的人,春天就不容易得溫病。冬天受寒,其實就是冬天沒有好好儲藏精氣的另一種說法。陽氣在春天開始生長,在夏天旺盛,在秋天收斂,在冬天潛藏。冬天,地底的溫暖就是陽氣的密藏。
人在這個時節應該順應天時,好好儲藏陽氣,腎精有蟄藏的功能,如果精氣固密,陽氣就能好好潛藏。冬天如果沒有好好儲藏精氣,陽氣就會耗散。當天氣非常寒冷的時候,人卻過著盛夏一樣的生活,相火就會旺盛,精液就會耗損,這就叫做冬天受寒。這是因為冬天腎精沒有閉藏好,陽氣像火一樣往上騰,傷害了腎水蟄藏的規律,這並不是因為感受寒邪。冬天本來不會生病,一旦進入春夏,木火當令,內熱會越來越嚴重,偶爾因為風寒侵襲,就會把內熱悶住,就會變成溫病(春天是溫病,夏天是熱病,雖然時令不同,名稱不同,但其實是同一種病)。
疾病的原因是外感風邪,但根本原因卻是內傷。外感是在經絡,內傷是在臟腑。所以疾病傳到三陽經,就代表疾病連到三陽經的腑;疾病傳到三陰經,就代表疾病連到三陰經的臟。無論在臟還是在腑,都只有熱沒有寒,因為原本就有內熱,因為表面的鬱悶而從內部發出來。經過六天,經絡會傳遍,臟腑經絡表裡都會發熱,所以說三陰三陽五臟六腑都生病了(參考《黃帝內經·熱論》)。傷寒中風原本沒有內熱,只是因為感受風寒而發病,病位在經絡,不在臟腑。
陽氣旺盛後會傳到陽明腑,陰氣旺盛後會傳到太陰臟。這和溫病熱從內部發出不同,疾病傳到陽腑就會變成熱病,傳到陰臟就會變成寒病(稱為疾病進入實質的內部,是自己內生的疾病)。這也和溫病表裡都發熱不同。《傷寒論》的作者叔和把熱病和傷寒混淆了(叔和在他的序例中引用熱病的內容來解釋傷寒的寒熱病論),導致後世以訛傳訛,認為傷寒也會化熱。研究傷寒的學者成百上千家,沒有人不違背仲景的理論,而遵從叔和錯誤的觀點,遺害至今。這雖然是叔和的錯誤,但其實是後人太愚笨。
仲景的傷寒理論像太陽和星星一樣明確,後人卻一個字都不理解,難怪會被邪說迷惑(仲景之後醫學就失傳了,不僅是傷寒雜病,就連各個流派的理論也都訛誤了,庸醫妄人接踵而來,數都數不清)。
4. 傳經大凡
傷寒傳經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,日傳一經,亦與溫病相同。所謂「發於陽者七日愈,發於陰者六日愈」,一定之數也。六日經盡,邪退正復,汗出而解,傷寒之常。其與溫病不同者,溫病邪感於經絡而熱生於臟腑,傷寒中風原無里邪,不必定傳臟腑。
陽旺而後傳腑,陰旺而後傳臟(名曰傳腑傳臟,實臟腑之自病也),此不同也。太陽經所謂「傷寒一日太陽受之,脈若靜者為不傳」,此不傳三陰之臟也。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,此不傳陽明之腑也。少陽篇所謂「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也」,此不傳陽明之腑也。
傷寒三日三陽為盡,三陰當受邪,其人反能食不嘔,此為三陰不受邪,此不傳三陰之臟也。傷寒中風不傳臟腑則有之,無不傳經之理。程氏以為傷寒不傳經,果不傳經,則仲景所謂「發於陽者七日愈,發於陰者六日愈」,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,以行其經盡故也。諸語不盡相刺繆乎?人之裡氣無虧,二三日內或經傳陽明而汗解,或經傳少陽而汗解,亦偶爾見之。此不過千百之十一,未可以概尋常傷寒之家也。
白話文:
傳經概要
傷寒病傳變的規律,大致是第一天從太陽經開始,第二天傳到陽明經,第三天傳到少陽經,第四天傳到太陰經,第五天傳到少陰經,第六天傳到厥陰經,每天傳變一個經絡,這點跟溫病是相同的。所謂「病發於陽經的七天會好,病發於陰經的六天會好」,這是固定的天數。六天經絡都走完,邪氣就會消退,正氣恢復,流汗後就會痊癒,這是傷寒病常見的發展過程。
它跟溫病不同的地方是,溫病是邪氣侵入經絡後,熱在內臟產生;而傷寒和中風一開始並沒有內臟的邪氣,所以不一定會傳到內臟。
陽氣旺盛的時候,才會傳到六腑;陰氣旺盛的時候,才會傳到五臟(這被稱為傳腑傳臟,其實是臟腑自己產生的病變),這是兩者不同的地方。太陽經所說的「傷寒第一天侵犯太陽經,如果脈象平靜就表示不會傳變」,意思是說不會傳到三陰經的內臟。傷寒病在第二、三天,如果沒有出現陽明經或少陽經的症狀,就表示不會傳變,這表示不會傳到陽明經的腑。少陽篇所說的「傷寒三天,如果少陽脈象變小,就表示病快要好了」,也是指不會傳到陽明經的腑。
傷寒病到了第三天,三陽經都已經傳變完畢,理論上三陰經應該會受到邪氣侵襲,但如果病人反而能吃東西而不嘔吐,這表示三陰經沒有受到邪氣侵襲,不會傳到三陰經的內臟。傷寒和中風有可能不傳變到內臟,但是不可能不經過經絡傳變。程氏認為傷寒不傳經絡,如果真的不傳經絡,那麼仲景所說的「病發於陽經的七天會好,病發於陰經的六天會好」是什麼意思呢?太陽病頭痛到七天以上會自己好的原因,是因為經絡都走完了。這些說法不都是互相矛盾嗎?人體內部的氣如果沒有虧損,在兩三天內,有可能會經過陽明經或少陽經就發汗痊癒,但這種情況偶爾才會出現,不過是千百個案例中的一個,不能把它當作平常傷寒的普遍情況。
5. 解期早晚
傷寒六經既儘,自然汗解。其六七日後,經盡而不解者,此非陽盛而入腑,即陰盛而入臟也。程氏以為傷寒無定經,而其傳其解亦無定日。或從太陽而陽明,或從太陽而少陽,不必捱經。或數日方過陽明,或數日仍在太陽,不必刻期。或從太陽而解,或從陽明而解,不必遍周。
此皆入腑入臟之病,而誤以為經病,故議論悖繆。如此,表邪汗解則已。未經汗解,則經熱內郁,日積日盛。明日自當傳於陽明,後日自當傳於少陽。六日六經必然之事。以六經部次相捱經,經熱不泄,勢必捱經而內傳。安有數日猶在太陽,數日方過陽明之理?又安有或從太陽而陽明,或從太陽而少陽之理?更安有或從太陽而解,或從陽明而解之理?惟入腑入臟,則傳無定所,解無定期。邪盛則傳,正復則解耳。
程氏較傷寒諸家稍有幾微之明,而誤以里病為經病,其於病傳病解之際,語語悖繆。他如節菴嘉言輩,則夢魘之人耳。
白話文:
傷寒的六經病症如果都已經結束了,身體自然會出汗痊癒。如果六七天後,病症結束了卻沒有好轉,這不是陽氣過盛而進入到腑,就是陰氣過盛而進入到臟。
有人認為傷寒的傳變沒有固定的途徑,痊癒也沒有固定的時間,可能會從太陽經傳到陽明經,也可能從太陽經傳到少陽經,不一定要按照經絡順序傳變。可能過幾天才傳到陽明經,也可能過幾天還停留在太陽經,不一定要按照時間順序。也可能從太陽經痊癒,或者從陽明經痊癒,不一定要病遍六經。
這些都是因為病邪進入到腑或臟,卻被誤認為是經絡的病,所以觀點是錯誤的。如果這樣,表邪可以用發汗的方式解決,如果沒有發汗解決,經絡的熱邪就會在體內積聚,一天比一天嚴重,明天就會傳到陽明經,後天就會傳到少陽經,這是六天內六經傳變的必然規律。按照六經的順序依次傳變,經絡的熱邪無法宣洩,一定會依照順序傳變到體內。怎麼會有幾天還停留在太陽經,幾天才傳到陽明經的道理呢?又怎麼會有從太陽經傳到陽明經,或者從太陽經傳到少陽經的道理呢?更怎麼會有從太陽經痊癒,或者從陽明經痊癒的道理呢?只有當病邪進入到腑或臟,才會傳變沒有固定的位置,痊癒也沒有固定的時間,病邪盛就傳變,正氣恢復就痊癒。
這個人比其他研究傷寒的醫家稍微了解一些,但卻把裡面的病誤認為是經絡的病,他在描述病邪傳變和痊癒的過程時,每一句話都錯誤。至於其他像某某人等,根本就是說夢話的人。
6. 寒熱死生
溫病在臟在腑,總是內熱。傷寒中風,原無內熱。臟腑和平,寒熱不偏,營衛不至內陷,故六經既盡,自能汗解。陽盛則腑熱內作,從此但熱而不寒;陰盛則臟寒里動,從此但寒而不熱。入腑入臟,則營衛內陷,死機攸伏,解無定期矣。陽盛而腑熱則吉,其死者陽亢而失下也;陰盛而臟寒則凶,其生者陰退而用溫也。
陽生陰殺,顯見之理。後世庸工,乃至滋陰而伐陽,泄火而補水,一臨傷寒,先有傳經為熱之語,橫塞胸中。至於證脈陰陽,絲毫不解,人隨藥死,枉殺多矣。
白話文:
溫病無論是發生在臟還是腑,都是體內有熱。而傷寒或中風,原本沒有內熱的情況。當臟腑功能平和,寒熱沒有偏頗,營衛之氣不會陷於體內,所以六經病症到了盡頭,自然能夠透過發汗痊癒。
陽氣過盛會導致腑內產生熱,從此只會發熱而不會怕冷;陰氣過盛會導致臟腑內部產生寒,從此只會怕冷而不會發熱。如果病邪深入到臟腑,導致營衛之氣內陷,就會埋下死亡的危機,痊癒的時間就無法預測了。陽氣過盛而導致腑熱是吉兆,那些因此而死亡的,是因為陽氣過度亢盛而無法下降的緣故;陰氣過盛而導致臟寒是凶兆,那些因此而能存活的,是因為陰氣消退而使用了溫補的藥物。
陽氣生長就會使陰氣消亡,這是很明顯的道理。後世那些庸醫,竟然會用滋陰的方法來削弱陽氣,用瀉火的方法來補益陰水,一遇到傷寒,就先說會傳經化熱,這種錯誤的觀念橫塞在胸中。以至於連證候和脈象的陰陽屬性都絲毫不了解,病人就因為用錯藥而死亡,實在是枉死了很多人啊。
7. 營衛殊病
肝司營血,肺司衛氣。營行脈中,衛行脈外,而總統於太陽之一經者,以太陽在六經之表,主一身之皮毛故也。風則傷衛,衛秉肺金之氣,其性清降而收斂,得風邪之疏泄而衛氣愈斂,則營鬱而發熱。里陽素旺者,多傳陽明之腑。里陽非旺不入腑也。寒則傷營,營秉肝木之氣,其性溫升而發散,得寒邪之束閉而營血愈發,則衛鬱而惡寒。
里陰素旺者,多傳太陰之臟。里陰非旺不入臟也。陰陽均平,不入臟腑,營衛無內陷之路,是以經盡而汗解。太陰主營,陽明主衛。脾為生血之本,胃為化氣之原也。營血之不陷者,太陰之旺。衛氣之不陷者,陽明之旺。太陰虛則腑熱作而營氣陷,陽明虛則臟寒動而衛氣陷。
衛氣陷者,陽復則生,陰勝則死。營氣陷者,陰復則生,陽勝則死。陰陽勝復之中,生死攸關,不可不察也。
白話文:
肝臟主管營血,肺臟主管衛氣。營血在脈管中運行,衛氣在脈管外運行,而這兩者都由太陽經所統領,因為太陽經位於六經的最外層,主宰全身的皮膚毛髮。
風邪會傷害衛氣,衛氣稟承肺金之氣,性質是清靜下降並有收斂作用。當衛氣受到風邪的疏散發洩後,反而會更加收斂,導致營血鬱積而發熱。體內陽氣原本就旺盛的人,多半會將病邪傳入陽明腑。體內陽氣若不旺盛,病邪就不會傳入腑。
寒邪會傷害營血,營血稟承肝木之氣,性質是溫和上升並有發散作用。當營血受到寒邪的束縛閉塞後,反而會更加發散,導致衛氣鬱積而怕冷。體內陰氣原本就旺盛的人,多半會將病邪傳入太陰臟。體內陰氣若不旺盛,病邪就不會傳入臟。
如果體內陰陽平和,病邪就不會傳入臟腑,營衛之氣沒有內陷的途徑,所以病邪會隨著經絡的疏通而通過出汗解散。太陰經主管營血,陽明經主管衛氣。脾臟是產生血液的根本,胃是化生氣的源頭。營血不內陷,是因為太陰經的功能旺盛。衛氣不內陷,是因為陽明經的功能旺盛。太陰經虛弱,就會導致腑內產生熱邪,使營氣內陷。陽明經虛弱,就會導致臟腑產生寒邪,使衛氣內陷。
衛氣內陷,如果陽氣恢復就能活命,陰氣過盛就會死亡。營氣內陷,如果陰氣恢復就能活命,陽氣過盛就會死亡。陰陽的盛衰轉變之間,生死攸關,不可不仔細觀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