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傷寒懸解》~ 卷一 (1)

卷一 (1)

1. 卷一

2. 脈法上篇

微妙在脈,不可不察。(素問語)凡虛實之變遷,寒熱之消長,表裡之進退,陰陽之勝復,氣機一動,無不形之於脈。而太陰行氣於三陰,陽明行氣於三陽。(素問語)臟病則取之於寸口(寸口手太陰之脈在手大指魚際之下),腑病則取之於衝陽(衝陽足陽明之脈在足次趾陷谷之上)。寸口在手,衝陽在足。

手足之動脈,氣原於經絡而神通於臟腑。故精於脈者,不飲上池之水而操隔垣之明。仲景脈法,大含元氣,纖入無倫,文字隱深,義理奧衍,較之六經病證,更為難解。所謂微妙而元通也。呂覽有言:「精而熟之,神將告之。非神將告之也,精而熟之也。」精熟仲景脈法,遊心於虛靜之宇,動指於沖漠之庭,以此測病,亦不啻鬼謀而神告已。

3. 脈法上篇提綱(脈法一)

脈氣流行應乎漏刻,呼吸有數,動靜無差,是為平脈。一有病作而浮沉遲數大小滑澀諸變生焉,乖常失度,偏而不和,始於毫釐之參差,成於度量之懸隔。仲景脈法自微而著,由始及終,精粗悉具,洪纖畢陳,可謂法全而意備矣。而其變化紛紜,絕態殊狀,總不出此一章中。蓋下窮其委而此約其要也。

問曰:脈有三部,陰陽相乘,營衛氣血在人體躬,呼吸出入上下於中,因息遊布,津液流通,隨時動作,效象形容。春弦秋浮冬沉夏洪,察色觀脈,大小不同,一時之間,變無常經。尺寸參差,或短或長,上下乖錯,或存或亡,病輒改移,進退低昂,心迷意惑,動失紀綱。願為具陳,令得分明。

脈有三部,寸關尺也。陰陽相乘,陰盛則乘陽位,陽盛則乘陰位也。呼吸出入上下於中,呼出為上,吸入為下也。因息遊布,津液流通,脈因氣息之呼吸而遊布於周身,脈行則津液流通於上下也。隨時動作,效象形容,脈隨四時動作,各有其效象而形容之。春弦秋浮冬沉夏洪,正形其四時之象也。

察色觀脈,大小不同,察其色而觀其脈,脈有大小之不同也。一時之間,變無常經,脈變之速無一定也。尺寸參差,或短或長之不同,上下乖錯,或存或亡之各異,病輒隨之改易,進退低昂於此生焉。此中心迷意惑動,失紀綱願為具陳其意,令得分明也。

師曰:子之所問,道之根源。脈有三部,尺寸及關。營衛流行,不失銖分。出入升降,漏刻周旋。水下百刻,一周循環,當復寸口,虛實見焉。變化相乘,陰陽相干。風則浮虛,寒則牢堅,沉潛水蓄,支飲急絃,動則為痛,數則熱煩。設有不應知變,所緣三部不同,病各異端。

太過可怪,不及亦然。邪不空見,中必有奸。當察表裡,三部別焉。知其所舍,消息診看,料度臟腑,獨見若神。為子條記,傳與賢人。

子之所問,乃醫道之根源。脈有三部,尺寸及關也。營衛之流行,有一定之度數,無銖兩分寸之差。其出入升降,應乎漏刻,以為周旋。漏水下百刻,乃日之一周。一日之中,自寅至醜,脈氣循環五十周,共計八百一十丈。明日寅時初刻,復出於寸口,謂之一大周。脈之虛實大小,俱見於此。

其間變化之相乘,陰陽之相干,可得而言也。如中風則脈浮虛,傷寒則脈緊牢,蓄水則脈沉潛,支飲則脈弦急,脈動則為痛,脈數則為熱煩。此一定之理也。設有不應知其變易之所由緣,必有其故也。三部之脈,各有所主,其為病不同。脈之太過固可怪,脈之不及亦復然。凡脈邪無空見之理,一見脈邪中必有奸。

審察內外表里之異,上下三焦之別,知其病所舍止,在於何處。當消息而診看之,即氣之度數而料度臟腑之虛實,獨見之明。若神為子條記其詳,傳與後之賢人。此提脈法之綱,以下各章申明此義

4. 脈法二

師曰:呼吸者脈之頭也。初持脈來疾去遲,此出疾入遲,名曰內虛外實也。初持脈來遲去疾,此出遲入疾,名曰內實外虛也。

脈之流行,氣鼓之也。一息脈六動,氣行六寸。人之經絡,六陽六陰,以及任督兩蹺,計長一十六丈二尺。平人一日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,一日百刻二百七十息,漏水下二刻,脈行十六丈二尺,是為一周。一萬三千五百息,水下百刻,脈行五十周,共計八百一十丈,一日之度畢矣。

(義詳靈樞脈度營氣五十營諸篇。)故呼吸者脈之頭也。(頭猶綱領之謂。)醫以平人之呼吸,准疾人之遲數,則陰陽虛實見焉。如初持脈來疾而去遲,來者出也,去者入也,此出疾而入遲也。出者出於外也,即其出以知其外,入者入於內也,即其入以知其內,其出疾而入遲故名曰內虛外實也。初持脈來遲去疾,此出遲而入疾,故名曰內實外虛也。

(此明首章呼吸出入之義。)

5. 脈法三

寸口脈浮為在表,沉為在裡,數為在腑,遲為在臟。假令脈遲,此為在臟也。

表為陽,里為陰,故表脈浮而里脈沉。腑為陽,臟為陰,故腑脈數而臟脈遲。浮、數、沉、遲,陰陽自然之性也。(此審察表裡,料度臟腑之義。)

6. 脈法四

寸口脈浮而緊,浮則為風,緊則為寒。風則傷衛,寒則傷營。營衛俱傷,骨節煩疼,當發其汗也。

寸口脈浮而緊,病在表也。浮則為中風,緊則為傷寒。以風性浮而寒性緊,所謂「風則浮虛,寒則牢堅」也。中風則傷衛氣,傷寒則傷營血。營衛俱傷而骨節煩痛,當發汗以解風寒。此桂麻各半之證也。(此明審察表裡之義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