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懸解》~ 卷首 (3)
卷首 (3)
1. 六經分篇
傷寒六經分篇,非皆經病也。六經之病,總統於太陽一經。其不入臟腑而但在經脈者,雖遍傳六經而未經汗解,則必有太陽之表證。既有太陽表證,則不拘傳至何經,凡在六七日之內者,中風俱用桂枝,傷寒俱用麻黃。此太陽之經病,而實統六經之經病,不須另立六經之法也。
惟陽盛亡陰而入陽明之腑,陰盛亡陽而入太陰之臟,他經之裡證已作,而太陽之表邪未罷,此在太陽則為壞病,而在諸經則為本病。故於太陽立壞病之門,而於太陽之外,又設諸經之篇。陽明篇全言腑病。陽明之經病,如葛根湯證,乃腑病之連經,非第經病也。若桂枝、麻黃二證,則太陽之所統而復述於陽明者也。
三陰篇全言臟病。太陰之桂枝,少陰之麻黃、細辛,厥陰之麻黃、升麻諸證,皆臟病之連經,非第經病也。少陽篇半言臟病,半言腑病。少陽居半表半裡之中,乃表裡之樞機,陰陽之門戶。陽盛則入腑,陰盛則入臟。少陽之經病,如小柴胡湯證,乃臟病、腑病之連經,非第經病也。
蓋其胸脅痞硬,是陽明、太陽俱有之證。緣其臟腑脹滿,壅礙膽經降路,經腑郁迫,故心脅痞硬。而其寒熱往來、吐利並作,寒多則太陰病,熱多則陽明病,吐多則陽明病,利多則太陰病。若但在少陽之經,而不內連於臟腑,不至如柴胡諸證之劇也。若麻黃一證,則太陽之所統而復述於少陽者也。
白話文:
六經分篇
傷寒的六經分篇,並非全都屬於經脈病症。六經的病症,主要歸屬於太陽經。若病邪未深入臟腑,僅停留在經脈,即使傳遍六經而未透過發汗解除,仍會出現太陽經的表證。只要有太陽表證,不論傳至哪一經,只要在六七日內,中風皆用桂枝湯,傷寒皆用麻黃湯。這屬於太陽經的病症,實際上統攝六經的經脈病症,因此無需另立六經的治療法則。
唯獨陽氣過盛損傷陰液而侵入陽明腑,或陰氣過盛損傷陽氣而侵入太陰臟時,其他經的裡證已形成,但太陽經的表邪仍未消除,此時在太陽經稱為「壞病」,而在其他經則屬該經的本病。因此,太陽經篇章中設立「壞病」的討論,而在太陽經之外,另設其他經的篇章。
陽明經篇章全討論腑病。陽明經的病症,如葛根湯證,是腑病連帶影響經脈,並非單純的經病。至於桂枝湯、麻黃湯證,則是太陽經統攝的病症,於陽明經再次提及。
三陰經篇章全討論臟病。太陰經的桂枝湯證,少陰經的麻黃附子細辛湯證,厥陰經的麻黃升麻湯證,皆為臟病連帶影響經脈,並非單純的經病。少陽經篇章則半屬臟病,半屬腑病。少陽經位於半表半裡之間,是表裡轉變的樞紐、陰陽出入的門戶。陽氣盛則病邪入腑,陰氣盛則病邪入臟。少陽經的病症,如小柴胡湯證,是臟病、腑病連帶影響經脈,並非單純的經病。
其胸脅痞硬的症狀,是陽明、太陰共有的證候。由於臟腑脹滿,阻礙膽經氣機下降,經脈與腑氣鬱結壓迫,因而出現心脅痞硬。而寒熱交替、嘔吐腹瀉並作時,寒象多屬太陰病,熱象多屬陽明病;嘔吐多屬陽明病,腹瀉多屬太陰病。若僅在少陽經,未連及臟腑,則不會如柴胡湯證般嚴重。至於麻黃湯證,則是太陽經統攝的病症,於少陽經再次提及。
2. 六氣司令
人有十二經,仲景傷寒但立六經者,從六氣也。少陰、少陽、陽明,手經司氣而足經從化者也。厥陰、太陰、太陽,足經司氣而手經從化者也。傷寒六經皆言足經而不言手經,以足經周遍於身,其部大,手經祗行兩手,其部小。其實兩經同氣,病則皆病,主其大者以概小者,非足病而手安也。
諸言四肢厥逆疼痛,則手亦在其內,未嘗不病也。足太陽(膀胱)以寒水主令手太陽(小腸)之火從而化寒,手陽明(大腸)以燥金主令足陽明(胃)之土從而化燥,手少陽(三焦)以相火主令足少陽(膽)之木從而化火,足太陰(脾)以濕土主令手太陰(肺)之金從而化濕,手少陰(心)以君火主令足少陰(腎)之水從而化火,足厥陰(肝)以風木主令手厥陰(心包)之火從而化風。此六經之常也。
病則太陽是寒,陽明是燥,少陽是火,太陰是濕,厥陰是風。而惟少陰則不從熱化而從寒化。以火勝則熱,水勝則寒。病則水能勝火而火不勝水,故從壬水而化寒,不從丁火而化熱也。至於陽明陽盛則從庚金而化燥,陰盛則從己土而化濕,不皆燥盛也(陽明上篇是燥盛者,陽明下篇是濕盛者)。至於少陽陽盛則火旺而傳腑,陽虛則火衰而傳臟,不皆火勝也。
白話文:
《六氣主導》
人體有十二條經脈,但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只設立六經,是依據六氣來劃分的。少陰、少陽、陽明這三經,是由手經主導氣機,而足經隨之變化;厥陰、太陰、太陽這三經,則由足經主導氣機,手經隨之變化。《傷寒論》中提到的六經皆指足經而不提手經,是因為足經遍佈全身,範圍較廣,而手經僅運行於雙手,範圍較小。實際上,手足兩經氣機相通,生病時會同時受影響,論述時以足經為主涵蓋手經,並非足經生病而手經無恙。
凡提到四肢冰冷疼痛時,手部也包括在內,並非手部無病。具體而言:
- **足太陽(膀胱)主寒水,使手太陽(小腸)**的火氣轉化為寒。
- **手陽明(大腸)主燥金,使足陽明(胃)**的土氣轉化為燥。
- **手少陽(三焦)主相火,使足少陽(膽)**的木氣轉化為火。
- **足太陰(脾)主濕土,使手太陰(肺)**的金氣轉化為濕。
- **手少陰(心)主君火,使足少陰(腎)**的水氣轉化為火。
- **足厥陰(肝)主風木,使手厥陰(心包)**的火氣轉化為風。
這是六經的正常氣化規律。
發病時:
- 太陽經表現為寒,陽明經為燥,少陽經為火,太陰經為濕,厥陰經為風。
- 唯獨少陰經不從熱化而從寒化,因為火氣強則熱,水氣強則寒。生病時水氣壓制火氣,故少陰經隨腎水(壬水)化寒,而非隨心火(丁火)化熱。
- 陽明經若陽氣旺盛,則隨大腸(庚金)化燥;若陰氣旺盛,則隨胃土(己土)化濕,並非總是燥盛(《傷寒論》陽明上篇屬燥盛,下篇屬濕盛)。
- 少陽經若陽氣旺盛,則火旺而病傳六腑;若陽氣虛弱,則火衰而病傳五臟,並非總是火氣佔優勢。
3. 一氣獨勝
六氣和平則一氣不至獨勝,諸氣敗北。一氣獨勝,故見一腑一臟之病。陽莫盛於陽明,陰莫盛於少陰。曰陽明之為病,是少陰之水負而趺陽土盛者也。曰少陰之為病,是趺陽土負而少陰水勝者也。土勝水負則為順,水勝土負則為逆。陽明腑病是土勝之證,三陰臟病是水勝之證。燮理陰陽,補瀉水土之奧,仲景既沒,後世庸工一絲不解也。
白話文:
一氣獨勝
人體的六氣若能平衡協調,就不會有某一氣過於強盛而壓制其他氣。若某一氣過於強盛,便會導致與之相關的一腑或一臟出現病變。陽氣最旺盛的是陽明經,陰氣最旺盛的是少陰經。所謂「陽明之病」,是指少陰的水氣不足而趺陽(脾胃)的土氣過盛;而「少陰之病」,則是趺陽的土氣不足而少陰的水氣過盛。土氣勝過水氣屬於順證,水氣勝過土氣則屬於逆證。陽明腑病是土氣過盛的表現,三陰臟病則是水氣過盛的表現。調和陰陽、平衡水土的奧妙,在張仲景去世後,後世平庸的醫者已完全無法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