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懸解》~ 卷一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4)

1. 脈法九

趺陽脈微而緊,緊則為寒,微則為虛,微緊相搏,則為短氣。少陰脈弱而澀,弱者微煩,澀者厥逆。

趺陽脈微而緊,緊則為胃氣之寒,微則為胃氣之虛,微緊相合,虛而且寒,濁陰凝塞,清氣不升,則為短氣。胃氣虛寒,腎陽必敗。少陰脈弱而澀,弱則血虛而微煩,澀則血寒而厥逆也。

白話文:

脈法九

趺陽脈微弱而緊繃,緊繃表示有寒氣,微弱表示氣虛,微弱與緊繃同時出現,就會導致呼吸短促。少陰脈虛弱而澀滯,虛弱會輕微心煩,澀滯則會手腳冰冷。

趺陽脈微弱而緊繃,緊繃是胃氣受寒,微弱是胃氣虛弱,微弱與緊繃結合,表示既虛又寒,濁陰之氣凝滯阻塞,清氣無法上升,因而呼吸短促。胃氣虛寒,腎陽必然衰敗。少陰脈虛弱而澀滯,虛弱代表血虛而輕微心煩,澀滯則因血寒而手腳冰冷。

2. 脈法十

趺陽脈不出,脾不上下,身冷膚硬

趺陽脈不出,胃氣虛敗,則脾不運行,中脘滯塞,不能上下升降,故身冷膚硬,以陽虛不能外達,無以溫分肉而柔肌膚也。

白話文:

脈法十

趺陽脈如果無法觸及,表示脾的功能失調,無法正常運轉升降,導致身體冰冷、皮膚僵硬。

趺陽脈無法觸及,代表胃氣虛弱衰敗,脾的運化功能停滯,中焦氣機阻塞,無法上下流通。因此身體會感到寒冷,皮膚變得僵硬,這是因為陽氣虛弱無法向外布達,無法溫暖肌肉、柔潤肌膚的緣故。

3. 脈法十一

趺陽脈滑而緊,滑者胃氣實,緊者脾氣強,持實擊強,痛還自傷,以手把刃,坐作瘡也。

趺陽脈滑而緊,滑者胃氣之實,緊者脾氣之強,一實一強,兩者不和,必至相擊,持胃氣之實擊脾氣之強,強不受擊,則痛還自傷,譬之以手抱刃,自傷坐作金瘡也。(此陰陽相干之義,乃太過不及之可怪者。)

白話文:

脈法十一

趺陽脈如果呈現滑而緊的狀態,滑代表胃氣充實,緊則表示脾氣強盛。胃實與脾強互相衝突,就像拿著堅硬的東西去攻擊強硬之物,反而會傷到自己,如同用手緊握刀刃,最終導致自傷而形成創口。

趺陽脈滑而緊,滑是胃氣充實,緊是脾氣旺盛。胃實與脾強兩者不相調和,必然互相衝擊。若以胃氣的實去衝撞脾氣的強,脾氣強盛不受壓制,疼痛便會反傷自身,好比用手去抱刀刃,自己造成刀傷。(這是陰陽相互乾擾的道理,屬於太過與不及所導致的異常現象。)

4. 脈法十二

趺陽脈沉而數,沉為實,數消穀,緊者病難治。

趺陽脈沉而數,為內實數,則消穀是胃陽之盛者也。設使兼緊者,則病為難治矣。緊者陽為邪鬱而不達也。(風寒外束甲木鬱迫,故見緊象。)

白話文:

脈法十二

趺陽脈如果沈而數,沈代表體內有實證,數脈表示消化功能旺盛(能快速消化食物)。但如果同時出現緊脈,則病情較難治療。

趺陽脈沈而數,屬於內有實熱,數脈反映胃陽過盛(消化機能亢進)。假使脈象兼帶緊象,表示病症難以治癒。緊脈是因為陽氣被邪氣鬱結而無法暢達。(風寒外束,導致肝膽之氣鬱滯壓迫,因而呈現緊脈的徵象。)

5. 脈法十三

趺陽脈大而緊者,當即下利,為難治。

趺陽脈大而緊者,胃陽為膽經所郁,不能容納水穀,當即下利,此為難治。(汗下宜忌篇:脈大而緊者,陽中有陰也,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,即此證也。)

白話文:

脈法十三

趺陽脈如果又大又緊,患者會立即出現腹瀉,這種情況較難治療。

趺陽脈又大又緊,是因為胃的陽氣被膽經鬱阻,無法正常消化食物,導致立刻腹瀉,屬於難治之症。(參考《汗下宜忌篇》記載:脈象大而緊,表示陽氣中夾雜陰邪,應使用瀉下法,適合以大承氣湯治療,此證即屬此類。)

6. 脈法十四

寸口脈陰陽俱緊者,法當清邪中於上焦,濁邪中於下焦。清邪中上,名曰潔也;濁邪中下,名曰渾也。陰中於邪,必內慄也。表氣微虛,里氣不守,故使邪中於陰也。陽中於邪,必發熱,頭痛、項強、頸攣、腰痛、脛酸,所為陽中霧露之氣也。故曰清邪中上,濁邪中下。陰氣為慄,足膝厥冷,溺便妄出。

表氣微虛,里氣微急,三焦相溷,內外不通。上焦怫鬱,臟氣相薰,口爛食齦也。中焦不治,胃氣上衝,脾氣不轉,胃中為濁,營衛不通,血凝不流。若衛氣前通者,小便赤黃,與熱相搏,因熱作使,遊於經絡,出入臟腑,熱氣所過,則為癰膿。若陰氣前通者,陽氣厥微,陰無所使,客氣內入,嚏而出之,聲嗢,咽塞。

寒厥相逐,為熱所壅,血凝自下,狀如豚肝。陰陽俱厥,脾氣孤弱,五液注下,下焦不闔,清便下重,令便數難,臍築湫痛,命將難全。

寸口脈尺寸俱緊者,此有外邪之迫束也。寸緊者,法當清邪中於上焦,尺緊者,法當濁邪中於下焦。清邪潔清,名曰潔也;濁邪渾濁,名曰渾也。下焦陰中於邪,必陽氣內虛而戰慄也。此因表氣之微虛,里氣之不守,故使邪中於陰部也。上焦陽中於邪,必發熱,頭痛、項強、頸攣、腰痛、脛酸,所謂陽中霧露之氣也。

故曰清邪中上,濁邪中下。以其同類之相感召,金匱霧傷於上,濕傷於下,正此意也。清邪中上,則為內熱;濁邪中下,則為內寒。上熱下寒,陰陽俱病,而陽病則輕,陰病則重,以邪之清濁不同也。今以濁邪之中下者言之。陰中於邪,內寒而慄,陽不下達足膝,逆冷氣不下攝,便溺妄出。

此其表氣微虛,故外邪乘襲,不能斂閉。裡氣亦微郁,作滿急,故三焦溷亂,內外不通。三焦俱病,其狀自別。其上焦之怫鬱也,熱蒸於臟,臟氣相薰,口爛食齦也。此以上焦外有表邪之感,內有下寒之逼,火鬱於上,故證見如此。其中焦之不治也,胃氣逆行而上衝,脾氣鬱陷而不轉,胃中為濁氣所填,營衛滯塞不通,血因凝而不流。以營衛流行賴乎中氣之運,中氣不運,故氣血阻隔也。

若衛陽前通乎下者,氣降於水,則小便赤黃。衛氣將通而未通,必鬱而為熱。衛氣與臟中之熱相合,衛氣所到之處,熱亦隨之。是因熱而作使也。衛與熱遊於經絡,出入臟腑,熱氣所過,則蒸腐而為癰膿。是衛陽通而熱傷於內也。若里陰前通於上者,陽氣厥寒而微弱,不能作熱,陰無所使,下焦客氣之內入於胸膈者,衝動肺氣上逆,嚏而出之,出之不及,乃聲嗢而咽塞。下焦寒厥攻逐於上,為上熱所壅,寒熱相搏,前之凝血自下,狀如豚肝。

陰陽俱致厥逆,濁氣不降,清氣不升,則脾氣孤弱,不能統攝五臟之精液,五液

白話文:

脈法十四

寸口脈的陰陽兩部都緊繃時,通常表示清邪侵犯上焦,濁邪侵犯下焦。清邪侵襲上部稱為「潔」,濁邪侵襲下部稱為「渾」。陰分受邪,體內會發冷顫抖;這是因為表氣稍虛,裡氣不固,導致邪氣侵入陰分。陽分受邪,則會發熱、頭痛、頸項僵硬、腰痛、小腿痠痛,這是陽分受霧露之氣侵襲的表現。因此說「清邪中上,濁邪中下」。陰氣受邪而寒顫,雙腳冰冷,小便失禁。

表氣稍虛,裡氣略急,三焦混亂,內外不通。上焦鬱熱,臟腑之氣相互燻蒸,導致口腔潰爛、牙齦腫痛。中焦失調,胃氣上逆,脾氣不運,胃中濁氣滯留,營衛不通,血液凝滯不流。若衛氣先行疏通,則小便赤黃,與熱相搏,熱氣隨經絡遊走,出入臟腑,熱氣所經之處會化膿成瘡。若陰氣先行疏通,陽氣虛弱,陰氣無所依附,外邪內侵,引發打噴嚏、聲音沙啞、咽喉阻塞。

寒氣與厥逆相爭,被熱氣阻滯,凝結的血塊排出,狀如豬肝。陰陽皆厥逆,脾氣虛弱,五臟津液下洩,下焦不固,大便頻繁困難,肚臍周圍絞痛,生命恐難保全。

寸口脈尺寸俱緊,表示外邪束縛。寸脈緊,清邪侵上焦;尺脈緊,濁邪侵下焦。清邪輕清稱「潔」,濁邪重濁稱「渾」。下焦陰分受邪,陽氣內虛而顫慄,因表氣稍虛,裡氣不固,邪氣侵入陰部。上焦陽分受邪,則發熱、頭痛、頸項僵硬、腰痛、小腿痠痛,即「陽中霧露之氣」。

清邪中上導致內熱,濁邪中下導致內寒。上熱下寒,陰陽俱病,但陽病較輕,陰病較重,因邪氣清濁不同。濁邪侵襲下焦時,陰分受邪而內寒顫抖,陽氣不達足膝,四肢冰冷,小便失禁。

表氣稍虛,外邪乘虛而入;裡氣鬱滯,三焦混亂,內外不通。上焦鬱熱燻蒸臟腑,口腔潰爛;中焦失調,胃氣上逆,脾氣不運,濁氣滯留,營衛阻塞,血液凝滯。若衛氣先通,小便赤黃,熱隨衛氣流竄經絡臟腑,形成膿瘍;若陰氣先通,陽氣虛弱,寒邪上衝,引發噴嚏、咽塞。

寒熱相爭,凝血排出如豬肝。陰陽俱厥,脾氣衰敗,津液下洩,下焦失守,大便頻急,臍周劇痛,性命危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