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懸解》~ 卷一 (6)
卷一 (6)
1. 脈法十九
寸口脈微而澀,微者衛氣不行,澀者營氣不足。營衛不能相將,三焦無所仰,身體痹而不仁。營氣不足則煩疼口難言,衛氣虛則惡寒數欠。三焦不歸其部,上焦不歸者噫而吞酢,中焦不歸者不能消穀引食,下焦不歸者則遺溲。
寸口脈微而澀,微者衛氣之不行,澀者營氣之不足。營衛者,所以上下回周,以煦濡於三焦者也。營衛俱虛,不能相將而行,則三焦無所仰賴,身體痹著而不仁矣。營氣不足,無以滋養筋骨,則煩痛而口難言。衛氣虛衰,不能當陽秉令,則惡寒而數欠伸。(欠者,開口呵氣,陰陽之相引也。
日暮陰盛,吸引上焦之陽,陽氣雖虛,未至下陷,隨引而隨升,升則欠作。人將睡時,陽為陰引,欲下而不能下,多作呵欠,義見靈樞口問。)於是三焦失養,不歸其部,上焦之陽不歸,則噫氣而吞酢,中焦之陽不歸,則不能消穀而引食,下焦之陽不歸,則膀胱失約而遺溲。三焦手少陽相火衰微,故見證如此。
白話文:
寸口脈象微弱又澀滯,微弱表示衛氣運行不暢,澀滯表示營氣不足。營氣和衛氣無法相互協調運行,三焦失去依賴,身體就會麻木而沒有知覺。營氣不足會導致煩躁疼痛,難以開口說話;衛氣虛弱則會感到怕冷,而且頻頻打呵欠。三焦的功能失常,不能各歸其位,上焦功能失常會打嗝並吞嚥酸水,中焦功能失常則無法消化食物,不斷想吃東西,下焦功能失常則會小便失禁。
寸口脈象微弱又澀滯,微弱表示衛氣運行不暢,澀滯表示營氣不足。營氣和衛氣是負責上下循環,滋養三焦的。營衛都虛弱,無法相互協調運行,三焦就會失去依賴,身體就會麻木不仁。營氣不足,無法滋養筋骨,就會感到煩躁疼痛,難以開口說話。衛氣虛衰,無法抵禦外邪,就會感到怕冷,而且頻頻打呵欠。(打呵欠是張口吐氣,是陰陽相互吸引的表現。
傍晚時陰氣旺盛,會吸引上焦的陽氣,陽氣雖然虛弱,但還沒有下陷,被陰氣吸引,就會隨著陰氣上升,上升就會打呵欠。人將要睡覺時,陽氣被陰氣吸引,想要向下卻無法下去,所以常常打呵欠,這個道理在《靈樞·口問》篇中有說明。)於是三焦失去滋養,不能各歸其位,上焦的陽氣不歸位,就會打嗝並吞嚥酸水,中焦的陽氣不歸位,則無法消化食物而想吃東西,下焦的陽氣不歸位,膀胱就會失去約束力,導致小便失禁。這是因為三焦手少陽的相火衰弱,所以出現這些症狀。
2. 脈法二十
趺陽脈浮而芤浮者衛氣虛,芤者營氣傷,其身體瘦,肌肉甲錯,浮芤相搏,宗氣衰微,四屬斷絕。
趺陽脈浮而芤浮者,衛氣之虛,芤者營氣之傷。營衛者,所以薰膚充身而澤毛,衛虛而營傷,故其身體瘦削,肌肉甲錯,以其氣血衰損而不榮也。營衛化生於水穀,水穀之化氣血,其大氣之搏而不行者,積於胸中,名曰宗氣,以貫心肺而行呼吸(義見靈樞)。心主營,肺主衛,宗氣乃營衛之根本也。
今浮芤相合,營衛俱虛,是宗氣之衰微也。如是則無以榮養乎四旁,四屬斷絕,失其所秉也(芤者脈之中空失血之診)。
白話文:
寸口脈(即橈動脈)浮在表面且中間空虛,這種浮的脈象代表衛氣虛弱;中間空虛的脈象代表營氣損傷。這樣的人身體會瘦弱,肌肉會像魚鱗一樣粗糙不平。如果浮脈和空脈互相搏動,就表示宗氣衰微,四肢與身體的聯繫也將斷絕。
寸口脈浮在表面且中間空虛,這種浮的脈象代表衛氣的虛弱,中間空虛的脈象代表營氣的損傷。營氣和衛氣的功能是溫養皮膚、充盈身體、滋潤毛髮,如果衛氣虛弱,營氣損傷,所以身體會瘦弱,肌肉也會像魚鱗一樣粗糙不平,這是因為氣血衰弱無法滋養身體。營氣和衛氣是由水穀精微所化生,水穀精微化生氣血。當大氣在胸中搏動而無法運行時,就會積聚在胸中,稱為宗氣,宗氣會貫穿心肺,運行呼吸(這個觀點出自《靈樞》)。心主管營氣,肺主管衛氣,宗氣是營氣和衛氣的根本。
現在浮脈和空脈同時出現,表示營氣和衛氣都虛弱,這就是宗氣衰微的表現。這樣一來,就無法滋養身體四肢,四肢與身體的聯繫也會斷絕,失去其固有的功能(空脈是指脈象中間空虛,表示失血的病症)。