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懸解》~ 卷一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2)

1. 脈法二

師曰:呼吸者脈之頭也。初持脈來疾去遲,此出疾入遲,名曰內虛外實也。初持脈來遲去疾,此出遲入疾,名曰內實外虛也。

脈之流行,氣鼓之也。一息脈六動,氣行六寸。人之經絡,六陽六陰,以及任督兩蹺,計長一十六丈二尺。平人一日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,一日百刻二百七十息,漏水下二刻,脈行十六丈二尺,是為一周。一萬三千五百息,水下百刻,脈行五十周,共計八百一十丈,一日之度畢矣。

(義詳靈樞脈度營氣五十營諸篇。)故呼吸者脈之頭也。(頭猶綱領之謂。)醫以平人之呼吸,准疾人之遲數,則陰陽虛實見焉。如初持脈來疾而去遲,來者出也,去者入也,此出疾而入遲也。出者出於外也,即其出以知其外,入者入於內也,即其入以知其內,其出疾而入遲故名曰內虛外實也。初持脈來遲去疾,此出遲而入疾,故名曰內實外虛也。

(此明首章呼吸出入之義。)

白話文:

脈法二

老師說:呼吸是脈搏的根本。初次診脈時,若脈來得快而去得慢,表示氣血向外運行迅速而向內運行遲緩,稱為「內虛外實」。反之,若脈來得慢而去得快,表示氣血向外運行遲緩而向內運行迅速,稱為「內實外虛」。

脈搏的運行是由氣推動的。一呼一吸之間,脈搏跳動六次,氣血運行六寸。人體的經絡包括六條陽經、六條陰經,以及任脈、督脈和兩蹺脈,總長度為十六丈二尺。健康人一天一夜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次,一天分為一百刻,每刻約二百七十次呼吸。漏壺滴水下兩刻的時間,氣血運行十六丈二尺,完成一周循環。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後,漏壺滴水下百刻,氣血運行五十周,總計八百一十丈,完成一日的循環。

(相關理論詳見《靈樞》的脈度、營氣、五十營等篇章。)因此,呼吸是脈搏的根本(「頭」指綱領之意)。醫生以健康人的呼吸為標準,對比病人的脈搏快慢,即可判斷陰陽虛實。例如初次診脈時,若脈來得快而去得慢,表示氣血向外運行迅速而向內運行遲緩,稱為「內虛外實」。反之,若脈來得慢而去得快,表示氣血向外運行遲緩而向內運行迅速,稱為「內實外虛」。

(此段解釋首章關於呼吸出入的意義。)

2. 脈法三

寸口脈浮為在表,沉為在裡,數為在腑,遲為在臟。假令脈遲,此為在臟也。

表為陽,里為陰,故表脈浮而里脈沉。腑為陽,臟為陰,故腑脈數而臟脈遲。浮、數、沉、遲,陰陽自然之性也。(此審察表裡,料度臟腑之義。)

白話文:

《脈法三》:

寸口部位的脈象若呈現浮脈,表示病邪在體表;若呈現沈脈,則病邪在體內。脈搏跳動快速(數脈)反映病變在六腑,脈搏緩慢(遲脈)則顯示問題在五臟。例如當脈象出現遲脈時,便可知病位在五臟。

體表屬陽,體內屬陰,因此體表的脈象偏浮而內在的脈象偏沈。六腑屬陽,五臟屬陰,所以六腑的病變脈象偏快,五臟的病變脈象偏慢。浮、數、沈、遲這些脈象特徵,正是陰陽屬性的自然體現。(這段文字主要說明如何透過脈象判斷病位在表裡或臟腑。)

3. 脈法四

寸口脈浮而緊,浮則為風,緊則為寒。風則傷衛,寒則傷營。營衛俱傷,骨節煩疼,當發其汗也。

寸口脈浮而緊,病在表也。浮則為中風,緊則為傷寒。以風性浮而寒性緊,所謂「風則浮虛,寒則牢堅」也。中風則傷衛氣,傷寒則傷營血。營衛俱傷而骨節煩痛,當發汗以解風寒。此桂麻各半之證也。(此明審察表裡之義。)

白話文:

脈法四

寸口的脈象浮且緊,浮脈代表有風邪,緊脈則表示有寒邪。風邪會損傷衛氣,寒邪則會傷害營血。當營血和衛氣都受到損傷時,會出現骨節疼痛的症狀,此時應當發汗來治療。

寸口脈浮而緊,表示病邪在體表。浮脈是中風的表現,緊脈則是傷寒的徵兆。因為風邪的特性是浮散,寒邪的特性是緊束,正如所說「風邪導致脈浮而虛弱,寒邪使脈緊而堅實」。中風會損傷衛氣,傷寒則會傷害營血。當營衛皆受損而出現骨節疼痛時,應以發汗法來驅散風寒。這是適合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的證候。(這段文字闡明瞭辨別表證與裡證的意義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