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傷寒懸解》~ 卷一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2)

1. 脈法二

師曰:呼吸者脈之頭也。初持脈來疾去遲,此出疾入遲,名曰內虛外實也。初持脈來遲去疾,此出遲入疾,名曰內實外虛也。

脈之流行,氣鼓之也。一息脈六動,氣行六寸。人之經絡,六陽六陰,以及任督兩蹺,計長一十六丈二尺。平人一日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,一日百刻二百七十息,漏水下二刻,脈行十六丈二尺,是為一周。一萬三千五百息,水下百刻,脈行五十周,共計八百一十丈,一日之度畢矣。

(義詳靈樞脈度營氣五十營諸篇。)故呼吸者脈之頭也。(頭猶綱領之謂。)醫以平人之呼吸,准疾人之遲數,則陰陽虛實見焉。如初持脈來疾而去遲,來者出也,去者入也,此出疾而入遲也。出者出於外也,即其出以知其外,入者入於內也,即其入以知其內,其出疾而入遲故名曰內虛外實也。初持脈來遲去疾,此出遲而入疾,故名曰內實外虛也。

(此明首章呼吸出入之義。)

白話文:

老師說:呼吸是脈搏的開端。剛摸到脈搏時,如果脈搏來得快去得慢,這是指脈氣往外走時快,往內走時慢,這種情況叫做「內虛外實」。剛摸到脈搏時,如果脈搏來得慢去得快,這是指脈氣往外走時慢,往內走時快,這種情況叫做「內實外虛」。

脈搏的運行,是靠氣的推動。呼吸一次,脈搏跳動六下,氣在體內運行六寸。人體的經絡,包括六條陽經、六條陰經,以及任脈、督脈、陰蹺脈、陽蹺脈,總長度是十六丈二尺。正常人一天一夜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次,一天一百刻,相當於二百七十次呼吸。水漏下二刻的時間,脈氣運行十六丈二尺,這是脈氣循環一周。一天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,水漏下一百刻的時間,脈氣循環五十周,總共運行八百一十丈,這就是脈氣一天運行的距離。

(關於這些道理,可以參考《靈樞》中關於脈度、營氣五十周的篇章。)所以說,呼吸是脈搏的開端。(這裡的「頭」就像綱領一樣。)醫生可以根據正常人的呼吸,來判斷病人的脈搏快慢,從而了解病人的陰陽虛實情況。例如剛摸到脈搏時,如果脈搏來得快去得慢,來是指脈氣往外走,去是指脈氣往內走,這是脈氣往外走時快,往內走時慢。往外走是氣往外發散,從脈氣往外走的情況可以了解身體外部的情況;往內走是氣往內收斂,從脈氣往內走的情況可以了解身體內部的情況。因為脈氣往外走時快,往內走時慢,所以這種情況叫做「內虛外實」。反之,剛摸到脈搏時,如果脈搏來得慢去得快,這是脈氣往外走時慢,往內走時快,所以這種情況叫做「內實外虛」。

(這段解釋了首章關於呼吸、脈氣出入的道理。)

2. 脈法三

寸口脈浮為在表,沉為在裡,數為在腑,遲為在臟。假令脈遲,此為在臟也。

表為陽,里為陰,故表脈浮而里脈沉。腑為陽,臟為陰,故腑脈數而臟脈遲。浮、數、沉、遲,陰陽自然之性也。(此審察表裡,料度臟腑之義。)

白話文:

寸口脈浮在表面,沉在裡面,跳動快速代表病在腑,跳動緩慢代表病在臟。假設脈象跳動緩慢,這代表病在臟。

表屬於陽,裡屬於陰,所以表面的脈象是浮的,裡面的脈象是沉的。腑屬於陽,臟屬於陰,所以腑的脈象跳動快速,臟的脈象跳動緩慢。浮、數、沉、遲,是陰陽自然的特性。(這是在審察病在表面或裡面,並推測病在臟或腑的意義。)

3. 脈法四

寸口脈浮而緊,浮則為風,緊則為寒。風則傷衛,寒則傷營。營衛俱傷,骨節煩疼,當發其汗也。

寸口脈浮而緊,病在表也。浮則為中風,緊則為傷寒。以風性浮而寒性緊,所謂「風則浮虛,寒則牢堅」也。中風則傷衛氣,傷寒則傷營血。營衛俱傷而骨節煩痛,當發汗以解風寒。此桂麻各半之證也。(此明審察表裡之義。)

白話文:

寸口的脈象摸起來是浮在表面且繃緊的,浮的脈象代表是受到風邪侵襲,繃緊的脈象代表是受到寒邪侵襲。風邪會傷害身體的衛氣,寒邪會傷害身體的營血。當營氣和衛氣都受到傷害時,就會感到骨頭關節煩躁疼痛,這時候應該要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。

寸口的脈象摸起來是浮在表面且繃緊的,表示病邪在身體的表面。浮的脈象代表是得了中風,繃緊的脈象代表是得了傷寒。因為風邪的特性是浮在表面,寒邪的特性是繃緊,所以說「風邪會使脈象浮而空虛,寒邪會使脈象牢固而堅實」。中風會傷害衛氣,傷寒會傷害營血。當營氣和衛氣都受到傷害而導致骨頭關節煩躁疼痛時,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解除風寒。這就是桂枝湯和麻黃湯各用一半的證候(這裡說明了要仔細辨別疾病是在身體的表面還是裡面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