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懸解》~ 卷一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3)

1. 脈法五

脈浮而大,心下反硬,有熱,屬臟者攻之,不令發汗;屬腑者不令溲數。溲數則大便硬,汗多則熱愈,汗少則便難。脈遲尚未可攻。

脈浮而大是太陽、陽明之脈也。若心下反硬,則有陽明之腑邪也。蓋少陽之經自胃口而行兩脅,少陽經氣侵逼陽明之腑,腑氣壅遏逆而上行,礙少陽下行之路,經腑郁迫結於胸脅,故心下痞硬。若腑熱傷及臟陰,則攻之,不令發汗。若但是腑熱,則攻不必急,而不令其溲數。

溲數則其津液亡而大便硬,汗多則營消而熱愈增,汗少則腑熱鬱而大便難。是以不令汗尿而用攻下。第攻亦有時,臟宜急攻。(陽明、少陰急下三證,以緩攻之,則腑熱傷及臟陰,不可救矣。)腑宜緩攻,而一見脈遲,則內熱未實,尚未可攻也。(此明料度臟腑之義。)

白話文:

《脈法五》:

脈象浮而大,心窩部位反而硬結,體內有熱。若熱邪已深入臟腑(陰分),應立即用攻下法治療,不可發汗;若熱邪僅在陽明腑(腸胃系統),則需避免小便過多。因小便過多會導致津液耗損而大便乾硬,過度發汗會使熱勢加劇,汗出不足則腑熱鬱結而排便困難。若脈象遲緩,表示熱邪未成實證,暫不可攻下。

脈浮而大屬太陽、陽明經的典型脈象。若心窩硬結,代表陽明腑有邪熱。少陽經循行胃口與兩脅,當少陽經氣侵犯陽明腑時,腑氣受阻上逆,阻礙少陽經氣下行,經腑之氣鬱結於胸脅,因而形成心窩硬結。若腑熱已損傷臟陰(如少陰腎陰),須立即攻下且禁汗;若僅是腑熱未傷陰,則攻下可稍緩,但需控制小便量。

小便過頻會耗損津液致便秘,汗出過多則削弱營血而加劇熱象,汗少又會使腑熱鬱滯導致排便困難。因此治療需避免發汗與利尿,改採攻下法。但攻下時機需判斷:臟熱須急攻(如陽明腑熱波及少陰陰分的三種急下證,若延誤恐傷陰致命);腑熱宜緩攻。一旦脈象遲緩,表示熱未成實,此時不宜攻下。(此段闡明辨別臟腑病位的要義。)

2. 脈法六

師曰:脈肥人責浮,瘦人責沉。肥人當沉,今反浮;瘦人當浮,今反沉,故責之。

肥人肌肉豐厚,故脈氣沉深;瘦人肌肉減薄,故脈氣浮淺。沉者浮而浮者沉,是謂反常。反常則病,故責之。

白話文:

主題:脈法六

老師說:肥胖的人脈象本應偏沈,卻出現浮脈;瘦弱的人脈象本應偏浮,卻出現沈脈,這都是異常現象,需要特別關注。

肥胖的人肌肉豐厚,脈氣通常較深沈;瘦弱的人肌肉較薄,脈氣通常較浮淺。如果該沈的脈象反而浮起,該浮的脈象反而下沈,就是反常現象。反常即表示有病,因此需要重視。

3. 脈法七

趺陽脈緊而浮浮為氣逆,緊為氣寒。浮為腹滿,緊為絞痛。浮緊相搏,腸鳴而轉轉,即氣動膈氣乃下。少陰脈不出,其陰腫大而虛也。

趺陽,足陽明脈動,衝陽氣衝人迎。大迎衝陽在足趺上,故謂之趺陽。趺陽脈緊而浮浮為氣逆,緊為氣寒。以土位居中,在於浮沉之間。氣不應浮浮則為胃氣之逆,土性和緩,脈不應緊緊則為胃氣之寒。胃主降濁,胃逆脈浮則胃氣壅塞,濁氣不降,是以腹滿。胃主受盛,胃寒脈緊則胃氣逼窄,木邪迫侵,故為絞痛。

浮緊相合,腸鳴而轉轉,則氣滯行動,膈間痞塞之氣乃下。及其寒邪衝突後注魄門而為泄利,則滿痛稍減。頃而寒凝氣滯,痛滿又作此,因於腎陽之虛也。若少陰脈出則腎陽續復,少陰脈不出則腎陽澌滅,其陰器必腫大而虛也。緣水寒木鬱陷而不升,故陰器腫大。(肝主筋,前筋者諸筋之宗也。

足少陰脈動太谿陰谷。太谿在內踝後,陰谷在膝後膕中內側。)

白話文:

脈法七

趺陽脈緊而浮,浮代表氣逆,緊代表氣寒。浮脈會導致腹部脹滿,緊脈則會引發絞痛。浮緊兩脈相結合,會使腸胃蠕動異常,發出腸鳴聲,進而推動滯塞的膈間之氣向下運行。若少陰脈無法正常顯現,則陰部會腫大而虛弱。

趺陽脈屬於足陽明經,其脈動處在衝陽穴,氣血上衝至人迎穴。衝陽穴位於足背,因此稱為趺陽。趺陽脈緊而浮,浮代表胃氣上逆,緊代表胃中寒氣。脾胃屬土,位居中焦,脈象應介於浮沈之間。若脈象異常浮起,表示胃氣逆亂;土性本應和緩,若脈象過緊,則代表胃氣虛寒。胃主降濁,若胃氣上逆導致脈浮,則濁氣無法下降,因而腹脹。胃主受納食物,若胃寒脈緊,則胃氣受阻,肝木之邪乘虛侵犯,因而引發絞痛。

浮緊脈象結合,會使腸鳴異常、氣機滯塞,膈間痞滿之氣因而下行。當寒邪進一步衝擊魄門(肛門)時,可能導致腹瀉,此時腹脹絞痛會稍減。但不久後,寒凝氣滯再度發作,脹痛又會出現,這是由於腎陽虛弱所致。若少陰脈能正常顯現,表示腎陽逐漸恢復;若少陰脈無法顯現,則腎陽衰竭,陰部必然腫大虛弱。這是因為水寒木鬱,氣機下陷不升,導致陰部腫脹。(肝主筋,前陰為諸筋之宗。)

(足少陰脈動處在太谿穴與陰谷穴。太谿位於內踝後方,陰谷位於膝後膕窩內側。)

4. 脈法八

少陰脈不至,腎氣微少,精血奔氣,促迫上於胸膈,宗氣反聚,血結心下,陽氣退下,熱歸陰股與陰相動,令身不仁,此為屍厥,當刺期門、巨闕。

少陰腎脈不至,則腎氣微弱而少精血,腎中陰氣逆奔,促逼清道,上於胸膈,胸中宗氣為腎陰所迫,反聚而不散,氣聚則血凝,故血結心下,血結而遏其清陽不得上奉,故陽氣退下,肝氣不達鬱而生熱,歸於陰股與下之陰氣,兩相郁動,令身不仁。身之所以靈覺者,以清陽之升發也。

今結血迷心,清陽淪陷,故身無知覺而不仁也。此為屍厥(史扁鵲傳虢太子病尺厥即此)。當刺厥陰之期門,任脈之巨闕,下泄陰股之鬱熱,上通心下之結血,令其清陽上達,神氣通暢,則明白如初矣。

白話文:

脈法八

少陰脈如果無法觸及,表示腎氣虛弱,精血不足,腎中的陰氣上衝,逼迫氣血上升到胸膈部位。胸中的宗氣因受腎陰逼迫而聚集不散,氣聚則血凝,導致血液瘀結在心下。陽氣無法上升而退下,肝氣鬱滯化熱,熱氣下行至陰部與陰氣相互衝擊,造成身體失去知覺,這就是「屍厥」。治療時應針刺期門穴和巨闕穴。

少陰腎脈無法觸及,代表腎氣虛弱、精血不足,腎中的陰氣逆行上衝,逼迫氣血上達胸膈。胸中的宗氣受腎陰逼迫而聚集不散,氣聚則血凝,因此血液瘀結在心下。血液瘀結阻礙清陽之氣上升,導致陽氣退下,肝氣鬱滯生熱,熱氣下行至陰部與陰氣相互衝擊,使身體失去知覺。人體之所以有知覺,是因為清陽之氣能升發運行。

如今瘀血迷阻心神,清陽之氣下陷,因此身體失去知覺而麻木。這就是「屍厥」(《史記·扁鵲傳》中虢太子的「尺厥」即為此症)。治療應針刺厥陰經的期門穴和任脈的巨闕穴,以疏洩陰部的鬱熱,並疏通心下的瘀血,使清陽之氣能上升,神氣恢復通暢,人就能清醒如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