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傷寒懸解》~ 卷一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3)

1. 脈法十五

脈陰陽俱緊者,口中氣出,唇口乾燥,蜷臥足冷,鼻中涕出,舌上苔滑,勿妄治也。到七日以來,其人微發熱,手足溫者,此為欲解。到八日以上,反大發熱者,此為難治。設使惡寒者,必欲嘔也。腹內痛者,必欲利也。

表寒外束,脈尺寸俱緊者,寸緊則陽鬱而上熱,尺緊則陰鬱而下寒。上熱故口中氣出,唇口乾燥,鼻中涕出,舌上苔滑。下寒故蜷臥足冷。如此勿妄治也。六日經盡,七日以來而其人微發熱,手足溫者,是表裡之寒退,是為欲解。若到八日以上,反大發熱者,是表裡之寒俱盛,經陽郁逼而熱發也。

此為難治。設使惡寒者,表寒外束,胃鬱而氣逆,必欲嘔也。腹內痛者,裡寒內凝,脾鬱而氣陷,必下利也。

白話文:

脈象呈現陰陽兩方面都緊繃的狀況,病人會口中呼出氣息,嘴唇乾燥,身體蜷縮著躺臥,腳冰冷,鼻子流鼻涕,舌頭上的舌苔濕滑,這種情況不要隨意亂治療。如果到了七天左右,病人開始稍微發熱,手腳也變得溫暖,這是表示病情將要好轉。如果到了八天以上,反而發高燒,這就表示病情很難治癒。如果病人感到怕冷,那就會想嘔吐。如果肚子疼痛,就會想拉肚子。

如果身體表面受到寒邪侵襲,脈象呈現寸關尺三部都緊繃的狀況,寸脈緊繃代表陽氣受到壓抑而向上產生熱象,尺脈緊繃代表陰氣受到壓抑而向下產生寒象。因為有上熱的關係,所以病人會口中呼出氣息,嘴唇乾燥,鼻子流鼻涕,舌苔濕滑。因為有下寒的關係,所以病人會身體蜷縮著躺臥,腳冰冷。遇到這種情況,不要隨意亂治療。如果經過六天,病邪的力量減退,到了第七天左右,病人開始稍微發熱,手腳也變得溫暖,這表示身體表面的寒邪已經消退,這是病情將要好轉的跡象。如果到了第八天以上,反而發高燒,這表示身體內外的寒邪都還很強盛,是體內的陽氣受到壓迫而引發發熱的現象。

這表示病情很難治癒。如果病人感到怕冷,代表身體表面的寒邪還很強,胃氣受到壓抑而向上逆行,病人就會想嘔吐。如果肚子疼痛,代表體內寒氣凝聚,脾氣受到壓抑而向下陷落,病人就會拉肚子。

2. 脈法十六

脈陰陽俱緊者,至於吐利,其脈猶不解,緊去入安,此為欲解。若脈遲至六七日,不欲食,此為晚發水停故也。為未解,食自可者,為欲解。

脈陰陽俱緊,經迫腑郁,至於吐利,裡氣松和,病應解也。而脈緊不去,則病必不解。必其脈緊已去,而入安和,此為欲解也。若其緊去,而脈遲至六七日,不欲食,此為晚發,內有水停故也。蓋陰盛脈遲,雖時下無病,後必作病,特發之晚耳。緣水停在內,無不作病之理,故為未解。若緊去而食自可者,是內無停水,為欲解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脈象呈現陰陽兩脈都緊繃的狀態,病人可能會出現嘔吐或腹瀉,但如果脈象仍然沒有鬆緩,表示病還沒好。如果緊繃的脈象消失,轉為平和,這就是病情快要好轉的跡象。如果脈象變得遲緩,而且持續六七天,病人也不想吃東西,這通常是因為病發得比較晚,體內有水液停留的緣故,代表病還沒有好。如果病人在脈象轉遲後,開始可以進食,表示體內沒有水液停留,病情就快要好轉了。

如果脈象陰陽兩脈都緊繃,表示經絡受阻,臟腑氣機鬱結,導致嘔吐或腹瀉。當體內氣機恢復平和時,病情應該就會好轉。但如果脈象緊繃沒有消失,就代表病一定不會好。必須等到緊繃的脈象消失,轉為平和,這才表示病情快要好轉。如果緊繃的脈象消失後,脈象卻變得遲緩,而且持續六七天,病人也不想吃東西,這通常是因為病發得比較晚,體內有水液停留的緣故,表示病還沒有好。因為陰氣過盛導致脈象遲緩,即使當下沒有明顯的病症,之後也一定會發病,只是時間比較晚而已。水液停留在體內,一定會引發疾病,所以代表病還沒有好。如果緊繃的脈象消失後,病人開始可以進食,表示體內沒有水液停留,病情就快要好轉了。

3. 脈法十七

趺陽脈浮而澀,少陰脈如經也,其病在脾,法當下利。何以知之?若脈浮大者,氣實血虛也。今趺陽脈浮而澀,故知脾氣不足,胃氣虛也。以少陰脈弦而浮,才見此為調脈,故稱如經也。若反滑而數者,故知當屎膿也。

趺陽脈浮而澀,此陽明脈之失常,而少陰脈之如經也(經即常也),其病應在脾。脾病法當下陷而為利。何以言之?若脈浮而大者,氣實而血虛也。此為陽盛。陽盛則脾不病。今趺陽脈不浮大而浮澀,故知脾氣不足,胃氣之虛也。胃陽虛則脾陰盛,是以脾當下陷而為利。蓋陽盛則腑陽主令,而脾不用事故,病在胃。

陰病則臟陰司權,而胃不用事故,病在脾也。以少陰脈弦而浮,則少陰病緣水不生木,而木鬱於水。故脈見弦浮,是少陰不調之脈也。才見此浮澀,便為調脈,故稱如經也。以少陰主藏斂,澀者臟氣之得令也。而澀中帶浮,是水溫而胎木氣也。少陰最調之脈。若反滑而數者,則木鬱而生下熱,必傷陰分而便膿血,乃為少陰失常之脈也。

白話文:

足背動脈(趺陽脈)摸起來浮且不流暢,而少陰脈像平常一樣,這種情況疾病在脾臟,治療方法應該要用瀉下的方式。為什麼會這樣判斷呢?如果脈象是浮且大的,表示氣盛而血虛。現在足背動脈摸起來浮且不流暢,所以知道是脾氣不足,胃氣也虛弱。因為少陰脈呈現弦而浮的樣子,才顯示這是正常的脈象,所以才說像平常一樣。如果反而摸起來是滑而快的,就知道應該會拉出膿血的糞便。

足背動脈摸起來浮且不流暢,這是陽明脈失去常態,而少陰脈像平常一樣,疾病應該在脾臟。脾臟生病,治療方法應該讓它下行而產生腹瀉。為什麼這樣說呢?如果脈象浮而且大,代表氣盛而血虛,這是陽氣過盛的現象。陽氣過盛,脾臟就不會生病。現在足背動脈不是浮大而是浮且不流暢,所以知道是脾氣不足,胃氣也虛弱。胃陽虛則脾陰會相對旺盛,因此脾臟會向下陷而導致腹瀉。陽氣旺盛時,是腑的陽氣在主導,而脾臟不需要做事,病就在胃。

陰氣生病,則臟的陰氣在掌權,而胃臟也無法正常工作,病就在脾臟。少陰脈呈現弦而浮,表示少陰的疾病是因為水不能生木,導致木氣鬱積在水裡。所以脈象才會呈現弦而浮,這是少陰脈不協調的現象。才出現這種浮且不流暢的脈象,就表示這是正常的脈象,所以才說像平常一樣。少陰脈主藏納,摸起來不流暢是臟氣發揮作用的表現。而不流暢中帶點浮,表示水氣溫和正在孕育木氣,這是少陰脈最正常的狀態。如果脈象反而滑而快,表示木氣鬱積而產生下熱,必然會傷到陰分而排出膿血,這就是少陰脈失去常態的表現。

4. 脈法十八

趺陽脈遲而緩,胃氣如經也。趺陽脈浮而數,浮則傷胃,數則動脾。此非本病,醫特下之所為也。營衛內陷,其數先微,脈反但浮,其人必大便硬,氣噫而除。何以言之?本以數脈動脾,其數先微,故知脾氣不治,大便硬,氣噫而除。今脈反浮,其數改微,邪氣獨留心中則飢,邪熱不殺穀,潮熱發渴。

數脈當遲緩,脈因前後度數如法,病者則飢。數脈不時則生惡瘡也。

趺陽脈遲而緩,是胃如常也。若趺陽脈浮而數,非復胃家常脈矣。浮則傷胃,數則動脾。以胃為陽明而主降,故數不傷胃。浮則氣逆而傷胃。脾為太陰而主升,故浮不動脾。數則陰爍而動脾。趺陽脈本遲緩,今忽見浮數,胃傷而脾動,是何以故?蓋此非胃家本病,乃醫特下之所為也。若下之而營衛內陷,其數先化為微。

脈之浮數者,反但浮而不數。是今之浮而數者,先為浮而微也。其人必大便堅硬,氣噫而除。何以知之?本以脾為陰土,數脈最動胃氣。若浮數先為浮微,此不過胃氣之弱約結不舒。下則糞粒堅小,上則氣化凝滯。而脾氣未動,則中脘一通,上下皆愈。故知脾氣不治,便硬,氣噫而除。

以其上通則下達也。今者脈反浮而數,改其微,是不浮微而浮數,則脾氣動矣。脈浮數則邪熱獨留,薰灼脾陰,心液稍耗,心中則飢。心中雖飢,卻不消食。緣此為邪熱不殺穀,但覺潮熱發渴耳。蓋數非胃家常病脈,當見遲緩脈。乃前後複數,如法出入升降,按乎漏刻。土氣衝和,病者則谷消而覺飢。

此中氣之復,非邪氣獨留之飢也。若數脈動脾,精血消亡,其害非小。不止熱渴而已,當不時而生惡瘡也。

白話文:

腳踝(趺陽)的脈象如果呈現遲緩的狀態,代表胃氣正常。如果腳踝脈象呈現浮而且快的狀態,浮代表傷害胃,快代表影響脾。這並非原本的疾病,而是醫生特別使用瀉下藥造成的。若因瀉下導致身體的營養與防禦系統(營衛)內陷,脈象會先變微弱,接著反而只呈現浮脈,這樣的人一定會大便乾硬,打嗝後會覺得舒服。為什麼會這樣說呢?原本快脈代表影響脾,現在脈象先變微弱,所以可以知道是脾氣受到損傷,導致大便乾硬,打嗝後會好轉。現在脈象反而變浮,快的現象也變成微弱,這是因為邪氣獨留於心中導致飢餓,邪熱不能消化食物,所以會有潮熱和口渴的症狀。

快脈應該要變成遲緩的脈象,脈象依照前後的頻率規律變化,這樣病人才會感到飢餓。如果快脈不規律,就會產生惡瘡。

腳踝脈象遲緩,代表胃氣正常。如果腳踝脈象浮而且快,就不是胃正常的脈象了。浮脈會傷害胃,快脈會影響脾。胃屬於陽明經,主導食物向下運行,所以快脈不會傷胃。浮脈代表氣向上逆行而傷害胃。脾屬於太陰經,主導食物向上運行,所以浮脈不會影響脾。快脈會消耗陰液而影響脾。腳踝脈象原本是遲緩的,現在突然出現浮快,代表胃受到傷害,脾也受到影響。這是什麼原因呢?這不是胃本身的問題,而是醫生特別使用瀉下藥造成的。如果使用瀉下藥導致營衛內陷,脈象會先變微弱。

原本浮快的脈象,反而只呈現浮脈而不快。現在呈現的浮快脈象,其實是先前浮微脈象的變化。這樣的人一定會大便乾硬,打嗝後會覺得舒服。要如何知道呢?原本脾屬於陰土,快脈最會影響胃氣。如果浮快脈象先變成浮微,這只是因為胃氣虛弱,導致大便結塊不順暢。瀉下之後,糞便會變得堅硬細小,上則氣機凝滯。如果脾氣沒有受到影響,只要中焦(腹部)的氣機疏通,上下都能夠痊癒。所以可以知道,脾氣受到損傷時,會大便乾硬,打嗝後才會覺得舒服。

這是因為上氣疏通了,下氣自然會通暢。現在脈象反而呈現浮快,而不是微弱,代表脾氣已經被影響。脈象浮快代表邪熱獨留體內,薰灼脾陰,心液稍微消耗,心中會感到飢餓。心中雖然飢餓,卻無法消化食物。這是因為邪熱無法消化食物,所以只會感到潮熱和口渴。快脈並不是胃正常的脈象,正常的脈象應該是遲緩的。只有前後的脈象頻率規律,如同規律的出入升降,與時辰相應,才能使土氣調和,病人才會感到飢餓,代表食物能夠消化。

這是中氣恢復的現象,並非邪氣獨留體內所造成的飢餓感。如果快脈影響到脾,導致精血消亡,造成的傷害就非常嚴重,不只是口渴發熱而已,還會不定時的產生惡瘡。

5. 脈法十九

寸口脈微而澀,微者衛氣不行,澀者營氣不足。營衛不能相將,三焦無所仰,身體痹而不仁。營氣不足則煩疼口難言,衛氣虛則惡寒數欠。三焦不歸其部,上焦不歸者噫而吞酢,中焦不歸者不能消穀引食,下焦不歸者則遺溲。

寸口脈微而澀,微者衛氣之不行,澀者營氣之不足。營衛者,所以上下回周,以煦濡於三焦者也。營衛俱虛,不能相將而行,則三焦無所仰賴,身體痹著而不仁矣。營氣不足,無以滋養筋骨,則煩痛而口難言。衛氣虛衰,不能當陽秉令,則惡寒而數欠伸。(欠者,開口呵氣,陰陽之相引也。

日暮陰盛,吸引上焦之陽,陽氣雖虛,未至下陷,隨引而隨升,升則欠作。人將睡時,陽為陰引,欲下而不能下,多作呵欠,義見靈樞口問。)於是三焦失養,不歸其部,上焦之陽不歸,則噫氣而吞酢,中焦之陽不歸,則不能消穀而引食,下焦之陽不歸,則膀胱失約而遺溲。三焦手少陽相火衰微,故見證如此。

白話文:

寸口脈象微弱又澀滯,微弱表示衛氣運行不暢,澀滯表示營氣不足。營氣和衛氣無法相互協調運行,三焦失去依賴,身體就會麻木而沒有知覺。營氣不足會導致煩躁疼痛,難以開口說話;衛氣虛弱則會感到怕冷,而且頻頻打呵欠。三焦的功能失常,不能各歸其位,上焦功能失常會打嗝並吞嚥酸水,中焦功能失常則無法消化食物,不斷想吃東西,下焦功能失常則會小便失禁。

寸口脈象微弱又澀滯,微弱表示衛氣運行不暢,澀滯表示營氣不足。營氣和衛氣是負責上下循環,滋養三焦的。營衛都虛弱,無法相互協調運行,三焦就會失去依賴,身體就會麻木不仁。營氣不足,無法滋養筋骨,就會感到煩躁疼痛,難以開口說話。衛氣虛衰,無法抵禦外邪,就會感到怕冷,而且頻頻打呵欠。(打呵欠是張口吐氣,是陰陽相互吸引的表現。

傍晚時陰氣旺盛,會吸引上焦的陽氣,陽氣雖然虛弱,但還沒有下陷,被陰氣吸引,就會隨著陰氣上升,上升就會打呵欠。人將要睡覺時,陽氣被陰氣吸引,想要向下卻無法下去,所以常常打呵欠,這個道理在《靈樞·口問》篇中有說明。)於是三焦失去滋養,不能各歸其位,上焦的陽氣不歸位,就會打嗝並吞嚥酸水,中焦的陽氣不歸位,則無法消化食物而想吃東西,下焦的陽氣不歸位,膀胱就會失去約束力,導致小便失禁。這是因為三焦手少陽的相火衰弱,所以出現這些症狀。

6. 脈法二十

趺陽脈浮而芤浮者衛氣虛,芤者營氣傷,其身體瘦,肌肉甲錯,浮芤相搏,宗氣衰微,四屬斷絕。

趺陽脈浮而芤浮者,衛氣之虛,芤者營氣之傷。營衛者,所以薰膚充身而澤毛,衛虛而營傷,故其身體瘦削,肌肉甲錯,以其氣血衰損而不榮也。營衛化生於水穀,水穀之化氣血,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,積於胸中,名曰宗氣,以貫心肺而行呼吸(義見靈樞)。心主營,肺主衛,宗氣乃營衛之根本也。

今浮芤相合,營衛俱虛,是宗氣之衰微也。如是則無以榮養乎四旁,四屬斷絕,失其所秉也(芤者脈之中空失血之診)。

白話文:

寸口脈(即橈動脈)浮在表面且中間空虛,這種浮的脈象代表衛氣虛弱;中間空虛的脈象代表營氣損傷。這樣的人身體會瘦弱,肌肉會像魚鱗一樣粗糙不平。如果浮脈和空脈互相搏動,就表示宗氣衰微,四肢與身體的聯繫也將斷絕。

寸口脈浮在表面且中間空虛,這種浮的脈象代表衛氣的虛弱,中間空虛的脈象代表營氣的損傷。營氣和衛氣的功能是溫養皮膚、充盈身體、滋潤毛髮,如果衛氣虛弱,營氣損傷,所以身體會瘦弱,肌肉也會像魚鱗一樣粗糙不平,這是因為氣血衰弱無法滋養身體。營氣和衛氣是由水穀精微所化生,水穀精微化生氣血。當大氣在胸中搏動而無法運行時,就會積聚在胸中,稱為宗氣,宗氣會貫穿心肺,運行呼吸(這個觀點出自《靈樞》)。心主管營氣,肺主管衛氣,宗氣是營氣和衛氣的根本。

現在浮脈和空脈同時出現,表示營氣和衛氣都虛弱,這就是宗氣衰微的表現。這樣一來,就無法滋養身體四肢,四肢與身體的聯繫也會斷絕,失去其固有的功能(空脈是指脈象中間空虛,表示失血的病症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