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傷寒懸解》~ 卷一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3)

1. 脈法十五

脈陰陽俱緊者,口中氣出,唇口乾燥,蜷臥足冷,鼻中涕出,舌上苔滑,勿妄治也。到七日以來,其人微發熱,手足溫者,此為欲解。到八日以上,反大發熱者,此為難治。設使惡寒者,必欲嘔也。腹內痛者,必欲利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脈象既陰又陽都很緊,病人會嘴裡呼呼喘氣、嘴脣和口腔乾燥、蜷縮著身體、腳冷、鼻涕流出、舌苔滑膩,不要亂治療。到了第七天以後,病人開始微熱,手腳變暖,這是快要痊癒的徵兆。到了第八天以後,突然發高燒,這就難治了。如果病人覺得惡寒,一定會嘔吐;如果腹痛,一定會腹瀉。

表寒外束,脈尺寸俱緊者,寸緊則陽鬱而上熱,尺緊則陰鬱而下寒。上熱故口中氣出,唇口乾燥,鼻中涕出,舌上苔滑。下寒故蜷臥足冷。如此勿妄治也。六日經盡,七日以來而其人微發熱,手足溫者,是表裡之寒退,是為欲解。若到八日以上,反大發熱者,是表裡之寒俱盛,經陽郁逼而熱發也。

此為難治。設使惡寒者,表寒外束,胃鬱而氣逆,必欲嘔也。腹內痛者,裡寒內凝,脾鬱而氣陷,必下利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出現表寒外束的徵狀,脈搏寸脈和尺脈都緊,那麼寸脈緊表示陽氣鬱結在上面引起上熱,尺脈緊表示陰氣鬱結在下面引起下寒。上熱所以口中呼出熱氣,嘴脣乾燥,鼻涕流出,舌苔濕滑。下寒所以蜷縮著身體,腳冷。遇到這種情況不要亂治。到了第六天,病程已盡,第七天開始,病人微微發熱,手腳溫暖,這是表裡之寒退去的徵兆,表示即將痊癒。但如果到了第八天以上,反倒出現高熱,則表示表裡之寒都很盛,經氣陽氣鬱結而發熱。

2. 脈法十六

脈陰陽俱緊者,至於吐利,其脈猶不解,緊去入安,此為欲解。若脈遲至六七日,不欲食,此為晚發水停故也。為未解,食自可者,為欲解。

白話文:

如果脈象陰陽都緊繃,到嘔吐腹瀉的地步,脈象卻沒有鬆弛,緊繃感漸去,身體逐漸安定,這是即將康復的徵兆。如果脈搏遲緩,過了六七天,不思飲食,這是水停滯在身體內發病較晚的緣故。如果脈象未鬆弛,仍然可以進食,這是即將康復的表徵。

脈陰陽俱緊,經迫腑郁,至於吐利,裡氣松和,病應解也。而脈緊不去,則病必不解。必其脈緊已去,而入安和,此為欲解也。若其緊去,而脈遲至六七日,不欲食,此為晚發,內有水停故也。蓋陰盛脈遲,雖時下無病,後必作病,特發之晚耳。緣水停在內,無不作病之理,故為未解。若緊去而食自可者,是內無停水,為欲解也。

白話文:

當脈象同時出現陰陽兩緊的情況時,經絡不通暢,內臟受壓迫而鬱悶,可能會導致嘔吐或腹瀉。如果內氣舒暢和緩,病情應該會好轉。但是,如果脈象依然緊而沒有消失,那麼病情一定不會好轉。必須等到脈象緊繃已經消失,轉為平穩和緩,這纔是病情好轉的跡象。

如果脈象緊繃消失後,脈搏變得很慢,而且持續六七天都不想進食,這就是病情延後發作的徵兆,因為體內有水液停滯。因為陰氣過盛會導致脈搏變慢,即使當下沒有發病,但以後也必定會發病,只是發病的時間較晚而已。因為水液停留在體內,必然會造成疾病,所以這也是病情尚未好轉的原因。

如果脈象緊繃消失後,食慾也恢復正常,這說明體內沒有水液停滯,病情即將好轉。

3. 脈法十七

趺陽脈浮而澀,少陰脈如經也,其病在脾,法當下利。何以知之?若脈浮大者,氣實血虛也。今趺陽脈浮而澀,故知脾氣不足,胃氣虛也。以少陰脈弦而浮,才見此為調脈,故稱如經也。若反滑而數者,故知當屎膿也。

白話文:

腳背上的陽氣經脈浮現時感到澀澀的,手後側少陰經脈的脈象就像《黃帝內經》中所記載的正常脈象一樣。這種情況下,病情在脾臟,應該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。為什麼能這麼判斷呢?如果脈象浮大,說明氣旺血虛。現在腳背上的陽氣經脈脈象浮而澀,所以可以知道脾氣不足,胃氣虛弱。因為手後側少陰經脈的脈象是細而浮動的,這種脈象纔算平和,所以稱為「如經」。如果脈象反而是滑而快速的,那麼說明應該有大便和膿。

趺陽脈浮而澀,此陽明脈之失常,而少陰脈之如經也(經即常也),其病應在脾。脾病法當下陷而為利。何以言之?若脈浮而大者,氣實而血虛也。此為陽盛。陽盛則脾不病。今趺陽脈不浮大而浮澀,故知脾氣不足,胃氣之虛也。胃陽虛則脾陰盛,是以脾當下陷而為利。蓋陽盛則腑陽主令,而脾不用事故,病在胃。

白話文:

趺陽脈摸起來浮而且澀,這是陽明脈異常,而少陰脈正常的表現。這種情況下的疾病應出在脾臟。脾臟病變的病理法則應該是下降陷落為腹瀉。為什麼這麼說呢?如果脈象浮而且大,說明氣血充實。這表示陽氣旺盛。陽氣旺盛,脾臟就不會生病。現在趺陽脈既不浮也不大,而是浮而且澀,說明脾氣不足,胃氣虛弱。胃陽虛,脾陰就旺盛。因此,脾臟應該下降陷落而表現為腹瀉。因為陽氣旺盛時,腑陽主導,脾臟就不用發揮作用,所以疾病出在胃部。

陰病則臟陰司權,而胃不用事故,病在脾也。以少陰脈弦而浮,則少陰病緣水不生木,而木鬱於水。故脈見弦浮,是少陰不調之脈也。才見此浮澀,便為調脈,故稱如經也。以少陰主藏斂,澀者臟氣之得令也。而澀中帶浮,是水溫而胎木氣也。少陰最調之脈。若反滑而數者,則木鬱而生下熱,必傷陰分而便膿血,乃為少陰失常之脈也。

白話文:

陰症是由臟腑的陰氣主導,而胃臟不能正常工作,其實病根在於脾臟。觀察少陰脈搏出現弦狀且浮起的症狀,表示少陰臟腑出現問題,水氣無法滋養木氣,導致木氣被水氣所抑制。因此脈搏會表現出弦狀且浮起的特徵,這是少陰臟腑失調的徵兆。一旦出現這種浮而澀的脈象,就要及時調整,因此稱為「如經」,也就是遵照經典的方法治療。因為少陰臟腑主司儲藏和收斂功能,脈象澀滯表示臟氣正常運作。但是如果澀脈中帶有浮脈,則說明水氣溫潤,並滋養了木氣。這是少陰臟腑最理想的脈象。相反,如果脈搏滑數,表示木氣過盛而化生熱氣,必然會損傷陰液,出現膿血,這是少陰臟腑失常的脈象。

4. 脈法十八

趺陽脈遲而緩,胃氣如經也。趺陽脈浮而數,浮則傷胃,數則動脾。此非本病,醫特下之所為也。營衛內陷,其數先微,脈反但浮,其人必大便硬,氣噫而除。何以言之?本以數脈動脾,其數先微,故知脾氣不治,大便硬,氣噫而除。今脈反浮,其數改微,邪氣獨留心中則飢,邪熱不殺穀,潮熱發渴。

數脈當遲緩,脈因前後度數如法,病者則飢。數脈不時則生惡瘡也。

白話文:

趺陽脈搏遲緩,說明胃氣像針灸經絡一樣正常。趺陽脈搏浮而數,浮則傷胃,數則動脾。這不是原有的病症,而是醫生過度瀉下導致的。

營衛內陷,脈搏的數兆(節奏)起初很微弱,但脈象卻突然浮起來,病人一定有大便硬結,打嗝放屁後症狀就會消除。為什麼這樣說呢?本來數脈動脾,脈搏的數兆起初微弱,說明脾氣沒有治理好,大便硬結,打嗝放屁後症狀才會消除。現在脈搏反而浮起來,脈搏的數兆也變微弱,邪氣獨自滯留在心臟就會出現飢餓感,邪熱不殺傷穀氣,就會出現潮熱口渴等症狀。

趺陽脈遲而緩,是胃如常也。若趺陽脈浮而數,非復胃家常脈矣。浮則傷胃,數則動脾。以胃為陽明而主降,故數不傷胃。浮則氣逆而傷胃。脾為太陰而主升,故浮不動脾。數則陰爍而動脾。趺陽脈本遲緩,今忽見浮數,胃傷而脾動,是何以故?蓋此非胃家本病,乃醫特下之所為也。若下之而營衛內陷,其數先化為微。

白話文:

趺陽脈(指足陽明胃經脈)的脈象沉遲而緩慢,表示胃的功能正常。如果趺陽脈突然浮起而跳動頻繁,就不是胃經的正常脈象了。

脈象浮表示胃氣上逆,脈象頻繁表示脾氣運作異常。由於胃屬陽明而主降,所以脈象頻繁一般不會傷胃,而脈象浮起則會導致氣機逆亂而傷胃。脾屬太陰而主升,所以脈象浮起一般不會影響脾,而脈象頻繁則會導致陰血虧虛而影響脾。

趺陽脈原本是沉遲緩慢的,現在突然浮起頻繁,這說明胃被傷害了,脾也被影響了。這是為什麼呢?這並不是胃部本身的疾病,而是由於醫生不恰當的瀉下造成的。如果瀉下過度,導致營衛之氣內陷,脈象頻繁的現象會率先轉變為微弱。

脈之浮數者,反但浮而不數。是今之浮而數者,先為浮而微也。其人必大便堅硬,氣噫而除。何以知之?本以脾為陰土,數脈最動胃氣。若浮數先為浮微,此不過胃氣之弱約結不舒。下則糞粒堅小,上則氣化凝滯。而脾氣未動,則中脘一通,上下皆愈。故知脾氣不治,便硬,氣噫而除。

白話文:

脈象浮而數的人,實際上是浮而不數。而現在所說的浮而數,首先表現為浮而微弱。這樣的人一定有大便乾燥堅硬的情況,打嗝後會好轉。

為什麼這樣知道呢?脾臟屬於陰土,數脈最能激發胃氣。如果浮數脈先表現為浮微,說明胃氣虛弱、瘀結不舒。在下方,會表現為糞便乾燥堅小;在上方,會導致氣化凝滯。而脾氣沒有運化,中脘就會通暢,上下症狀都會好轉。所以,知道脾氣不運化,就會大便乾燥,打嗝後症狀會緩解。

以其上通則下達也。今者脈反浮而數,改其微,是不浮微而浮數,則脾氣動矣。脈浮數則邪熱獨留,薰灼脾陰,心液稍耗,心中則飢。心中雖飢,卻不消食。緣此為邪熱不殺穀,但覺潮熱發渴耳。蓋數非胃家常病脈,當見遲緩脈。乃前後複數,如法出入升降,按乎漏刻。土氣衝和,病者則谷消而覺飢。

此中氣之復,非邪氣獨留之飢也。若數脈動脾,精血消亡,其害非小。不止熱渴而已,當不時而生惡瘡也。

白話文:

由於上部通暢,下部才能流通。現在脈象浮而急促,細微的脈象改變了,並不是浮微而變成浮數,這是脾氣在活動了。脈浮數表示邪熱獨留,灼傷脾陰,心液逐漸耗損,心中就感到飢餓。心中雖然飢餓,卻不消化食物。原因是邪熱不消化穀物,只覺得潮熱口渴而已。數脈並不是胃病的常見脈象,應該看到遲緩的脈象。現在前後都出現數脈,按照規律升降出入,好像按著漏刻在走。土氣調和,病人就能消化食物並感到飢餓。

5. 脈法十九

寸口脈微而澀,微者衛氣不行,澀者營氣不足。營衛不能相將,三焦無所仰,身體痹而不仁。營氣不足則煩疼口難言,衛氣虛則惡寒數欠。三焦不歸其部,上焦不歸者噫而吞酢,中焦不歸者不能消穀引食,下焦不歸者則遺溲。

白話文:

寸口脈脈相微弱而澀滯:

  • 微弱表示衛氣運行不暢。
  • 澀滯表示營氣不足。

營衛之氣無法相互作用:

  • 三焦因而失去依賴,失去支持。
  • 身體麻木不仁。

營氣不足:

  • 明顯疼痛、口齒不清。

衛氣虛弱:

  • 惡寒怕冷、頻繁打哈欠。

三焦失職:

  • 上焦不歸屬,則出現嘆氣、反酸。
  • 中焦不歸屬,則無法消化吸收食物。
  • 下焦不歸屬,則小便失禁。

寸口脈微而澀,微者衛氣之不行,澀者營氣之不足。營衛者,所以上下回周,以煦濡於三焦者也。營衛俱虛,不能相將而行,則三焦無所仰賴,身體痹著而不仁矣。營氣不足,無以滋養筋骨,則煩痛而口難言。衛氣虛衰,不能當陽秉令,則惡寒而數欠伸。(欠者,開口呵氣,陰陽之相引也。

白話文:

寸口脈搏微弱而澀滯:

  • 微弱表示衛氣運行不暢。
  • 澀滯表示營氣不足。

營氣和衛氣的作用是上下循環,溫暖滋潤三焦。當營氣和衛氣都虛弱時,不能協調運行,三焦就會失去依靠,身體就會麻木不仁。

營氣不足,無法滋養筋骨,就會導致煩躁疼痛和言語困難。

衛氣虛弱,無法抵禦外邪侵犯,就會怕冷和頻繁打哈欠。(打哈欠是開口呵氣,是陰陽相互吸引的表現。)

日暮陰盛,吸引上焦之陽,陽氣雖虛,未至下陷,隨引而隨升,升則欠作。人將睡時,陽為陰引,欲下而不能下,多作呵欠,義見靈樞口問。)於是三焦失養,不歸其部,上焦之陽不歸,則噫氣而吞酢,中焦之陽不歸,則不能消穀而引食,下焦之陽不歸,則膀胱失約而遺溲。三焦手少陽相火衰微,故見證如此。

白話文:

當太陽下山時,陰氣旺盛,會吸引上焦的陽氣。雖然陽氣虛弱,但還未到下陷的地步,隨着陰氣的上引而上升,上升就會產生打呵欠的動作。當人快要入睡時,陽氣被陰氣引誘,想下降卻不能下降,就會頻繁打哈欠。(這個原理在《靈樞·口問》中有所記載。)

因此,三焦失去滋養,不能回到自己的位置。上焦的陽氣不歸位,就會發出噫氣(類似於嘆氣)和吞嚥動作。中焦的陽氣不歸位,就無法消化食物而會進食過多。下焦的陽氣不歸位,就會導致膀胱失約而遺尿。三焦手少陽相火的陽氣衰弱,所以才會出現這些症狀。

6. 脈法二十

趺陽脈浮而芤浮者衛氣虛,芤者營氣傷,其身體瘦,肌肉甲錯,浮芤相搏,宗氣衰微,四屬斷絕。

白話文:

趺陽脈位浮而且芤,浮顯示衛氣虛弱,芤表示營氣受損;病人身體消瘦,肌肉乾燥不潤澤,浮與芤兩種脈象交錯出現,顯示宗氣已經衰弱,四肢的氣血運行被切斷。

趺陽脈浮而芤浮者,衛氣之虛,芤者營氣之傷。營衛者,所以薰膚充身而澤毛,衛虛而營傷,故其身體瘦削,肌肉甲錯,以其氣血衰損而不榮也。營衛化生於水穀,水穀之化氣血,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,積於胸中,名曰宗氣,以貫心肺而行呼吸(義見靈樞)。心主營,肺主衛,宗氣乃營衛之根本也。

白話文:

趺陽脈浮而腫,浮脈代表衛氣不足,腫脈代表營氣受傷。營衛之氣在於溫養皮膚、充實身體、滋潤毛髮。若衛氣不足、營氣受傷,就會導致身體消瘦、肌肉萎縮,這是因為氣血衰敗導致無法滋養身體。營衛之氣來源於飲食中的水穀,水穀轉化為氣血,其中較為粗壯的氣血不能流通,就會積聚在胸中,稱為宗氣,貫穿心肺以運行呼吸(詳細解釋請參閱《靈樞》)。心主導營氣,肺主導衛氣,宗氣是營衛之氣的基礎。

今浮芤相合,營衛俱虛,是宗氣之衰微也。如是則無以榮養乎四旁,四屬斷絕,失其所秉也(芤者脈之中空失血之診)。

白話文:

現在浮脈和芤脈並見,表示營氣和衛氣都虛了,這是宗氣衰弱的緣故。這樣就不能榮養四肢,四肢不能得到濡養,就失去了它們原本應有的功能。(芤脈是指脈中空虛,失去血氣的脈象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