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懸解》~ 卷一 (5)
卷一 (5)
1. 脈法十五
脈陰陽俱緊者,口中氣出,唇口乾燥,蜷臥足冷,鼻中涕出,舌上苔滑,勿妄治也。到七日以來,其人微發熱,手足溫者,此為欲解。到八日以上,反大發熱者,此為難治。設使惡寒者,必欲嘔也。腹內痛者,必欲利也。
表寒外束,脈尺寸俱緊者,寸緊則陽鬱而上熱,尺緊則陰鬱而下寒。上熱故口中氣出,唇口乾燥,鼻中涕出,舌上苔滑。下寒故蜷臥足冷。如此勿妄治也。六日經盡,七日以來而其人微發熱,手足溫者,是表裡之寒退,是為欲解。若到八日以上,反大發熱者,是表裡之寒俱盛,經陽郁逼而熱發也。
此為難治。設使惡寒者,表寒外束,胃鬱而氣逆,必欲嘔也。腹內痛者,裡寒內凝,脾鬱而氣陷,必下利也。
白話文:
脈法十五
若脈象陰陽皆緊,患者口中呼出熱氣,嘴唇乾燥,蜷縮臥床且腳冷,鼻中流涕,舌苔滑潤,此時不可隨意治療。約七日後,若患者微微發熱,手腳轉暖,表示病情將好轉。若超過八日後反而高燒不退,則病情難以治癒。
若患者怕冷,必定會想嘔吐;若腹內疼痛,則必定會腹瀉。
此因體表受寒氣束縛,脈象尺寸皆緊:寸脈緊表示陽氣鬱結而上焦生熱,尺脈緊則陰氣鬱結而下焦生寒。上焦熱,故口中呼出熱氣、唇乾、流涕、舌苔滑;下焦寒,故蜷臥腳冷。此時不可胡亂治療。六日經脈氣血循環完畢,七日後若微熱且手足溫暖,表示表裡寒氣消退,病情將解。若超過八日反高燒,則是表裡寒氣皆盛,經脈陽氣鬱迫而發熱,此時難以治療。
若怕冷,因表寒束縛,胃氣鬱結上逆,必會嘔吐;若腹內疼痛,因裡寒凝滯,脾氣鬱結下陷,必會腹瀉。
2. 脈法十六
脈陰陽俱緊者,至於吐利,其脈猶不解,緊去入安,此為欲解。若脈遲至六七日,不欲食,此為晚發水停故也。為未解,食自可者,為欲解。
脈陰陽俱緊,經迫腑郁,至於吐利,裡氣松和,病應解也。而脈緊不去,則病必不解。必其脈緊已去,而入安和,此為欲解也。若其緊去,而脈遲至六七日,不欲食,此為晚發,內有水停故也。蓋陰盛脈遲,雖時下無病,後必作病,特發之晚耳。緣水停在內,無不作病之理,故為未解。若緊去而食自可者,是內無停水,為欲解也。
白話文:
《脈法十六》:
當脈象的陰脈和陽脈都呈現緊繃狀態時,若患者出現嘔吐、腹瀉等症狀,但脈象依然緊繃未緩解,則須待緊脈消失、身體恢復安適,才表示病情將要好轉。倘若緊脈消失後,脈象轉為遲緩,且持續六七天食慾不振,這是因為體內水濕停滯延後發作所致,表示疾病尚未解除。反之,若緊脈消退後飲食恢復正常,則代表體內無水濕停滯,病情即將痊癒。
脈象陰陽俱緊反映經絡受迫、臟腑鬱滯,此時出現嘔吐腹瀉本應使體內氣機疏通而病癒。但若緊脈持續不退,疾病必然未解。必須等到緊脈消除、身體安和,才預示病情好轉。若緊脈雖消卻出現脈搏遲緩,並伴隨多日厭食,屬於水濕停滯的延後發病症狀。由於陰寒過盛導致脈遲,即使暫時無症狀,後續仍會發病,只是發作時間較晚。只要體內有水濕停滯,終究會引發病症,因此視為未痊癒。若緊脈消退後飲食如常,則證明體內無水濕滯留,疾病即將解除。
3. 脈法十七
趺陽脈浮而澀,少陰脈如經也,其病在脾,法當下利。何以知之?若脈浮大者,氣實血虛也。今趺陽脈浮而澀,故知脾氣不足,胃氣虛也。以少陰脈弦而浮,才見此為調脈,故稱如經也。若反滑而數者,故知當屎膿也。
趺陽脈浮而澀,此陽明脈之失常,而少陰脈之如經也(經即常也),其病應在脾。脾病法當下陷而為利。何以言之?若脈浮而大者,氣實而血虛也。此為陽盛。陽盛則脾不病。今趺陽脈不浮大而浮澀,故知脾氣不足,胃氣之虛也。胃陽虛則脾陰盛,是以脾當下陷而為利。蓋陽盛則腑陽主令,而脾不用事故,病在胃。
陰病則臟陰司權,而胃不用事故,病在脾也。以少陰脈弦而浮,則少陰病緣水不生木,而木鬱於水。故脈見弦浮,是少陰不調之脈也。才見此浮澀,便為調脈,故稱如經也。以少陰主藏斂,澀者臟氣之得令也。而澀中帶浮,是水溫而胎木氣也。少陰最調之脈。若反滑而數者,則木鬱而生下熱,必傷陰分而便膿血,乃為少陰失常之脈也。
白話文:
脈法十七
腳背上的趺陽脈如果呈現浮而澀的狀態,而少陰脈卻正常,這種情況表示病症在脾臟,按常理應當出現腹瀉。為什麼這樣判斷呢?如果脈象浮而大,代表氣實但血虛。現在趺陽脈是浮而澀,因此可知脾氣不足、胃氣虛弱。由於少陰脈弦而浮,這才是正常的脈象,所以稱之為「如經」(符合常規)。如果少陰脈反而滑而數,就能推斷患者可能會排出膿血便。
趺陽脈浮而澀,顯示陽明脈失常,而少陰脈卻維持正常(「經」即常規),此時病症應在脾臟。脾病通常會導致氣機下陷而腹瀉。為什麼這樣說?如果脈象浮而大,代表氣實血虛,這是陽氣過盛的表現。陽氣盛則脾臟不會有病。現在趺陽脈不浮大而是浮澀,因此知道脾氣不足、胃氣虛弱。胃陽虛則脾陰盛,所以脾氣下陷而腹瀉。陽氣盛時,腑陽主導功能,脾臟不受影響,病症在胃;陰病時,臟陰主導,胃功能不受影響,病症在脾。
少陰脈弦而浮,表示少陰病是因水不養木,導致木氣鬱滯於水中,所以脈象呈現弦浮,這是少陰失調的脈象。若見到浮澀脈,反而是正常的脈象,因此稱為「如經」。因為少陰主藏斂,脈澀表示臟氣功能正常,而澀中帶浮,則是水溫潤而孕育木氣的表現,這是少陰最調和的脈象。如果少陰脈反而滑而數,則是木氣鬱滯產生下焦熱證,必定損傷陰分而導致便膿血,這就是少陰失常的脈象。
4. 脈法十八
趺陽脈遲而緩,胃氣如經也。趺陽脈浮而數,浮則傷胃,數則動脾。此非本病,醫特下之所為也。營衛內陷,其數先微,脈反但浮,其人必大便硬,氣噫而除。何以言之?本以數脈動脾,其數先微,故知脾氣不治,大便硬,氣噫而除。今脈反浮,其數改微,邪氣獨留心中則飢,邪熱不殺穀,潮熱發渴。
數脈當遲緩,脈因前後度數如法,病者則飢。數脈不時則生惡瘡也。
趺陽脈遲而緩,是胃如常也。若趺陽脈浮而數,非復胃家常脈矣。浮則傷胃,數則動脾。以胃為陽明而主降,故數不傷胃。浮則氣逆而傷胃。脾為太陰而主升,故浮不動脾。數則陰爍而動脾。趺陽脈本遲緩,今忽見浮數,胃傷而脾動,是何以故?蓋此非胃家本病,乃醫特下之所為也。若下之而營衛內陷,其數先化為微。
脈之浮數者,反但浮而不數。是今之浮而數者,先為浮而微也。其人必大便堅硬,氣噫而除。何以知之?本以脾為陰土,數脈最動胃氣。若浮數先為浮微,此不過胃氣之弱約結不舒。下則糞粒堅小,上則氣化凝滯。而脾氣未動,則中脘一通,上下皆愈。故知脾氣不治,便硬,氣噫而除。
以其上通則下達也。今者脈反浮而數,改其微,是不浮微而浮數,則脾氣動矣。脈浮數則邪熱獨留,薰灼脾陰,心液稍耗,心中則飢。心中雖飢,卻不消食。緣此為邪熱不殺穀,但覺潮熱發渴耳。蓋數非胃家常病脈,當見遲緩脈。乃前後複數,如法出入升降,按乎漏刻。土氣衝和,病者則谷消而覺飢。
此中氣之復,非邪氣獨留之飢也。若數脈動脾,精血消亡,其害非小。不止熱渴而已,當不時而生惡瘡也。
白話文:
《脈法十八》:
腳背上的趺陽脈如果跳動緩慢而和緩,表示胃氣運作正常。若趺陽脈出現浮而快的脈象,浮脈會損傷胃氣,數脈則會擾動脾臟。這種情況並非胃部原有疾病,而是醫生誤用瀉下法導致的。當體表的防禦機能向內衰退時,原本的快脈會先轉為微弱,脈象反而只剩浮脈,患者必定會大便乾硬,需打嗝排氣後才會舒緩。為何這樣判斷?因為快脈原本會擾動脾氣,當快脈轉弱時,可知脾臟功能失調,導致大便堅硬,需靠噯氣才能緩解。
如今脈象反而呈現浮脈,快脈轉為微弱,表示病邪獨留在心窩處會產生飢餓感,但這種邪熱無法正常消化食物,只會出現潮熱和口渴症狀。
正常脈象應是遲緩的,若脈搏前後跳動節律符合自然規律,病人才會真正感到飢餓。若快脈持續不消退,則可能引發惡性瘡瘍。
趺陽脈遲緩表示胃功能正常,若出現浮數脈則非胃部常態。浮脈會使氣機上逆傷胃,快脈會消耗陰液擾脾。胃屬陽明主降,故快脈未必傷胃;脾屬太陰主升,故浮脈不傷脾而快脈會傷脾。突然出現浮數脈象,實因醫生誤用瀉下法,導致防禦機能內陷,使快脈轉弱。
當浮數脈轉為單純浮脈時,患者會因胃氣鬱結導致大便乾硬如羊糞,噯氣後可緩解。這是因脾氣未受影響,中焦氣機一旦暢通,上下症狀皆能改善。若脈象又從浮微轉回浮數,表示脾陰受邪熱灼傷,雖覺飢餓卻無法消化食物,只會出現潮熱口渴,此為邪熱導致的假性飢餓。
正常應呈現遲緩脈象,若脈搏節律穩定協調,才是真正的飢餓感,代表中氣恢復。若快脈持續損傷脾陰,不僅會熱渴,更可能引發惡性瘡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