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元御

《傷寒懸解》~ 卷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)

1. 脈法下篇

脈理精微發於上篇,而其名義之紛賾,形象之遷化,診候之機緘,望切之竅妙,所未詳悉者,設為問答,發於此篇。澄心渺慮,傳茲奧旨,誠崆峒訪道之仙梯,赤水求珠之秘渡也。後世醫理無傳,半緣脈法不解。仲景脈法家藏而戶收,白首不解則終身不靈,是胼拇支指之呼吸不應也,豈仲景傳脈之心哉?

2. 脈法下篇提綱

營衛之消息是不一端,臟腑之乘除是不一致,支派分別不可紀極,而溯本窮源不過陰陽二者而已。診陰陽之異同,判死生之懸殊,生之與死孰美孰惡,陰之與陽孰貴孰賤,解此章之義,則以下諸章決生斷死之方,起死回生之法悉具於此矣。

3. 脈法三十三

脈有陽結陰結者,何以別之?答曰:其脈浮而數,不能食,不大便者,此為實,名曰陽結也。期十七日當劇。其脈沉而遲,不能食,身體重大便反硬,名曰陰結,期十四日當劇。

脈浮而數,不能食,不大便,此為陽實,名曰陽結。陽實而無陰以和之,其氣必結,期十七日當劇也。脈沉而遲,不能食,身體重大便反硬,名曰陰結。陰盛而無陽以和之,其氣必結,期十四日當劇也。陰盛大便當溏,不溏而硬,故謂之反。凡大便秘澀,糞若羊矢者,皆陰結之證也。

十七日劇者,火為陽,大衍之數,地二生火,天七成之合而為九,積至二九為十八日,則火氣盛矣。陽性疾,故不及期而劇也。十四日劇者,水為陰,大衍之數,天一生水,地六成之合而為七,積至二七十四日,則水氣盛矣。陰性遲,故及期而劇也。此言陰陽之大數,不必泥也。

4. 脈法三十四

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,名曰結脈;來數時一止復來者,名曰促脈。陽盛則促,陰盛則結,此為病脈。

曰病脈者,以其陰陽之偏也。

5. 脈法三十五

脈靄靄如車蓋者,名曰陽結也。脈累累如循長竿者,名曰陰結也。脈瞥瞥如羹上肥者,陽氣微也。脈縈縈如蜘蛛絲者,陽氣衰也。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,亡其血也。

脈靄靄郁動如車蓋之升沉者,名曰陽結也。脈累累不平如循長竿之硬節者,名曰陰結也。脈瞥瞥虛飄如羹上之油珠者,陽氣微也。脈縈縈細弱如蜘蛛之輕絲者,陽氣衰也。脈綿綿斷續如瀉漆之頻絕者,亡其血也。

6. 脈法三十六

陰陽相搏,名曰動。陽動則汗出,陰動則發熱,形冷惡寒者,此三焦傷也。若數脈見於關上,上下無頭尾,如豆大,厥厥動搖者,名曰動也。

陰陽相搏,二氣鬱勃而動盪,名曰動。陽氣動則陽升於陰衛,泄而汗出;陰氣動則陰閉於陽衛,鬱而熱發。動雖在陽脈之中,而實陰陽所俱有也。脈動而見形冷惡寒者,此三焦之陽氣傷也。若脈數見於關上,上下無頭尾,如豆大,厥厥動搖者,此名曰動。動者,氣鬱於中,不能升降也。

關所以候中焦,關上不動者,中氣之治,升降推遷之得政也。蓋陰升於寸則遂其上浮之性,不至為動;陽降於尺則遂其下沉之性,不能為動。惟陰欲升,脾土虛而不能升;陽欲降,胃土弱而不能降,則二氣鬱於關上而見動形。上下無頭尾,如豆大,厥厥動搖者,二氣虛弱,不能升降之狀也。

關者,陰陽出入之關。陰自此升而為陽,陽自此降而為陰。此實陰陽升降之樞軸,故曰關乃中氣之所變現也。」(關上動數如豆,厥厥動搖,上下不至尺寸,此死脈也。)

7. 脈法三十七

陽脈浮大而濡,陰脈浮大而濡,陰脈與陽脈同等者,名曰緩也。

寸為陽,尺為陰。尺寸浮大而柔濡,上下同等,不至偏虛,彼此不爭,是以安緩也。

8. 脈法三十八

問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謂也?

師曰:沉為純陰,翕為正陽,陰陽合和,故令脈滑,關尺自平。陽明脈微沉,飲食自可。少陰脈微滑,滑者緊之浮名也。此為陰實,其人必股內汗出,陰下濕也。

翕者,浮動之意。脈正浮動,忽然而沉,其名曰滑。沉為純陰,翕為正陽。陽升於寸則為浮,陰降於尺則為沉。陰陽和合,故令或浮或沉而脈滑。如是者,關尺之脈必自均平也。關為陰陽之交,浮沉之中。關平則陰陽和合而為滑,尺平則沉而不滑也。關平則滑,尺平則沉。關不平則沉,尺不平則滑。

若使關不平,陽明脈微沉,陰氣稍盛矣,而未至大盛,食飲猶自可也。尺不平,少陰脈微滑,雖稱曰滑,其實乃緊而浮之名也。此為腎家之陰實,不能溫升,肝木木氣鬱動,故令脈滑,非陰陽和合之滑也。肝氣鬱動於下焦,不遂其發生之性,風木疏泄,其人必股內汗出,陰器之下常濕也。

9. 脈法三十九

脈浮而緊者名曰弦也。弦者,狀如弓弦,按之不移也。脈緊者,如轉索無常也。

緊為寒脈。傷寒則脈緊,以寒性閉藏而不發也。冬時寒盛,水冰地坼,脈緊之義也。腎主蟄藏,故尺脈沉緊,及關而浮緊變為弦,便是春木發生之象。弦雖按之不移,然緊中帶浮,已非沉緊之形,如轉索之不息者矣。上章緊之浮名也,具此弦意。尺本沉緊而忽然滑者,則不專於沉,兼有浮升之狀,是弦見於尺。

弦應在關,而見於尺者,木欲升而不能升也。故名滑而不名弦。及其漸升於關,則陰陽相半,浮緊兩平,不曰緊曰滑,直名曰弦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